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语文渗透传统文化初探

2023-11-27黄献良

求知导刊 2023年26期
关键词:教育教学立德树人传统文化

摘 要:基于立德树人这一教学根本任务,初中语文教师应重视教学的全面性和深入性,不仅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还要考虑学生思维和意识的发展。对此,传统文化具有先天优势,深厚的文化根基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文化素质教育。本研究尝试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重点进行论述,并探讨初中语文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设计。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教学

作者简介:黄献良(1970—),男,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区教研室。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作为一门文化学科,语文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成为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文章旨在探究如何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内涵。通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学生能够逐渐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此外,传统文化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来源[1]。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通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同时也能够更加自信地去面对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观念,有助于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总之,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教育价值是多方面的,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厚性,从而增强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的演进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教学《诗经》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诗经》的成书过程、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等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并理解这些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化价值。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载体。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如孝道、礼仪等,从而形成对这些价值观念的认同感。例如,在讲解《论语》时,教师可以通过解读其中的名言警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并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加深学生对于孔子的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认识。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遗产[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接受历史文化遗产,促使学生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创新发展。例如,在教学《红楼梦》时,教师可以讲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梳理其创作背景、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一中国文学经典,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信。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价值观和道德观是人们生活中最为核心和基础的意识形态要素,对于一个人的行为和品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道德和人文价值,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所蕴含的道德观念是其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例如,在教学《孟子》时,教师可以通过解读其中的名言警句,让学生感受到孟子所倡导的仁爱之道、民本之思、天命之论等,培养学生感恩父母、关爱他人、追求公正、尊重生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操[3]。其次,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的特征,它蕴含民族智慧和人文精神,对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三字经》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其中的“人之初,性本善”,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性的本质是善良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美好情感。最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从而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自觉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时代公民。

二、传统文化的渗透重点

(一)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

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是指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概念和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历史背景和影响等。学生只有树立了基本认知,才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具体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例如,传统文化具有注重礼仪、尊老爱幼、崇尚诚信等特点。学生需要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演变过程,以便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4]。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学生还需要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贡献。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哲学底蕴和审美价值,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认知是学習和发展的基础,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语文学习经验,因此,为了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合和渗透到语文教学中,需要首先树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

(二)经典诵读与理解

在渗透传统文化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与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的核心在于让学生熟悉经典文本,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和价值,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融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文化所强调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是否依然适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融合,是将经典思想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从而使传统文化能够与现代社会相适应,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进步性。

三、初中语文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层次,加深学生认知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识,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当前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情况,明确教学层次,从实际入手进行教学。一是可以通过对多种类型经典文本的教学,帮助学生明确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二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内预习和学习,丰富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兴趣。三是可以结合课文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知。

(二)提高理解深度,重视经典诵读

为了加深学生对古代经典作品和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应该从“读”入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理解层次。教师要选择适合初中生的古代经典作品,课内外呼应,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权,通过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进一步加深对作品内容和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分析、解读作品的语言、情感和意境,不要为学生设限,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精髓。

第一,要完成语文课内经典文本的诵读和理解任务。教师要让学生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精髓,进一步领会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第二,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拓展和组织课外阅读。通过让学生大量诵读经典文本,并對其中的语言、词汇和句式进行解析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第三,让学生理解经典文本中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经典文本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念,通过让学生诵读和理解经典文本,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是四书五经和《诗经》“六义”。四书五经是儒学经典,且在道德、思想方面的教育价值最为典型,而《诗经》“六义”包含“风”“雅”“颂”“赋”“比”“兴”,体现了古人对思想情感及道德情操的特殊表达形式。学习这些经典文本,能够让学生跨时空与古人对话,在学习“大义”和“大德”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之韵味,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三)重视教学活动,引入现代优秀价值观

古代文学作品距离学生较为遥远,为了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精髓,教师应重视教学活动中现代优秀价值观的引入。现代优秀价值观是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是学生能够“拿来即用”的精华部分,但是学生往往缺少追本溯源的能力和对传统文化发展变化的基本认识。对此,教师应通过实践途径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优秀价值观建立直接的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优秀价值观的联系。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传统道德价值观,包括中庸之道、仁爱、孝道、忠诚等[5]。同时,要将这些价值观引入现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这些价值观的现代价值,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并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在传统文化中有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最后,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对接。例如,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时,教师可以结合现代文学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理解传统文学的现代价值。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层次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阶段的课前导入环节,教师根据传统文化渗透的重点,要求学生回忆和讨论与本堂课内容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对传统文化形成基本认知;以教材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了解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在教学中阶段,教师先让学生诵读与理解课文,之后让学生自读或者以小组形式阅读和调查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通过对经典文本的理解和思考,深刻领会其中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课文和传统文化串联起来,并在课堂中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引导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了解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弘扬传统文化。在教学后阶段,教师应强调传统文化的实践与应用,通过让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练书法、绘国画、学茶艺等,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同时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了解如何将传统文化应用于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

(二)教学活动设计

以文章《语言的力量》为例,教师设计以下教学活动。首先,在教学前阶段,教师先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并介绍汉字的基本构造,从而引出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并将其与文章紧密结合。其次,在教学中阶段,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语言的力量》这篇文章,完成课后习题,进一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并分析文章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6]。在课堂教学的前半段,教师要尽量集中于教学文章,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教师可加入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作为点睛。在教学后阶段,教师可带领学生参加书法活动,近距离感受汉字的另一种魅力,将汉字巧妙地融合到课程中,让学生通过练习书法,体验传统文化的美妙,感受文字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罗志亮.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22(35):1-4.

[2]许保权.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2):207.

[3]洪爱萍.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语文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J].互动软件,2021(7):2332.

[4]张凯.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语文渗透传统文化的讨论[J].互动软件,2021(8):4161.

[5]张胜林.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语文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J].科学咨询,2021(41):119-120.

[6]潘瑜婷.“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初中语文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探究[J].汉字文化,2022(10):95-97.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立德树人传统文化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