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2023-12-14陈钦彦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17期
关键词:全蚀赤霉病籽粒

陈钦彦

(相山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安徽淮北 235000)

小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品。近年来,小麦的产量水平逐步提高,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小麦种植效率还有待提升。安徽省淮北地区是我省小麦主要产区,采用合理的绿色高质高效小麦栽培技术,加强日常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是提高该区小麦产量和质量,增强小麦市场竞争力有效措施。

1 品种选用

品种的遗传性是形成产量的内在基础,要想达到小麦高产,必须选择高产品种。在影响小麦产量增长的因素中,品种更换增产占35%~40%。淮北地区种植的小麦以半冬性品种为主,如烟农19、烟农21、郑麦136、周麦28等。通过几年调查与比较得出多穗、粒大是小麦高产的主要因素。目前,有研究表明高产小麦的株形结构为株高70~80 cm,穗长不小于10 cm,结实小穗16~18 个;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叶片斜立,叶片厚实,旗叶叶长23 cm左右;基部第一、第二节间较一般品种短,穗下节间和倒三节间较长,茎秆粗细适中,韧性好,抗倒能力强[1]。同时,高产品种的抗病性要强,籽粒灌浆速度快,抗干热风,适期成熟。

2 种植管理

2.1 精细整地

小麦营养元素来自土壤。小麦要获得高产,必须要有高肥力水平的地力基础。因此,高质量、高标准整地,是小麦获得高产的重要基础。秋季农作物收获后要按照“深耕、干净、精细、平实”标准及时耕地。深耕可以打破浅耕形成的犁底层,增厚适耕层,增强耕层的蓄水保墒能力,改善土壤通气透水性能,加快有机质分解和无机营养矿化。深耕能够将有机肥、秸秆、表土残留病菌等掩埋入土,对小麦全蚀病、纹枯病、线虫防治有一定抑制作用。经过多年多点试验,深耕是实现小麦持续高产的重要措施。麦田深耕的适宜深度是25~30 cm,为节约生产成本,可以把深耕和浅耕交替进行,采取隔年深耕。麦田耕后,要把麦田耙透整平,做到土壤上虚下实,地面平整,才能打造成适合小麦播种出苗、苗全、苗匀的土壤环境,为小麦高产打好坚实基础。

2.2 施足底肥

合理使用底肥是种好小麦的重要环节,也是小麦增产的物质基础。底肥分布在耕作层内,既可以保证小麦幼苗生长健壮,又能在小麦全生育期源源不断地供应养分。底肥施用一是按照“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微肥相补充”的原则,进行优化配方施肥。宜使用的有机肥有腐熟猪粪、鸡粪、羊粪、饼肥等,一般按照优质有机肥15 000 kg/hm2的标准进行施用。二是根据测土配方结果施用化肥肥料,一般选用氮磷钾三元复合肥(N、P、K 含量各15%)750 kg/hm2,或纯氮300~450 kg,五氧化二磷90~120 kg,氧化钾75 kg,锌肥30 kg[2]。微肥有硫酸锌、硫酸锰、硼砂等其它微肥,按照适中的原则施用。三是秸秆直接还田。近几年,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利用秸秆还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做法越来越普遍。目前秸秆还田主要是夏玉米的秸秆,在夏玉米收获后,秸秆呈绿色,含水率35%左右,利用粉碎机进行秸秆粉碎,长度小于10 cm,配施N、P、K化学肥料,并喷洒相应农药防治玉米秸秆病、虫,以防后期危害小麦。

2.3 种子处理

合理的进行种子处理有利于培育壮苗,实现一播全苗。一是晒种。播前晒种可以增加种皮的透性,增强种子活力,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播种后出苗快、出苗整齐,还可以减少病虫危害。晒种一般选择在阳光较强的情况下,将种子摊至3~5 cm 厚,晒1~2 d 即可,晒种过程中,要经常翻动,使种子受热均匀。二是药剂拌种。科学开展种子药剂处理是有效控制地下害虫与生长前期病虫危害,培育匀苗壮苗,提高植株抗逆性和抗病性,实现农药减量控害的重要举措。对没有包衣的种子可用拌种丹每50 g 对水2.5 kg 拌种25 kg,或用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10 mL,加450 mL水搅拌均匀后,拌小麦种子25 kg,堆闷3 h,晾干后播种。

2.4 适时播种

小麦播期的早晚直接影响小麦的分蘖数,从而影响产量。不同品种对光照、温度要求不同,适时播种,能够形成壮苗,为获得高产奠定基础。淮北地区半冬性品种适宜播种期为10 月15—20 日,日平均气温13~16 ℃。根据土壤墒情,采用精量条播机播种,适播期内一般半冬性品种播种量为150~195 kg/hm2,行距20 cm,深度3~5 cm。如小麦种子播种后干旱,要及时浇水保障小麦出苗。

3 小麦苗期管理

小麦出苗后,要及时进行田间苗情检查,对缺苗断垄(15 cm 以上)要及时进行补种,补种要采取催芽的方法进行补种,确保苗齐苗匀。这段时期的田管一般称为冬前管理。所谓冬前就是指从小麦播种出苗到越冬期这段时间,是小麦以生根、长叶、分蘖为主的营养生长时期。冬前田管的目标是确保全苗,促使小麦早分蘖、长大蘖,培育壮苗,使麦苗安全越冬。淮北地区在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如遇天气干旱,需冬灌。小麦越冬前适时冬灌可以预防冬季冻害,增加冬季分蘖和次生根数量,为春季小麦返青和根系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对长势较旺的田块,宜采取镇压的方式,控制旺苗生长,促进小麦稳健越冬。

4 小麦生长中期管理

4.1 小麦返青期

立春过后,随着天气温度升高,当日平均气温上升到3 ℃以上时,小麦心叶加快生长,整个麦田由暗绿色转为青绿色,即小麦进入返青期。小麦进入返青期管理以增温、保墒、促进麦苗发育为主,同时注意防止麦苗群体过大,引起倒伏。早春麦田除草以化学除草为主。化学除草剂应选择高效易分解低残留类药剂,严格控制药剂用量,不可连续用药。化学除草应选择晴天,日均气温在10 ℃以上进行。以猪秧秧、播娘蒿等双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用75%苯磺隆干悬剂每15 kg 加水750 kg/hm2喷雾;以野燕麦、看麦娘等单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用6.9%骠马乳油每600 mL,加水750 kg/hm2喷雾。在化学除草的同时,要注意小麦纹枯病、蚜虫的调查与综合防治。

4.2 小麦拔节期

全田50%以上植株茎部第一节露出地面1.5~2.0 cm 时,生物学上称为拔节期。此时是小麦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对肥水较为敏感。小麦拔节期追肥是奠定小麦高产基础的重要措施。一般在3 月中下旬至4 月上旬,根据天气预报,在雨前撒施尿素,用量为105~120 kg/hm2。如这期间没有降水,应追肥和浇水相结合,以促进分蘖成穗。淮北地区的3~4 月份常出现倒春寒天气,根据天气预报,宜在倒春寒来之前的3~4 d,喷施叶面肥,以提高小麦抗寒性。寒流过后及时查看小麦苗情,如发现有冻害表现,应及时进行喷施叶面肥处理,以把冻害损失降到最低。

4.3 小麦抽穗期

全田50%以上麦穗(不包括芒)由叶鞘中露出1/2 时,为抽穗期。这时小麦由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是小麦第二个需肥高峰期,对肥水尤为敏感,是决定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关键时期,应保证足够的养分。当土壤含水量低于该生育期适宜水分含量(田间最大持水量70%)时要及时灌溉,对叶片发黄缺肥的田块,可补施氮肥30~45 kg/hm2。该时期田间管理要关注小麦白粉病、锈病发生情况,及时防治。

5 小麦生长后期管理

5.1 小麦扬花期管理

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一般在上午9~11 时和下午3~6时开花。小麦扬花期一般持续3~5 d,小麦开花首先从麦穗中部开花,然后是上部和下部依次见花,颜色由黄变白,如果麦穗全部为白色花,表明授粉已经结束。小麦抽穗扬花期田间病害管理重点是小麦赤霉病防治。赤霉病大流行年份能导致30%~50%的减产,赤霉病严重劣化小麦品质,感染赤霉病病菌的麦粒,容易导致DON含量超标,人畜食用后常出现呕吐、腹泄等症状。淮北地区小麦赤霉病防治一般在4月20日前后,坚持“见花打药、两次用药”的施药原则。施药应抢在雨前进行,要选好防治药剂,规范施药技术,喷药时要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应坚持“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方针,实现一喷综防。

5.2 小麦灌浆期管理

小麦开花后11~30 d 为灌浆期,该时期籽粒干物质急剧增加,千粒重日增重1~2 g,最高达3 g,籽粒体积逐渐增大,并达到极值,含水率由70%下降到40%左右。

灌浆期间小麦的营养器官中的养分,开始向籽粒中转运。氮素营养水平适宜时,养分运转的速度快而多,有利于千粒重的增加。水分是光合产物向籽粒转运的载体,通过酶的作用,将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积累的光合产物转化为水溶性的糖类和氨基酸,运转到小麦籽粒中去,然后合成淀粉和蛋白质。小麦灌浆期耗水量占小麦一生总耗水量的1/3左右,由此可见,氮肥和水对小麦灌浆非常重要。小麦灌浆期间田管重点主要是要根据土壤墒情,适时浇好灌浆水。在小麦扬花期过后10~15 d,要结合浇水,追施穗肥,一般施尿素45~75 kg/hm2。此时,小麦穗已经较重,所以应适当补水补肥,以免造成倒伏和贪青晚熟。在灌浆期末,籽粒干物质积累速度逐渐减慢,此时小麦易遭受高温、干热风、降雨等影响,导致灌浆终止,造成小麦减产。

5.3 叶面肥施用

小麦籽粒干物质的积累,70%以上来源于抽穗以后的光合产物。主要光合器官是旗叶和穗下节间,它们各占光合作用能力的1/3左右,倒2叶次之,约占1/4,绿色穗仅占1/6左右。由此可见,灌浆后期保护旗叶绿叶面积,延长叶片功能期对增粒增重十分重要。叶面肥是强化后期营养,提高小麦品质的重要措施。叶面肥能够有效改善小麦营养状况,延长叶片的功能期,促进碳氮代谢,提高氮素营养供应强度,进而提高粒重和蛋白质含量,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特别是小麦生育中后期进行叶面追肥,能够快速补充小麦对P、K 元素的需求,弥补小麦根系吸收不足的作用。因此,在开花期和灌浆期选用用尿素15 kg 或磷酸二氢钾3 000 g,对水750 kg/hm2喷施,或其他质量好的叶面肥料,进行2 次叶面施肥,能够有效地预防干热风和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达到提质增产作用。

5.4 病虫害防治

小麦进入拔节期后,由于叶面积系数增加,田间荫蔽,通风透光条件差,很容易发生病虫为害,从而大幅度降低小麦粒重,导致小麦减产和籽粒品质变差。小麦生长后期,常有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小麦吸浆虫等为害。因此,小麦抽穗后要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并进行达标防治。

5.4.1 小麦纹枯病和白粉病 纹枯病一般发生在小麦返青后期至拔节初期,当小麦纹枯病病株率达到10%,应立即施药防治,用30%的苯甲·丙环唑150~225 mL,对水450~600 kg/hm2,选择上午有露水时喷雾效果较好,这样做药液易流到小麦茎基部。防治小麦白粉病一般抓住在小麦白粉病病株率达到15%或病叶率达到5%时,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125 g,对水900 kg/hm2喷雾防治;或禾技75%戊唑·嘧菌酯水分散粒剂,含嘧菌酯25%、戊唑醇50%,对小麦白粉病进行防治[3]。

5.4.2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分为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三种,近几年发生都比较轻。3 种锈病的主要区别是“条锈成行,叶锈乱,杆锈是个大红斑”。叶锈病在小麦抽穗之前,病株率达5%~10%,开始防治。可用20%粉锈宁乳油600~750 mL 对水900~1 125 kg/hm2喷施,或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90 g,对水1 125 kg喷施[4]。

5.4.3 防治小麦全蚀病、茎基腐病、根腐病 小麦全蚀病、茎基腐病和根腐病发生易造成死苗、白穗和不抽穗,严重的后期造成小麦整株干枯而死。小麦全蚀病属于根部病害,发病后整病株矮小,下部叶片多变为黄色,小麦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枯白穗,病根变黑,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小麦接近成熟时,若土壤潮湿,病株叶鞘内可生有黑色颗粒状凸起的子囊壳[5]。小麦茎基腐病,侵害小麦茎基部,出现褐色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节间,茎秆组织不能向上供应植株所需营养,造成小麦叶片发黄,植株折倒枯死。小麦全蚀病和茎基腐病的区别是茎基腐病到后期不会形成黑脚。小麦根腐病会导致苗枯、叶枯和白穗。小麦根腐病和全蚀病在根部的区别是小麦根腐病根部只是表皮变黑,小麦全蚀病是整个根部从里到外都是黑色的[6-8]。对于小麦全蚀病、根腐病和茎基腐病发生严重的麦田,播种后20~30 d,可用15%三唑酮可湿粉剂2 250~3 000 g,对水900 kg/hm2顺垄喷洒,第2年返青期再喷1次。

5.4.4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防治策略是“主动出击,见花打药”。可用45%的戊唑·咪鲜胺600 g或48%氰烯·戊唑醇1 050 mL悬浮液,对水600 kg/hm2进行喷雾,如喷后下雨要进行补喷,隔7~10 d再喷1 次。近几年,一般采用无人机进行“一喷三防”的统防统治。

5.4.5 防治小麦蚜虫 当苗期虫达到200 头/100株或穗期达到500 头/100穗时,用10%的吡虫啉600 g或20%的啶虫眯300 g对水450 kg/hm2进行喷雾,穗期虫较多时,可适当加大用药量,隔3~5 d 再喷1次[9]。

6 小麦适时收获

小麦收获过早,籽粒成熟度差,含水量大,灌浆不充分,籽粒不饱满不仅造成小麦产量减少,籽粒商品性差,还降低种用籽粒的发芽率等;收获过晚,容易造成折杆、掉头、落粒,或遭受雨淋,造成色泽变差,黑胚粒增多,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因此适时收获十分重要。一般小麦适时收获应掌握在小麦蜡熟末期,此时麦穗和穗下节变黄,茎秆尚有弹性,籽粒颜色接近本品种固有色泽,大部分籽粒变硬,含水量在20%左右[10-11]。目前,小麦收割主要以机收为主,可做到单收、单储,以确保小麦纯度和品质。收获后要及时晾晒,晾晒要摊薄,多次翻动,以使粒色均匀一致,然后去净杂质,分品种贮藏。

猜你喜欢

全蚀赤霉病籽粒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籽粒苋的饲用价值和高产栽培技术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籽粒苋的特性和种植技术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玉米机械脱粒籽粒含水量与破碎率的相关研究
小麦全蚀病的危害和防治
商麦1619 籽粒灌浆的特性
枯草芽孢杆菌对小麦全蚀病的抑菌作用及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