APP下载

教育写作,一种专业的行走方式

2024-01-05石莉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教学思想文本解读

石莉

摘  要:教育写作要把握写的契机:阅读后,写文本解读、课标解读、文件解读,可深化阅读感悟;教学后,写实录反思、教学叙事、教学经验,可具化教学思想;考试后,写解题技巧、作文导练、试题分析,可细化备考举措;管理后,写科研管理、教研管理、培训管理,可优化管理策略;培训后,写观课感受、培训感悟、考察体会,可转化培训成果。

关键词:教育写作;文本解读;教学思想;教科研管理;观课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新时代背景下区域教育科研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研究”(编号:202140695)、重庆市教育学会第十届(2021—2023年)基础教育科研重点课题“高质量教育体系下高中语文教师自主发展的实践研究”(编号:XH2021A18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回顾17年的教育生涯,我发现有一种专业的行走方式一直伴随左右,那就是教育写作。教育写作是教师基于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以规范文章的形式总结教育教学经验,阐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活动。虽然很多教师知道教育写作对自身专业发展有重要作用,但一旦提笔,就觉得写作很困难,不知道该从何下笔。结合我的写作经历,我以为,教育写作,重要的是把握写的契机。

一、 读后写,深化阅读感悟

在阅读中,我会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拓展思考记录下来,写成结构完整的文章。通过写,深化自己的阅读感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一是写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写,能更好地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也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如读《琵琶行(并序)》,我借助比较阅读法,发现琵琶女与诗人有遭遇、才能、心境等相同之处;琵琶女三次弹奏琵琶的曲调不同,诗人闻听琵琶的反应也不相同。在同与不同之中,我读到了诗人对琵琶女命运的感同身受,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感慨万千,以及对封建社会摧残人才、不容贤能的控诉,于是写下了《借助比较  探寻诗情——再读〈琵琶行(并序)〉》。对经典作品,我会及时撰写读后感或赏析文章。如重读《三国演义》,我发现,作者罗贯中分别借汉献帝、曹操、华佗、孙权之口对关羽做了六次“真”称赞,如“真美髯公也”“真义士也”“真神人也”“真天神也”“真丈夫也”“真忠臣也”。这“六真”高度提炼了关羽的形象。我就围绕其中自己感触最深的四“真”,分析解读了关羽形象,写下了《由四“真”说开去——浅析〈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发表于《名作欣赏》。

二是写课标解读。课标是教学的依据。研读课标是教学的第一步。为深度理解课标,我会要求自己写课标解读。比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后,阅读“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个任务群的表述时,我发现“学习目标与内容”和“教学提示”两个板块呈现出精选书目、精到方法、精心研讨的特点,于是写下了《浅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之“三精”——我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文章發表在《教学考试》上。同时,在写语文教学方面的文章时,我也会回读课标,从课标中找到与教学行为相关的表述,引用并分析。比如,《新课标下的小专题学习实践》这篇文章,我就多次引用课标,阐释了专题学习、问题设计、教学方法等的具体方向,让教学行为有了依据和支撑。

三是写文件解读。国家、教育部下发的文件,是教育的方向,也是写作的政策依据。写文件解读,有助于深刻理解文件。比如,读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2023年5月),我发现,文件在“制定课程实施的学校规划”中,特别对普通高中的课程建设做了方向引导;也在“加强条件保障”中,要求教研机构做好课程实施指导工作。那么,区域教研机构作为关键的专业支撑力量,应发挥怎样的作用,推进区域内普通高中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呢?再次细读发现,文件已经给我们指出了路径。于是,我就写了《四轮驱动  推进区域普通高中构建特色课程体系——读悟〈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认为可以通过调查摸底、顶层设计、研训联动、考核评价等方式,指导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 教后写,具化教学思想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围绕课堂教学,我会写实录反思、教育叙事、教学经验,以逐渐提炼自己的教学风格,具化教学思想。

一是写实录反思。课堂实录是在对课堂教学进行录音、录像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对课堂过程的真实记录。整理实录,可以借此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积累教学作品。2019年5月,我在重庆市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研讨活动中执教了一节《狂人日记》研究课。课后,我整理了教学实录,并以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并读懂这篇小说切入,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效果的反馈三个角度进行了反思。2019年10月,我执教的《妙用比喻  写出文采》在第八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大赛现场赛课中获得一等奖和最佳教学语言奖。赛后,我及时整理实录,并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语言的呈现四个方面反思了作文教学的关键路径。每次整理实录,都是对自己课堂的重新审视;而反思的撰写,也是对课堂的上位思考。

二是写教学叙事。在实录反思的基础上,撰写教学叙事,有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2019年9月,在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中学语文教研工作研讨活动中,我执教了一节《古诗词中的月意象》研究课。课后,我根据教学录像整理了教学实录,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后,将自己感受最深的几点,按照专题学习实施的顺序做了分析,并升级创作,形成了《新课标下的小专题学习实践——〈古诗词中的月意象〉教学叙事》。我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在新课标背景下,“学习任务群”可借助小专题学习展开。具体操作时,可依托教材,关注学情,确定专题学习的起点;可设计主问题,合作探究,推进专题学习的实施;还可通过表达创造,读思结合,展示专题学习的成果。这篇文章发表在《语文教学之友》上。

三是写教学经验。教学过程中,有了一些经验,不妨及时总结提炼,形成教学论文,将零散的经验系统化、结构化。2020年4月,在教学《劝学》和《寡人之于国也》这两篇经典课文之后,我让学生模仿这两篇文章的结构写一篇议论文。学生的作品交上来,我发现多数学生结构虽然入格了,但是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于是,我将这些问题按照开头、分论点、论据等进行分类,分别用一节课来突破。之后,学生交上来的议论文非常精彩。我当时非常欣慰,觉得自己的这一番训练和这种教学技巧对学生很有帮助。于是,我开始对这两周的教学进行梳理总结,并选了一篇学生作文作为案例,围绕“以读导写,以写定学,以学促改”,形成了《高中议论文入格训练三部曲》,一个月后发表在《教学考试》上。这段经历,是教学和写作的高度整合:写作,将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科学地加以反思和总结,并使之提高、升华为理性认识;写作的文章,对后面的教学也有典型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三、 考后写,细化备考举措

每次考试之后,我都会写解题技巧、作文导练、试题分析,加深对考题的理解,并据此细化备考的举措。

一是写解题技巧。做题时,关注解题思维,然后将这种思维提炼出来,下笔成文。2021年10月,专注地做完5套高考语文全国卷的文言文阅读题,我发现解答文言文阅读题的时候,联系教材、生活、语境等,有助于准确答题。于是,我打通这几套题,从中选择典型案例,形成了试题研究文章《语境·试题·教材——2021年全国高考卷文言文阅读解题方略》,呈现的方法是:联系语境,抓住上下文;联系试题,贯通前后链;联系教材,找准知识源。

二是写作文导练。每年高考,我都会以学生视角,限定时间,写下水作文。如发表在《语文月刊》上的《我能行》《穿透表象  看清本质》这两篇文章,就是我根据2017年、2018年全国高考卷作文题目写的下水作文。这能让我深刻体味考生写作的艰辛,也能找到高考作文训练的重點。学生月考、期末考之后,我会针对作文题,先写作文审题立意及写作技法的指导,再精选两三篇典型的学生考场作文,进行修改、升格、点评,形成“写作导练”类的文章,如发表在《语文月刊》《作文》等杂志上的《“世界地球日”主题班会演讲稿写作导练》《任务驱动型作文“面对面和键对键”写作导练》《师生同考:“跪射俑”材料作文评析》就是此类型的文章。

三是写试题分析。考试结束,若有感触很深的题型,我会及时写一些试题分析。《落实新课标  抓好课内外——2018年高考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题探讨》,是我对2018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分析之后提出的备考建议。我认为,2018年三套全国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考查方向稳,选材范围广,题型设置活,能力要求高。除此之外,也可就整套试卷进行分析,如发表在《重庆教育》上的《紧扣核心素养  考查语文能力——重庆市2016年秋高三(上)期末测试卷分析》,就是这一类型的文章。

四、 管后写,优化管理策略

多数教师除了学科教学,还兼有教育管理职责。管理工作之后也可以及时总结策略,进行完整的专业表达。

一是写科研管理。教科研机构应该如何改进管理措施呢?我以课题研究管理为切入点,探索出了优化区域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五条行动路径,即:制度“撬动”,规范课题研究行为;过程“驱动”,督促课题研究落地;课程“助动”,指导课题研究方法;比赛“促动”,提升课题品质;评价“推动”,深化课题研究改革,形成了《区域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优化路径探索——以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为例》。而针对课程“助动”,我从课程开发背景、课程顶层设计、课程实施路径、课程实施效果等五方面架构,写了《区域“实研究”科研培训课程设计与实施——以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为例》;针对评价“推动”,我写了《基于“四个评价”的区域课题研究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紧扣《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的“四个评价”,通过改进以“成果四有”为载体的结果评价,强化开题之后、研究前期、研究中期这三个阶段的过程评价,探索课题报告、研究方法、研究观念三方面的增值评价,健全主体多元化、指标具体化、方式多样化的综合评价,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区域课题评价体系。

二是写教研管理。我对我区中小学校本教研管理情况做调研时,发现区域中小学校本管理存在“管理干部定位准,有一定经验,但专业引领不够”“管理方式较丰富,有一定成效,但优化创新不足”“管理机制较健全,有一定规划,但保障支持不力”等情况。为强化校本教研,我提出了“外培内修,让校本教研管理专业化”;“优化机制,让校本教研管理精细化”;“丰富形式,让校本教研管理特色化”等管理建议。之后,将其总结成了《中小学校本教研管理:问题及对策——基于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的调研》,发表在《教育视界》上。

三是写培训管理。每次培训之前,我会做需求调查;之后还会写调查报告。通过对区内50名新任教师的问卷调查,我发现新任教师在岗前认知、成长规划、发展支持、发展需求等方面有着典型特点。所以在《内外驱动  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基于50名新任教师的调查分析》中,我建议新任教师自身要做好自主规划,走“坚持终身学习、加强课堂实践、积极参加比赛、强化记录反思”等自主发展的道路;行政部门、研训机构与基层学校要多渠道推动新任教师发展。而针对此次调查,我在培训的时候,着重探讨了“新教师自主规划与自主发展”这一话题,力图唤醒新教师做好职业规划,认真自主发展。培训之后,我会及时总结培训经验。比如,在《指向“强师计划”的教师培训“三部曲”——以一次区域教师教育论文写作培训为例》中,我认为:教师培训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起着重大作用。在“强师计划”要求下,区域研训机构可以在问题诊断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培训方案,通过混合互动与主体多元实施培训课程,借助评价反馈和改进跟踪了解培训效果。这些文章有效梳理总结了培训经验。

五、 训后写,转化培训成果

培训是一种唤醒。对于在参加培训和各类会议中引发的思考,我会及时记录下来,为教育写作积累素材,也是对培训成果的有效转化。

一是写观课感受。每次集中听课,尤其是听市级优质课、全国优质课,我都会要求自己,观课和写作两手抓。2017年7月,听全国语文报杯赛课,因为当时“核心素养”是一个热词,我就着重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观照每一堂课,写好课堂笔记,做好课堂录音,根据录音整理出我需要的教学片段。会后,我精选教学片段进行分析,从“诵读涵泳,培育语言素养”“有效提问,提升思维品质”“品鉴表达,形成审美能力”“寻根溯源,关注文化传承”四方面入手,写成了《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以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为例》,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上。

二是写培训感悟。参加主题培训,我会及时整理培训笔记,对培训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并进行自我吸收与理解,写出培訓感悟。2022年11月,我参加了一次新进教师“始业课程”培训。培训中,我一边截图,一边认真记录,并及时写下自己的零星感悟。培训后,我对培训这项工作也有了一些新认识,于是从培训角度审视,写成了《强师赋能焕新起航——参训者视角下的新进教师“始业课程”培训》,指出了此次培训的特点:培训专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了引领性;培训课程,通识与专业相结合,满足了多样性;培训考核,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注重了发展性;培训方式,技术与传统相结合,突出了灵活性;培训组织,周到与严密相结合,体现了专业性。

三是写考察体会。考察期间,我会充分利用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平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自己考察的真实感受。考察结束后,将这些零星感受聚集起来,稍做加工,就是一篇完整的考察体会,甚至是一篇小论文。比如,2021年11月,考察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我在朋友圈留下了当时的感受:“走进特殊教育中心的瞬间,是酸涩难受的,总看不得那些残缺。但看到孩子们学习生活的场景,心里涌起无限的敬意!一切井然有序,跟普教没区别,连课程的设置都是跟普教吻合的。但又有区别,特别是当你看到那些黑暗中创造的艺术品、那些体育表演,如果出自一般孩子,你会觉得寻常无比,但如果是出自一群盲孩子,就不得不惊叹、震撼、感动了!这背后,是孩子们与自身残缺的抗争,是不服命运安排的顽强,也是特教老师的爱心、耐心、责任心,还是党和政府对特殊孩子的关心爱护!”后来,基于此,我写了一篇短文《锤炼师德  站好讲台》。

英国作家约翰逊说:“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才完成的。”一路走来,教育写作不仅让我体会到创造的欣喜和成长的幸福,也深化了我对教育的认识。

(石  莉,重庆两江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科研、语文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教学思想文本解读
基于小学数学教学思想的优化探析
“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快乐体育教学特征的解读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思想的革新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中职机械制图中三视图的教学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