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革命传统教育路径研究

2023-10-28丁先美黄先伟马彩虹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8期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路径研究课程思政

丁先美 黄先伟 马彩虹

摘  要:在“课程思政”新教学理念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机遇,而革命传统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为依托,可以帮助和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提升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实效。因此,文章尝试从国家、高校、教师和学生四个层面对强化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路径进行探索,以期为各大高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一些实践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革命传统教育;青年大学生;路径研究;高校;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4-0193-04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为高校探索、落实以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一个重要实践方向。在“三全育人”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推进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因此各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努力构建各类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1]。

一、青年大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必要性

对青年大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必要性越来越强。首先,这是由国际形势和国情决定的,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一些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等思潮、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和崇拜西方文化等现象开始出现,开始动摇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而通过革命传统教育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政治立场。其次,这是由青年大学生群体自身特点决定的。他们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但因其生活在現今的和平年代,无法对革命精神感同身受,同时他们思想意识活跃,价值多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最容易受到多元思潮的影响。

通过对青年大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首先,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从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成长特点来看,大学时期是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而革命传统中包含的优良品德和作风、崇高的革命精神对青年大学生而言是最好的教育和引导的精神资源。例如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服务意识,爱国主义精神等,正是新时代青年应该具备和努力的方向。

其次,可以激发青年大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强化革命传统教育知识模块,让每位在校大学生在专业思政老师的引导和讲解中对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有更加全面、准确的认知,通过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程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立的艰辛与不易,深刻明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这一道理,也能够深刻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不断奋斗和富强历程的艰苦,激发其对学习党史的激情和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

最后,可以提升大学生课程思政育人育才的效果。革命传统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年大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符合新时代下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在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目标上达到了同向同行和协同效应。

二、高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现状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思想保证。近些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革命传统教育,因此各大高校也纷纷开始注重校园革命传统文化建设,通过邀请红色人物进校园讲党史、开展革命教育主题活动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培养新时代的栋梁之才提供精神食粮。目前各大高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虽已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如通过打造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革命传统知识讲座、利用重大节日开展革命传统红色之旅、播放红色经典影片、红色人物进校园等不同渠道,大大提升了高校青年大学生对革命传统教育学习的激情和动力,但依旧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 开展教学方式单一。从目前高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式来看,主要以课堂与书本为主,虽然高校注重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但在真正深入和融合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是不能很好地在课程中发挥作用,大多采用播放革命历史影片或者选取经典图片的方式,学生因此产生审美疲劳,课下革命实践类活动偏少,无法创设感同身受的环境。2. 课程开设未达到全覆盖。目前高校主要通过在大一和大二阶段开设“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同时,针对大三和大四阶段的思政课程开设偏少甚至没有开设,忽略这两个年级段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3. 思政课程教师的专业化有待提升和强化。目前高校思政老师身兼教学和科研双重重任,部分教师非专职,精力有限,首先自身没有足够的时间对革命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系统研究,再加之课时有限,仅能将书本上的重难点梳理给学生,或者通过布置课下阅读经典革命书籍的方式[2],让学生自学,缺乏对革命理论知识的深入挖掘和研究,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4. 高校虽高度重视,但对开展活动的方式缺乏长效化机制,一般结合国家重大节假日开展,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未形成持续长久性的教学教学体系。5. 辅导员思政育人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忽略了辅导员角色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作用。6. 学生骨干群体、学生党员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未能充分挖掘等。

三、“课程思政”理念下青年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融入路径

(一)国家层面

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以青年大学生为教育重点,以革命传统为依托,对广大青年学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永远坚定跟党走,牢记和缅怀革命历史,以史为鉴,勇往奋进。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陆续印发了《关于在思政课程中加强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这些文件也为学校开展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指出了明确的方向[3]。因此,国家和党中央要高度重视对高校青年大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工作,及时做好政策引导和扶持。

(二)学校层面

1. 营造革命传统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是目前高校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而校园文化环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一言一行。因此,注重营造浓厚的革命传统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十分重要。高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营造革命传统教育校园氛围:充分利用学校官网建立红色主题教育网站、QQ和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论坛、宣传栏、黑板报、横幅等众多渠道传递革命传统文化,让青年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耳濡目染地接受革命传统文化的熏陶;紧抓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日、八一建军节、建党100周年、建团100周年等重要事件和时间节点,组织学生到红色革命根据地、革命纪念馆、纪念碑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学习,在重要节日氛围中激发青年大学生主动了解和学习优秀革命英雄事迹和革命传统精神的积极性,主动担当民族复兴的大任。

2. 构建革命传统教育教学体系

革命传统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何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一直是各大高校现今面临的巨大挑战和难题。首先,在人才选聘和培养上,精心打造一支对革命历史熟知并具有优良作风的思政专职教师队伍;其次,在思政理论课和专业课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形式上不断提升和完善;最后,在科研项目和课题中,加大鼓励和扶持力度,使高校革命传统教育逐渐在探索的实践中不断形成制度和体系。

3. 打造长效化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高校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于学校教学课堂,更需要借助红色革命基地这一生动鲜活的教育载体,以“寓教于游”参与体验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群体在游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每一处红色文化资源背后隐藏地深厚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历史[4]。因此,各大高校要主动利用好本区域革命教育资源优势,与本地革命红色旅游基地建立长效化合作机制。利用重要时间节点、重大事件等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红色革命基地主题系列活动;结合专业特征,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暑假期间在当地革命教育基地开展志愿服务、党史知识主题学习等活动;定期举办邀请本地革命英雄老党员进校园、红色基地优秀讲解员进校园讲红色历史等活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多渠道合作教育模式,以更加有感染力、更具有实践性的教育方式扎实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教师层面

1. 思政課教师

高校思政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他们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育教学技能至关重要。现今高校青年大学生对革命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点不在于缺理论知识、缺学习兴趣,而在于缺乏历史感和学史的动力。因此,思政课教师首先要主动改变传统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通过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方式,增加思政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和教学实效性。

其次,挖掘革命传统教育内容深度和层次。教师在充分运用好国家统编教材的基础上,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吃准吃透教材蕴含的基本精神[5]。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因此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强化自身综合素质和中国革命传统知识,不能仅以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为目标,简单粗暴讲解知识点,更要注重对革命传统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整合,将其蕴含的革命传统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作风结合时代特征传递给大学生,达到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最后,发挥“互联网+”平台作用,上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继续发挥“第一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结合网络资源平台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全面的革命传统理论知识;强化“第二课堂”作用,鼓励学生开展革命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党史研学活动、阅读红色革命经典书籍、观看红色历史影片、唱红色经典歌曲、讲红色英雄人物故事,感知革命时代精神,继承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

2. 非思政专业课教师

目前高校的课程包括公共课课程和专业课课程,在“课程思政”教学新理论下,高校也需要不断强化对非思政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思维和任课能力,引导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深入梳理好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6],深度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将革命传统教育文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提升思政政治教育的育人时效。

3. 辅导员管理岗位人员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独特的优势,因为工作内容涉及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诸多方面。因此,充分发挥辅导员作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例如利用日常主题班会、班级团体活动、学生谈话、心理疏导等活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恋爱观和就业观;积极动员在校大学生利用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开展革命传统文化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用青春力量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督促在校大学生及时完成每周青年大学习主题团课学习;鼓励学生每日登陆学习强国App打卡学习,实行奖励机制,营造全体学习的氛围;利用学生支部的日常党日活动、三会一课、入党课程教育培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使学生牢记历史,不忘初心。

(四)学生层面

1. 强化青年大学生对革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革命传统价值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强化青年大学生对革命传统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求高校新青年树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自信,要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不断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拥护中国共产党这一执政党的领导地位。

2. 挖掘和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模范典型

挖掘和树立大学生身边的典型榜样人物,利用榜样的带动作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新时代的大学生是有想法、有追求的青年,利用身边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在思想、情感和心理上更容易营造学习氛围。例如可以利用学生党员群体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工作,发挥学生党员模范作用,从而带动身边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群众等学生自觉强化对党史理论知识的学习,坚定政治立场,以点带面培养学生对革命传统教育的思想意识。

四、结语

为了更好地强化青年大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党和政府层面要高度重视和扶持,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高校层面要积极从营造革命传统校园文化氛围、构建革命传统教育教学体系、打造长效化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以及提升思政专职教师和非思政老师思政教学育人技能和水平;学生层面要强化其对革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身边的榜样先锋带动作用。高校青年的革命传统教育,是一项夯基固本的长久工作,更需要国家、高校、教师、学生不同主体之间的通力合作,只有共同努力推进,才能确保革命薪火代代相传、民族复兴大业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 徐慧敏.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研究[D]. 南昌:南昌航空大学,2020.

[2] 寇春华. 革命传统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J]. 甘肃教育研究,2022(05):94-97.

[3] 郑凯,赵海月. 加强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理性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21(Z3):47-49.

[4] 葛梦佳,章乐. 革命传统教育实效性提升的策略探究[J]. 江苏教育,2021(Z7):31-35.

[5] 张希琼,袁泓. 新时代提升高校革命传统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析[J]. 现代职业教育,2021(20):160-161.

[6] 万正维,于晓静. 新时代革命传统教育的价值与路径探析[J]. 中国德育,2021(08):24-27.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青年大学生路径研究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论青年大学生群体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
做好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探析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高校校企合作中构建第三方平台的路径研究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网络民主观调查研究
保定市基于PPP模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鲁南地区青年大学生信仰现状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