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心动人?看人见世界

2023-12-06李曈曈

国际传播 2023年4期

【内容摘要】本文就新闻心理学对新闻工作的影响展开论述,并以《高端访谈》栏目为案例范本,从“采访对象的心理”和“记者心理”两个层面,分析新闻心理学理论在新闻报道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及效果。

【关键词】《高端访谈》;新闻心理学;电视人物访谈

一、《高端访谈》节目的特点分析

纵观世界风云,全球正共同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考验。脱钩断链、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逆全球化和地缘政治对抗的阴云笼罩人类社会。在如此艰难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依然以先进的全球治理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中国智慧引领世界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此背景下,2022年10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人物访谈栏目《高端访谈》。该栏目与国际政要展开对话,就全球热点话题、焦点问题进行交流,响亮发出中国声音。

作为人物访谈节目,《高端访谈》既具有新闻类访谈节目的普遍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高端访谈》的采访对象是各国政要和国际组织负责人。这与新闻事件人物采访、普通人物采访都具有很大差别。新闻事件人物采访以事件为核心,而《高端访谈》是以人为核心的专访;相比普通人物专访,《高端访谈》的访谈对象更为引人注目、权威性更高。政要的特殊身份,使其与采访记者和受众之间天然具有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所以这类采访的难度也较普通人物采访大得多。其次,《高端访谈》的采访时间紧迫,对失误的包容度很低。相比一般人物采访,《高端访谈》的采访时间非常有限。政要们在工作间隙接受采访,决定了记者不可能以常規的“迂回”“唠家常”等方式拉近彼此距离,引导受访者进入状态。因此,《高端访谈》记者需要因人而异制定策略,带领受访者快速进入采访语境。由于政要身份的特殊性,记者的采访也必须“一遍过”,政要不会陪着记者“试错”“改错”,“零失误”是《高端访谈》的特殊要求和挑战。鉴于《高端访谈》的特殊性,我们就更需要用新闻心理学作为指导进行实践,并通过实践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对新闻心理学的认知和应用。

二、新闻心理学在《高端访谈》中的运用

新闻心理学在分析新闻采访中“人与人”关系时,根据研究主体分为采访对象心理和记者心理两个方面。

(一)采访对象的心理

人物专访过程中充满了复杂微妙的心理感应活动。如果记者和受访者心理处于均衡状态,就能产生感应正迁移,进而谈话会热烈持久;反之,就会冷场和尴尬。这就是新闻心理学中所说的“心理感应规律”。要想建立正向感应,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 满足受访者的心理需求

一国政要愿意接受采访,一定是希望通过这一机会实现自己观点立场的表达。以《高端访谈》对白俄罗斯总统亚历山大·格里戈里耶维奇·卢卡申科专访为例。这次采访正处在俄乌冲突爆发一周年的节点,西方国家对白俄罗斯是否会直接卷入冲突有着各种各样的猜测,卢卡申科总统则希望借此次访谈机会表明白俄罗斯的立场。鉴于此,在采访中,记者首先提出相关的问题,请卢卡申科总统作出及时的阐释。

记者:今年二月份,白俄罗斯和俄罗斯举行联合军演之后,我注意到有一些西方媒体认为这是白俄罗斯直接参与俄乌冲突的一个信号。但是在几天前您也提到有情报显示,是西方国家想把白俄罗斯拖入战争中。您怎么看西方的动机?

记者:正如您所说,白俄罗斯面临很大的压力,几天前我们看到西方国家领导人相继抵达基辅,在这样的背景下,您对未来俄乌局势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判断?

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后,卢卡申科总统的态度明显更积极,甚至还主动提出要谈谈“颜色革命”,以及当时正持续发酵的中美“无人飞艇”事件。这也让本期节目更具深刻性和延展性。

2. 充分发挥“自己人效应”

心理学中的“自己人效应”,也称为同体效应,即当一方认为另一方和自己是同一类型(相似身份、相似价值观、相同爱好)就更为亲密、吸引力也更强。 如果在专访中,受访者身上发生了“自己人效应”,那么就能在极短时间内缩短心理距离,敞开心扉、达到最好的采访效果。以《高端访谈》对阿尔及利亚总统阿卜杜勒–马吉德·特本的专访为例。

记者:昨天您与习近平主席会晤时,您说很高兴来到北京,这是一座象征着奋斗、建设、雄心壮志,具有悠久历史和满载成功的城市。为什么您会用这几个词描述北京,描述中国?

这个问题抛出后,受访者大概会有这样的感受:我此行受到了重视,他们认真聆听了我的讲话、关注了我的讲话、理解我的心情、我可以和他们分享。这种“自己人效应”马上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

记者:在中阿的深厚情谊中,最打动我的是医疗卫生的合作。尤其是我了解到自从1963年4月中国政府向非洲国家派遣的第一支医疗队抵达阿尔及利亚以来,截至今年1月,医疗队共接诊患者2737万人次,接生207万新生儿,看到中国医生怀里抱着的一个又一个可爱的婴儿时,我感受到了爱和希望。这些阿尔及利亚的孩子在爱中来到这个世界,他们也是中阿友谊世代延续的希望。您是不是也有和我相似的感受?

用阿尔及利亚新生婴儿作为切入点设计问题,记者还问到“您是不是也有和我相似的感受”推动了“自己人效应”的产生。婴儿是由中国医生接生的,这些婴儿是阿尔及利亚这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在采访画面中,特本总统听到这个问题时露出发自内心的温暖笑容,他在回答中既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感谢,更表达了对未来中阿世代友好的决心和信心。

(二)记者的心理

一个好的记者,除了找到好的选题和合适的采访对象,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采访条件。这种条件不仅仅指地理空间上的优质,还包括根据采访对象心理的变化随时调整话题,以及针对不同对象采取灵活多变的提问方式。

1. 读懂受访者的非语言信息,做“全感采访”

所谓“全感采访”,就是记者调动眼、耳、鼻、舌、口全部感官,通过它们对事件、场景、人物进行全面了解、体验和观察,以此发觉细节,再现人或者事物的本质特征。具体到新闻人物采访中,就要求记者会“察言观色”,通过读懂受访者的非语言信息,例如微表情、小动作等预判事件走向,从而掌握访谈主导权。察言观色的能力有时体现在镜头前,有时则体现在镜头之外。

例如,在《高端访谈》对波黑主席团轮值主席热莉卡·茨维亚诺维奇女士的专访录制开始前,记者曾在楼梯口等候主席女士。见面后,两人友好握手。但是记者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对方眼神中的强势和冷峻。在通往采访房间的几步路中,记者在脑海中迅速分析了几种可能:一种是东欧人性格偏清冷的多,一种是茨维亚诺维奇对外国记者的“防备”意识很强。综上因素分析,此类采访不宜用常规方式开场。因此,在双方就座后,记者作为女性,先聊起了女性话题。

记者:在来到波黑之前,我一直在想现实中您会是怎样的一位女性。您现在是波黑主席团轮值主席当中的唯一女性,在波黑历史上也是第一次。能从一位英语老师成为一名领导人,这太不容易了。

茨维亚诺维奇:我还曾是欧盟驻波黑代表处的唯一女性呢。

记者:作为职业女性,我非常敬佩您,工作生活都平衡好,非常不简单,更何况您还取得了如此成就,您一定付出了很多的努力。那今天我们就谈谈您的努力和这个国家的努力。

这是一段没有剪辑进正片的内容,但是这段内容却为整期节目的成功录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受访者“卸下”了防备的外衣。因为她很清楚记者这番开场白表明将要展开平等对话,接下来谈的是“努力”而非回应“质疑”。记者察言观色能力运用得当与否,直接会影响采访的质量。

2. 接受采访劣势,寻求受访者的“帮助”

《高端访谈》的每期节目,在“一片祥和”的外衣下,都充满波折和变数。尤其是录制之前,各国政要新闻团队可能向节目组提出各类苛刻要求。这时记者心理状态是否稳定,影响着采访环境,也会通过非语言交际的形式影响受访者的状态。记者如果因为临时的调整和变化,在采访现场表现出紧张、慌乱,受访者会很自然地认为记者准备工作没做足,不够专业,对自己不尊重,因而不愿敞開心扉深入交流。但如果记者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表现得沉着冷静,并且愿意向受访者寻求“帮助”,那将是另外一个效果。

以《高端访谈》专访古巴国家主席迪亚斯-卡内尔为例。主席秘书在临近录制前几次更改采访时长,从30分钟减到15分钟,最后变为只允许问两个问题。如果按照古巴方面的要求去做,这期节目将无法完成;但如果不按照对方要求做,又有被取消采访的风险。我们来看看《高端访谈》记者的做法。

记者:主席先生,在采访开始前,您的秘书告知我们,只能问您两个问题。但是我觉得太可惜了,中国观众真的非常想听您多介绍一些古巴的情况。您是否愿意多回答一些观众关心的问题?

主席:你这么说,我觉得如果我不多回答几个问题,确实非常不合适。

记者:太感谢您了,主席先生!那我们就开始。

坦然接受自己的“采访劣势”,通过向受访者“求助”,记者解决了时长受限的问题。这是一场采访,也是一场心理较量。

3. 技巧性提问

在《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意思是善于发问的人,就像砍削坚硬的木头,先从较容易砍的部位下手,然后再着手于较难的结节部位,等到时间一长,木头自然脱落砍开。不善于发问的人却与此相反。也就是说,要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当然,好的问题是建立在动态心理变化上的。比如,根据不同的心理活动,提问可以分为:迂回法、追问法、借问法、设问法和插问法等。尤其是当采访现场遇到突发状况时,就需要变换提问方式,灵活处理。

《高端访谈》对泰国公主诗琳通的专访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按照计划,诗琳通公主用泰语接受采访,现场安排了同声传译。但谁都没想到等公主本人落座后,面对记者的问候,她用中文进行回答,并且选择用中文完成采访。由于长期没有身处中文环境,她对记者的长句提问有些听不懂,回答也是只言片语。记者当机立断采用“追问法”进行沟通。

记者:像这样主动全程用中文接受采访的嘉宾,您还是第一位。

公主:我喜欢学中文,但学得很慢。我从中国人、中国书中学习更多知识。

记者:您什么时候觉得学中文很重要?

公主:我妈妈说我西方语言学得不好,让我试试中文。她说,中国人爱学习,可以学习很多。我妈妈自己不学,她让我学。

记者:(笑)那您觉得学中文难吗?

公主:太难了。

在这一期节目中,记者没有沿用《高端访谈》惯有的访谈方式,而是根据现场嘉宾的语言能力、思维和兴趣点,进行追问,挖掘有效信息。这期节目不仅呈现了宏大的主旋律,同时也把公主本人的朴实、坦诚、友善等性格特征凸显了出来。可见,追问法并不一定是我们惯以为的“咄咄逼人”,它还可以细腻亲和。

结语

时至今日,新闻心理学早已发展成为新闻与传播心理学。如果说新闻心理学最初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新闻心理现象的话,现在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已经扩大到广告心理、影视心理以及听众、观众和网民心理了。研究的渠道也从传统媒体,扩展到网络、手机新媒体平台以及包括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方式在内的全媒体。

新闻与传播心理学对《高端访谈》的指导意义,不仅仅在采访现场,还关系到宣发推广等后续环节。我们对网民心理特征、接受行为的研究和掌握,有助于《高端访谈》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碎片化传播。此外,了解网络谣言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规律,将有助于我们通过《高端访谈》更加有力地回击西方散播的网络谣言—那些对中国的刻意污蔑和抹黑。这些是未来《高端访谈》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方向。

(责任编辑:张冬梅)

作者简介:李曈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 《高端访谈》主持人。

张骏德、刘海贵:《新闻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4-15页。

包楚婷:《生活中的心理学|同体效应:让“敌人”成为你的朋友》,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441052。

袁丰雪、仇玲、周海宁、张成良:《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与写作》,北京:新华出版社,2020年,第116-117页。

《礼记》,姚淦铭注译,姚鹰导读,长沙:岳麓书社,2022年,第1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