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2023-10-28李利平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8期
关键词:长效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李利平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教育工作,创设长效的教育工作机制,构建大思政的育人新格局。当前,高校应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优化教学方法设计。在育才、立德、树人的教育路径中,实现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为学生塑造良好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4-0047-04

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内涵,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遵循。高校在围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要帮助学生建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构建科学的长效教育机制,筑牢意识形态,加强精神引领,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要引导学生明确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精神追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构建高校思政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应对当前复杂意识形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当前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的重要阶段,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层出不穷。由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面对享乐主义、虚无主义和利己主义等多元文化的侵袭,部分学生接受了错误的价值理念,影响了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在当前的教育氛围下,高校在思政教育中,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借助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筑牢学生的政治意识形态,帮助学生能够正确辨别和抵御不良文化思想的侵袭。高校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要注重长期化和系统性的育人培养,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学生的发展特征,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为学生塑造良好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

高校的育人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既是教学发展的目标,也是优化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高校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育人体系之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化人才。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优化和变革思政教育,打破传统的教育培养形式,实现育才和立德的并行发展,最终达成树人的教育目标。在常态化和长效化的工作落实中,实现对综合性人才的全面培养,从而达成预期的育人发展目标,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

(三)契合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

高校通过构建长效的思政教育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主义价值观在全民教育的广泛传播,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入领会。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高校的思政教育,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建设培养接班人。另一方面,要推动学生的生活应用和社会实践,实现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有效结合。高校加强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和价值引领,契合了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认知理解和文化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时代创新能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应避免简单的内容植入,而是要围绕思政课程的教育目的、学科属性、知识特征,进行整体性的知识统合。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碎片化知识的讲解,要避免机械化的价值说教,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对主线结构和知识脉络进行细致划分。教师在前后的结构化关联和系统性衔接中,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内涵的学习理解。

(二)科学性原则

在两者融合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组织教学活动的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教育指导学生向自主发展方向转变。通过构建主体育人格局,让学生在概念记忆的基础上,自主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以科学化的教育形式,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

(三)综合性原则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一方面,要加强知识体系的科学整合,帮助学生掌握完善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推动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会、弄懂的基础上,自觉进行社会化践行。高校应避免理论教育和实践行动的相互割裂,要通过综合性原则,实现学校、社会等多方面资源的合力教育。在实践中印证抽象的理论概念,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在综合教育中,巩固学生的理论学习,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健全协同管理机制,完善融合教育制度保障

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并非朝夕可成。高校在构建长效育人机制的过程中,要健全协同管理机制,完善融合教育的制度保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科学可行的落实路径。高校管理层和决策者需要认识到融合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入剖析思政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明確的发展总规划以及各项实施方案,优化教育工作的落实细则[1]。在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涵的基础上,写入校纪校规之中,塑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加强对广大师生的教育引导。同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育人体系中,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对学生的系统性教育培养。通过决策引领,加强各个部门和不同单位的相互协调和系统配合,围绕各个职能部门的特性,明确划分工作任务,推动教育工作的合理开展。

(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落实者,自身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了融合和落实的成效。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构建一支思想意识先进、专业素养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专兼结合的形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在专职队伍的建设中,做好对专科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加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认知。通过综合教育,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素质[2]。高校还可以扩大人才吸纳渠道,从社会选聘专业化的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在专兼结合的队伍建设中,教师可以进行讨论交流和借鉴学习。专科教师可分享自己的一线工作经验,剖析当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帮助兼职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兼职教师也可以阐述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精髓,帮助专科教师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和知识储备。同时高校要定期开展专题交流研讨,由行业骨干牵头,完善专兼教师队伍。

(三)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综合认知

高校要围绕大思政的宏观视野,实现对课程群的统一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过程中,设置基础课、拓展课和特色课的形式,促进学生的综合认知[3]。在基础课程体系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实现对思政课程的深度整合。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的整体性认知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基础的理论概念,完成相应的知识积累。在拓展课程中,教师要结合思政课程的教育特征和目标导向,推动学生自主探究的深度学习,帮助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在广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专精研究学习,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形成独特的认知理解。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情感态度和精神追求。而在特色课程中,结合学校地域特色文化,围绕党的百年发展历史进行主题赏析。通过学生熟悉的社会现实、亲身感受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的落实,在特色化的思政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内涵认知。因此,高校要借助完善的课程体系,实现对学生的系统性教育培养。

(四)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深刻理解

教师在融合教育中,要摒弃传统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主导主体的育人新格局[4]。教师在融入教育中,围绕课前导学、课堂巩固和课后拓展的三个环节,促进学生的系统性学习。在课前导学环节,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政教育内容制作成微课和学习资料并上传到班级群组,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发展需求,进行兴趣观看和感知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影视音频等内容的播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和现实案例进行课程导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和讨论交流。在感性认知和理性分析的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见解看法,并结合政策、方针的多元解读,进行自我观点认知的例证说明。通过学生的观点碰撞、思路交流和综合思辨,帮助学生深化对思政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能够自主总结归纳理论概念的精髓。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补充和知识梳理。在师生的交流互动和集体建构中,共同完成对理论概念的深入剖析,深化学生的认知理解。在课外拓展中,鼓励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借助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延伸,了解新时代的主流价值内涵,引導学生树立正确的精神追求。教师要发挥自身指导者角色,引导学生从概念化记忆转变为科学探究和互助学习,增强学生的深刻理解。

(五)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实现对学生的隐性教育

高校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实现对学生的隐性教育。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融入,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知识讲解,还要借助校园环境的载体,实现对学生的生活耳濡目染。高校在校园环境创设中,要利用校园广播、书报栏、文化长廊等载体,进行教育引导和知识宣传。同时结合新媒体平台,将枯燥乏味的教育内容制作成趣味性的知识科普、访谈对话和在线解答。通过校园官网、公众号和视频平台进行全面投放,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需求进行拓展学习。高校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定期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创设文艺汇演、主题辩论、情景剧表演等形式,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自主创造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潜在内涵[5]。同时,邀请先进人物到学校进行主题演讲和生活分享,与学生开展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借助真实人物的人格魅力,以自身的精神信仰和个人经历,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高校要以显隐结合的形式,在校园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六)加强社会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生活践行能力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相应的社会实践训练。高校要遵循综合性的教育原则,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训练活动,发挥社会实践的培育作用,提高学生的生活践行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特长和兴趣爱好,通过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在塑造学生良好政治觉悟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活动中[6]。高校借助社会实践训练活动的实施,打破了教材和课堂的教育局限,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生活中进行理论知识的检验和巩固,便于学生的社会积累,推动学生的学习从理论认知向亲身践行转变。学生通过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调查到的数据信息,体会民生百态、感悟国家发展,并利用自身的理论知识,对所遇到的现实生活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譬如,在生活调查环节,学生感受到新政策、新技术带给民众生活的改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同时围绕民众生活的现实困境,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提出科学的可行性发展报告,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合理建议,从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通过理论实践的综合教育培养,让学生在认知理解和学习传承中,完成相应的时代创新。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激励,引导学生踊跃参与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提升学生的生活践行能力。

(七)完善教育评估机制,督促融合教育科学落实

为了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教育的落实成效,高校需要完善教育评估机制,切实解决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督促融合教育的科学落实。首先对各个职能部门的综合考核,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工作疏漏,进行针对性的指正。责令定期进行优化整改,保证各个工作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构建长效的工作机制。其次对教师的评价,通过构建教学督导制度,对教师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综合评价。针对教师日常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成效,进行教学指导,帮助教师改进其工作方法。同时将教师的落实成效作为积极激励的依据,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师的自主拓展学习,不断强化自身的业务能力。最后对学生的评价指导。高校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等形式,对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行为变化进行持续追踪。在考查学生理论认知的基础上,侧重对学生社会践行能力的评判。在科学的教育指导中,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完善的教育评估机制,有利于发现融合教育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在评价督导和科学优化中,提高教育工作的成效。

四、结语

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构建长效的实施机制,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线引领,实现对传统思政教育的深度变革。在理论实践的综合教育中,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發展,提高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 张微,高峰,赵路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0):53-55.

[2] 李小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思路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40(02):91-93.

[3] 陈燕,崔顾芳,黄凯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J].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2):56-60.

[4] 邓怀宇,蔡杨,李敏.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需要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 中华传奇,2019(23):85-86.

[5] 徐梓涵,侯小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3):112-113.

[6] 蔡婵.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教育机制创新[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01):82.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长效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