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建设下发挥教师关键作用

2023-10-23彭振淋

大众文艺 2023年17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教学内容

彭振淋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济南 25001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重大创新,揭示了思政育人的内在规律,开阔了思政课建设的视野。必须深入理解“大思政课”对思政课教师的新要求,不断壮大一支政治素养优良、理论知识深厚、教学能力一流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这一群体的“关键力量”,将思政课育人效果落到实处。

一、思政课教师具有“责大任重”内在逻辑

(一)心怀国之大者:教师育人初心

“为谁培养,培养什么样的,怎样培养”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思政课教师首先明确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高度出发,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历史方位下进行理解。当前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之争,我们需要重视高等教育在党治国理政中的地位,立足本国自主培养人才,着重提升人才的政治素养使其更好服务于国家和人民。只有依靠一批批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高素质人才,新时代的中国才能更加坚定地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因此,以“政治”为核心的思政课教育必须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鲜明特色,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两方面:其一,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的重大理论成果;其二,帮助大学生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而且这一方面的内容更为重要。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权威宣讲者和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守护者,思政课教师需要发挥其在思政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因而,思政课教师要坚守教育初心,首先应厚积家国情怀、人民情怀,让爱国与奉献人民事业成为教师道德底色;其次,教师要牢记启迪智慧、陶冶心灵、温润人格的重要育人职责,全身投入立德树人的伟大实践中,牢记培养新时代有理想、有抱负、敢于奋斗、敢于拼搏、可堪大任青年人才的重大使命;最后,思政课教师还要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在教师一言一行中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家国情怀、民族情结和天下担当[3]。

(二)聚焦核心素养:教师能力挑战

讲好思政课本身具有较高的难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体系庞大、内涵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相关具体学科、具体领域的知识支撑,涉及的知识面可以说十分广泛。虽然思政课讲授的内容不必面面俱到,但是教师不学习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就无法领会马克思主义精髓和活的灵魂,更谈不上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此外,教材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是高度凝练和高度概括的,特别是哲学概念、哲学原理都有很强的抽象性。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要首先弄懂、弄透理论知识,然后用通俗化、形象化等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表达。所以,思政课教师需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较高的理论素养,才能更好地把握住、阐释好这一科学真理。

同时,思政课教学需要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容,这无疑给教学增加难度。上好“大思政课”要把新时代鲜活案例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国家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成就,从而自觉接受并喜欢上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新时代党和人民伟大实践过程中的生动教学素材、教学资源,讲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最美逆行者”的故事,讲述中华民族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向着共同富裕稳步前进的故事,讲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敢于自我革命、永葆先进性,在自我淬炼中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故事。总之,思政课教师讲好“大思政课”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呈现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这考验思政课教师整合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考验教师是否能够增强思政课堂吸引力、感染力,考验教师能否呈现最佳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水平。

二、思政课教师发挥关键作用的现实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教师被忽视和轻视的总体生态得到根本性改变,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提质”“扩容”取得显著成效,教师一门心思钻研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良好氛围不断显现。但要进一步发挥思政课教师这一“关键”作用,还需要补足一些短板。

(一)思政课教师信心不足问题

思政课教师信心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主战场,西方媒体诟病社会主义国家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很多教师受到西方“思想自由”等虚伪且错误的宣传蛊惑,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自信甚至是不认同。二是因思政课长期被冠以“作用不大”“可有可无”,不良的舆论氛围让思政课教师感觉相比于专业课教师“低人一等。”

(二)思政课教师教学“胜任力”相对不足

思政课教师从事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塑造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但是目前来看,部分思政课教师只是停留在简单传递知识的层面上,认为只要把“知识点”讲到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过程很容易异化为空洞且乏味的“概念灌输”和学生对抽象理论的背诵记忆。思政课教材内容都是以高度简化、凝练的抽象形式呈现,若老师采用照本宣科式读教材,而不讲解由实践到理论的生成脉络,学生很难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力量和鲜明的价值立场,因而使思政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另外,教学内容需要与不同类型、不同群体的学生有更高的“契合度”。上好“大思政课”需要对科学理论进行系统的讲解,但是思政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需要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降低了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最后,教学内容要有更高的“现实性”。“大思政课”考验思政课教师从社会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的能力,课堂内容对学生吸引力较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结合不紧密而产生的距离感。

思政课教师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有待改善。从线上教学方式的角度上讲,一方面,教师使用新媒体教学方法的能力不足。部分思政课教师对网络化、信息化教学等新事物具有抗拒心理,不愿主动适应时代之变和教育对象之变,因而不善于发挥网上教学具备的信息共享、互动性强、资源丰富等优势。另一方面,一些思政课教师过分追求教学手段创新,只注重表面的形式化,忽视教学手段要服务于教学内容。从实践教学的角度上讲,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处于探索阶段,不少教师对其教学内容以及如何开展实施并不明确,并且相关的学分设置、教学考核等评价机制不健全,存在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现象,影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

思政课无法完全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目前,思政课没有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主要从教育者角度、教材的角度出发设定相关的教学内容,采用单方向灌输的方式,而往往忽视学生的真实的兴趣与实际需求,难免给学生留下“假、大、空”的不良印象。

(三)“科研”与“教学”相对失衡的评价机制

当前,思政课教师绩效考核过分以论文等科研成果为重,而思政课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所占的比例较低,让本来最应该受到重视的教学评价被边缘化。因此,评价机制没有更好发挥激励作用,思政课教师不愿意深入研究教学规律进行教学创新,缺少改变采用单一教学模式的动力。此外,思政课教师评价指标综合性不足,不少高校认为教师只要在政治上不犯错误,个人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等方面的考核都可以进行“简化”。

三、思政课教师发挥关键作用的路径分析

(一)多措并举,解决好思政课教师信心问题

政策是风向标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相关工作会议中,总会对思政课教师建设嘱咐多一点,特别是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要”标准。此外,国家有关部门印发关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为有针对性解决思政课教师被弱化、轻视的问题,提升思政课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发挥积极作用。全面优化政策扶持让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获得更多荣誉感、成就感、获得感,是他们建立信心的底气所在。

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通过引进各类专家教授和自我培养优秀教师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壮大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为思政教师创造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的平台,形成教师人才聚集效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讲透讲活“道理”提供深厚的学理支撑,思政课教师树立明确的学科意识,通过将思政课教学任务与学科研究方向结合,以研促教,提升教学能力。

(二)聚焦课堂“表现力”,提升教师教学“主业”能力

思政课教师用好思政“大课堂”呈现“有深度”“有温度”“有真情”的教学内容。第一,思政课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要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相统一,“传道”与“授业”相结合。思政课教师要加强知识储备精通专业知识,深厚的学识功底和缜密的逻辑思维是学生“听其言,信其道,尊其师”的基础,也是教师个人魅力的体现。此外,价值的引领要以知识作为载体。教师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围绕教学主题,结合知识的内容特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理想信念的教育元素,价值观的引导不能生搬硬套地嵌入到教学中,而要通过情景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浸润”“启发”的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理解认同。第二,思政课老师既要做理论的宣讲者又要做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在课堂中构建师生良性的双向互动机制,让知识的讲解、传授与知识的接收、内化相向而行,从而提升课堂的实效性。第三,思政课教学内容要充分展现时代魅力和社会活力。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赋予“大思政课”时效性,引入生动有趣的故事、社会热点、时事政治作为教学案例,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进行理性分析、系统阐释、深度解读,从而拓宽他们学习视野,提升学生政治认知力和理论思辨力。同时,大学生作为思维活跃的群体对于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都有自己的思考,学生将以往认知经验、抽象深奥理论与社会现实问题三者结合形成新的认识和感悟,思政课教师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交流的方式加强与学生进行互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又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

创新思政课教学手段,助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一是思政课教师作为新时代的教育主体要树立新媒体教学意识,明确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大思政课”教育背景下的功能定位,深化新媒体教学方式研究,不断提升运用网络教学手段的能力和素质。思政课教师通过整合网络平台上的文化资源、课程资源、社会资源并转化为鲜活的教育素材,利用信息化平台能够跨越时空局限的特点,构建沉浸式、多样化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形象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感官体验,实现对教学空间的拓展与延伸,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三观”教育。当然,创新信息化教学手段要服务于呈现思政课优良的教学内容,坚持“内容”与“形式”两者的有机统一。如果思政课教师只注重新媒体等新式教学手段的使用,而忽视学生注意力被图像、音频、视频、动画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新鲜事物所干扰,会影响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二是高校要落实教育部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学分要求,完善好顶层设计工作,立足于学校实际情况科学系统地制定实践教学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制度。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纳入考核机制并设置较为合理的权重,改变仅靠期末成绩、学生评价、科研成果等几项传统评价类型,提升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客观性与公正性。

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极其重要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曾用“灌浆期”这一术语进行描述,思政课教师要及时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和现实世界等各方面情况,看到学生对完善知识体系的需求,也要围绕学生对生活、交友、恋爱、就业等现实困惑进行解答,想学生所想,答学生所惑,做学生所盼,努力成为青年学生的知心人、暖心人、贴心人。针对学生知识需求,思政课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主动适应学生获取、接受知识的方式习惯,利用线上与线下教育相结合,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等有益有趣、丰富多样的形式,将思政大道理生动地呈现出来,提升学生对国家、社会、人生的认知水平。针对学生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思政课教师要及时回应学生的心理诉求,在师生情感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情感滋养有机结合,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预期,提升思政课亲和力与实效性。

(三)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形成有力有效的激励效果

设置教师评价考核的目的是引导教师更好履行工作职责,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坚持以教学评价为核心的原则,完善教师教学工作量衡量指标,引导教师科研服务于教学,教学促进科研,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好教学与科研的优势,实现协同育人。高校加强对思政课教师进行政治意识、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综合考核,对于“在马不言马,在马不信马”的教师坚决进行清退,确保思政课教师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上;对于个别道德败坏、侵害学生的教师要依规惩处,严格要求教师加强自我修养,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以高尚的品行影响带动学生;完善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的评价机制,让学生、教师同行、专家领导等多主体参与到教学效果的评估中,促使教师全面提升教学育人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教学内容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