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子贡问政” 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四卷

2023-10-28曾钰雯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8期
关键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大学语文课程思政

曾钰雯

摘  要: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理念为高校教育指明了方向。教师既要做到传播知识,又要做到潜心育人,主动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运用典型事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大学语文在高校教育结构中具有提高大学生文学素养与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任,《论语》作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必学篇目,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子贡问政”是《论语》中有名的章节,体现着孔子的政治思想与儒家的治国主张。这些古老的话语跨越千年来到大学课堂上,如何与现实生活相关联,“课程思政”理念有助于教师打开教学思路。

关键词:子贡问政;课程思政;大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4-0035-04

“子贡问政”是《论语》颜渊篇的第七章。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它的白话意思是——学生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要使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赖政府;子贡接着问孔子,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回答应该先缩减军备、减少军备开支[1];子贡又问孔子,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回答应该再免除赋税、停征储备粮[1]。没有粮食,不过死亡,但自古以来谁都免不了死亡,如果人民对政府缺乏信心,国家是站不起来的[2]。

这一章节的教学,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要引导学生关注孔子的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的回答体现了作为教师的教育能力。首先,治理国家政事是纷繁复杂的,一般需要长篇大论的,但孔子的回答已然剔除了其余只留下核心,为学生点明中心,也将自己的政治思想展露出来。其次,这三个治理国家的重要事项的前后排列体现了孔子的逻辑,民以食为天,充足的粮食当然是一个国家存续下去的基础;春秋乱世,充足的军备是重要保障;“民信之”可以看作是精神层面的重要性。第二个层次是子贡给孔子出的选择题,在子贡的追问下,后人得以明晰孔子或者说儒家治国主张中的重中之重。在本就精简过的三个选项中,孔子最后留下的是“人民对政府的信任”,这是几千年中华文明中的宝贵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就此展开一系列相关知识的延展学习,让学生能把所学所知关联到自身与现实生活中。

一、课程思政理念是桥梁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于2014年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提出并在上海部分高校进行了试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念,是新发展阶段中高校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新发展方向。在大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做到知识的传授,还要做好价值的引领,主动将学科内容转化为育人资源,为国育才、为党育人。大学语文是高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语文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文科类学生必须具备的硬知识,也是理工科学生夯实软实力的必需课程,有助于高校学生提升文化自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应当讲好中国故事,让大学生真正热爱中国,实现立德树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李国娟在《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中写道:“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从而导致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甚至冲突。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价值引领仅仅是‘思政课的任务和责任,其他专业课程只负责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这是‘思政课与专业课程之间产生‘两张皮现象、各门课程之间‘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合力难以形成的一个重要根源。‘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正是针对这一高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中长期存在的‘痛点,强调所有的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不同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也有其自身建设的规律和要求,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正是在尊重课程自身建设规律的前提下,在实现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挖掘并凸显其价值引领功能。”[3]

大学课堂不能光讲知识不讲联系,“子贡问政”章节的教学,不应该只是《论语》、孔子儒家思想或其他文化知识的讲授。面对这些久远的历史与文化,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参与感”?课程思政的理念提供了教学启发。“子贡问政”讨论的是政府如何治理好国家,这是现实世界中各国政府都要面临的问题。“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正是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持续努力建设和维护的。“民无信不立”的重要性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念中。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的目录中,清晰可见孔子所提及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的治国要义。那么,“子贡问政”的课文内容要如何自然地聯系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还是得回归到学生本身,让学生明白个人与国家的联系。

二、我们都是“民”

“民”是国家中的一分子,是与“官”相对的一个概念,“民”并不局限农民这个群体,“民”就是老百姓,就是当家作主的人民,就是民主的“民”。教师也好,学生也罢,都是国家的人民,国家的领导人以怎样的治国理念来治理国家,用怎样的实际行动来面对人民,每一个老百姓都应当关心,因为政事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同的治国理念决定了人民不同的人生和活法。历史上,秦朝以严刑酷法、中央专制治理国家,老百姓苦不堪言,结果民心尽失二世而亡,令人深思;魏晋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民间的有才之士难以为国家出力,世族权力进一步扩大;唐朝治国兼收并蓄、开放包容,注重吸取前朝覆灭的教训而实践民本思想,造就了辉煌盛世;宋朝治国重文轻武,提升了读书人的地位,大宋文化昌盛、文人辈出,但武将难以出头;清朝推行闭关锁国的国策,老百姓开始与世界脱节。由此可见,历史中的人民无不受到政权领导的影响。

“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屹立不倒的重要精神资源,是中国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厚重内涵。个人与国家休戚与共,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息息相关。作为中国之公民,应当主动关心国家政治,主动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治国理念,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势变化;作为中国之青年,不应与“英雄枯骨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的氛围为伍,不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应当涵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浩然之气。

三、与民攸关的中国思想

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舟民水”,可见,民本思想是中国人数千年治国的古训,是中国古代政治家们的共识。中国共产党承接了中华文明历代先贤的“民本思想”。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不仅是一本共产党员要深入学习的著作,也是广大青年学生应知应阅的书籍。书中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2月3日至2022年5月10日期间的讲话、谈话、演讲、致辞、指示、贺信等109篇,分为21个专题,其中第三个专题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我们生活在这个坚持人民至上的国家,心中应当是庆幸与自豪的。新冠肺炎疫情至今还在全球肆虐,美西方政府曾经标榜人权、标榜以人为本,但在这场人类的灾难与考验中泄露了真相,触目惊心的死亡数据是不可遮掩的,这是美西方国家人民的命运和悲剧。路漫漫其修远兮,百年风华中的中国共产党必将继续为坚持和发展“人民至上”的中国思想勠力前行。

四、 “足食,足兵,民信之”在身边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参观了孔子研究院,他表示要仔细看看《论语诠解》和《孔子家语通解》;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参与了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国家最高领导人出席孔子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讲话,这尚属首次。在此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足食、足兵、民信之”的中国思想,嵌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践行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过程中。

“足食”对应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粮食安全”,“足兵”对应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强军思想和战略,“民信之”对应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伟大理念。有了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备以及百姓对政府的信任,这就是新时代的中国屹立于世界的根基。借由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引,《大学语文》实现了课文与新时代中国现实的梦幻联动。

在教学中,“子贡问政”章节的教学重点,落在“民无信不立”这一句上。因为这是在子贡的追问下孔子所留下的治国理政的核心要义——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其实,部分学生对于孔子的取舍是会有疑问的:孔子首先舍去了军备这个选项,这不造成弱国就要挨打了吗?孔子还舍去了粮食这个作为生存基础的选项,没有吃的人都活不了了呀!孔子居然留下一个既无安全感、也无饱腹感的選项。那么要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人都希望活着,但还有比活着更重要的事”的精神?课程思政对此提供了思路。

五、一起讲好中国故事

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上。老百姓说:地震发生后,消防军人将我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当我们看到安置点有帐篷、有吃的,我们就很安心,党和国家没有放弃我们任何一个人,给了我们满满的安全感;防控时期,我们的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也门撤侨事件,国家为了保障海外中国公民的生命安全,动用军舰执行撤侨任务,9天时间600多名受困的中国人全部安全撤离,安全感、幸福感来自国家坚持人民至上,人民相信自己的国家,国家就能克服不利条件开出一条路继续前行。中国近代史是小米加步枪打败了飞机加大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信之”的无形力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共同参与讲述他们知道的或者经历的中国故事,一起体会孔子所说的人民信任的力量。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大学语文教师应当为学生讲好一个又一个中国故事,以此促进学生的身份认同,提高教学效果。

如果大学生平时很少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书籍,那么在“子贡问政”小章节的以上教学过程中应把实体书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了解书中内容或目录,让学生在孔子所言的“民无信不立”的重要性中找到实实在在的直观感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的第三个专题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其中以下内容不妨直接带领全班齐声诵读——“我们党能够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发展壮大起来,能够在千难万险中一次次浴火重生,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支持。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我反复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对我们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党而言,没有比忘记初心使命、脱离群众更大的危险。只要我们始终同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人民就会铁心跟党走,党就能长盛不衰。全党同志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不断体悟初心使命,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话语,正好印证了孔子为何选择留下“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是正在发生的当代的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优化教学“配方”和话语“工艺”,彰显文化自信和传播自觉[4]。

六、结语

“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5]文学与思政、文化与思政可以融合,“子贡问政”小章节的教学思路经由课程思政理念打开,关联了家国情怀、结合了领导人的治国理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理念有助于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功能,推动课程思政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张中宇. 《论语》“礼让”“去食”考释——兼评儒家政治理想[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47-54.

[2]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6:141-142.

[3] 李国娟. 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 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4] 林建辉. 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使命[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5):117-120.

[5] 高德毅,宗爱东. 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荐稿人:李文,云南民族大学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大学语文课程思政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英国热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法国作家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亮相法兰克福书展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