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视角探究幼儿园自然博物馆教育实践

2023-12-11罗新萍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23年9期
关键词:博物馆幼儿园儿童

罗新萍

幼儿园博物馆教育强调以儿童为主体,满足儿童年龄发展需求,具备游戏性、趣味性、拓展性、可持续性等特点,但幼儿园博物馆建设需要因地制宜。为更好顺应儿童天性,让儿童在本原生活中健康快乐成长,在要求突出儿童互动性探索的前提下,我园建设了符合儿童游戏与发展的自然博物馆空间。这个空间代表儿童所生长的大自然与大社会,通过建立儿童与自然的联结,让儿童的好动、活泼,对世间万物的好奇,投射在园内的一花一草、一虫一鸟上。同时在绿色“六一”的教育实践中呈现对儿童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的整合性教育。儿童的感知体验、好奇尝试、活泼可爱,这些自然而然流露的天性和特质变得可见。启示我们要护佑儿童的童心童真,增强儿童主体意识,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给予儿童更多尝试和体验的契机。

笔者基于本园实际,从文化视角出发,探析幼儿园博物馆教育实践中儿童游戏与发展的多种可能。

一、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儿童自然游戏图景

在“强调幼儿园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议题中,朱家雄从中华文化的视角审视学前教育,指出应在时代发展、人文常理、儿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融入真、善、美的文化内涵,以“立德树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来进行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同时,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目的论指向亦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其充分体现了教育、文化、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导向,大自然、大社会是儿童成长的世界。

(一)诗文中儿童自然游戏图景

古往今来,诗者笔下生花,唐代诗人白居易描绘有“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的采莲童,有“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的垂钓童;宋代诗人杨万里描绘有“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追蝶童,有“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的渔童;清代诗人袁枚描绘有“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牧童,以及高鼎描绘有“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学童。诗人常述祖国大好河山和人生故事,但视角转向儿童时,人、事、物三个重要条件往往与自然、游戏有关。至圣先师孔子在《两小儿辩日》中面对稚童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竟也无法作出决断,恰恰与卢梭“孩子从生下来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学生,不过他不是老师的学生,而是大自然的学生罢了”相映衬。

《浮生六记》中沈复回顾童年乐趣,记录其观察蚊虫、蛤蟆、植物的细节,以“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展现出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本性特点,这份童年记忆深入人心,成为其人生中纯真、质朴、无瑕的片段。冯倩指出中国诗歌中的儿童形象是“以虚写实”的儿童,代表的是一种定格的中国精神,其强调“儿童”是大自然之子,和大自然紧密相连,这意味着儿童应过一种本原的,自然的,纯真的,本真的生活,尊重兒童精神成长的本性,展现儿童该有的个性,让他们充分享受童年的乐趣。因此,诗文中护佑的是孩童自然质朴、纯真活泼的天性,亦是诗者所要表达的属于他们自己的一份“赤子之心”,皆离不开最本真的生活。

(二)书画中儿童自然游戏图景

孟子曾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指的是“婴儿”。丰子恺先生作为儿童的崇拜者,曾在《儿女》一文中说:“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天上的神明和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他处处赞扬儿童,憧憬于儿童生活,笔下留存一份“赤子之心”,因而画得出富有童真童趣的漫画,纸上孩童神采奕奕,与自然和谐共融,与生活相谐成趣。他认为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

从文化视角而言,丰子恺先生在描绘儿童时,强调儿童的“本真”,即真、善、美的文化内涵,他认为幼时童心爱物至诚至切,儿童共情能力极强。当他设身处地地体验儿童的生活时,就发现儿童最质朴、善良的品质,为何孩子长大了便失却了童真呢?朱美禄提及李贽《童心说》中有言,“道理闻见”是使得童心异化和丧失的重要原因,其指的是世俗生活的感性形态和价值取向。一旦失却了“童心”,人便“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意味着人的行为准则和出发点不再是自己的“良知”,而是社会的习俗和规范,自然也就失却了本真。笔者从丰子恺先生作品中选取几幅儿童自然游戏情景,赏味儿童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

如下图所示,图1和图2呈现了儿童的动手操作,收获劳动果实的喜悦,丰子恺先生配文“种瓜得瓜”“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文化视角解读和概括了儿童的活动,阐释了自然界的生长规律,隐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对儿童来说,只要去做去感知,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主动与被动的交互中,内化经验所得,便是与自然共处的乐趣所在。而图3“小鸟回家”描绘的是儿童的“良知”,是儿童爱自然、爱物,以及美好品德的呈现,是我们观察发现所要保护的童心童真。最后在图4中呈现的是儿童的游戏与重构,作品被破坏后儿童的表现与处理反映了其专注力、耐心、情绪稳定等多方面品质,是我们在活动中需要给予儿童的重要空间,这片空间就是我们的生活。

二、幼儿园自然博物馆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优秀传统文化中儿童自然游戏图景呈现儿童的发展需要浸润于自然与生活中,给予儿童闲暇、好奇与自由的同时,顺应其天性,令其在本原生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幼儿园博物馆作为社会共育的重要桥梁,需要充分发挥其价值功能,让儿童自主地、积极地观察、感受、体验和探索,从而让儿童能够获得更加鲜活的、完整的经验的意识。

(一)自然博物馆教育是幼儿园课程的形式表现之一

倪琳指出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教育并非只是一种静态的物品陈列和展示,而是基于关系和行动思维的经验的动态发展,它可以起到统合各种经验的中枢作用。博物馆教育课程化是指幼儿园在借鉴博物思想的基础上以自然、文化和社会历史当中的有关事物为对象,通过进一步的加工来使其服务于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大多数学者根据课程生成性机制指出应顺应儿童的情感,尊重儿童的创作,满足儿童的需求,将趣味性活动与经验关联起来,让博物馆课程呈现游戏化、情景化、拓展性、延伸性等特征。因此,创设了丰富多样的博物馆主题,如:纸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农具博物馆、民间文化博物馆、玩具博物馆、纽扣博物馆、爬山虎博物馆、盒子博物馆等。幼儿园博物馆环境创设应以博物馆教育体系出发,需要具备统合划分的思维。考虑到幼儿园实际条件有限,也为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我园将户外环境进行规划布局,建设修缮了天然博物馆硬件设施。为满足儿童每日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条件,应承我园“新三育”,即德育、日光育、食育的理论举措,注重以德为先,加强自然教育,促进托幼一体化的科学发展。我园积极开展自然博物馆教育,让儿童的好动、活泼,对世间万物的好奇,投射在园内的一花一草、一虫一鸟上,让儿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尊重他们的生活、世界、思想,护佑儿童精神成长的本性,从而达到课程预设目标。

(二)自然博物馆为儿童游戏与发展开拓了一片绿洲

时代发展迅速,科技覆盖面渐广,高楼拔地而起,城市里的儿童看不到被遮蔽的星河,穹顶之下的蓝天时而灰蒙。当这部分儿童长大以后,他们的儿时记忆里几乎不会有如沈复般在草丛之间探索事物乐趣的画面,缺少与自然的亲密联结,失却了涵养心灵的良好时机。托幼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有意义地成长。我园围绕“勇于探索 敢于担当 红色意志 世界眼光”16字教育目标建设有玩沙、玩水、果林、荷塘、稻田、菜地、磨坊、泥巴屋、音乐屋、竹林、奔跑环廊、沙区栈道、休憩月牙椅等软硬兼合的自然博物馆区块,为儿童开拓了一片“绿洲”。幼儿最喜在奔跑环廊的高层游戏,与园内古树近距离接触让他们对树种产生了好奇,跑累了可自由选择休息区域;在果林里采摘成熟的果实,穿梭在小树苗之间,俨然一副小主人的模样;在荷塘旁边观赏莲与荷,会发现小鱼愉快地游弋,发现石板上晒太阳的小乌龟;种植水稻的时候白嫩的双手紧握着一颗颗秧苗插进水田里,一晃眼他们收割稻子时,竟觉不可思议,这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喜悦……更不用提及他们发现的一片树叶、一朵花、一只蚂蚁、一块石头这样的故事,因为自然博物馆的所有都是生长在城市中的他们持续性、多元化的学习与游戏空间,是快乐成长的乐园,也是心中的一片“绿洲”,代表了儿童不可替代和倒流的童年时光。

三、沉浸式幼儿园自然博物馆的教育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对于生态环保的战略部署,从“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2023年4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绿色发展是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从种树开始,种出属于大家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绘出美丽中国的新画卷。这启示我园在“六一”到来之际,替换旧有想法,策划一场快乐而有意义的教育实践,在本次实践中,融入儿童博物馆教育应具备的互动性、合作性、持续性、科学性等特质,尝试系统而完整的自然博物馆教育活动。

在“低碳嘉年华·循环再利用”的“六一”主题下,通过“盲盒”的形式进行幼幼闲物置换,开展9项幼幼互动、亲子互动、师幼互动的自然游戏,以“大循环”的方式控制人流量,尽可能满足儿童游戏需求和体验感,以“减少碳排放量”为重要结果导向,根据我园既有的自然环境,将活动与环境融为一体,开展属于孩子们的自然博物馆教育活动,具体内容如表一所示:

表一 大观幼儿园绿色“六一”活动部分呈现

本次自然博物館教育实践中,我园所有小朋友进行交换的“六一”礼物收集达成减碳量“1 777.2千克”,约有“1.8吨”,师幼共同收集废旧物品进行循环再利用已达成减碳量“692.19千克”,约有“0.7吨”,最后总计减碳量“2 469.39千克”,约有“2.5吨”。这相当于种植了约140棵树苗,减少了约10辆汽车一个月的油耗量及尾气排放量;节省了约650个家庭一个月的用气量,100个家庭一个月的用水量,30个家庭一个月的用电量。这些数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减少碳排放量的重要性和影响,同时也鼓励我们采取更积极的措施来降低碳排放量,保护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同时,对于三个重要参与主体而言,儿童沉浸式度过了一个“快乐有意义,安全有互动,拓展有经验”的“六一”;家长在活动中对幼儿园有了新了解,对活动有了新评价;而教师的技能长处能够被看见,师幼互动能够被看见,在众多旧有的“六一”形式中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让成人也沉浸式度过了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六一”。

五、从“幼时记趣”到“大观记趣”的教育启示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沈复对幼时的回忆刻画如此生动活泼,恰恰说明了童年时光的可贵。我园自然博物馆教育实践中呈现的是对儿童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的整合性教育,是儿童博物馆教育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的有效尝试。最重要的是在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儿童的感知体验、好奇尝试、活泼可爱,这些自然而然流露的天性和特质是我们所要护佑的童心童真。

在幼儿园自然博物馆建设层面,多研究学者提出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博物馆教育发展的支撑,指出儿童博物馆设计指导思想应从参与主体出发,如:1.关注儿童发展,改进儿童元认知,重构儿童经验;2.关注儿童的游戏过程,把学习置于游戏中,让经历更加可见;3.关注儿童博物馆环境创设,为儿童提供有意义的情境,规划容易调整的设计;4.关注活动参与形式,促进主体合作学习,让家长和教师参与进来等。这意味着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应继续尝试调整不同参与主体所占策划比例,让孩子们能够自己规划和记录宝贵的童年岁月。

猜你喜欢

博物馆幼儿园儿童
我爱幼儿园
博物馆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