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公路电影中的旅行文化与情感治愈

2023-10-23崔玲姝

大众文艺 2023年17期
关键词:旅途旅行公路

崔玲姝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 201418)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这是电影《罗马假日》中的经典台词,也是当代很多人的生活信条。如果说电影之于观众是一场精神盛宴的话,公路电影则是引领观众发现自我的一次灵魂旅行。新冠疫情期间,人们的生活节奏被打乱,旅行计划被无限期搁置,“焦虑”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疫情结束后,人们迫切的释放需求,甚至出现报复性消费的现象以期补偿悄然逝去的三年时光。虽然受疫情影响,过去三年中公路电影的产量显著减少,但是公路电影在豆瓣、知乎等社区平台的检索量却呈现了增长趋势,足以见得大众需要一次公路之旅,去抚慰疫情带来的心灵创伤,去探索治愈心灵的精神力量。本文着重关注公路电影与观众之间的旅游与情感交互,探讨疫情后公路电影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公路电影发展回顾

公路电影是以公路为基本空间,借由旅途中人与社会之间时而出世时而入世的游离状态所展开的人与自然的精神交流、人与人的情感碰撞、人与社会的辩证反思,是现代电影的重要类型之一。李彬曾指出“公路电影”本身是一个空间概念,“公路”是一个形态,可以承载多种类型的表现形式[1]。延伸的公路可以是一个桥梁,串联起旅途中的风景、人和事物;也可以是一种隐喻,隐喻一种精神或者人生求索之路。

(一)公路电影的起源与发展

公路电影最初起源于美国,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社会结构面临调整,同时冷战、种族等各种社会问题频现,加剧了社会的动荡,激发了青年人对主流社会的反抗。在这一背景下以挑战主流社会秩序,探讨时代个性解放为主题的公路电影诞生了,以1967年的《邦尼与克莱德》和1969年的《逍遥骑士》为主要代表。进入20世纪70年代初期,曾经声势浩大的青年反文化运动已经高潮退落,外化的社会反抗行为内化为人物心灵与文化精神的自我怀疑、追问和寻求[2]。电影《粉身碎骨》和《穷山恶水》就诞生在这一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公路片开始转型,更多以精神的探寻和生活的治愈为主题,其人物关系和叙事结构的设置更为当下观众所熟知。通常是两位身份、性格、行为迥异的人物,在旅途中从争执走向和解[3]。目前各国的公路电影大多沿用这一范式,诞生了非常多优秀的作品。如1999年由北野武执导的《菊次郎的夏天》,影片中一个叫正男的小男孩和隔壁的叔叔菊次郎阴差阳错的一起踏上了寻亲之旅,通过欢乐冒险的夏日旅程治愈着彼此被亲人遗弃的心伤。还有2004年改编自切•格瓦拉真实事迹的电影《摩托日记》,医学研究生格瓦拉与好友生物化学家阿尔伯托通过一次驾驶摩托车横穿南美的旅程激发了全新的世界观和革命热情,走上了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的道路。2018年,讲述白人保镖托尼和黑人古典钢琴家唐之间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公路电影《绿皮书》广受好评,并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二)国产公路电影的发展与特色

和西方的公路电影相比中国的公路电影起步较晚,诞生于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21世纪,最初沿用好莱坞式经典人物关系和叙事结构的基础上逐渐探索“本土化”之路。以2001年施润玖执导的电影《走到底》为例,影片讲述了长途司机小王帮助搭顺风车的莫莉一路寻找莫莉男友阿东的故事。电影中虽借鉴了传统好莱坞式的故事结构,融入了暴力、幽默、爱情等多样元素,虽结构完整但并没有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第一部饱受关注的公路电影应属2007年由张杨执导的《落叶归根》,电影借民工老赵一路上历尽艰难把异地去世的工友尸体运回老家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式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以及时代大背景下故乡不再的悲凉,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自此,我国的公路电影逐渐走上本土化的道路,诞生了题材多样的优秀作品。如以《转山》《冈仁波齐》为代表的公路治愈片;《人在囧途》《心花路放》为代表的公路喜剧片以及公路犯罪片、公路纪实片等多样形式。

和西方的公路电影相比,中国的公路电影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本土文化,以中国的文化背景为根基,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双重影响下,形成了中国化的叙事特色,创作出本土化的创作模式[4]。形式上偏向于对主流社会的回归,较少有开放的结局;内容上呈现治愈式、反秩序式以及两种类型兼有的混合模式;视觉上展现了我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展现了中国人面对苦难挫折时顽强豁达的精神智慧。

二、中国公路电影中的旅行文化与情感治愈

在公路电影中,沿途的自然风光是其重要的视觉特征,电影的主题则赋予了这些目的地以象征。在旅途中时间被延展,原本两小时的空中交通被延展为四十八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这给予了人与人之间更多碰撞交流的机会,也给予人们更充分的时间、空间指向自己的内心,去探索最真实的自我。

公路电影通常以一段旅途为起点,而促使一段旅途发生的原因可能源于旅行者自身身体、文化、社会声望、人际交往的需要;或者是受探新求异的积极心理和逃避紧张现实的消极心理驱使;以及外界社会的客观因素影响等[5]。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也面临着诸多困境。都市人的焦虑,小镇青年的迷茫;生活还是生存,社会的出走还是回归;坚持自我还是依照传统。中国的公路电影正是立足于当下的社会现实和历史的文化传统,对国人的精神情感世界进行了剖析与讨论,将旅途中的精神和情感力量传递给观众,展现了中国式的旅行文化与情感治愈。

(一)心灵朝圣,追溯原始的智慧

曾有学者指出:“旅游是一种现代的朝圣”。人不仅是物质存在,也是精神存在;不仅是理性存在,也是情感存在[6]。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种种的痛苦和不幸,也无法穿越时间与弥补曾经的缺憾,因而人们希望找到某种方式去缓解心灵上的痛苦,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于是人们踏上了朝圣旅途,试图通过信仰的力量和仪式的方式去安抚自己的心灵,获得精神上的超然。在我国,以藏域朝圣旅行为主题的公路电影是众多主题中非常有力量的一部分。

很多人认为:“在现代化过程中,很多古老的智慧和哲学概念在西方已经失传了,只有在西藏这个没有经历过现代文化污染的地方还保留着原始智慧,人们便把西藏变为一个寻找终极智慧的地方”[7]。在电影《转山》中,一名刚刚毕业无所事事的台湾青年为完成哥哥的遗愿踏上了从丽江到拉萨的骑行之旅。一路上高原、雪域、圣山;死神、同伴、朝拜的人群;帮助他慢慢摆脱哥哥去世的梦魇,寻找到重新回归生活的力量。如果说《转山》描述的是一个人自我救赎的旅程,张扬执导的电影《冈仁波齐》则更有普世的智慧,其运用纪录式的影像语言通过一队藏民前往冈仁波齐朝圣的旅途引领观众进行了一次心灵的修行。虽然高原、雪山、藏民们一步一拜的转山之旅看似与荧幕前观众的生活相隔甚远,但是普拉村里的炊烟,家家户户的念经声,生命的诞生和逝去又仿佛与生活在都市中的我们别无二致。深处都市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以各自的方式进行着人生艰难的修行,和普达村的村民一样,平静而顽强地活着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信仰。冈仁波齐的电影名称英文译为灵魂之路,这次灵魂的旅行它确实做到了。

(二)众生百态,探索生活的边界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说过:有些人二十岁就死了,等到八十岁才被埋葬。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和自我评价相比,人们总是更在意社会和他人的评价标准,也因此人们总是不可避免的挣扎在自我期待与社会需求之间,每个人都想突破自己平淡的生活,成就不凡的冒险,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勇气去完成生命中的精彩。但公路电影是包容的,它可以让诸多矛盾都在公路电影中进行探讨,去探讨生命的边界,探讨生活的一百种可能。

人生真的有一个固定的范式吗?带着相同的疑问许多人踏上了旅途。在《77天》中,因意外事故高位截瘫的姑娘蓝天,虽身体残疾却未停止对生命的思考,凭借着自己强大的意志力历时77天穿越了羌塘无人区。在《后会无期》中,浩汉决定陪同江河从东极岛驾车出发,穿越大半个中国前往西部边陲执教。虽然一路上处处是谎言和欺骗,但他们仍然率真的相信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踏上旅途去拥抱不确定的未来。在影片中沫沫问浩汉:“下一个地方去哪里?”浩汉答:“去下一个地方”。正如当代的年轻人虽陷在各自生活的困境中无法把握命运,却依然选择勇往直前。当然公路电影中不仅有对年轻群体的探讨,还有《千里走单骑》中的中年父亲,《飞越老人院》中的爷爷奶奶们,虽然在衰老与疾病中挣扎,却不愿在养老院“安”度晚年,于是毅然踏上旅途去弥补生活的缺憾,实现人生最后的价值,像烟花一样美丽和热烈的疾驰在路上。

(三)情感治愈,社会的出走与回归

“旅行本身是人类一种无可替代的叙事范式[8]。”旅行并不会给你特定问题的答案,但是通过旅途中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可以让我们对世界有更多的包容。经历过绚烂的风景和路上的苦难,也就会更加珍惜平凡日子中的平静和幸福。以《心花路放》和《人在囧途》《人再囧途之泰囧》《囧妈》为代表的“囧”系列电影正是以这样的范式,通过或朋友或陌生人或竞争对手或母子一起踏上的意外之旅,借助一路经历的惊喜与磨难、冷漠与温暖促成主人公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回归与情感治愈。在电影《一路顺风》中,与家人关系冷淡的出租车司机老许和孤儿运毒客纳豆一路南下,路上一成不变的风景,一条路通到头,没有转向,只能往前,像极了人到中年的无奈。但路上接连遭遇的各种意外,却将两人之间的关系拉近,治愈着彼此亲情缺失的痛苦。尽管在生活中都是孤独而渺小的存在,但却意外成了别人的温暖。

当然,并非只有旅行中的矛盾冲突可以加速情感治愈,旅行中点点滴滴的平实记录也能促使观众抛开各种杂念回到最根本的思考方式,直指内心去思考生活的本质。在完全由素人出演的电影《过昭关》中,讲述了一位70岁的老人得知昔年老友中风,遂决定带着孙子骑着三轮车跨越千里去医院见他一面。整个剧情没有轰轰烈烈之处,但一切通达自然,将老一辈人的善良与真诚展现在观众面前。在旅途中,一位和爷爷同龄的养蜂人收留了祖孙俩一晚,两位老人回首往事,不禁感叹:“咱这一辈子就像过昭关,过罢昭关又过潼关,过罢潼关还有山海关和嘉峪关,关关难过关关过啊”。朴素的语言却向观众传达了最有力的人生智慧。

三、中国公路电影未来发展新期待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诞生了非常多优秀的公路电影作品。公路喜剧片、公路犯罪片、公路纪录片等多样的形式在观众中均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每年的公路贺岁电影更是片均票房过亿。探求其背后的原因离不开公路电影中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对现代人的精神纾困和心灵治愈,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影响较严重的时期,公路电影的片单在知乎、豆瓣、B站等信息分享平台上热度极高,收藏、分享、留言数众多,每一条留言背后都是一个温暖治愈的故事以及对未来生活和对未来中国公路电影的新的期待。

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和过去二十年中国公路电影的发展,本文对中国公路电影未来的发展提出四点期待。其一,借助我国地理与人文的大好优势,充分挖掘各地域的山川风貌和民俗民情,立足于我国广阔的地理空间讲好中国故事,用千年的美景开阔人们的心灵提升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如《转山》中滇藏线上神秘的高原风光,《心花路放》中苍山洱海的迷人秋色,《后会无期》中开阔宁静的东部岛屿无一不令观众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赞叹,为自己是中华儿女而自豪,并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旅游热潮。其二,注重创作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性。近年来的公路电影作品大部分沿用经典的好莱坞范式,诞生了很多热门爆款电影。过于戏剧化的冲突虽有助于推进剧情令观众捧腹一笑,但欢笑背后无法为观众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长此以往造成了大众的审美疲劳,因此后期很多沿用此范式的公路电影在各视频网络平台都反响平平。如公路电影中经常探讨的“多样性”主题一样,中国的公路电影也应该不断探索新的创作形式和表现手法,增强公路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中的生命力。其三,加深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挖掘和人们心灵的关照。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如同文学作品一样可以影响关照人的一生,虽然我国的公路电影中不乏对社会问题的探讨,但社会身份的焦虑、个人成长的桎梏、亲情友情的出走等问题都不是一次逃避主流社会的旅行可以解决的。观众需要的不仅只是公路电影中一次充满机缘巧合的欢笑旅程,而是电影中传递出的精神力量让人们更有信心和勇气去面对去解决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其四,在价值观的探讨与展现方面应更加开放多元,给予大众更多的启发性。当代很多人的焦虑是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滞后的思想文化脱节导致的,公路电影应先于时代,引领大众对于开放多元的价值文化进行探讨,给予人们更多思想的启发,给予人们探索生活的热情与勇气。

结语

回顾过去二十年中国公路电影的发展,经历了从对好莱坞经典结构的沿用借鉴到本土化的探索创新,形成了中国化的叙事特色,诞生了许多优秀的公路电影作品。这些公路电影作品在为观众带来欢笑之余,也推动了大众旅行的普及;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治愈心灵的同时给予了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优秀的国产公路电影作品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更是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和中国风貌的最佳平台。期待未来的中国公路电影能够立足于当下的社会现实和祖国广阔的地理文化空间,在创作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持续创新,加强对社会和人们心灵的关照,展现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旅行文化的发展。

猜你喜欢

旅途旅行公路
乐在旅途
疯狂旅途
我国建成第三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
“马”上旅途
“十四五”浙江将再投8000亿元修公路新增公路5000km
公路断想
小黑的旅行
公路造价控制中的预结算审核
夏日旅行
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