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场地区红脂大小蠹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2023-12-14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17期
关键词:围场林间油松

王 佳

(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八英庄分场,河北围场 068450)

红脂大小蠹,又被称为强大小蠹,原产地为北美洲,1998 年首次在陕西省被发现,之后在我国各省份快速蔓延,并导致了严重的危害[1]。2004年,红脂大小蠹被我国列入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中,2023年1月被我国列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中。红脂大小蠹的发生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并且传播的速度快,导致其危害呈毁灭性特点[2]。2012 年在河北承德市发现了红脂大小蠹危害的6株油松活立木,之后该虫害在各县区迅速蔓延,主要对樟子松、油松等针叶树种产生危害。围场地区造林的主要树种即为樟子松、油松等,因此红脂大小蠹在该地区发生后导致松科植物出现了毁灭性的危害。本文结合围场地区实际,总结了红脂大小蠹在该地区发生情况、特点及防治措施。

1 围场地区红脂大小蠹发生情况

结合近几年对围场地区开展的调查,当地红脂大小蠹整体防治的形势严峻。2018年调查发现,围场地区各乡镇均有该害虫分布,呈点片状危害,发生的总面积为666.67 hm2,轻度发生、中度发生和重度发生的面积分别为533.33、100.00 和33.33 hm2。2020年调查时,红脂大小蠹发生的总面积为533.33 hm2,轻度发生、中度发生和重度发生的面积分别为333.33、133.33 和66.67 hm2。围场地区红脂大小蠹发生的乡镇主要分布在龙头山、腰栈、石桌子、牌楼、四道沟、蓝旗卡伦、围场镇、郭家湾、育太和等。

2 红脂大小蠹的特点

2.1 形态特征

红脂大小蠹成虫的长度在5.7~10.0 mm,为圆柱形,体表颜色淡或者暗红[2]。雄虫的成虫体表长度与宽度之比约为2.1∶1;成虫的额部凸起,呈不规则状,前胸上有较宽的背板[3];虫体的表面有长毛,分布较稀,呈不整齐排列的方式。雌虫的形态与雄虫相似,区别在于雌虫眼线的上部中额有明显的凸起,前胸上有较大的刻点,鞘翅的端部有稍大的颗粒、粗糙[3]。卵的大小为(0.9~1.1)mm×(0.4~0.5)mm,呈圆形,表面有光泽,为乳白色。幼虫有黑褐色的口器,体表的颜色为白色,其中头部为淡黄,幼虫老熟后身体的平均长度可达到11.8 mm。蛹刚开始的颜色为乳白,之后颜色逐渐转深,呈浅黄、暗红色,体长一般在6.4~10.5 mm[4]。

2.2 生物学特性

经过近些年的调查,红脂大小蠹在该地区每年可发生1 代,越冬的虫态为2 龄以上的幼虫及成虫,越冬的场所包括土层以下的树干基部分杈处虫道、寄主植物主侧根的虫道[2]。红脂大小蠹第2 年开始活动的时间一般在4 月下旬,此时越冬的幼虫在根部的蛀道内继续对韧皮组织产生危害;老熟幼虫逐渐化蛹;成虫上行、飞行危害(5—10月)。成虫开始出现的时间在5 月上中旬,大量产卵的时间集中在5 月下旬到6月下旬。幼虫刚孵化出来始见期一般在6月中旬,大量孵化的时间在7月上中旬。红脂大小蠹的发生有着严重的世代重叠现象,可快速繁殖,活动期间各种虫态均可见到[5]。

2.3 传播途径

红脂大小蠹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人为方式(如远距离调运染疫寄主植物)、自然传播方式(成虫有着很强的迁飞能力,飞行的高度可超过10 m,飞行的距离可超过16 km)等实现[2]。

2.4 发生特点

红脂大小蠹侵入到松树内的位置一般在树干基部接近地表处,对根部的韧皮部产生危害,因此发生后隐蔽性强,难以在刚发生时发现,加上油松林多分布在偏远山区,无法及时监测到虫害,难以及时针对性防治[6]。红脂大小蠹一般危害的松树长势较弱,长势健壮的松树上即使蛀孔数多也难以被红脂大小蠹侵染危害。红脂大小蠹的成虫入侵松树的部位先是根部皮层、树干,先往上取食,一段时间后转为向下。红脂大小蠹害虫具有聚集性特点,侵食松树时大量聚集起来危害,留下各种类型的蛀道,影响养分从根系往上的输送,致使松树长势不佳或者死亡[4]。

2.5 发生原因

红脂大小蠹属于弱寄生害虫,对衰弱的松树、刚采伐的松树桩危害较多。近些年该地区大树移栽技术得到了较广泛推广,其间(如断根控根、移栽环节等)存在技术不过关等问题,导致树体长势衰弱,利于红脂大小蠹传播蔓延,导致了该虫害发生趋势逐渐加重、防治形势严峻。

3 红脂大小蠹的防治措施

红脂大小蠹的防控主要是提前预防,加强监测管理,采取多种措施结合的防治手段[5]。

3.1 强化检疫

严格按照检疫的制度对外地引入的松树等红脂大小蠹的寄主树木进行检疫,杜绝携带虫源的苗木进入,以免其在辖区内扩散开。对于一些移栽大树,其土坨中携带活害虫的概率大,因此要加强检疫,人为对其传播的途径予以切断[5]。对于疑似的树木,可采取药物熏蒸的方式,或者剥皮处理,苗木检疫达到合格标准后才可调运、应用到造林等实际生产中。

3.2 做好虫情监测

红脂大小蠹寄主的油松、樟子松等植物如果长势衰弱,一定要做好细致地调查,要求对近些年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采挖移栽地等全面清查,以保护好衰弱的树木,避免春季红脂大小蠹成虫扬飞导致的侵染危害[1]。成虫活动期,要加强对林间虫情实际的监测,及时对其发展动态予以把握。

对于新传入红脂大小蠹的区域,防控极为重要的一环即为第一时间做好监测,以及时发现、及时灭杀,避免其扩散蔓延。一般红脂大小蠹扩散传播的关键期为成虫的扬飞期,此时的监测非常关键。油松等植物中分泌的松脂可以引诱红脂大小蠹成虫,基于此原理可根据松脂的挥发成分人工配制引诱剂,以引诱红脂大小蠹成虫,进而灭杀。结合松林实际悬挂一定密度的诱捕器(内部放入引诱剂),对林间的虫口数量情况进行监测[6]。围场地区红脂大小蠹成虫大量扬飞期集中在5月下旬到7月下旬,要在松林内开展全面的监测,以及时发现区域内疫情动态、针对性防治。有些松林区属于红脂大小蠹易侵染区,如车辆来往密集的交通要道、风景名胜景点等,尤其是红脂大小蠹的寄主植物大树刚栽植的区域,一定要安排专门人员管理,在红脂大小蠹活动期间结合其入侵树干后出现的症状逐株进行监测、调查,结合监测结果采取科学的处理措施。此外,监测的方法还包括对松树等寄主植物的危害部位进行解剖,以对红脂大小蠹不同虫态的发育情况、危害趋势予以监测、观察,一般在红脂大小蠹活动期采取此解剖监测方法。

3.3 物理防治

红脂大小蠹对松树等寄主植物的识别是通过松树挥发物,因此林间开展抚育间伐管理时尽量与林区内红脂大小蠹扬飞期错开[7]。对于生态林,需要对采伐的量进行限制,避免对林木的乱砍滥伐;通过封育、人工辅助的方式促进林分更新,以逐渐恢复松树被害的症状。混交林的营造过程,如油松与乡土阔叶树种混交、多林型针叶与阔叶混交等,可使林分的结构得以改变。基肥要求施充足,一般在松树出梢期施入为好,对新梢的萌发有利、降低红脂大小蠹的侵害概率。有些生长年限久的古松,需要强化管理,促使其生长处于健康状态。重视森林防火管理,杜绝火灾。有的林区内,如果红脂大小蠹虫害大面积发生,则需要及时将被害林木清除干净,必须在红脂大小蠹虫害成虫扬飞期前完成,并对林间枯萎死亡的树木进行清理。对于红脂大小蠹大量发生的区域,寄主植物的林间可暂时停止开展采伐及抚育措施,以免虫害远距离扩散。在红脂大小蠹对松树产生侵害前,先选择长势衰弱的少量树木作为诱饵,引诱红脂大小蠹前来,当新产生的坑道内大量出现幼虫时,可人工将诱木的皮剥开、捕杀幼虫。红脂大小蠹的成虫进入扬飞阶段后,可在其寄主植物的林间悬挂诱捕器,以对成虫进行诱杀,悬挂的密度为每100 m左右1个,悬挂的位置适宜在虫害区域的交通要道两侧、山脊、林区边缘等。还可在松林等易发红脂大小蠹的林区边缘放趋避剂(挥发的气味可对红脂大小蠹起到驱散效果)作为阻隔带,此方法同时结合悬挂诱捕剂,效果更佳。新传入红脂大小蠹危害的松林内,结合监测的结果,当虫口密度处于较低的水平时,人工将刚侵入的成虫、卵、刚孵化的幼虫进行挖除,并集中灭杀,有利于降低林间虫口密度[7]。

3.4 生物防治

红脂大小蠹的天敌生物有肿腿蜂等,利用此类天敌生物开展生物防治的技术相对成熟[8-10]。林间自然状态下的肿腿蜂密度较低,可在监测到红脂大小蠹有发展趋势时人工释放肿腿蜂,控制在7 500 头/hm2,对红脂大小蠹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大唼蜡甲(比利时引入)以红脂大小蠹为专食,自然状态下每年发生代数为3~4 代,幼虫、成虫均可被捕食,此天敌生物全年均可用于松林内红脂大小蠹的防治,释放的密度根据林间危害程度来确定[11-13],如对于红脂大小蠹中等发生的松林,可在林区随机选择被害的松树1 株,在红脂大小蠹处于2~3 龄幼虫期时人工选择5 对大唼蜡甲释放,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此外,红脂大小蠹的天敌生物还包括蒲螨、郭公甲、扁谷盗甲和大红蚂蚁等,具体释放的密度结合林间虫害的实际状况综合确定[5]。

3.5 化学防治

对于危害部位主要在主干基部、根部的松树,可采取树体密闭熏杀的方法予以灭杀。树体密闭熏杀的具体方法:在被害木树干基部距离地面上方约50 cm的位置将树皮环割1圈,按照10 cm的宽度刮皮至平于树皮的裂缝,追钻1~5 cm深的小孔,并绕树绑缚2 层塑料布(宽2.0 m、厚0.1 mm 以上),小孔的内部放入56%磷化铝片剂2~4 片/株(每片重量3.2 g);还可将树木基部周边10~15 cm距离的土壤刨松、扎深20~30 cm的小孔4 个/株,后覆盖1层塑料膜(规格110 cm×70 cm×0.08 mm),膜的周边用土充分埋实,要求距离树干基部的距离超过50 cm,膜内的空间呈圆锥状,往膜内的小孔投入56%磷化铝片剂进行熏蒸(72 h 即可),用量结合被害树木的量而定,一般控制20~30 g/m2。对于受害严重、没有保留价值的松树,可集中砍伐、堆集,上方覆盖1 层塑料布(厚度0.08 mm),布的边缘压实,砍伐树木留下的树桩上也可覆盖1 层塑料布,往内投入56%磷化铝片剂进行熏蒸。此外,林间发生红脂大小蠹危害时,可在树坑基部周围半径1.5 m 范围内翻土,深20 cm,撒入甲拌辛颗粒剂50 g/m2等,有利于将根部土壤附近的害虫灭杀[7]。

红脂大小蠹成虫刚侵入到松林时,可选择具有内吸性特点的防治药剂,选择有木屑排出的新虫孔内用高压注射器注入药剂[14-16]。幼虫期,防治的药剂可选择蛀虫净+奇强等,对准被害的位置喷施。成虫刚羽化时,对树干基部地面及以上1.5 m范围内喷施具有触杀效果的药剂,有较好的防效。红脂大小蠹成虫扬飞期,可选择40%氧化乐果乳油100~2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00~200倍液和绿色威雷30倍液等药剂防治,喷药的部位在树干基部地面到往上2 m 左右的范围,40~45 d 喷1 次,一直持续到成虫期结束。刚发生火灾的林区内,可在周边选择8%氯氰菊酯微胶囊进行1次喷洒;对于危害程度较轻的松树,可选择干虫净对准树干按照由上往下的顺序喷[17];对于大量松树被害的区域,可在被害的虫口处涂抹高效溴氰菊酯1倍与废机油20倍体积混合而成的药剂,防治的效果较好;对于松树等寄主树木,如果虫害孔较多,可在孔上方的树干(与孔之间距离在10~15 cm)周围涂抹泥环(宽10 cm、厚1~2 cm),用胶带或者麻绳捆严泥环,并用泥将树干的缝隙处填实[7]。

4 结语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地处河北承德市的北部,降水量较少,整体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造林的主要树种为抗旱的油松、樟子松等。经过多年的生态造林,目前油松、樟子松已经成为该地区生态公益林中的主要树种,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保水保墒、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做好油松、樟子松等树木的保护对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近些年,油松、樟子松等林间不断发生的红脂大小蠹等害虫,给松树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防治上需要结合其危害特点开展林间监测,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药剂防治、营林管理等多种防治措施,以降低害虫危害、促进当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围场林间油松
林间游戏场
油松容器育苗技术
餐桌上的生命2——从林间到厨房
2017,谁的江湖
北方油松育苗技术
围场北部古风壳的发现及地层划分意义
油松种植技术及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对策
油松根系的固土力学机制
沁园春——木兰围场坝上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