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山绿水幸福村

2023-11-16郭绍龙

含笑花 2023年6期
关键词:仙人洞

生态古村仙人洞

银苑桥是仙人洞村进县城的必经之路,然而二十多年前,河道上还只有一座低矮的木桥,只能容一辆牛车通过。木桥是四根粗大的楞木担在河上,楞木上横铺了一层用松树破小的柴块,再压上一层厚厚的土,就算作桥面。有一年,在木桥北侧的一片开阔空地上举办火把节,前来参加火把节的人很多,为了防止游客被推挤掉到水里,主办方安排了二十多名警察站在桥的两边,手拉手护卫游客通过,我随着人流涌到桥上,确实有些惊心动魄。现在,这处空地上建起了银湖酒店,同时新建了高大宽敞的银苑桥。银苑桥成了游客的打卡地。我在桥上拍照,不时有车辆从身后驶过,许多步行的游客也驻足在桥两边的人行道上拍照。往下游看,是一条十多米宽的河道,河边垂柳成行,清澈的河水倒映着青山和银湖酒店红顶白墙的房舍。以桥为界,上游就是开阔的仙人湖了,左边的湖湾里野生荷花正在绽放,灰绿的荷叶上涌起白色的浪潮。目光再往前移,仙人洞村红瓦土墙的民居就映入眼帘,目光移过狭长的湖面,远处隐约显现出普者黑村的轮廓。湖面上成群的柳叶小舟来来往往,

船上的游客都穿着红色的救生衣,在碧绿的湖面上,极为醒目。互不相识的游客以水作为见面礼,你来我往,你泼我一瓢,我回你一桶,用晶莹的水花传递祝福,共享快乐。看着水上的激烈战争,岸上的也坐不住了,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们,抄起水枪和水桶,站在桥上或者躲在水边的竹蓬后,见有船来,猛然偷袭,送出意外的惊喜,喊叫声响成一片。

下了桥,顺着银湖酒店围栏外的水泥路走不远,就到了仙人洞村的寨门,寨门用天然的片石块垒成,墙上悬挂着“全国文明村”“中国最美乡村”“云南省彝族文化生态村”等牌子。进了寨门,路面变成了石板路,顺着山势弯转,大约二百多米就到仙人洞村了。一边是绿树成荫的石山,一边是开阔的湖面,景色更秀丽,拍摄的素材更多,我边走边拍照,一路走走停停。我没有直接进村,而是走上左边架在荷塘上的木栈道,高大的荷丛簇拥着栈道,一朵朵白荷花在护栏外绽放,穿红着绿的游客,有的与荷花亲密合影,有的忙着抓拍湖面上乘船的游客打水仗时水花飘起的瞬间,有的举着手机直播,向各地粉丝介绍普者黑美景。

栈道顺着村子向左转了个弯,走不远就上了岸,走上砖块铺成的湖边弹石步道,路的右侧全是有着浓厚撒尼文化元素的客栈,钢筋混凝土的二层楼房,外墙都粉成土黄色,与传统的土基墙相一致,房顶是斜坡土瓦屋面,迎面二楼的走廊都用木屋架搭建了翘角斜坡土瓦屋檐,院门墙用黑色天然片石垒砌,院门几乎都做成四角上翘的瓦屋顶亭子。门头上挂着各不相同的木板刻成的店名,“仙人居”“日扎白扎”“仙缘”等,临湖的客房推窗就能看见碧水青山。由于地形的起伏,虽然是整齐排列的民居,却高低不同,错落有致。

不觉中走到了喳喳呀客栈,客栈老板是曾经担任过村小组长的范成元,在步道修建前,他就率先把自己家的门口围成一个长条形的小院,湖边的矮墙上摆一排旧猪槽,里面种了各种花草,四季都有花开。我和范成元是多年的朋友,“快来喝茶,”一见到我他就忙打招呼。走上三级台阶,就进入一座没有墙体完全敞开的木房子,分为三小间的形制,一楼的中间一间是进入院子的通道,通道两边各摆了一张茶桌,右边的除茶桌外还设有总台,二楼也是茶室。小小的院子用旧石磨铺成,周围种满了花草,有的地方还布置了水景小品,正中种了一棵柿子树,寓意着“事事如意”的期许,高度已经拉近房顶,树上挂满了果子。客房的布置他花了许多心思,从卫生洁具、床上用品到洗漱用品等都是质量最好的,要让客人住着舒适。用撒尼刺绣、竹编等装饰,突出撒尼文化元素。喳喳呀是仙人洞村最高档的客栈,水景房最贵的一间房价是2880元,还有房价2680元、1680元的,内景房最低房价是680元,现在是旺季,十一间房提前一周就预订完了。这么好的环境,游客当然喜欢来这里休闲度假。夏日周末,我一有空就到他家茶室来,一个人静静地品着茶,吹着凉爽的风,看着湖面上小船来来往往,远处一个个圆润的山包堆绿叠翠,什么也不想,任时光缓缓流淌。

我边喝茶边和范成元聊仙人洞村的变迁。不断有游客从门口走过,好多都要驻足拍照,因为湖边石墙上各种花都在开放,拍湖景可以以花为前景,大片青山绿水搭配上各色小花,画面就丰富了。

仙人洞村位于普者黑景区核心位置,前面有仙人湖环绕,后面有金锁峰、银锁峰、仙人洞山相拥,山上原始森林密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范成元说,仙人洞的农家乐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景区刚开始开发,农家乐主要以经营原汁原味的农家饭为主,普者黑湖里的生态鱼虾、舍得腊猪脚、腊三线肉、紫洋芋,腻脚的粉红腰豆,都深受游客的喜爱,许多人到普者黑来,除了游湖,就是为了吃一顿农家饭。随着游客的增多,农户纷纷把传统的老房子拆除,新建了楼房,搞起集餐饮、食宿为一体的客栈经营,到2010年,已经发展到一百多家,客栈多了,就开始无序竞争,搞一条龙服务,交50元就可以一日三餐加住宿,利润薄。房屋没有撒尼特色,街道污水横流,空中网线、电线乱飞,环境越来越糟。2012年底,他被推选为村小组长后,非常焦急,觉得这样经营下去是没有前途的,他召集村小组班子商量对策,认为只有推倒洋楼,新建撒尼民居,对客栈进行转型升级改造才会更好发展。争取到上级的14万元资金支持后,他立即组织村民代表到大理、丽江、石林等地考察,回来后制定了工作方案,并请云南理工大学的教授帮设计了图纸,由村党支部和村小组合力实施。

2013年6月,改造正式开始。村里把196户人家分成10个组,由党员担任组长,党员带头,各自负责自己片区的改造工作。村小组与农户签了协议,要求农户一定要严格按照图纸施工,经村小组验收合格后,贷款和办证的事由村党支部和村小组协调。毕竟是花了几十万盖起来的客栈,经营几年就要拆掉,有人不舍,有人犹豫,有人观望。范成元也遇到了阻力,他父母坚决不同意拆。作为小组长,如果他家的都不拆,其他家的怎么推进?一天,趁他父母外出赶八道哨街,他立即叫来两台挖机,三下五除二就把房子推倒了。在他的带动下,仅十天时间就推倒了70多栋客栈。经过一年的改造,180家客栈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四海宾客。可在办理贷款时,又遇到了问题,村里的农户在建洋楼时到县建行贷的款还没还清,尚欠86萬,怎么办?自己的承诺不能当儿戏,范成元从自己的存款中拿出86万元先替农户还掉,新的贷款才陆续办下来。

接着,村小组又争取了四百万元的资金,对环境进行整治,所有的街巷都修建了下水道和排水沟,重新铺设了石板,网线、电线全部入地。村内湖塘进行了疏浚,种上了净化水体的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做餐饮的人家要求配备隔油池才允许营业,新建了一座污水处理站对全村的污水进行净化,还要求每户都栽花种树,美化庭院。各位店主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精心美化自家的一方天地,一些不靠水边的客栈,把院心挖成池塘,加以假山、盆景、花卉营造,在池中安放巨大的木墩,形成梅花桩似的过道,让游客享受到水景房的待遇。仙人洞的华丽转身,吸引了外来投资者,有四十多户不太会经营的农户干脆把客栈转租给北京、浙江、四川、广西、昆明等地的老板经营,自己收着租金的同时,转而帮老板打工,又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仙人洞村撒尼文化浓郁,每一座山峰、每一棵古树、每一个池塘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阿乃(彝语,意为小姑娘)谈恋爱的花房,阿黑(彝语,意为小伙子)幽会情人的情人房,神秘的密枝节,粗犷的吞口、图腾柱、太阳神、虫神等石雕,瓦猫、老虎等陶器,滚磨合婚、穿针引线合婚等人类起源神话,绚丽的民族服饰,原生态的民族歌舞,都散发着民族文化的独特光芒。而村前仙人湖里那座横卧着的长条形石山,就是普者黑著名的“雄狮卧波”景点。各级领导对仙人洞的旅游开发都十分重视,多任省委书记、省长到过仙人洞调研指导,在喳喳呀握着范成元的手殷殷嘱托:“一定要保护好这方山水!”县里新修了布宜到仙人洞的柏油路,打开了进入仙人洞村的另一个入口,建成了大型停车场、游客中心、祭祀广场、湖滨带步道、公厕等基础设施,规划了上仙人洞山、金锁峰、银锁峰的游路和观景台,把仙人洞村当作一个重点景区打造,让小村的旅游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夜幕降临,村子更加热闹,满街的游客摩肩接踵,街边除了客栈、餐馆,更多的是各种卖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的商铺,单是卖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杨幂偷喝的“桃花醉”系列果酒的就有几十家,还有撒尼汉子穿着彝族服装褂子,抡着木锤在大木桩上现锤打的莲子酥、三七酥,卖荷花的,卖莲子的,卖烤红薯、烤洋芋、烤苞谷、烤青苞谷粑粑的,人们吃着美食,拍着照片,涌向村边一个被古树和竹林掩映的山冲,那里的篝火广场即将举行歌舞表演。晚会在邀请嘉宾为篝火举行点火仪式后,六个老、中、青文艺队便轮番上场,为游客呈现了一台原汁原味的歌舞大餐。《火塘情》《纺麻歌》把游客拉回古老的时光,与游客互动的三步弦、抹花脸,碰撞出不为人知的幸福。晚会在《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声中结束,这是晚会的保留节目,也是村民的心声。

各民族的经营者在仙人洞村和睦相处,都在为客人营造更舒适、更安心的度假乐园。整个营商环境的升级,让村民的钱袋子迅速鼓起来,从二十多年前一到五荒六月就有许多村民扛着空口袋外出借粮、人均纯收入只有三百元的“口袋村”,一跃成为全县的首富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五万元。

崇尚自然的撒尼人,在成家另立门户时,都要到村后的山上认养一棵树,并永久保护下去。村后的几座山是村里的神山,山上的树是不允许砍伐的,要烧柴也只能去山上捡那些枯死掉的树枝。村民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着村前那一汪碧绿,行船时碰见湖面上有垃圾,都会自觉捞上来带回村里妥善处置。靠吃“风景饭”过上富足生活的仙人洞村人,用行动很好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

花香弥漫舍黑村

一车人本来是要去大山村拍杜鹃花,路过舍黑村时却被一蓬蓬花红花给粘住了脚步。

舍黑村隶属于曰者镇红花山村委会,2400米的海拔,村子周围的大山上布满密密麻麻的石头,是典型的石漠化地区。

汉族、苗族、彝族人民在这里世代和睦相处,保持着古朴的传统风貌,灰瓦木屋,片石墙封顶,村巷里、围墙边,一大蓬一大蓬的花红花,如云似雾,蜜蜂嘤嘤,清香扑鼻。

晴朗的春日,上午十点的光景,寂静的小村听得见鸟鸣从瓦沟滴落。

高亢的狗吠,扯动静止的空气,向陌生的身影发出了警告。

蔷薇科的花红,枝条繁复,远看是一团粉白,走近了才看清,雪白中夹杂着清新的绿叶。再仔细打量,花苞是粉红色的,刚开的花瓣还有淡淡的红晕,全开的花朵是最大的,5片白嫩的花瓣,围护着嫩黄的花蕊。

红裙绿衫,拿手机的,端相机的,在花树下流连忘返,各种角度,远景和特写,捕捉花叶间,被渗漏的阳光零星点亮的几朵雪亮的花,总也拍不够。还有不忍离开的,在浓密的花枝下,仰起头,闭上眼,深呼吸,让身心都沐浴在花香中,多想让时光停滞。

花红学名叫林檎,是我国最古老的水果品种之一。它皮薄肉脆、汁多味甜、香浓渣少。 花红果子不仅好吃,而且还能开胃解暑,泡酒止泻治痢疾,是人们健身防病的上好营养果品。

匆匆过客,把舍黑村的美全部装进了手机相机,装进了心底,还不满足,总是期待着七月,花红红透时,那一树树红果,又该是多么诱人的风景。

诗意河边村

河边村还有一个名字叫松云里。河边是地理方位的实指,即村子位于杨太河南岸,同时也跟荷塘、田园、芦苇荡等由水应运而生的景致联系起来。松云里则是对小村诗情画意的一种描摹,村子背靠满坡松林,天气晴好的下晚,林间升起淡淡的山岚,与蓝天上的白云相连,此时,忙着做晚饭的回民们,从一大片灰色瓦片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村子笼罩在一种朦胧的意境之中,松云里便脱颖而出。

走近河边村,只见一栋栋土坯墙青瓦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个缓坡上,村口有古树迎客,巷道里有花草点缀,村边是小桥流水。精雕细琢的四合院,再现了古人的建筑智慧,梅花窗、落地折扇门、天井,都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以前,我总觉得乡愁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只是埋藏在心灵深处的一种情结。当我走在米兰繁华的时装街上,当我住在瑞士美丽的琉森湖畔,当我躺在澳大利亚浪漫的梆迪沙滩上,心老是慌慌的,生怕丢失了自己。而当在平遥古城、沙溪古镇、乌镇、兴城古城這些地方小住,就会有种难得的静谧和踏实。到了河边村,我才彻底弄明白,乡愁就是我的根,有了根,才安心。

在这里,乡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乡愁是红色的夯土墙,土粒一层层脱落,岁月的牙齿逐渐松动;乡愁是窄窄的小巷里走来的穿黑色长衫的回族老人,身后是一丛丛盛开的花;乡愁是房屋转角处“之”字形的木楼梯和一踩就嘎吱嘎吱响的楼板;乡愁是大片的灰瓦中还夹杂着零星的红瓦,瓦缝里飘起淡蓝色的炊烟。

河边村的老宅,记录着曰者回民发展的血泪史。清雍正年间,赛典赤第十五代孙赛珵及族人为了生存,从石屏移居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的曰者,逐步发展为望族。清咸丰丙辰年间(1856年),云南暴发了以回族为主、世居少数民族共同参加的反清起义。1873年初,放下武器的曰者千余回族百姓被清政府当作 “降贼”逐出原籍,强制押送到开远大庄居住,田地、房产也被当作“判产”没收,此段史实,民间称为“拔营上大庄”。侨居开远大庄八年多,曰者回民寄人篱下,艰难谋生,饱受移居之气,决心返回原籍居住。从光绪元年(1875年)始,逐渐有曰者回民迁回原籍,因其房产已被占用,无家可归,司马红、司马伦家族就到曰者街南面的松坡山上搭建草棚而居,成为河边村最早的村民。

回迁的回民在河边村伐木结草而居,刀耕火种而食,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重建家园,通过耕作、行医、读书入仕、赶马帮搞贸易等逐步发展起来。生活富裕起来以后,人们就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赛氏、马氏、林氏几个大姓便开始建盖大房子。从清末到民国期间,具有地方特色的回族民居越来越多。由于当时的回民先辈大部分是从石屏、建水一带迁到曰者的,后来拔营上大庄又在开远大庄、沙甸侨居多年,所以河边村的房子便打上了石屏、建水、大庄、沙甸一带民居风格的烙印,同时融入了丘北民居的特色。

河边村回族传统民居保存比较完好的现有十八处,属于滇南汉族民居,主要有两种形制,一种是四合院,一种是单坊二层住屋。走进河边村,斑驳的气息扑面而来,黄色夯土墙高处的土基已经有些松动,红色的夯土墙在雨水冲刷下成片的土层脱落,木门腐朽,油漆褪色。廖玉泽、赛玉宽民居和马继武故居都做了一個精美的大门,两边的门墙用规整的石块垒成,基石上雕刻有水牛、山羊、花鸟等图案。门头上是三层很复杂的木雕,雕有凤戏牡丹、龙凤呈祥等,重点部位还是鎏金的。马继武故居坐南朝北,进了大门是一个小天井,浅草间的一条斜进去的小径通达二门,二门进去才是三坊一照壁的二层木结构四合院。东西厢房与院心在同一平台,走过石板铺筑的院子,要上三级石台阶才能到达位于南面的正房,正房与厢房连接的两个拐角设有上二楼的转角木梯。爬上二楼,伏在走廊栏杆上远眺,身心一下就松弛下来,一圈一圈怀旧的涟漪在心里荡漾开来。

1896年,一个男孩在这个院落里呱呱坠地,男孩原名叫马炳奎,后改为继武。马继武的父亲马发林(字树芳)是清朝开化(文山)总镇的管带,因抗法有功而受奖加衔,光绪年末退职回家。马继武天资聪颖,加上严格的家教,自幼饱读诗书,出类拔萃,1913年,17岁的马继武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踏上了从军的道路,从此驰骋沙场,久经历练,特别是在台儿庄战役中,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立下赫赫战功,成为著名的抗日将领。1937年,马继武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一八三师五四二旅少将副旅长,1944年晋升为中将。新中国成立以后,马继武在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50年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的接见,1962年病逝于昆明。河边村是个风水宝地,人杰地灵,1894年,马兆昌中了光绪甲午科武举,1909年马树堂中了宣统乙酉科文举,另外,在中医、木工、餐饮、经贸等方面都涌现了大量的人才。

房子要有人居住才不容易损毁,一方面因为有人在屋里生火,木屋架保持干燥,不易腐朽;另一方面因为有人随时检视,哪里瓦片松动或者滑落了,及时更换,木结构部分就不会被雨淋着。河边村的老房子多数都还有人居住,所以保存得比较完好。根据现代生活的需要,住户对房屋作了一些改造,如安装玻璃窗、用大砖砌一些隔墙,这些都无可厚非,因为只要主体格局没变,老宅的底蕴就不会流失。

一户户并不富裕的回民,天长日久坚守着那一片老房子,为远方的游子,延续着永不褪色的乡愁。

我与石别

发现石别以后,我就与石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作为一个汉族作家,见证了这个壮族小村的走红和变迁。

事情是这样的,2014年8月下旬,在我的牵头下,丘北县文联与县民宗局联合开展采风活动,采风的重点是坝稿村,因为坝稿是县民宗局在册的传统古村落。坝稿和石别虽然都是壮族村,服饰和习俗相同,住的都是吊脚楼,但坝稿村所在的是一个缓坡,房屋比较密集,从远处拍全景只能拍到一大片瓦房的屋顶,而石别是在石葵河与清水江相交汇的河汊上,吊脚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高坡上,拍摄时就有了立体感,再加上村边的凤尾竹、寨脚“S”形的小河、吊桥、大榕树等景观,拍摄的内容就丰富得多,旅游开发的前景比较广阔。

没想到一年后,朱志刚在石别拍摄的组照《壮族民居》荣获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的第9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建筑文化类记录奖,我立即意识到应该借朱志刚这组照片获奖的消息,对石别进行一轮宣传,扩大石别的知名度。我撰写的消息在《七都晚刊》头版头条刊发,不久《云南日报》也刊发。这篇报道引起有关领导重视,原副省长戴光禄在副州长玉荣及秦文波县长的陪同下,带领壮族民居建筑专家到石别来进行考察,对石别吊脚楼独特的风格给予高度赞赏。接着,时任省政协副主席的王承才也率领省政协、省民委、省科技厅有关领导到石别村调研,指导石别村的开发与保护工作。

省内外摄影家蜂拥而至,省、州媒体也陆续到石别来采访报道。

我也重新对石别村的旅游元素进行了盘点。石别有200栋保存完好的吊脚楼,还有江河、榕树、凤尾竹、木棉花、田园等自然风光,加上水车,江面上撒网的渔船,老旧的钢筋吊桥,都可以成为游客参观的景观。石别还保存着原汁原味民风民俗,纺线、织布、绣花、舂粑粑、染花米饭、炸祭龙粑粑等对游客都有吸引力。

这一轮宣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16年2月13日(大年初六),对于石别村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因为这个边远且名不见经传的壮族小村,迎来了来自北欧的首批外国游客。下午5时,丹麦游客Jens Kier一家4口、瑞典籍著名诗人、翻译家、摄影家李笠及广东深圳游客一行12人走进石别村。这个旅游团的导游小窦是我的朋友,从我的朋友圈看到了石别的照片,与我联系后,让我安排他们的石别之行。而李笠是我的诗人朋友,当时在普者黑过春节,便与我一同前往。白天,客人参观保存完好的壮族吊脚楼,徜徉在凤尾林,体验清水江上悠悠的吊桥,流连于火红的木棉花下,驻足于石葵河畔大榕树下,拍摄古村落全貌。晚上,游客们品尝了粽子、野生菌、腊猪脚等特色美食,倾听原生态的壮族敬酒歌,接受壮家人热情的敬酒。一位姓王的村民用壮语唱了一首敬酒歌,翻译过来是:见到你们我非常高兴,好像见到我死去的父母从坟墓里面爬出来。李笠听了非常感动,说这是十分贴切的比喻,表达的是一种奇迹的发生。后来我写了一篇报道《石别村迎来了首批外国游客》并配了照片,《七都晚刊》在头版头条刊载。

石别村的群众没有想到,村里的民俗活动对外面的人有那么大的魅力。2016年3月,文山州文联全委扩大会在丘北召开,来自全州的文艺家到石別采风,村里把几十年没有表演的弄娅歪、踩高跷拿出来表演,更让人耳目一新。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省民委到石别用一整天时间拍摄石别的民俗,富宁县的坡芽歌书山歌队到上海演出,也把石别的民俗片作为背景,湖南卫视也到石别来拍摄壮族美食专题片。2017年5月,云南省摄协文化下乡暨第五届“普者黑杯”全国摄影大展颁奖会采风活动在石别举行,在我的建议下,村里首次规范了迎宾仪式:穿着壮族盛装的群众列队在寨门两边,第一是敬拦门酒,第二是给每人挂两个鸡蛋,第三是献上一团染色的五彩花米饭,第四是赠送一个祭龙粑粑。装酒的是竹筒,敬酒的是竹杯,包花米饭和祭龙粑粑的是芭蕉叶,十分生态,又颇具形式感,得到了摄影家们的好评。

2018年后,荷花旅行社开通了石别村的旅游线路,凡是到普者黑的旅游团,都要到石别参观。

文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它可以起到杠杆的作用,撬动经济项目。石别村的出名,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几年来,传统古村落保护、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村级活动室建设、石葵河治理等项目相继落地实施,投资总额达到了7000多万元。村内道路全部铺上了石板,污水处理设施建成,石葵河治理全部完工,河边建成了观光道,农田再也不会被水毁沙压。上海虹口区援建500万元的新村住址三通一平基础设施已经完成,需建新式小洋楼的住户可以到新址去建盖。今年初,清水江上破旧的吊桥被加固并在桥面上铺了木板,桥栏用粗麻绳缠绕得结结实实,两头的桥头堡修成了传统中国风格的瓦屋亭。游客中心、停车场、两座旅游公厕建成,在老吊脚楼基础上改造的两栋民宿已完工,庭院绿化美化很漂亮,木结构的客房十分宽敞,推窗就能看到金色的稻田,极为舒适。

目前,石别村已经接待了国内外游客3万多人次。游客的到来,拉动了村里的消费,贫困群众的粮食、米酒、腊肉、蔬菜、鸡蛋等都变现,获得收入100多万元。在村内各种工程的建设中,档卡户共有26人参与做工,收入合计为52万元。

我把石别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石别的群众也把我当作亲人,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作者简介】郭绍龙,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小说、散文、诗歌作品散见于《诗刊》《小说选刊》《人民日报》《北京文学》《诗林》《青春诗歌》《写作》《星火》《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四川文学》《边疆文学》《春风》《雪莲》《滇池》《绿风》诗刊等报刊。著有诗集《红苹果》《在普者黑湖畔》、散文集《好山好水》《醉在普者黑》小说集《老家人》。

猜你喜欢

仙人洞
火与土的奏鸣
醉花阴·寻觅
仙人洞村
《庐山仙人洞》粉彩瓷瓶
季传富
一场难忘的旅行
游仙人洞
半山有洞曰来仙
仙人洞里话“仙灯”
仙人洞村:因蓝莓而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