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中“少教多学”模式的有效应用

2023-12-01沈丹颖

教育界·A 2023年31期
关键词:少教多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少教多学”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少教多学”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从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出发,全面分析“少教多学”模式的应用策略,旨在构建优质的生本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少教多学”;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沈丹颖(1991—),女,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小学。

“少教多学”是生本理念的重要体现。在应用“少教多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确保课堂教学的启发性、针对性、创造性、发展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需求展开独立探索。通过一系列的良性师生互动,学生会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一、注重课程预习,设计导学案

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魅力,逐渐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依托“少教多学”这一模式,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需要自己理解并应用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针对这一需求,教师应在课程预习阶段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重新审视教材内容,设计导学案。根据有序且科学的课程引导,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并构建知识框架[1]。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的教学为例,在导学案中,教师除了设计关于基本定义的填空和选择题,还设计了以下题目,并附上若干个被平均分成4格的圆:1.如果圆中的1个格子代表1个苹果,那么2个苹果对应几个格子?2.

和 哪个大?为什么?对于题目1,学生给圆中的2个格子涂色,以体会“ ”的含义;对于题目2,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依次给圆的 和圆的 涂色。结合自身的实践,学生可以初步理解抽象的分数,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了解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构建起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少教多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少地讲授具体的知识点,而将探索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可以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注重课程导入,优化教学方法

和预习阶段一样,导入阶段的教学也讲究科学的方法。然而,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经常将课堂提问或测验作为联系上节课与本节课的手段。在发现教师准备开始提问时,学生往往会变得警惕,或不自觉地产生紧张感。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帮助他们运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完成之后的应用和迁移,教师需要重视课程导入的方式方法并进行优化。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为例,由于学生已经预习过本节课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课程导入阶段展示了“12×10=?”这道例题来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和拓展,并提问:“如果让你用多种方法来计算这道题,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对此,学生从乘法口诀出发,罗列出下述几种方法。方法一:12×9=108,108+12=120。方法二:12×5=60,60×2=120。方法三:10×10=100,2×10=20,100+20=120。然后,学生根据自己得出的答案分享做题的思路:“方法一是将‘12×10’里的‘10’分解成‘9+1’,所以‘12×10’就可以分解成‘12×9+12×1’;方法二是将‘12×10’里的‘10’分解成‘5+5’,也就是‘5×2’,所以‘12×10’就可以分解成‘12×5×2’;方法三是将‘12×10’里的‘12’分解成‘10+2’,所以‘12×10’就可以分解成‘10×10+2×10’。”通过前期的互动,学生将乘法口诀与自己对乘法的理解相融合,完成了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初步探索。随后,教师再从笔算的角度对例题“12×11=?”展开讲解。

一般来说,课程导入的质量取决于前期的教学预设质量。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实,备学生成为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全面了解,设计多元且有效的教学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让其以更加积极的状态融入课堂,完成自主探索,建立教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三、转变师生角色,构建翻转课堂

高效数学课堂可以在“少教多学”的基础上进行构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合理地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扮演小老师,讲述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仍比较有限,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2]。在课堂上,当学生未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时,教师应及时指出,辅助他们有效地展开探讨;而当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向教师求助时,教师则应提供帮助,并进行知识点的深入讲解和拓展。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一课为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简单的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构建了翻转课堂,设计了如下学习项目:目前,已有多種获取信息的手机软件被开发出来。你们最喜欢使用哪种软件?你们平均每周使用的时长是多少?考虑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教师将上述学习项目分为三个阶段,并提前将班级中的学生划分为六个学习小组。其中,阶段一为数据的收集阶段,阶段二为数据的整理阶段,阶段三为统计图的绘制阶段。在此过程中,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要求思考如下问题:怎样获取全班同学的软件使用情况?怎样用单式条形统计图展示全班同学的软件使用情况?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后,教师将各学习小组的实践成果在课件中进行展示,并让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如有的小组代表汇报的内容是:“在数据的收集阶段,本小组设计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在同学们回答完一系列的问题之后,他们的软件使用习惯等数据便存储在了后台的数据库中。在后续阶段,本小组将同学们喜欢使用的软件类型分为娱乐、学习、运动三种,并计算出同学们对于各种软件使用的平均时长,然后将计算结果体现在了单式条形统计图中。”

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学习意识。教师引入多元教学策略,通过翻转课堂等形式开展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积极反馈自己的思路和观点,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营造有效氛围,平衡教与学的关系

在新时代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启发学生探索、研究教材中的内容,还要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作为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数学既涵盖诸多理论,又涉及丰富的生活现象。针对学科特点,教师可以从生活情境出发,构建自由且宽松的学习氛围。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扮演着探索者的角色,而有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所以,教师需要平衡好教与学的关系,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科学施教,引领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在实践中验证规律,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学为例,教师提出问题:“大家觉得树木的高度和它的影子长度有怎样的关系?”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学校的树林中展开实地观察。通过观察树木和树影,学生初步了解了正比例的內涵。在将学生带回教室后,教师展示了这样的例题:1列火车如果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那么3小时行驶多少千米?4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在解答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例题中的规律,即2小时行驶的路程180千米是由“2×90”(行驶时间×90)得出的,所以火车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在学生计算出上述例题的正确答案后,教师再从反比例的角度展示一个实际问题:现要求大家种植100棵树,在树木棵数一定的情况下,种植区域内每行种植的棵数越多,所需的行数是越多还是越少呢?结合这个问题,学生得出“在树木棵数一定的情况下,种植区域内每行种植的棵数与所需的行数成反比例关系”的

结论。

课堂教学是教师带领学生探索知识、总结规律、进行应用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重视知识点的讲解、巩固而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这一现象,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他们走出课堂。这有利于让学生逐渐找到符合自己学习能力以及情感诉求的学习方法。

五、借助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活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区别于线下教学,线上教学可以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为学生提供多次学习、巩固的机会。在开展线上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帮助学生降低学习的难度,快速内化新知。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上的几何画板等软件,对知识进行化静为动、化繁为简的处理。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本课内容,教师要求他们画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的展开图,找出两者的不同,并总结具体的画法。随后,考虑到一些学生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维,于是教师依托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向学生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绘制过程,并利用多道练习题辅助他们进行知识的探索。之后,教师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出发,讲解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可见,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变得更加生动。

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优化概念讲解、公式推导、图形变换等环节的教学方面可以起到较为显著的效果。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线上教学,可以生动且直观地展现实验过程以及生活中的现象,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看待生活现象。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为知识传授提供便利,还能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为了辅助学生理解、巩固、应用课堂所涉及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小组讨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因为在教学活动中引入信息技术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其一,有利于让有关活动的指引、操作和提示更加直观,提高活动效率。其二,有利于丰富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的内容。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观点、想法以生动的形式表达出来。其三,有利于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上述优势,实现“少教多学”。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课为例,在学生完成本课的学习后,教师策划了一个教学活动,并引入了活动背景:有很多企业都会设计简洁明了且辨识度高的logo,这些logo与企业形象密不可分。随后,教师向学生展示多个具有对称性的logo及其设计过程,让学生了解具体的设计要求,并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分组。在活动过程中,各小组挑选喜欢的行业进行logo设计。在成果展示环节,每个小组的代表使用多媒体技术介绍设计的思路,以及本小组是如何使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知识完成本次设计的。

教学活动是获取学情的重要方式。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依托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进行自主分析、诊断和实时反馈。

结语

总之,“少教多学”是新时代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探寻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建法,陈建伟.小学数学逻辑推理教学的三类问题与应对[J].教学与管理,2019(29):

31-32.

[2]赵斌.促进数学思想感悟的课堂分层作业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2(23):62-65.

猜你喜欢

少教多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少教多学”在中职计算机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