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小号教学策略探究

2023-11-09薛鹏勃

艺术科技 2023年21期
关键词:教学体系高校

摘要:目的:经济快速发展带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持续发展,高校管弦乐器教学也逐渐步入正轨。小号作为管弦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价值日益凸显。但在新时期,小号教学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遭遇了发展瓶颈。文章以高校小号教学人才培养目标为着眼点,旨在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小号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究高校小号教学应当如何革新,为高校小号教学建言献策。办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对部分高校小号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与总结,得出高校小号专业学生基础薄弱、水平不高,高校小号教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为小号教学策略的提出提供了方向与启示。结果:要想提升高校小号教学质量,关键要依靠高校制度与专业教师。专业教师应当在小号教学中引入分层式教学模式,以此解决学生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也为应对高校教学“一刀切”现状提供方案;同时,教师应创新教学手段,开发多种探究式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相关院系应当尽快完善小号专业教学体系,让小号教学有章可循,规范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结论:小号教学质量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从高校小号教学现存的问题来看,改善小号教学现状、提升小号教学实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找到实现高效教学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高校;小号教学;小号人才;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J6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1-0-03

新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音乐艺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高雅音乐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小号乐曲的创作与演奏随之发展起来,因此许多高校开始开设小号演奏课程,旨在培育高质量、专业化、全能型小号演奏者,以满足社会对小号吹奏人才的需求。小号相对钢琴、吉他这类寻常乐器来说,知名度较低,属于比较小众的乐器。我国高校的小号教学相对于其他乐器教学来说起步较晚,教学体系处于摸索阶段,亟待完善,因此对新时期高校小号教学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1 高校小号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小号是众多管弦乐器中声音最高亢、表现力最强的乐器,不仅能演奏激昂的旋律,还能表达轻柔的情感,被称为铜管乐器之王。一名优秀的小号演奏者,不仅应具备专业的独奏与合奏技能,还必须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与独特的艺术审美能力。

首先,教授专业演奏技能是小号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小号演奏效果的最终呈现与演奏技巧的关系紧密,小号演奏需要演奏者具有音乐感、音色感、节奏感,同时演奏过程中对气息的把控尤为重要,气息是保证乐曲完整度的根本。小号的演奏涉及连音、连段音、吐音,吐音又分单吐、双吐、三吐,或急促,或平稳,或轻柔,或强硬,高音与低音的吹奏也有很大差异,可见演奏技巧几乎贯穿演奏全程。在演奏技巧教学中,技巧的练成需要循序渐进,要想充分掌握技巧,还需要配合气息与乐感,否则再娴熟的技巧也是空谈,这些都是判断小号专业演奏技能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

其次,提升小号演奏者的心理素质也是小号教学的重要目标。现场演奏十分考验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心理状态是否稳定直接影响演奏能否达到理想效果,消极的心理状态容易破坏小号演奏的完整性与艺术性。对于缺乏演奏经验的演奏者来说,吹奏恐慌或舞台怯场是常见现象,面对舞台演奏的紧张程度不亚于一场重要的职场面试。在这种状态下,演奏者可能出现手指发软、呼吸短促等问题,甚至可能因为纠结一些不明显的失误导致吹奏中断,这都是小号演奏者心理素质低下的表現。当然,适度的紧张情绪也有可能使演奏者获得比平时练习更多的灵感与能量,因此培养和提升小号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

音乐具有抒情性,旋律的起伏、音调的高低等都能够表达人们丰富复杂、细致入微的情感。同时,任何乐器的演奏者都是音乐艺术的表演者,必须具备高于常人的美学素养与审美能力,才能感受到器乐作品中细微的情感变化、发现器乐音符中隐藏的美感,在演奏时才能够忠于作品情感,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培育审美素养也可以为创作提供源泉,在欣赏器乐作品的过程中,演奏者很可能基于原创作品迸发新的创作灵感,无论是对一些已有作品进行全新演绎、给予乐曲二次生命,还是创作新的声乐篇章,对音乐艺术都是较大贡献。

2 新时期高校小号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我国音乐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高校小号教学尚不成熟,仍然处于研究探索阶段。随着小号教学的持续开展,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这制约了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但也在推动高校革新小号教学方式。

2.1 学生小号基础普遍薄弱,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这为高校小号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大部分学生从中学阶段才开始接触小号,而且均以通过艺术考试为目的,只参加过一些音乐理论与小号基础技能的集中性训练,并未深入接触小号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学生整体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且演奏水平参差不齐[1]。

2.2 高校小号教学体系未完善,教学过于碎片化

小号演奏须注重的细节问题非常琐碎,专业技巧的繁杂性要求小号教学必须健全教学内容体系,划分具体教学模块,保证小号教学工作有序开展。但从高校的小号教学体系来看,大多只对艺术类教学的总体人才培育目标做了整体的界定,针对乐器教学,则没有划分具体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一般由代课教师自行筛选决定,教学碎片化现象时有出现。教师无法明确小号课程具体的教学目标,往往根据自己的认知制订教学方案,这样很容易偏离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接受的知识也较为零散,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长此以往不利于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2.3 高校秉持“技能为王”的教学理念,素质教育缺失

无论是嘹亮的号声,还是柔美的旋律,都可以通过小号演奏出来,可见小号对演奏技艺的要求是极高的。学习演奏技艺属于小号的基本功范畴。高校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大多数高校将专业演奏技巧的教授作为小号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样做无可厚非,但部分高校过于重视技艺传授,忽略了对学生乐感、心理素质与艺术素养的培育,导致出现“重技能、轻素养”的小号教学状况。小号专业课教师将大量课时用来训练学生的气息、腔体、断音、吐音等演奏技巧,或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乐曲练习,没有注重对学生的美学素养、审美能力、乐感节奏的培育,造成学生空有技艺,却无法充分把握、欣赏、理解乐曲的情感,演奏势必失去其魅力与底蕴。

2.4 教学模式有待革新,学生的学习兴趣未被充分激发

高校小号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基本功训练与作品演奏训练,大部分乐器演奏类教师秉持熟能生巧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旨在不断让学生重复操作来使技巧烂熟于心,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在演奏时出现突发状况,也能够凭练习惯性加以解决。但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容易使学生对小号练习产生消极情绪,认为学习小号是枯燥、乏味、无趣的,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教学效率,还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小号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可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挫伤学生对声乐艺术表演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2.5 高校小号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细节不完善

专业的师资团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小号教学需要关注的细节颇多,这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牙齿、口型情况来训练其持号角度、气息控制,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手指灵活性、动作配合度等。在当前高校小号教学团队中,有专业的小号演奏经验与教学经验的教师极少,大部分教师来自专业音乐学院,有专业的音乐理论教研经验,但与小号相关的专业知识不够;长期从事音乐理论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更是缺乏小号演奏经验,专业教师往往进入教师团队后要经过相应的培训才能适应小号教学工作。这说明增加小号师资力量是提升小号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3 新时期高校小号教学革新策略

3.1 引入分层式教学方式,提升小号教学的针对性

针对刚入学的学生小号演奏功底差、演奏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高校可以倡导教师采用分层教学法,做到因材施教,进行小号基础知识测试与演奏能力评测,以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将学生按专业能力分层。高校在后期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让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针对性的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身感受到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进而树立学习小号的自信心。运用分层式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改变当前高校对音乐艺术类学生“一刀切”的教学现状,避免学生出现两极分化,以便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

3.2 尽快完善小号教学制度体系,使小号教学有章可循

高校小号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完善小号教学制度体系,让小号教学有章可循、有规则可依,如此才能有效解决小号教学中的乱象,提升小号专业教学质量。首先,高校应当明确划分小号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实操课教学内容,明确实操课教学要以理论课的开展为基础,练习演奏技巧前要让学生对小号的基础知识、文化背景有整体的认知,为后期强化技巧训练与培养学习的兴趣奠定理论基础,循序渐进地加大专业教学的难度[2]。其次,高校要完善针对小号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既要重视学生的整体演奏水平,又要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器乐理论掌握情况与审美素养培育情况,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等级制评价与分数制评价相结合。

3.3 立足立德树人目标转变教学理念,提升素养教学比例

高校应紧跟时代发展,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小号教学,提升小号教学质量。首先,应转变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传统教学观念,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在小号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其次,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要依靠教师的日常教学,教师应该明白社会需要的是高质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此為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接触人文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3]。最后,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信息化教学是大势所趋,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小号教学也是创新专业课堂、提升学生兴趣的途径,因此教师应当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4 丰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小号的兴趣

传统“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如今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正在革新高校的教学模式,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鉴于小号教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高校应当以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目的创新教学模式,以更受学生欢迎的探究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兴趣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音频,创设课堂情景,通过设置任务或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小号的演奏技巧或把握情绪;教师也可以将课堂当作舞台,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趣味性的演奏比赛活动,在考验学生演奏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对舞台与演奏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号演奏的魅力。

3.5 着力提升小号教师的专业素养,细化教学过程

高校小号教学之所以存在内容碎片化、方式缺乏创意、忽视素质教育的问题,部分原因在于小号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没有及时发现这些问题,或者发现问题后缺乏革新教学方案的能力,导致问题长期存在,影响教学质量提升。因此,高校应当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宣传活动增强小号专业教师的责任感,鼓励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4]。除此之外,高校应当开设小号公开课,让相关专业师生随机进入课堂听课,以此激励教师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流程,细化教学过程。高校还要多为声(器)乐类教师提供参加外出培训、演讲论坛、主题讲座的机会,以开阔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教学能力。

4 结语

如今,小号的受众群体逐渐增多,这意味着高校小号教学必须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探索新颖的教学模式,以培育出更多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小号人才。新时期,高校必须认识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巧同等重要,这样才能培育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小号演奏人才。

参考文献:

[1] 薛鹏勃.高校小号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措施探索[J].艺术评鉴,2022(12):157-159,180.

[2] 王瀛樑.新时期小号吹奏的教学模式探讨[J].戏剧之家,2021(6):55-56.

[3] 宋世辉.小号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艺术评鉴,2019(19):114-115.

[4] 刘昊.高校小号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陕西教育(高教版),2020(6):73-74.

猜你喜欢

教学体系高校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