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榴花开迎盛世

2023-11-16谢常春

含笑花 2023年6期
关键词:西畴县西畴

谢常春

一场秋雨一场凉,一场白露一场霜。

太阳到达黄经165度,阳历9月8日前后,我们就迎来了白露节气,也进入了仲秋。

白露前后,也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的光照时间变短,光照幅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昼夜温差增加,晚上草木上可以见到露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古人用五行来配四时,秋为金,其色白,所以用“白”形容秋“露”,这就是白露这一节气名称的由来。到了白露,早晚的风从清爽慢慢变得有些冰凉,正如俗语所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不同的时节,总有不同的风景。天凉记得添衣,也记得感受到秋天微风的吹拂,看到草木可爱、天空湛蓝,拥有值得热爱的每一天。

早晨,遇到一位熟人,相互打招呼时都说:“天凉了”。她说:“天凉了,西畴现在已经是冬天了”。我笑了,是呀,都冬天了。冬天好呀,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冬天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草木凋零、蛰虫伏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进入休养收藏状态,迎接惬意的冬日慢时光。我喜欢冬天,喜欢西畴的冬天。

玄序畴阳画卷美,椿芽嫩红俏枝头。冬景犹如春色秀,望春盛花满树白。三冬在许多人的眼中,或是雾霭紧锁千山,让丝丝入扣的寒风吹进心里;或是铅云在天空蹒跚,令冰雨淅淅沥沥撒满天地;或是雪花纷纷飘落,浸染一个万籁孤寂的世界。严冬总会让人们在心灵的记忆中存放:“星空寥寂夜色暗,叶黄花落含恨忧。雾锁原野寻无路,百草失魂怨寒愁。”那样的诗句。

然而,华盖木故里的冬天却是盛夏风韵犹存,绵延群山依然一路葱郁,蓬竹青青、松柏苍翠。偶有丛林枯枝败叶飘零,恰似层林尽染铺满的秋意。再看那老椿树枝头片片飘红的霓裳,木兰树梢上怒放的红色花蕊、白色花瓣,就会令人感觉到春天的脚步已悄然临近,百花盛宴的日子已经不远……

喀斯特绿洲的冬天很别致,轻风、柔雨、薄雾就像一位美丽、高贵、矜持的仙女,舞动着她那神奇的薄纱,把天空擦拭得一片湛蓝,把大地装点得水净沙明。

太阳故乡的冬天虽然没有春天那迷人的鸟语花香,也没有夏天那壮观的雷鸣闪电,更不像秋天那样处处布满了诱人的丰硕果实。但却是数峰青碧,云霭偶然一抹,山峰披上轻纱,掠影忽明忽暗,百态千姿,有时像拖着柔发的睡美人,有时又像头顶白羽冠冕的王子,有时还像一幅舒展开来的画卷,期待着我们去做最美的描绘……

无论哪一个季节,穿过西畴的崇山峻岭,你都畅游在绿色的海洋里,但是你很难想象这个国土面积1506平方公里的西畴,曾经它的山区面积达99.9%,溶岩面积达75.4%,石漠化面积1078.56平方公里,是全省乃至滇黔桂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这个险些被时代遗忘的贫困县,在炸石造地的爆炸声浪中,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创造了令人敬仰的“西畴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上,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提出了“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奋斗宣言,成为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光辉篇章,愚公移山精神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红色基因。

光阴荏苒、物换星移,但愚公移山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在云南,就有這样一个地方,其严苛的自然环境被断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但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各族人民,却凭着愚公的这股“愚”劲,炸石开山,把石漠荒山艰辛改造为今日的金山银山,在大地上践行着、也发展着新时代的愚公移山精神。

这里,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西畴人民有比石头还要坚硬的信念,比大山还要高昂的斗志,他们的坚强、奋斗、不认命,锤炼出了与愚公移山精神一脉相承的西畴精神。他们的智慧、创新、不服输,更让“西畴精神”在传承中不断与时俱进,在改革发展和脱贫攻坚实践中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

盛夏的西畴,湛蓝的天空下,一片碧绿尽收眼底。站在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石漠公园的观景台上,只见一条条蜿蜒盘旋的乡村公路连着各村各寨,延伸到猕猴桃产业园的田间地头,藤蔓上即将成熟的一串串猕猴桃很是惹人喜爱。兴街镇宣传委员刘雪向采风团的老师介绍整个三光片区的基本情况,用得最多的就是一个“变”字,我在后面静静地听着,在介绍到老黑箐村和多依坪村时,我看着远处的村庄,思绪漂游。

我曾多次到过老黑箐村。

老黑箐村是一个苗族聚居的村寨,全村共62户233人,其中52户是苗族。那里地理环境恶劣,石漠化严重。过去,村寨道路晴通雨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房子只有低矮的土坯房,吃水要靠“栽”,天不下雨就要到几公里外去挑,每年只能守着几分石旮旯地的玉米过生活。

改变,从人居环境开始。2004年初,全村群众掀起了自建小康村的热潮;2006年开始“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2016年,老黑箐村抢抓云南省实施“十百千万”示范创建项目的契机,积极争取将老黑箐村列为西畴县民族团结特色示范村建设项目,大力实施“生态修复、水利设施、土地整治、道路硬化、村庄美化、产业发展、扶贫开发、路灯安装、机制建设”九大工程,着力解决群众饮水、用电、道路建设、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问题。2009年我去采访他们的烤烟产业和村寨建设,记忆里有成片的、绿油油的烤烟、整齐的烤房以及泥泞的村路、低矮的房屋还有飘飞的细雨。2014年去开展文化旅游资源普查,翻山越岭去看“石帽子”山,那是一块天外飞石,突兀地立在山岭上的大石头上,三分之一有一块与手臂长短粗细一样的石柱支撑着,三分之二直身入天穹。从兴街镇老街村219国道处远远看去,就如一个高高站立在山间的巨人戴着一顶帽子。看着这块石头,我总是胆战心惊,我总觉得一阵飓风就会把它吹倒,但是千百年来,它一直屹立不倒,看着村寨的沧桑巨变。

“80后”村民小组副组长项廷洪与老黑箐都变了。在采访时,晴朗炙热的天空突然下了一场雨。细雨浸润后的老黑箐碧绿如洗,一栋栋粉饰亮眼的小楼房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宽阔整洁的石板路,全无昔日生态破坏的痕迹。6年前,项廷洪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远近闻名的烤烟种植致富带头人,并被村民推选为村干部。长辈苦干实干熔铸出的“西畴精神”,深深刻在了他的骨子里。“人穷要发狠,地瘦要垒埂。”村里老人的谆谆告诫,项廷洪言传身教,为自己的两个孩子树立了榜样。“学会一种技能,带富一个家庭。”在家门口张贴着的“西畴县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白卡”上,项廷洪写下了这样的感言。“我们能有现在这样的好日子,全靠三光片区的石漠化治理,我们村的土地流转给公司,人也在他们那里务工,收入也增加了。”项廷洪说的公司就是文山州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16年,西畴县引进文山州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到三光片区流转5000亩土地种植猕猴桃。流转土地涉及3个行政村9个村小组,每年公司支付给群众的土地流转费用有310万元。

“我家有17亩土地租给公司了,每年有1万3千多块钱。”在猕猴桃产业园里务工的兴街镇老街行政村老黑箐村群众杨家菊,一边在地里做活计一边介绍着家里的情况。把土地流转给公司后,58岁的她被公司招到猕猴桃产业园里务工,她在公司务工一年收入有2万多元,丈夫到周边做临工,儿子和儿媳又在省外厂里务工,一家人每年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家里建盖了两层半的砖瓦房,还买了一辆小汽车。像杨家菊一样,常年在猕猴桃产业园务工的群众还有很多。公司每年需要用工1.2万余人次,用工高峰期每天有100多人在园区务工,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我们种的猕猴桃和林下养殖的乌骨鸡,都是获国家绿色、有机认证的。”猕猴桃产业园负责人陈登贵说,为了做好循环农业,公司在猕猴桃产业园发展林下乌骨鸡养殖,今年存栏1.5万只,出栏2万只;去年又投资380万元建成存栏300头牛的养殖场,目前已存栏200多头肉牛。浩弘农业公司注重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与科研院校、企业合作,引进技术、人才和良种,建立了专家工作站,培养了一批批农业专家和技术人才。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注重长短结合,大力培育党员创业就业示范户,带动全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和外出务工增加经济收入,不断加快群众增收致富步伐。大胆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创新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跟着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日子越过越好,老黑箐村村民杨朝富家新建了一栋三层楼的洋房。“石漠化综合治理后,条件变好了,发展烤烟的成本降低了,农闲时节还可以到离村不远的猕猴桃基地务工,收入增加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他说,“要想生活更美好,思想转变是根本。真正实现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思想蜕变。”如今,在村里,具有苗族特色的小楼墙壁上处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在老黑箐民族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早早就走进了校园。在民族节日节庆,各民族聚在一起同吃同唱同活动成为常态。在团结文明创建上,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之星”年度评比评选活动。老黑箐村的蜕变是西畴县乡村巨变的一个缩影。

蚌谷乡是一个具有文化底蕴的乡镇。我最先认识蚌谷是因为蚌谷乡摸石谷的第一声炮声,其次是海子村狮子山岩画。狮子山岩画,位于西畴县蚌谷乡东南约100米处的喀斯特地貌区,一片平坦的澡泽水塘中心,因两个小山峰形似卧狮,故有狮子山之称。狮子山有一个岩洞,有上下洞,而上洞又有左右两个洞口,岩画便在右上洞口内。洞壁画有3组岩画,第一组画有男、女及牛、狗等动物图像,第二组画有日、月、云、水、火、树、鸟兽等图像,第三组画有太阳、人骑动物等图像,共83个图像,最大0.3米,最小0.03米。画面清晰可辨,线条粗细得当,圆润彤红流畅,形象生动逼真,汇成一幅古人类原始生活集锦的百花图。狮子山岩石画在岁月的斑驳中悄悄洗尽了尘土,仿佛知道会有人来寻回这把远古的钥匙。为了感激大自然赐予的庇身之所,先祖们虔诚的原始崇拜,用最古朴的方式,最神圣的仪式,完成了雄伟的岩画过程。赤铁矿的颜色鲜红如血,仿佛是先民们从胸腔中迸发的热忱,实心的线条和单线的笔法,勾勒的是先民们最原始的真诚。万物有灵,山河有性,先民们便是怀着这样的敬畏之心,与自然和谐相处,山川日月,鸟兽虫鱼,最终才融入了画里。

在去蚌谷的路上,同事买了几个石榴,剥开皮来,露出白里透红玉石般的石榴籽,往嘴里一丢,又酸又甜又清爽,美得心都醉了!以前,我家的老房子前有一棵石榴树,树干有一尺来粗,树皮呈灰褐色,粗糙干裂,不知道生长了多少年,树枝呈三叉形伸向天空,树叶繁茂,石榴花密密麻麻,挂满枝头。石榴树十余年狂风吹不倒,暴雨砸不坏,烈日烤不枯,它以顽强的生命力不亢不卑地生长着、挺立着。这棵石榴树见证了这个小山村的沧桑巨变,见证了山村人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执着信念,见证了亲人们的纯朴和厚道,也见证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情怀。1951年5月中央访问团带着党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关心关爱,到文山开展走访慰问,蚌谷乡长箐村苗族同胞连夜赶制锦旗向中央访问团献礼,表达蚌谷各族人民对党的恩情。党的关心、关怀,就像一颗颗火种埋在蚌谷各民族心中,待得“党风凝聚火种”时,形成了燎原之势。

今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生态版头条刊文点赞云南西畴,通过植树造林、治理石漠化,让石漠荒山变成绿水青山,实现绿富美的结合,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有滋味。

让石漠荒山变成绿水青山这条路,西畴走了30年。

1985年,西畴县提出“用30年时间绿化西畴大地”。99.9%的面积是山区,75.4%的土地石漠化,人均耕地不足0.78亩……面对漫山的石漠荒凉、面对“石旮旯里刨饭吃,一碗泥土一碗饭,半年粗糠半年粮”的实际情况,西畴用了30年实现山乡巨变。2021年,西畴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远望石山不见树,走进石山一窝土”,曾经的摸石谷,种粮只能东一棵西一簇。“别处种玉米,是连片机械化,咱种玉米论窝,窝里的土还得从别处拉!”说起以前的摸石谷,西畴县蚌谷乡木者村老支书刘登荣直说苦。年年缺粮年年借,新当选村支书,刘登荣坦言自己是被逼“炸石造地”。一开始,有人质疑:“几辈人都没干过的事,咱们就能干成?”刘登荣说得硬气:“不干咋知道成不成?这样下去肯定不成!”

别人不愿意干,前任支书王廷位说自己愿意带这个头。

那是1990年的冬天,冬,对古人来说,意味着收藏。田野里的作物全部收晒完毕,金黄的稻麦散发着满足的气息。动物们也都把自己藏好,准备进入漫长的冬眠期。《千字文》里写: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但是,蚌谷摸石谷的这个冬天比以往都要冷一些,更冷的是刚当选为村书记的刘登荣的心,因为又有一户人家要搬走了。他坐在荒凉的山梁上“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看着冬日里缥缈的烟雾下萧瑟的村庄,以及那山旮旯土地上的怪石嶙峋,眼神透着无奈还有深深的荒凉。抽了一支旱烟后,刘登荣又点上了一支,抽了两口,不知想到了什么,把烟杆“硁硁”磕在石头上,用手掐灭烟火,步伐坚毅、眼神坚定地朝王庭章家走去。“老哥,又有群众嫌弃我们这地穷,养活不了人口,又要搬走了”刘登荣开口直接说道。“搬什么家,把石头搬了不一样吗?”就这样,村里党员一合计,走上了一条搬家不如搬石头的自强自富的道路。1990年12月3日,王廷位、刘登荣等基层党员干部带领木者村300多名群众,在乱石丛生的摸石谷点燃了炸石造地的第一炮,给石头搬“家”,开启了西畴人民打造新家园的漫漫征程。没有机械设备和炸药,只有原始的办法,那就是用火烤水淋使石头裂开,再用錾子、铁锤、铁钎一下一下砸。105天的苦干,木者村人开出了600多亩台地,解决了全村的粮食问题。

“以前粮仓都空着,把台地做好之后粮食多了,全部堆在上面,一米多厚,就把粮仓压断了垮下来。”说到这里,刘登荣不禁笑了起来。这爽朗的笑声击碎了冬天的阴霾,迎来致富的万里晴空。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致富、先修路”从口号变为行动,也开启了蚌谷经济社会发展的“蚌谷之路”。蚌谷有一个村委会叫龙正,世居着壮族群众,以前缺乏规范的组织领导,群众办事“门难进、脸难看”,常常出现“铁将军把门”现象,那时的龙正村被群众喊做“龙歪”村。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整治下,以“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强硬手段对不履职、办事不公道的村干部进行了更换,并把青年人才支部中的优秀村“两委”后备干部纳入补选人选,为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搭建了村后备干部“上”的舞台,筑牢战斗堡垒。建强支部,选准“贤才”,拓宽思路,搭建平台,围绕产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坚持龙头企业带动,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引进兴源农副产品经营公司在噜啦壮族群众寨子建设巴西菇种植基地,并把有致富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村小组党支部书记、小组长发展为种植户,打破“等、靠、要”的思维禁锢,糅合各项机制推动村集体经济大发展。实现村集体经济收益突破100万元,成了全乡有名的富裕村,并先后受云南省委、省政府表彰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云南省优秀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党员干部用5年时间硬生生把龙歪村扳成了龍正村。蚌谷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了一批公司入驻,招商引资在大吉厂大寨壮族村落建成了1264亩蔬菜种植基地,在长箐苗族寨子建成4600亩烟蔬轮种示范基地,在龙正长箐冲子建成嫩妖妖豆制品厂,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让蚌谷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致富。

有一种精神,穿越时空,烛照前进的路,有种力量,生生不息,催人奋进。在蚌谷西畴精神发源地这片土地上,在一家远近闻名的豆腐加工厂,我们见到了被称为“豆腐西施”的刘禹丹,她是名牌大学毕业生,放弃外企工作回到家乡创业。

“只要想干事、敢干事,青春也能在大山深处绽放。”刘禹丹说。目前,占地1700多平方米的工厂已经投产运行,生产的豆腐制品走出了西畴,走出了云南。

“我觉得西畴精神的本质就是生命的本质,不断向上生长的力量,就是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不会放弃,不会抛弃,然后去争取任何可能的希望和机会。”在谈到对西畴精神的理解时刘禹丹对我们说,“不要等着什么都不干,只有去干才会有希望,我们才能很好地生活下去。”

岩头村,一个被悬崖阻隔的村庄,现实版“愚公移山”的故事在这里上演。

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村民小组长李华明回忆道:“1997年,我们附近11个村的群众修筑了一条4.5公里长的主干简易公路。但我们岩头村因为有悬崖阻隔,仍没有摆脱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物资运输难等问题。身处于大山的我深知抱怨、等待都不能改变现有的生存状态,只有拼搏才能拥有另一片蓝天!”

于是,2002年,李华明带领群众,顶着别人的质疑和嘲讽,动员群众户均集资5000元,用了整整9年,挖开了村子到岩口800米长的路。到了最难的地方,他们在原有路边建木篱笆来遮挡落石,再用泥土袋在路边砌防护墙,在悬崖上用铁锤小心敲,用錾子一点点凿,硬是把这最后的路凿出来了。

西畴县兴街镇江龙村党支部委员刘超仁说:“四十年前,人们基本没有环保意识,村里先后办瓦窑厂、烧石灰、烧炭、毁林开荒,四周山林被砍光了,水土流失严重,田地十年九不收,村民收入低下。”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江龙村由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先从改造村庄的自然环境入手,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修建沼气池代替砍伐树木,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现在已经到了80%。如今,江龙村已经成为小康村、示范村,变成风光美丽的绿色家园。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畴人民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一镐镐、一锤锤,硬生生地把乱石旮旯变成了满目苍翠。

30年间,西畴人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探索出“六子登科”的模式,探索出一条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的治理新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畴人民立足本地生态环境特点,大力发展猕猴桃、柑橘、中药材种植等高原特色农业,把昔日的生态劣势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闯出了一条在石窝窝里创造奇迹的致富之路。

寒冬已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西畴大地一片生机勃发。汤谷村,参天古树茂盛浓绿,绿水环抱中,壮族民居层层叠叠有序的排在半山腰上,青葱的山林、流淌的溪水、碧绿的田野、崭新的民居,居民们幸福的笑容为世人呈现出一幅和谐、文明、富裕、优美、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美丽画卷,汉、壮、苗、彝多个民族的群众相亲相爱,共同守护着汤谷的绿水青山。在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车间里,不仅有大众产品,还有立足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研发制作的石膏脸谱、笔筒、玩偶等几十种个性化民族手工艺品,红脸的关公、花脸的熊猫、少数民族少女彩绘人偶等等。

“90后”的壮族姑娘李兴雯一边动手画一边说着她身边发生的变化——曾经村里的“闲人”、让村干部发愁的贫困户,如今成了公司高管;曾经出门连一双像样鞋子都没有的村民,如今有了工作和收入;曾经全家外出打工,现在全家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曾经积贫积弱的山沟沟办起了公司,产品销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一个个可喜的变化,正是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奋斗得来的。她说:“现在我们的女子太阳节已经打造出去了,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也很多,我们这里也有很多以民族元素为主的系列产品,在这里上班我感觉到很荣幸,能够感受到民族大团结的力量。”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一,汤谷村就会迎来一场盛会——女子太阳节。除了白天有女子太阳山祭祀、文化展演和特色美食外,晚上还有精彩纷呈的歌舞表演。各族群众身着节日的盛装,齐聚一堂,以优美的舞姿、动人的歌声,带来了精彩绝伦的视听文化盛宴。

每年在这一天要参加演出的陆盛芸说道:“我们通过节目来表达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及取得的成绩和变化,在今后的节目创作过程中,我们会把本民族的特色、环境和地域用文艺作品的形式更好地宣传出去,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本民族的文化。”

西畴县西洒镇瓦厂村妇联主席程方巧介绍道:“我们以汤谷壮族太阳鸟母文化为龙头,着力打造特色民族文化品牌,伴随着太阳神鸟的腾飞,让民族团结之花更绚丽绽放,通过女子太阳节的举办,各民族相聚汤谷共赏盛会,以歌舞的形式相互交流、交往、交融。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还多形式、多渠道宣传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辖区内群众现在其乐融融,除了民族节日,其他节日我们也开展相关活动,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之花遍地盛开”。在惊叹汤谷村的环境变化的同时,村干部的话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小山村的希望。

一项项致富产业落地生根,一件件惠民工程全面推进,一个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逐步建成,一幅和谐共融、欣欣向荣的民族团结与文旅融合发展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载着“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深切愿景,为西畴各族群众共同繁荣发展注入新活力,激发新动能。

猜你喜欢

西畴县西畴
西畴的石头
老兵的情怀
西畴县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析
西畴精神研究综述
西畴,在时代的大浪中扬帆起航
披荆斩棘斗顽石
不朽的丰碑
西畴之秋(外一首)
“西畴精神”——写在石漠上的壮美史诗
基于GIS/RS的西畴县土地利用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