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2023-10-29郭姝君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国城小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课标情境语文

■ 郭姝君(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国城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这是新版课标在内容修订上的一大突破,也是一个全新的要求,引起了一线教师的高度关注。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对于学习任务群的定义、特点和意义认识不清,进而对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学习任务群来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感到迷茫。因此,从根本上厘清认识,找准学习任务群在课程教学中的落地路径十分必要。

一、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主题的详细解读,教学必须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拓展,引导语文教学实现教育主题。明确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要科学设计,既要防止对教材理论的单纯复制,又要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与核心素养紧密联系,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而学习任务群可以帮助教师更加清晰地从整体角度规划教学,更轻松地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

(二)能为语文教学提供合理的指导与建议

学习任务群可以帮助教师对整体教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解读和理解,它使语文课程内容以空间结构性呈现的方式“立”了起来,便于教师对整体内容进行划分和整合,它还能从更加客观的第三方角度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为语文教学提供合理的指导与建议。

(三)增强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学习任务群可以帮助教师更加灵活地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对教学方案加以调整,使小学语文课堂更加高效和充实。

二、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积累、理解、感悟的过程。教师要时刻有大语文的意识,在教学时有整体性的思想,只有遵循整体性的原则才能使语文教学更科学化、有效化。碎片化的知识学习、散沙乱珠式的语文活动,显然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教师们在应用学习任务群时,要注意整体性原则,整合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通多个文本、多样情境、多种资源,打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科内学科外的教学壁垒,促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融合、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在基于语文、超越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任务的完成中,抵达语文学习的核心地带。

(二)学生主体原则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变革的意义。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及时、准确地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自我成长,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全面提高课堂效率,这也对缔造高效课堂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育要取得实效性,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能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任务便是改变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和学生主体原则,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学生是学校多元化教育的核心,学生对于校园来讲“教育”的主体,对于社会来说是“发展”的主体,对于课程、环境等客体来说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给学生提供发现、研究、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发展、创造提供条件。

(三)渐进性原则

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也不是学生很快就可以掌握的,教师在开展学习任务群教学时要应用渐进性原则,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语文学科素养。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们学习的进度,实时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内容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从而使学生们得到更加全面的教育和帮助。

三、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践

(一)结构设计

1.以追问驱动认知

语文是小学生学习一切其他知识的基础,而认知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小学生语文认知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他们在语文中的学习,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被适时地追问是促进学生提升认知力的有效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追问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把握好追问的时机,提高他们的语文知识水平和学习语文的能力。在课上,教师可以围绕着课本知识点设计问题,并以提问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其在寻找和探析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和相关技能,从而锻炼学生独立探索和解答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学的突破往往并非是一两个问题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发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化。通过这种链式问题让学生们层层深入,从而实现情感上与作者高度重合。将学生带入作者的所思所想,追问可以使学生在找寻答案时沉浸在教材情境中,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感悟作者的情感。

2.以迁移驱动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迁移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书写文字的能力,对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巩固和加强,而有效的迁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帮助学生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高阶思维能力。语文的学习不仅只有课本上的这些文章,它来自于方方面面的积累与补充,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有效的学习是指通过教材上课文的示范,以迁移驱动思维,通过例文举一反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教学目标及课文的中心思想、重难点、主旨大意来展开,任何脱离课文的拓展迁移都是空中楼阁。在对课文进行迁移时,首要的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语文学科的学习应该是一条学习、疑惑、理解、内化的过程,同学们应该具有敢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

3.以分层驱动延展

小学语文的教学应该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使学生选用最合适自己的方法学习语文知识,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不一样的语文,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特殊感受,让学生的个人能力发挥有更深的根基。受思维能力、智慧因素等诸方面的负面影响,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自控能力也参差不齐,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的能力就必然会产生差距,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有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语文的学习成果也就有所不同。所以身为教师,我们要多注意学生的能力差异性以及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分层教学,注重学生的基础能力提升。在教学计划设计、布置课后作业时,应当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需求,最大化地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潜力。

例如在预习《囊萤夜读》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对作业进行分层,班里基础较差的学生只需要读熟文章即可,而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尝试结合注释对全文进行简单翻译,这样在上课时学生们可以更加轻松地跟上教师讲解的速度,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整体设计

情境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一般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策略、有目标地将学生引入与课堂相匹配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而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与作者思想产生共鸣,让学生在情境中就能简单掌握教材知识点。而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情境化教学越发受到人们的注重与关心。情境化教学实际上就是把课堂内容和日常生活进行了有机融合,这种形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时代的不断发展对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传统填鸭式、灌输式教学等不但无法达到课堂教学需求,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而情境化教学则比较灵动、自由、充满趣味,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精力、热情,进而促使学生更为积极地投入到识字的学习当中。在小学语文课堂识字教学中,许多知识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结合识字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所学内容。

1.在情境中融入真实经验

如果语文课堂的教学形态不改变,即还是以教师传授为主,而学生被动接受,那么很难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建构、提升素养、生成能力的学科目标。学生的真实经验可以将学生们的实际生活与语文学习有效结合起来,可以破除学生与作品之间的隔阂,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感受语文。如果将学习任务群与生活真实经历有效对接,介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真实感触,组织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就可以呈现深度学习的新形态,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过程。

2.在情境中录入真我历程

传统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作为主体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注重讲课输出的过程,却忽视了学生到底吸收了多少知识。课堂教学不应是以教案为剧本,以教师为导演兼主角,以小部分尖子生为配角,多数学生毫无参与感的剧场表演,它应该“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在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语文教学中,学生并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只是被动地接受了教师的观点和态度,没有形成自我的感受。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亲身演绎课文内容,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身临其境,直面人物的情境。学生们只有自己亲身经历后才能形成更加深刻的记忆,更深刻地进行理解与感悟。

例如在教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魏校长、同学等角色,通过自身的台词、动作,带领同学们真切感受周总理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帮助学生们树立爱国理想与抱负。在学习《观潮》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同学们播放一些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同学们直面钱塘江的壮阔磅礴,通过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使其进一步感受文章中描绘的壮美景象。

3.在情境中摄入真需学养

所谓学养,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整体气质,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能够传递生命信息的书卷气。学养,体现在人格上,是宽阔的心胸,是丰厚的学识,是温文而雅的气质。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教师们在教学时不仅要注重语文学科的传统理论知识,也要让学生们摄入真需学养,从学识、“三观”、心态等多方面培养人才。

(三)支架设计

1.构建课内和课外的合力支架

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对学生开展的有目标、有规划的教学活动。优秀的小学教育,既要有严谨充实的课堂教学,也要有高质量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既是帮助中学生愉悦身心的有效方法,也是课堂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课外活动在完成教学目标方面所起的作用更加突出,实施新课程改革就必须重视课外生活的规划与质量,甚至融合课内外教学的分界线,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认真规划学生的课外生活,构建课内和课外的合力支架,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列出推荐书目,让学生们在课外时间也可以通过阅读开阔眼界、提升涵养,在学习到《宝葫芦的秘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课下观看同名电影,通过更加具象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构建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支架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能够直接影响到教学进度的快慢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构建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支架,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养成健康自律的个性品质。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作为动力推动语文教学的整体发展,使课程的进展更加顺利和高效。课堂互动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有效的课堂互动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且许多学生因为对教师有着敬畏心理,遇到疑惑也不敢问教师,久而久之问题越积越多,这非常不利于语文学科的学习。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应用一些网络流行语“我真的会谢”“蓝瘦香菇”,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适当和学生开个玩笑。在评判作业时,可以将一些较为严厉的话语转变为更加温和的句子,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少对学生进行打压式教育,以此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在课外活动或者体育课等闲暇放松的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一起玩益智游戏,通过游戏降低学生们的防备,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培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推动课堂的高效进行。

3.构建理论与实践综合支架

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只有学生们亲自体验过、感受过,才能在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教师们要贯彻实践性原则,构建理论与实践综合支架,让理论与实践同行。

想要让学生获得提升与发展,就需要立足新《课标》背景,结合学习任务群来展开具体的分析和规划,从而来实现学生与课堂教学工作的共同发展。根据当前的教育教学活动情况,教师要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更好的体会与感受,就需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工作,如此才能够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获得成长与发展,以此来达到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课标情境语文
不同情境中的水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