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畴精神研究综述

2021-03-08曾光赢

文山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西畴弘扬精神

曾光赢

(中共文山州委党校,云南 文山 663099)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1]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也需要一点精神。当前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面对实现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任务,更需要一种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精神。西畴精神是西畴人民,更是我省各族人民群众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云南的生动体现。当前,面对推动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历史任务,我们有必要结合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深入研究西畴精神,使西畴精神成为推动云岭大地不断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西畴精神产生并被大家熟悉以来,学者们对于西畴精神的研究成果颇丰,主要集中于西畴精神的界说、核心和实质、弘扬路径及重要意义等方面。

一、西畴精神的推进过程

西畴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一个长期的过程,“西畴精神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弘扬和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关于西畴精神的产生,朱法飞认为西畴精神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在扶贫工作中创造的精神。刘化军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西畴精神是西畴人民艰苦奋斗伟大实践精神文明的成功结晶。”[3]

“解放以来,西畴除西畴精神外,还有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 1955 年,毛泽东主席对中共西畴县委上报的关于《一个混乱的合作社整顿好了》一文,不仅编辑入了《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而且毛主席亲笔写了‘按语’,西畴成了全国的典型。”[4]毛主席的“按语”极大地鼓舞了西畴人民,并从侧面反映了西畴人民顽强的精神风貌。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位地质专家来到西畴县考察时曾断言,这里是“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早在1986年,国家确定的贫困县中,西畴县就是其中之一。1990年,刘登荣等带领西畴县蚌谷乡木者村群众,点燃了炸石造地的第一炮。从此,西畴县开始了向石漠化和贫困宣战,并喊出了“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5]的口号,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先进典型。正是在这样感天动地的奋斗中,形成了让人震撼的西畴精神。

1995年,云南省扶贫工作会议在文山州召开,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赞誉西畴人民的脱贫首创精神,西畴精神开始传遍云岭大地。大会对西畴的扶贫路子进行了总结,并将其归纳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团结拼搏。2017年3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云南西畴:石旮旯里劈出致富路,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一文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作为中国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西畴精神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农民日报》《云南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西畴精神迅速传遍祖国大地,引起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响。

二、西畴精神研究综述

(一)关于西畴精神的界说

“西畴精神内涵丰富,厚重、接地气,具有现实针对性,是奋斗精神、实干精神、创新精神、奋勇争先精神。”[5]谭鑫认为“西畴精神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历届中共西畴县委、县政府带领西畴人民‘苦干’‘先干’‘巧干’‘真干’‘实干’的精神。”[6]任祖云、段云鹏等认为西畴精神的内涵是“搬家不如搬石头,苦干实干加油干,苦干实干加巧干,苦干实干创新干。”[2、7]孙锐、谢青松、胡健民等认为西畴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体现。陈兴宏认为西畴精神的时代内涵是“穷则思变、难而不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勤劳实干,乐观向上、开拓奋进。”[8]梅青则认为西畴精神的时代内涵包括三个方面;“西畴精神具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特质;西畴精神就是崇尚实干精神;西畴精神就是开拓创新精神。”[9]杨文江认为“西畴精神蕴含‘向往美好、追求梦想,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统筹发展,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干部担当、群众首创’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10]杨润从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出发,认为西畴精神“是一种乐于奉献、造福子孙的价值追求;是一种艰苦卓绝、拼搏奋斗的高度自觉;是一种敢于挑战、敢于抗争的进取品格;是一种永不退缩、永不放弃的执著坚守;是一种精诚团结、和谐合作的团队意识。”[11]温曼、马忠俊等认为西畴精神是对高原情怀、大山精神的生动诠释。不难看出,学者们对西畴精神的界定主要包括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强调西畴精神就是“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第二种观点,强调西畴精神是对高原情怀、大山精神的生动诠释。第三者观点,强调西畴精神彰显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二)关于西畴精神的核心和实质

“实干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做实事等各种精神的综合反映。”[12]关于西畴精神的核心和实质,学者们普遍认为“干”是西畴精神的核心和实质所在。谭鑫、刘化军、段云鹏认为西畴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干。”[3、6、7]靳昆萍、李春认为“干”是西畴精神的精髓。刘化军认为西畴精神的内涵和实质是“勤劳坚韧,求真实干。”[3]杨爱民认为西畴精神的核心内容是自力更生的主体意识、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李志昌认为西畴精神的实质是志气和智慧的高度统一,并指出西畴精神包括五个重要特征,分别是“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持之以恒、苦干实干的坚韧精神;积极探索、把握规律的科学精神;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进取精神。”[13]吴玲认为西畴精神的理论品质是自立自强、乐观进取、奋发向上。孙锐认为“西畴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14]从学者们对西畴精神的实质和核心的分析来看,西畴精神的核心集中在一个“干”字,结合学者们的观点,西畴精神的核心主要是“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

(三)关于西畴精神的重要意义

关于西畴精神的重要意义,学者们普遍认为西畴精神在脱贫攻坚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新时代实现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杨永健认为“西畴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文化价值,特别是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我们更应该大力总结宣传和弘扬西畴精神。”[15]并从西畴精神总结出四条战胜贫困的西畴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积极进取的思想、发展特色产业和精准目标管理。张秀芬认为“西畴精神对云南省脱贫攻坚实践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有示范意义和借鉴作用,示范意义主要体现为:在云南省脱贫攻坚实践中,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秀共产党员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的带头苦干实干巧干创新干精神;在党组织引导和党员行为感召下,人民群众从群体的‘我’出发思考问题,以个体的‘我’投身脱贫攻坚实践。借鉴作用表现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在各项社会实践中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检验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成效。”[16]梅青认为西畴精神在新时代的脱贫攻坚中具有鲜明的实践意义,包括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即党员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精神激励鼓励作用。李志昌认为学习弘扬西畴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弘扬西畴精神,对推动云南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长远重大意义;弘扬西畴精神,要真正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弘扬西畴精神,不仅要教育引导干部,更要教育引导广大群众。”[13]吴玲认为,“西畴精神成功破解了三大脱贫困境:成功破解了外国地质专家对西畴断言的‘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的困境;成功破解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成功破解了‘石漠化地区生存困难’的困境。”[17]

(四)关于西畴精神的弘扬路径

南耀平认为“迈向新时代,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我们必须大力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构筑新时代的精神高地。”[18]孙锐认为,因为西畴精神植根中华传统文化、彰显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所以值得认真总结,发扬光大。付治钦认为“党员干部应当弘扬西畴精神,争做新时期忠诚干净担当的合格共产党员。”[19]

就如何弘扬和传承西畴精神,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建议。李平认为弘扬西畴精神,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要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创造精神,还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余务洪就如何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西畴精神,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要有不畏难、不气馁、不言败的信心,克服强调客观、畏难发愁的情绪;第二,要树立忧患意识,摒弃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观念;第三,要奋力抢抓机遇,抢占先机;第四,要统筹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克服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做法,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21]张建国则认为丰富和发展西畴精神,要注意西畴精神与四个方面的对接,即西畴精神与历史、高原情怀和大山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们党的宗旨的对接。靳昆萍、李春认为弘扬西畴精神和“四群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四群教育”的开展,离不开西畴精神的大力弘扬;并指出西畴精神是“四群教育”的体现,为“四群教育”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22]王占明认为西畴精神的弘扬离不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必须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做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勇于创新。”[23]马维认为学习西畴精神,要念好“三字经”,作为基层党组织,要从“学、思、践”三个方面来努力,即“学西畴稳中求进的组织力;思西畴锐意前进的创造力;践西畴齐心并进的凝聚力。”[24]

(五)关于西畴精神的研究背景

左安嵩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西畴精神进行了解读,“西畴精神是一本哲学的书,开始读起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朴实、很实在,不生僻,通俗易懂,一气呵成,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很有感染力、号召力;认真读起来,却有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25]杨爱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视角出发,引入系统的概念,把西畴精神看作一个系统,通过运用管理学上的三维结构模型,“根据西畴精神的内涵及其系统性特征,我们从时间维、价值维、主体维三个维度构建西畴精神的系统体系,分析系统结构。”[26]王晓卫从群众观点出发,强调西畴精神中所体现出来的群众观点对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并指出“西畴精神中体现出的群众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励群众自强自立,引导人民群众团结奋斗。”[27]

刘化军从西畴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出发,强调今天学习和研究西畴精神要有明确的目标,使它的当代价值得到凸显,当下研究西畴精神的主要目标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并对如何做到“引进来”和“走出去”进行了阐述。易晖从西畴精神和农业现代化追求的关系出发,强调西畴精神体现了追求农业现代化的自信精神,反过来,在农业现代化中推进教育和乡土文化的繁荣发展,将促使西畴精神常青。胡健民从西畴精神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关系出发,认为“西畴精神是对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体现,在全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今天,尤其需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28]谢青松从西畴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出发,指出“西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的生动缩影。”[29]温曼从西畴精神与高原情怀、大山精神的关系出发,认为西畴精神与高原情怀、大山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西畴精神是对高原情怀、大山精神的生动诠释。西畴精神之所以是对高原情怀、大山精神的生动诠释,有三个原因:“第一,西畴精神与高原情怀、大山精神一样,面对的发展目标与现实基础的差距、任务与实际承载力的反差,只能靠着精神与志气、胆识与魄力来填补;第二,西畴精神与高原情怀、大山精神一样,蕴含着心忧天下、俯首为民的情怀;第三,西畴精神在西畴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反复锤炼,丰富发展,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30]

三、对西畴精神研究的思考

整体上来说,多年以来,西畴精神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对西畴精神的内涵、实质、重要意义和弘扬路径等方面取得了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成果,为我们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素材、较为宽泛的视角和较为合理的建议。鉴于学术探索无止境,本文提出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对西畴精神内涵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突出西畴精神的时代价值。尤其是“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这几个字的背后,给予了我们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

第二,从关于西畴精神和其他精神关系的梳理中不难看出,西畴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精神形态,没有依附在哪一种精神形态之中,但它与其他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精神宏大的谱系,它们之间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个性。目前关于西畴精神与其他精神的关系的研究,无论是在广度和深度上,还是与其他精神的比较研究上来说,还存在很大的探索和发展的空间。[31]

第三,关于西畴精神的弘扬路径方面的研究较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已有学者在谈如何弘扬西畴精神,但是大多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谈如何发挥西畴精神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的作用,对于如何更好的培育和弘扬西畴精神缺乏行之有效的对策,尤其是缺少中观一些的能涉及到培育主体的研究,例如学校教育、家庭和社会等。所以,有必要对西畴精神与中国,以及他国的其他精神作进一步比较研究,加强对本国及国外其他精神的研究成果的归纳、分析和总结,借鉴经验,为我所用。

总之,多年以来,学界对西畴精神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博大精深的西畴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我们坚信通过学术界的不断探索和挖掘,西畴精神定会散发更加耀眼的光芒。

猜你喜欢

西畴弘扬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西畴,在时代的大浪中扬帆起航
披荆斩棘斗顽石
西畴之秋(外一首)
“西畴精神”——写在石漠上的壮美史诗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