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信息技术提升视频编辑类在线课程教学能力的案例研究

2023-11-09孟翔王凯琳李莎

艺术科技 2023年21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信息技术

孟翔 王凯琳 李莎

摘要:目的:针对现代教学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对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对信息技术应用影响在线教学效果达成机制进行研究,以提升新媒体制作后期编辑课程在线教学能力。方法:基于目标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以参与实际在线学习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和收集在线课程运行数据的方法,从课程目标、教学设计、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对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在线教学效果的具体方法进行研究。选取课程部分内容进行案例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收集各类数据,分析应用结果。结果:从学生参与度、学习成绩和表现、学生反馈和评教结果、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学生互动和合作情况、学生技能提升和实践能力提升效果几个方面看,改革后的课程目标更全面,包含知识、能力、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改革后的教学设计更突出在线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突出情境、协作、交流的互联网学习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改革后的评价体系结合了学生在课程中的知识、技能、思维、协作、态度等多方面的表现,同时强调对学生“学”的行为进行评价。结论: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在线课程教学能力,需要着重在课程目标上与线下课程区分;在教学设计中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支持作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在教学评价上体现学生应用信息技术主动学习的成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视频编辑类在线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1-00-03

1 综述

1.1 在线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互联网+教育”的在线教学模式成为教学形式的一种创新和变革。2023年以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为实现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个性化学习、互动与合作、混合式学习和智能化教学提供了更多支持,推动在线课程教学向更高水平发展。

1.2 視频编辑类在线课程改革要点

在教学内容上,以往的视频编辑类课程把大量课时放在软件的操作方法教学上,改革后的课程可以引入AI(人工智能)技术,应用AI工具进行智能剪辑、图像识别、自动化处理等,大幅缩短软件教学时间,将课程重点放在创意表达和能力培养上。在教学模式改革上,有信息技术辅助的课程可以真正实现以“学”为主体的教学带动模式。在线课程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线上的互动与协作、项目或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智能化评估和反馈,在教学中变“教”为“学”。

1.3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是在线学习平台和课程管理系统的应用,如爱课程、智慧树、学银在线、超星泛雅等,提供便捷的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支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二是多媒体教具和资源的丰富应用,包括教学视频、互动课件、虚拟实验室等,优化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三是远程教学和虚拟班级等应用,可以通过在线会议工具和虚拟环境实现远程教学和协作学习。这些应用使在线教学变得更加灵活、个性化和互动化。

2 基于信息技术的视频编辑类在线课程教学案例设计

在线课程教学能力的提升实际上是教学有效性的增强,一方面需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思维发展情况和认知能力发展情况;另一方面要看学生能否全身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及学生学习后认知能力、理性精神、学习能力等的进步程度[1]64-65。开展在线教学,创新点在于鼓励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抓手开辟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学习行为数量,增强学习的有效性[2]。

本文以新媒体制作微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新媒体制作后期编辑课程为例进行教学案例设计。此专业招收的是除数字媒体专业之外全校其他专业大二学生,因此学生的学缘背景、思维方式、新媒体制作基础各不相同,现有的课程教学难以平衡学生差异,教学成效提升困难。根据改革的需求,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案例设计。

2.1 制定在线课程多层次教学目标

新媒体制作微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传媒需要的新媒体制作人才。因此,需要分析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从知识、能力、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制定科学的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后期编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包括剪辑原理、色彩校正、特效制作等;根据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选择掌握至少3项后期编辑的具体技术。

能力目标: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和AI辅助工具进行影视素材处理、剪辑、特效制作等操作的能力,具备运用AI技术辅助创意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情感目标:形成对后期编辑的热爱和兴趣以及在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具备欣赏和评价影视作品的能力。

态度目标:具备适应团队合作与协作的技能,能够在线上合作团队中有效沟通和合理分工,并利用AI技术提升团队合作效率;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持续学习的意识。

价值观目标:具备正确的职业素养和行业意识,了解行业规范和标准;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新技术的应用情况;具备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2.2 在线课程教学内容的案例设计

针对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的改革方案中突出在线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突出情境、协作、交流的互联网学习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本文以课程中的“剪辑节奏”一节为例,进行教学内容设计。

2.2.1 授课内容

理论部分讲解剪辑节奏的含义、形成原理、关联要素。实践部分带领学生认识节拍表,通过编制剪辑节拍表、制作剪辑节奏的可视化数据、变化剪辑节奏等环节完成一个短片的节奏剪辑练习。

2.2.2 教学环节设计

(1)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发布相关导学内容,并发布调查“关于剪辑节奏的学习需求和目标”,了解学生对剪辑节奏的理解和对这一节学习效果的期待。

从反馈得知,大多数学生在课前能够感知剪辑节奏,但对如何实现节奏剪辑没有系统的思维。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掌握常见节奏的剪辑技巧,少数学生希望进一步实现创作有节奏感的短片的目标。

(2)课中教学实施。在线课程除了观看知识性的视频内容外,重点使用以下方法完成课中教学环节。

第一,由学生主导的学习活动。理论学习部分,由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小节测试,明确剪辑节奏的含义、形成原理、关联要素,掌握节拍表的操作原理和绘制要求。根据学习需求的不同,将学生分为训练组和创作组。向训练组下发剪辑练习素材和对应的空白节拍表,让学生按照要求绘制“基础故事结构”节拍表,使用软件和素材剪辑出对应的节奏视频。向创作组下发空白节拍表,让学生在完成“基础故事结构”节拍表的基础上变奏,突出戏剧冲突,绘制变奏后的节拍表,并使用前课已完成的拍摄素材和一定量的互联网素材剪辑出对应的节奏视频。在此过程中,允许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或小组讨论等形式,发现、分享和解决绘制节拍表和实际剪辑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利用互联网学习环境、资源和工具。在进行理论部分学习和案例赏析时,在线视频开启弹幕模式,这是增强集体体验感的有效方式。课程提供关联内容的在线学习平台、资源网站或社交媒体组,使学生了解行业前沿发展情况。另外还通过分享资源,引导学生接触和使用AI智能工具,例如runway、腾讯智影等,在线完成快速视频剪辑,进行小组协作在线剪辑,探索使用文本和素材直接训练AI工具完成节奏剪辑的方法。

第三,学习成果的在线展示。鼓励学生将完成的剪辑作品上传至在线平台进行展示。学生可以互相观看和评价彼此的作品,提供有建设性的反馈和意见,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和进步。

(3)课后总结与拓展学习。在总结反思模块,让学生在讨论区进行主题讨论,允许直接回复、给其他学生的回复点赞或评论其他学生的回复。

题目一:回顾自己课上的实际剪辑练习,分析节奏控制方面的优点和改进空间。题目二:思考如何根据不同的影视内容和风格,调整节拍表的具体参数实现变奏。题目三:总结不同类型的短片节奏剪辑范式,分析打破范式的方法。题目四:思考未来在节奏剪辑方面的学习计划、提升目标。这些题目包含了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达成效果的总结,也包含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学习提示。

在拓展学习模块,为学生提供专题视频学习资源,如《控节奏意识流》(映美剪辑研究院)、《Vlog剪辑的节奏与审美》(源源岛)、《剪辑思维》(无限边疆Infinite)等。这些资源作者多为影视行业从业者,其总结的剪辑经验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与行业对接更为紧密。

2.3 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在新媒体制作后期编辑教学设计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原因在于:一是选修微专业的学生学科背景不同、基础不同,教学评价能指导教师在开展教学前针对不同学生开发个性化和更灵活的教学内容;二是大多数学生习惯以评价为导向,更多关注要考什么,然后围绕内容来学习[3]。评价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包含对学生“学”的行为的评价[1]64。

知识掌握与理解(占比30%):考核学生对视频编辑与特效制作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章节测试中的选择题、填空题、案例解析中的主观题等形式完成。

技能实践与创作(占比30%):考核学生在实际编辑任务中的后期技术运用和创作能力,通过操作练习和期末作品评估学生对视频编辑技术的应用水平和创意表现。

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占比20%):考核学生在解決具体剪辑问题和应对创作挑战时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期末作业中的创作思路展示、创作重难点及解决方法演示等形式评估。鼓励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通过评价其思维过程和解决方案的质量来评估其能力。

协作与交流(占比10%):通过小组分工说明、小组交流日志的内容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互动情况,考查学生在合作中的贡献、沟通和协调能力,以及对他人意见的接受和反馈能力。

学习态度与自主学习(占比10%):通过主题讨论参与度、作业的及时性和质量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学习日志、学生自评的形式来评估学生对自身学习的认识和成长。

此评价体系结合了学生在课程中的知识、技能、思维、协作、态度等多个方面的表现,同时对学生“学”的行为进行评价,可以更准确地完成教学评价。

3 课程运行结果分析

课程运行一轮后,广泛收集在线平台的各类分析数据,如每个课程任务点的完成情况、章节学习次数、章节测验成绩、学生参与的总讨论数、发表讨论、回复讨论数、分组任务参与度、作品提交和评分统计、期末作品评分、学习日志数量、自评分数、评教结果等,综合起来对运行结果进行分析。

从学生参与度来看,学生对应用信息技术的在线课程授课形式接受度较高,能在课程中保持较高的活跃度,这说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投入程度较高。从学习成绩和表现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情况比之前有所提升,说明改革之后的教学方法更加合理。从学生反馈和评教结果来看,多数学生的满意度较高,认为学习结果符合预期,少数学生认为课程任务较重,学习压力过大。从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来看,教学视频和练习材料使用率高,课后拓展学习材料使用率相对较低,这反映出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意识还需要更好的引导,现有资源与学生的需求之间还存在一些差距。从学生互动和合作情况来看,学生参与度非常高,这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效果的优化。从学生技能提升和实践能力看,学生作品质量、创造力和创新性得到了提升和展现。

4 结语

本文探讨了应用信息技术提升视频编辑类在线课程教学能力的实践过程和效果,着重在课程目标上与线下课程区分,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发展、互动合作、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在课程内容的改革案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对学生“学”的行为的评价,以及对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从运行结果来看,教学改革案例的成效明显。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学习任务的增多可能使部分学生感到吃力,影响其学习热情;评价体系的复杂性对主讲教师是一个考验,需要打造合作更加紧密的课程团队;等等。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设计和优化个性化教学路径成为可能,结合新技术优化学习效果和提(下转第页)(上接第页)高学生的满意度需要可操作的路径。总体来说,课程改革研究需要随着实际运行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希望本案例的改革方案能为其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 张玲忠,艾伟清,张瑞雷.高校在线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以“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1(37):63-71.

[2] 刘宁,刘永权.实践性知识视域下教师在线教育能力模型建构[J].中国远程教育,2021(8):40-50.

[3] 王欣雨.虚拟现实支持的在线激趣教学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17-18.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