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江姐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育人路径研究

2023-10-28祝睿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9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价值意蕴

祝睿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教育不断被赋予更高的育人目标和要求,江姐精神是宝贵的红色文化结晶,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代表,拥有纯正的红色基因。要与时俱进做好新时期青年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需在思政育人过程中拓展江姐精神融入路径,通过学习认识江姐精神、深入探析江姐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实践创新江姐精神融入思政育人路径,实现江姐精神与思政教育的充分融合,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育人实效,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传承红色基因,为党和国家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精神品格优良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关键词:江姐精神;价值意蕴;思政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7-0141-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尤为重视红色资源的传承和弘扬,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承下去[1]。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的革命斗争和拼搏奋进中创造凝聚出的宝贵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江姐精神是红色文化和红岩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新时期思政育人工作中要讲好江姐故事,弘扬好江姐精神,传承好红色基因,是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立德树人初衷的有力实践,是推动新时期党的思想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强效发力点,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保障。

一、江姐精神概述

江竹筠是中国共产党地下时期重庆地区组织的重要人物,是小说《红岩》中江姐的原型,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1920年出生于四川自贡大山铺镇江家湾的普通农民家庭,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1月在重庆解放前夕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渣滓洞监狱。

(一)自立自强、求真进取的精神

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江竹筠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幼年丧父使其家境贫寒,但这并没有击垮幼小的江姐,反而使其更独立和成熟,幼时就帮助母亲分担压力,主动承担家务。在一家人投奔三舅时,她默默忍受舅妈的冷眼白眼,为解决家用压力在母亲工作的袜厂做起了童工,那时的工作异常辛苦,她和母亲瘦弱的身体不到两年便被拖垮,随之也失去了工作机会。命运虽苦,母亲却始终支持和鼓励江姐去读书,江姐也十分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在孤儿院小学读书期间受到了进步教师丁尧夫的启发和辅导,脑海中开始有了寻找真理和了解社会的种子,之后以优异成绩考进中国公学附中,她积极要求进步,对进步知识和思想有强烈的学习欲,那时已是共产党员的同学戴克宇经常与她学习新文化和宣传抗日,借阅进步刊物给她学习,正是如此她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深刻清晰地认识和了解,明确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自主和繁荣富强的正确道路,于便开始向党组织靠拢,追求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虽然那时国统区的天空中笼罩着白色恐怖,江姐心中依旧对中国共产党所走道路充满信心,对戴克宇同学表达想要离开学校进入党组织参加斗争的想法,并在同学的发展下如愿提交入党申请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求真进取的新征程。

(二)团结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1943年正值青春大好年华的未婚女青年江竹筠接到了党组织的重要任务:与担任地下党重庆市委委员的彭咏梧假扮夫妻,担任其助手一起开展工作。她没有纠结于此,为了革命欣然接受了党的决定,从此她便成为了“彭夫人”,展现出优秀共产党人的无私和奉献精神。同时在四川大学学习期间,江竹筠用学生身份团结身边追求进步的青年,带领同学开展学生运动。在负责联络重庆育才学校、西南学院等学校期间,深入学校教师职工和学生群体开展工作,牢牢将其凝聚团结在一起,在反对内战、反对压迫、反对饥饿学生运动期间英勇地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

(三)英勇不屈、坚持斗争的精神

1945年江竹筠与“假丈夫”彭咏梧经党组织批准成为真正的夫妻,此时二人已变成了感情深厚的战友和爱人,在丈夫前往川东领导武装斗争时,她坚决要求也要投入一线的战斗中,之后彭咏梧在一次突围时不幸牺牲,当此噩耗传到江竹筠耳中时,她虽然心如刀锯、悲痛万分,却依旧保持情绪稳定,在工作中把悲愤化为动力,义无反顾地在丈夫倒下的地方继续坚持开展武装反抗斗争工作[2]。由于叛徒出卖,江竹筠被反动派逮捕,被捕后其对关押在一起的革命伙伴进行鼓励和嘱托“现在是接受考验的时候了,不要承认是党员,勇敢些,坚决不承认”,在敌特的严酷审问下,她没有屈服于恐吓疼痛,抵住各种引诱,体现了共产党人的英勇不屈。虽然被捕,她却依旧坚持着斗争工作,在被转移到渣滓洞监狱的船上,在船上故意大骂叛徒,大声喧嚷,将组织内部出现叛徒的关键情报透漏出来,党组织才得以及时采取补救工作,保护转移了众多革命同志。

(四)信仰坚定、忠诚于党的精神

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期间,敌特用老虎凳、水葫芦等刑具制造恐惧,想逼迫江竹筠就范,作为信仰坚定的共产党人,她没有被吓倒。恼羞成怒的敌特头子遂在其十指间夹上筷子用力握其双手猛夹,在钻心的疼痛下始终不张口,期间多次痛晕过去又被凉水泼醒,江竹筠依旧守口如瓶,告诉特务头子“你们可以整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不行的,永远不行,我没有组织”。敌特变本加厉在伤口上动刑,甚至用竹签钉进指尖,但用尽各种狡诈残酷的手段都无法撬开江竹筠的嘴。被万般折磨的江竹筠在狱中对难友们回信“共产党人的意志是铁做的……”,不管在狱中遭受多少非人般的待遇,江竹筠仍旧怀揣著对党和党的事业的忠诚和热爱,在监狱建立学习小组,宣传党的思想和理论[3],用自己的行动庆祝革命即将胜利,甚至发展同化了年轻的监狱看守,但最终她还是没有逃过敌人最后疯狂的魔爪,在1949年11月14日被敌人罪恶的子弹夺去宝贵的生命,临死她发出来自内心最真挚的呐喊,“中国共产党万岁!”她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对党的忠诚,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捍卫。

二、江姐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义

(一)是对相关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学思践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调研考察红色文化地区,多次强调红色文化丰富内涵和其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学习宣传红色文化和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

江姐精神凸显了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有着最纯正的红色基因,在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深度融入江姐精神,落实红色基因传承,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新时期传播媒介正在大举融合发展,新的思政教育模式在不斷创新转变,更要利用新媒介、新载体、新路径把江姐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宣传好、诠释好,是新时代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和利用红色资源文化指示精神的必要举措,更是履行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事业的职责与使命[4]。

(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内在需要的工作体现

大学是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期,高校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落实环节,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三大根本问题上需要新发展方向和内容,而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和重要遵循,那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江姐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体现,是革命精神的浓缩结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价值的精神养料[5]。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入江姐精神,是高校不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

(三)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推手

文化是国家民族之魂,文化自信是大学生坚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四个自信”“说到底就是坚定文化自信”,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必须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新时代思政课需要适应时代变换的节奏、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要帮助高校青年学生建立文化自信,要牢牢把握融入江姐精神这一有力推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载体,江姐精神是对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折射出中国历史必然性,生动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其必然能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起到独特育人成效。

(四)占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阵地的有效方式

适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国际形势复杂多样,国内依旧存在众多思想潮流涌动,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迷惑性和渗透性。党紧紧团结各族人民为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新征程,高校作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主要阵地,要牢牢守住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堡垒,要不遗余力地帮助青年学生在定型期牢牢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抵制和揭露历史虚无主义,在青年学生群体中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江姐精神作为优秀的红色文化,有着共产党人在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英勇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深厚养分和力量。弘扬和传承江姐精神,能够帮助青年大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更清晰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坚定地树立对社会主义远大理想和共产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

三、江姐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江姐精神,弘扬和传承好江姐精神,既要发挥传统思政育人模式的优势长处,也要推陈出新改革发展,一味地沿袭传统只能丢失青年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大好时机,只有结合当今时代和青年学生的发展特点,才能更好完成高校思政教育事业的初衷和使命。面对如何有效地在思政育人中融入江姐精神这一问题,要从三个实现路径探索,即完善课程内容,实现江姐精神有机结合;筑牢宣传阵地,创新江姐精神宣传路径;强化实践教学,促进学习平台动态育人。

(一)完善课程内容,实现江姐精神有机结合

高校思政教育中最重要的载体是思政课程,随着高校思政课程不断地深入改革创新,为江姐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教学提供了合适契机。在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江姐精神作为思政教学内容的宝贵资源和素材,可以较为深刻地推动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提升学生内心深处的民族和国家认同感。高校要在主要开设的五门思政课程中,在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环节巧妙有效地加入江姐精神的讲授:如在思修课程中,第一章节“人生观”加入“一个巾帼英雄的人生观——江姐”专题讲授,在第三章节“中国精神”开展“江姐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内在联系”专题讲授;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中,第五章节“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设计“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下的江姐精神”;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设计十九大专题红色故事系列——“江姐的故事”等。高校思政工作者首先要学习和了解江姐精神的内在价值蕴含,深刻体会感悟,在实际教学环节将江姐精神在常规思政传授内容中进行恰到好处的“添砖加瓦”,实现江姐精神有机融入,促成相辅相成的教育效果,达到最终的育人目标。

(二)筑牢宣传阵地,创新江姐精神宣传路径

高校要深刻认知宣传阵地的重要性,结合互联网时代特点,利用好传统宣传渠道,拓展新媒体宣传途径,丰富创新宣传活动载体,建设好宣传江姐精神的多层次宣传体系。

一方面要以校园传统宣传渠道为基础,在校园文化建设这一层面持续发力,在学生主要途经和驻留区域建设“宣传弘扬江姐精神,传承继承红色基因” 主题文化长廊,用好校园建筑宣传载体;在校园广播电台开设“听我讲江姐故事,一起学江姐精神” 栏目,利用午饭和晚饭时间段进行宣传,用好校园广播宣传载体;对校园内存在的各个宣传点位,设计红色文化宣传专栏,制作江姐精神相关宣传海报并进行全覆盖张贴,用好校园宣传展位进行宣传;学校宣传部门联合马克思学院骨干教师,编写一本江姐精神宣传手册,在党日主题活动、四史宣传学习等重要相关活动中进行宣发,并且在学院内部各类固定宣发报刊上进行专栏宣传,用好校园纸质媒介进行宣传。另一方面要加强新媒体宣传力度,拓展新形式宣传路径,在校园各类公共活动场所铺设多媒体屏幕,制作江姐精神学习短片,固定时段进行展播;制作学习弘扬江姐精神系列微课,在短视频平台进行公开发布,结合思政教育课程设置学习奖励制度;在校园组织优秀学生党员和模范教师开展“我来讲江姐精神”主题微视频征集活动;成立专项宣传小组及时将弘扬和学习江姐精神各类活动进行总结凝练,向各类媒体平台投稿,扩大社会宣传力度。

(三)强化实践教学,促进学习平台动态育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学习和体会真理的重要方式,要在思政教育教学中有效融入江姐精神,需要精心组织设计第二课堂,基于现实社会场景建設运动式学习平台,让青年学生学习动起来,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升华学习目标,不断提升个人实践感知能力,增强学生对江姐精神的学悟。一方面,要在全校范围内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在各项江姐精神宣传活动中,多给予学生机会,多鼓励学生参与,打造江姐精神宣传队伍的学生主力军;把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搬出教室,把江姐故居、江姐事迹展览馆等红色遗迹当作授课场地,让学生更加感同身受;设计构思丰富的学习江姐精神实践活动,在全校范围内由学校学工部和宣传部等部门联合组织学习弘扬江姐精神系列实践教育活动,以“五个一”主题实践为载体,即开展一次学习江姐精神征文活动,组织一次江姐影视作品观看学习活动,为同学讲解一次江姐故居,寻找一个我身边的“江姐”活动,开展一次宣扬江姐精神的“三下乡”活动,通过活动巧妙构思,吸引学生亲身参与,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深入体会、了解、感悟江姐精神;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江姐精神动态学习的长效机制,组织相关部门和骨干教师开设学习江姐精神实践课程,设定固态实践教学内容,例如围绕“访、探、学、助”设计一套实践学习课程:访,即走访江姐故居、幼年江姐足迹、江姐亲友;探,即深入探解江姐品格和精神;学,即学习江姐精神,学做江姐精神传承人;助,即为江姐故居的建设提供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 求是,2021(10):4-18.

[2] 刘成婧. 烽火岁月,四川共产党人挺起精神脊梁[J]. 廉政瞭望,2021(13):24-27.

[3] 陈莎. 论江姐精神的时代特质[J]. 党史博采(下),2019(06):10-11.

[4] 舒旭晖,喻佳. 用新形式新话语传播红色文化——以自贡日报传承江姐精神讲好红色故事为例[J]. 中国地市报人,2020(07):20-21.

[5] 于杰. 从百年党史中感悟和升华理想信念[J]. 党建,2021(06):21-23.

(荐稿人:汤敏,成都理工大学产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价值意蕴
立德树人任务下学士导师制思政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高校现有思政育人机制工作改进探析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政育人效果机制探究
高职院校院系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探究
“大思政”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思考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
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价值意蕴
论思政课与公安院校政治忠诚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