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的实践探索

2023-10-28邵佳毅罗瑾琰居丽德孜·毛力提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8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邵佳毅 罗瑾琰 居丽德孜·毛力提

摘  要: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在与附属医院的协同育人工作中,应用技术型医学生的人才培养主要由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教学组合实现,医学生也表现出了多样性、复杂性、易变性的思想特点,这对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文章以上海S高校为例,阐述了校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的内涵价值,剖视了学生培养队伍联动、工作空间和工作连贯性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校院内外创新协同育人、积极营造全社会育人氛围和叙事医学实践助力三个方面探索了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工作方案。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医学院校;附屬医院;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4-0039-04

虽然中国的医疗发展水平已在世界上得到充分认可,但从整体社会需求而言,中国依然存在着医疗水平发展相对缓慢、医疗资源储备不够充足的现实矛盾[1]。因此,我国大力支持和鼓励各医学院校扩招,政策上鼓励青年投入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培养速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卫生人才紧缺问题[2]。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上海S高校也存在了一些问题。S高校培养基层卫生人才,应用技术型医学生的思想状况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易变性的特点[3],因此在加强技术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医学院校也应该重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这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教育格局中,高校更要以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为己任,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打造各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横纵衔接的教育共同体,激发出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强大合力[5]。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以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水平医学技术人才为目标。在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的协同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是一项非常重要并且必不可少的工作,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水平医学技术人才队伍作用及促进科研水平提升、提高教育质量[6]。因此,深入认识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的重要性,有利于不断完善和优化服务,为应用技术型医学生的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提供更优质的环境。

一、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的内涵价值

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医学科学教育模式中,应用技术型医学生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主要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和医院临床实践教学组合实现。前期课堂理论学习阶段主要在医学院校完成,而临床实践教学则需在医院进行,因此一般情况下医学院校均配有直属附属医院,并将其纳入自身发展规划和学生人才培养计划中。作为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的上海S高校,存在直属附属医院少和非直属附属医院多的发展困境。在医学生的理论学习期间,学校开展旗帜鲜明的理想信念教育,其思想是主流、健康和积极的,学生愿意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但当医学生轮转到医院进行临床实践学习阶段时,在缺乏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衔接的情况下,面对大量的医患矛盾、医疗事故和繁杂的学业,医学生思想上往往会出现大量的矛盾冲突。尤其在身处非直属附属医院的情况下,由于角色和环境的双重转变,医学生自身的理想信念和思想政治教育遭到巨大挑战。比如,学校以服务学生发展为中心到医院医生以服务病人为中心,学校以满足学生成长诉求为发展要求到医院以治愈病患为发展要求,从而导致医学生可能逐渐出现学习无目的性,内心焦虑;行为欲望化,注重实际利益;道德意识浅薄,缺失集体荣誉感等颓势。因此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成长环境,面对复杂变化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推动实现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和附属医院两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上的有机结合,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取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现实需求。

二、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过程中存在学生培养队伍缺乏有机联动、工作空间整合性不高和工作连贯性不强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三个方面之间的失效协调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推动缓慢和实效性不强。

(一)学生培养队伍缺乏有机联动

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中学生培养队伍缺乏有机联动,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紧密对接时代需求,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为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内在驱动力。因此强实践始终是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的发展特色。但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相较于传统医学院校主体上存在直属附属医院短缺的现象,医教研协同总体上依托非直属附属医院。虽然非直属附属医院可以扩大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在实践阶段的教学床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床边”教学机会,进一步强化医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但其自身发展和机制体制建设无法融入学校整体发展,相关顶层管理制度落实存在壁垒。因此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关于附属医院的建设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医教研协同亟须深入推进。

其次,校内专职辅导员队伍、思政教师队伍、专业教师、团委和学工处等学生培育团队之间缺乏强有力的高效凝聚合作平台。各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以自身工作特色为出发点而缺乏整体考量,各类教育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而形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实困境。

(二)工作空间整合性不高

一方面,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和附属医院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衔接缺乏整合归纳,联动性不强。医学生在校理论学习期间形成的初具规模的学生干部队伍在临床实践班级重组过程中被迫碎片化。而临床实践教学阶段的团学工作又缺乏有效抓手,校内团学工作与医院团学工作互动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前期培养的团学学生干部优势,缺乏开展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支点。另一方面,新时代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虽为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和附属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提供了有效路径,但纷繁错杂的各类资源平台和海量的信息内容模糊了重点。处于临床实践教学阶段的医学生接受来自一定程度上依托于学校自身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思想教育,如学校网站、官方公众号和易班等。思想政治工作虽然依托互联网形式开展,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融合性,但依然存在教条式的刻板印象,缺乏趣味性和服务性。因此,医学院校要建设“眼一亮,心一跳”的强有力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涵养医学生的思政价值观。

(三)工作连贯性不强

应用技术型医学生本科阶段由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教学构成。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和资源整合较为完善,可以充分发挥“见缝插针”的精准度,在课上课下进行覆盖性强、吸引力大和感染力高的指导学习。但附属医院作为承担临床实践教学又极具社会性的单位,对于思想改造学习的专注度较低,形式也较为生硬,无法让医学生群体产生较强的情感认同。同时,学生思想状况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尤其体现在学生临床实践阶段。就辅导员配比队伍而言,医学生校内辅导员基本为专职辅导员,最高配比为1:200,而附属医院临床实践教学阶段辅导员为兼职辅导员,主责主业为医院医师,配比可能达到1:1000。不同的岗位职责和师生配比使学生在临床阶段更容易产生重臨床轻思想的现象,并且在绝大部分附属医院并非真正意义上直属附属医院的情况下,这也加大了校内外辅导员有效沟通的难度。一个专业两个阶段的分段管理模式,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短暂断层的可能性。

三、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的实践探索

上海S高校面对新形势下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的新要求和新困境,从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积极营造全社会育人氛围和叙事医学实践助力三个方面对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探索全程导师制

辅导员作为校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锋,是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领路人,因此配齐、配强思想政治专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培养体系是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学院通过顶层设计,创新育人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从思想、沟通、平台、资源、联动、激励和育人七个方面打造“彩虹桥”品牌。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召开校院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着力打造校院特色思政教育精品,共享校院优质力量,助力打通医学院校和附属医院晋升双渠道,打破传统单向发展方向,加大工作激励。

探索全程导师制工作新模式,健全校内校外导师指导机制,实现导师对学生指导全程全覆盖,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推动形成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的一体化育人机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举措。专业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知识结构优势,对学生选课、专业方向选择以及学习方法、科学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当好学生的参谋。同时不定期举办“明日医生大师”论坛活动,组织近百名行业专家进校园做辅导讲座,营造全员支持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浓厚氛围,为人才培养助力,激发学生改革创新的潜力和思维。同时落实全程导师制的激励举措,强化督导检查,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目标考核、职称晋升等指标体系,层层压实责任,建立基于任务驱动的导师指导体系。

(二)理顺关系,整合资源,积极营造全社会育人氛围

在医学教育发展的结构性系统中,政府、社会、学校等行动主体,虽角色各异但相互作用,需从全局和战略层面统筹兼顾。上海作为“初心之地,红色之城”,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众多的红色资源。上海S高校通过资源整合,积极营造全社会育人氛围。聚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政治事件,在充分把握不同阶段医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坚持分类指导,以“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在试点附属医院和附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开展各类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充分感受党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怀、家国情怀。根据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中与病人的直接接触及结合当前的医患关系,学生容易动摇职业信念,对此,医学院校一方面打造“大国医生”系列党课,从“兴医强国、艰苦奋斗、仁心仁术、救死扶伤”等方面入手,由医院一线党员医生主讲。同时积极探索构建学生党员责任区,发挥党员模范先锋作用。另一方面,依托学生干部,在不同附属医院建立学生组织,丰富学生临床生活,发挥主人翁精神。全力打造“兔博士”品牌实践团队,强化团队朋辈引领作用,以“兔博士”为职业形象,走进医院、社区、工厂和学校,开展各类健康宣讲实践活动。

此外,上海S高校还积极探索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充分挖掘信息时代网络育人路径,将线上线下活动作为重要载体,加强学校网站建设,打造“临床兔博士”公众号,与易班网形成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三股牵引力量,推动形成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的一体化育人机制,立足提升网络素质、塑造网络人格和网络人际交往等维度,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叙事医学实践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

上海S高校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叙事医学由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拓展到第二课堂,将叙事医学作为全科医学职业素养教育的工具和方法。医学生通过沟通、倾听、反思、整理、写作等过程感悟生命至上。通过各年级医学生的不同视角,深入细致地观察病人的疾患痛苦与内心情感;了解医患关系的现状以及医学与社会、人文和技术的关联。医学生走进社区医院,观察和记录了大量的医患温情时刻和医患共情的故事和案例,感受到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和老百姓对全科医学服务的需求。开展叙事解剖人体构造绘画为主题的第二课堂,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引入叙事医学,培育医学生对生命的珍视,让学生在学习解剖知识的同时获得艺术叙事能力;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为题材,开展叙事征文比赛和叙事医学临床实践案例评选;建立社会实践平台,以社会实践为题材,进行叙事故事和小品的演绎,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融入医学人文精神中。

四、结语

总而言之,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一体化的实践探索重在弥补医学生现有思政教育工作模式下不同阶段连贯性和空间整合性的不足,理顺高低年级不同阶段下思政教育工作目标的关键要素,循序渐进、全方位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铸魂育人作用。推动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需要学校、附属医院、社会和政府的协同参与。

参考文献:

[1] 王小宁,原静民,常虹,等.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生职业使命感调查研究[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29(05):708-712.

[2] 陈庆.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体系建构探析[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02):31-34.

[3] 袁新怡,高杨,王廷华,等. 新时代医学院校构建思政教育体系创新研究[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02):186-188.

[4] 蒋后强,章晓明.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使命与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2013(Z2):16-18.

[5] 胡新峰,陈麒. 新时代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8(04):75-79.

[6] 蔡巧玲,叶熊,罗瑾琰,等. 叙事医学在医学生全科医学职业素养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J]. 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22,12(02):7-10.

(荐稿人:蔡巧玲,上海健康医学院临床医学院院长,副主任医师)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型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面向模具行业需求的模具专业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内涵研究
新建本科高校Java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旅游管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企业需求的研究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