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阵笔与英语教学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2023-10-11顾爱博

关键词:深度融合小学英语

顾爱博

摘   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建议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服务英语的教与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以一节英语阅读课为例,将点阵笔技术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搭建起师生互动、教学相融的平台,有效支持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形成智慧课堂教学新样态。

关键词:小学英语;点阵笔;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5-0035-06

一、背景: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教育教学领域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的课例已屡见不鲜。《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指出,英语教学要重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英语课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教师应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设计英语活动,推动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长时间、近距离地使用电子信息产品(如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等),荧光屏上闪烁的画面和强弱光线的刺激会使儿童的睫状肌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长此以往就会导致睫状肌痉挛,从而产生视力不良的后果。相较于平板或电子书包教学,保留了传统纸笔书写行为习惯的点阵笔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契合具身认知理论所主张的“身体的知觉是行为产生的基础,身体的物理属性、状态及其感知运动经验会改变认知”的规律。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点阵笔赋能英语课堂教学,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对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小组合作低效能

“农场上的动物和水果”是三年级下册Unit 7谈论的主要话题,属于“人与自然”的范畴,学生在第一课時已经初步接触过重点句型What are these/those? They are…和Are these/those…? 及其答句。本课时教学目标是在复习第一课时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运用What are these?/What are those?在四人小组内提问并回答。教师通过“根据部分猜测整体”的游戏复习重点句型,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运用句型交流。通过观察发现,个别英语能力水平较弱的学生语速较慢,占据了过多时间,导致其他同学缺乏交流的机会,进而影响小组的整体效能。

(二)教学评价走过场

操练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无法一一点评所有学生,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操练,组员之间可以互相评价。但是当教师请完成操练任务的小组在全班展示汇报时,多位学生在表达They are cows.时说成了They are cow.组内成员都忘记了复数应该加s。由此可见,对于水平较弱的小组,其组员无法准确评价对方。此外,如果教师花费大量时间,一一检查所有小组的回答,势必会耽误整节课的进程。低年段学生能力有限,对于同伴的错误难以正确纠正,因此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而教师作为评价的主导者,无法立即发现哪些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不扎实,因而在对学生纠正和指导的过程中存在延误现象。

(三)课堂生成反馈迟

现阶段小学英语课堂中普遍运用“导学单”“学习单”或者“作业设计单”,但一些教师为了在公开课中达成良好的课堂展示效果,通常提前把“学习单”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做好,课堂直接展示;或者在课堂上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完成,再挑选几位能力强、完成得好的学生上台展示,大多数学生的书写内容无法在课堂上得以展示,教师选择下课后收齐,课后批改,下一节课讲评;或者只是“嘴上说说”,到了下一节课,也就不再赘述。课堂反馈成了某些优等生的“独角戏”,长此以往,不及时、不全面的反馈会导致大部分学生不认真对待“学习单”,失去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三、从问题出发思考解决策略

基于上述三方面问题,笔者深入学习点阵笔应用方法后,重构教材教学内容,设计了一节点阵笔技术支持下的英语阅读课。

(一)对单元教材的分析

教材中第二课时的任务是Fun time和Cartoon time。Fun time是一个“掷骰子,说句子”的游戏。游戏要求学生按照骰子的点数往前走,每次走到相应的图片上,组内的两个学生要运用What are these?/What are those?进行提问并回答。卡通板块是一篇阅读材料,讲述了Bobby和Sam之间发生的幽默故事。如何将这两个板块用一根主线串联起来,是教师在单元整体视角下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因此,教师以Have fun on the farm为主线,通过复习农场上的动物;再到设计情境——Liu Tao爷爷的农场上的栅栏坏了,很多小动物不见了,请学生做小侦探,根据所给线索猜测什么动物不见了;最后过渡到Bobby和Tina在农场上写生,Bobby向Sam介绍自己写生的画作,引入卡通板块的学习。学生在一个完整的on the farm的情境下完成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学习和感知。

(二)重构课时教学目标

一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归纳、推理,追寻“What animals are missing?”,在“猜测动物”与“真实情境”之间建立起联系。

二是借助图片、声音等多元表征的方式,让学生明晰名词的复数形式,并体会“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树立起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

三是在真实情境中感知卡通故事的大意,体会故事的幽默。通过即时互动,将生生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点阵笔技术赋能英语课堂

(一)利用技术,从“单向一点”走向“全面覆盖”

《课标》倡导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抱有合理期待,让他们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教师的信任。利用同屏课件技术,呈现班级所有学生做练习的图片,帮助教师在了解整体水平的同时,还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在师生交流中,实现从“单向一点”走向“全面覆盖”。

片段一:课前练习——智慧导学,学生疏漏尽展现

课前,教师给学生提供学习单,设计前置性任务:在给出的动物里勾选出属于农场的动物。学生用点阵笔在点阵纸上书写的同时,书写内容会立刻传输到大屏,教师可以快速浏览全体学生所写内容,教师通过“缩放”功能,可以自由缩小或放大全班学生作业单,以便于教师观察发现17号学生没有勾选horse,13号学生没有勾选horse和sheep,教师选中13号和17号学生的作业单,选择比对和放大功能,展开讨论“Who is right?”。

S1: They are not right. We can see horses on the farm.

T: I think so. Look, here are some pictures of horses on the farm.

教師展示农场里各种马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S2: We can also see sheep on the farm.

T: Pay attention, the plural form of sheep is also sheep. 教师顺势引导sheep的复数形式还是sheep,渗透了sheep是一个可数名词单复同形的单词。

T: What about the lions and elephants? Are they on the farm?

Ss: No.

T: Where are they?

S3: They are in the zoo. / in the forest.

通过技术支持平台,教师在几十秒内迅速了解了全班学生在animals on the farm这个话题中存在的误区,出生在城市的孩子们没有接触过真实的农场,以至于认为horse和sheep并不是农场上的动物。因此,教师立即用电脑搜索关键词horses and sheep on the farm,展示出各类真实的农场上的马匹和羊群的图片,让学生的认知更加全面。

(二)应用技术,从“读熟文本”转为“读懂文本”

语篇是课程内容的要素之一,承载表达主题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教师要从语篇类型出发,针对文本设置问题,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语篇背后蕴含的意义。应用点阵笔投票功能,可以快速得知哪些学生对文本理解存在疑惑,然后大屏幕切换到这个学生的点阵纸,从而深入学生中间,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剖”。

片段二:课中检测——直观呈现,学生理解更深刻

在进入卡通板块学习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主人公Bobby在故事开头和故事结尾表现出的不同情绪,聚焦This mouse is Bobby.  这一观点,对全班44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教师提供三个选项:A. Yes.   B. No.   C. I don’t know.

学生利用“点阵笔”在点阵纸上点击【A】、【B】或【C】进行现场作答。随后,教师查看学生的答案,从条形统计图可知,全班同学中有14人选择A,占比31.8%;21人选择B,占比47.7%。选择C的学生9人,占比20.5%。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教师在大屏幕上浏览学生答案,同时选择不同答案的学生发言。

T: Why do you choose A?

Student 1: 因为课文句子是This is you.

T: Really? Look at the screen. This sentence is “Is this you?” not “This is you.”

原来这位同学选择A是因为混淆了句型This is…和Is this…?教师立即指导该生重新读一读课文的句子,纠正其错误概念。

T: What about your answer? You choose B.

Student 2: Because this mouse’s ears are big. Bobby’s ears are big, too.

这位学生选择B的理由是图中的老鼠耳朵和Bobby的大耳朵一样,都很大。教师先不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让选择B的学生说一说理由。

T: I found that you chose B. Can you tell us why?

Student 3: The mouse is wearing a pink dress. Bobby is a boy. He wears a green T-shirt.

T: You are good at observing! 该学生通过图片中小老鼠的服饰推测出,该老鼠不是Bobby本人。教师表扬学生观察细致。然后教师再继续请其他选择A的同学说理由。

T: What’s your opinion?

Student 4: Bobby is angry. Sam is very happy. So this mouse is not Bobby.

T: Great! You noticed the facial expressions.

这位学生从故事中人物的情绪出发,如果Sam猜对了这个老鼠正是Bobby,那样Bobby应该很开心才对,但是Bobby是生气的表情,而Sam是非常开心的样子,所以这个老鼠不可能是Bobby。

T: We still have nine students who chose C. Now, do you understand why we choose B?

Students who chose C: Yes.

最后,教师不忘关注选择C的9位同学,询问他们现在是否理解问题。

在做这道选择题时,错误的学生共计23人,占比52.3%,可见班级中仍然有很多同学没有真正理解故事,因此教师有必要调整教学策略,放慢教学速度,让学生回归课本,继续细读课文,加深理解。

T: Who can read picture 6?

S: I can. Who’s this? Is this you?

T: Look at this word “you”. What does “you” refer to?

S: Bobby.

T: Yes, because Sam is talking with Bobby. Look at Sam’s face. He is very…?

S: Happy.

T: So what do you think of Sam?

S: Sam is making a joke on Bobby. He knows this mouse is Tina.

經过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再读文本细节,引导学生思考文本内涵,选错的学生终于理解了故事内涵:Sam问的“这是你吗?”其实内心是知道这只粉色裙子的老鼠不是Bobby,是在开Bobby玩笑,笑话Bobby画得不好。该环节利用点阵笔的“投票和书写互动”功能,省时且高效,便于教师了解、分析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为接下来的阅读教学提供精准的定位和有效的指导。

(三)借助技术,从“纸上谈兵”跃至“现场生成”

教学只有经历可视化的操作过程,才能走向思维的深层。教师要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组织和实施教学,引导学生逐步从基于语篇的学习走向深入语篇和超越语篇的学习,让学生基于所形成的结构化知识开展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短剧创编”。学生通过点阵笔在点阵纸上个性化创编剧本并上传至大屏,教师和学生现场点评不同小组作品,然后小组成员合作表演剧本,全班同学结合评分标准,在线投票选出最佳演员和最佳剧本。

片段三:课末拓展——迁移创新,在剧本编演中实现能力提升

课文以Bobby回答Sam的问题:No, that’s my sister Tina!作为结尾。事实上,故事并没有完整的结局,这样的“留白”给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发展自身潜能提供了空间,实现了对语篇知识的迁移创新。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以“Bobby’s

pictures”为主题,畅想Bobby在努力提升绘画水平之后,他会画些什么呢?请学生自己画出来,并编写一段Bobby和Sam的后续对话,做为课文故事的结局。

T: After that day, Bobby practices drawing everyday. Can you imagine what he draw? Try to draw on the paper and make up a new dialogue.

Ss: Draw and write in groups of two.

学生两人一组合作完成,一人负责画画,另一人负责根据对方画的画进行剧本创编。

教师利用点阵笔即时传输和保留书写过程的功能,观察全班学生的书写内容是否规范、有无语法错误。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产生预设之外的困惑、问题、质疑时,教师可灵活利用。

点阵笔技术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在这些偶然的、实践中的反思过程中,可以迸发出灵动的教育智慧,推动学生思考的深入。在进行本节课时,当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成书写内容,可以立刻调整教学,再次询问学生是否理解任务内容。随后,教师选取12号学生的作品,以此为范例,向学生介绍要求。通过观察12号学生的作品,可以看出该生理解了任务需求,他画了几只小羊,并根据画作创编了剧本:

Bobby: Sam, look at my picture.

Sam: What are these? Are these lambs?

Bobby: Bingo! You are right.

Sam: I like this picture.

当学生看到范例后,基本理解了任务要求,教师此时再观察学生,发现其书写内容情况已得到了明显改善,大部分学生都开始进行创编。随后,教师选取典型问题进行点对点帮助,并且通过浏览全班学生的完成情况,选取富有趣味性的作品进行对比和讨论。

下图为教师选取的27号和11号学生作品,这两个作品分别体现了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即正确在句型中使用可数名词单数和复数形式。

可以看出,学生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已经大致掌握句型What are these?及其答句They are...同时,我们也惊喜地发现,学生还将前几个单元所学的句型Is it a ...? It’s...进行了灵活运用。此外,在人物情感转变方面,学生编写了Sam在看到Bobby绘画作品后,给出不同的回答,例如How lovely!和Well done!体现出对他人作品的欣赏和赞美。

在学生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剧本创编后,教师随即展开小组合作表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剧本搬上舞台,其他组员根据学生表现,依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现场投票生成最佳剧本和最佳表演小组。教师给出的评价依据:设定Language,

Action和Expression三个评价标准。台下的学生作为观众,在观看完他人的表演后利用点阵笔从三个方面进行打分,标准如下:①Language accuracy——语言准确度,共3星。②Body language——肢体表现度,共3星。③Diverse expression——表达多样性,共3星。得到8~9颗星的小组为A档,得到6~7颗星的小组为B档,得到4~5颗星的小组为C档。

通过现场投票,实现互动共鸣,将评价贯穿始终。小组展示后,实时呈现由投票结果汇总得出的条形统计图,结果显示27个同学给这一小组打A档,9位同学打了B档,还有8位同学打了C档。教师询问给出B和C档的同学,请他们谈一谈理由,提一提建议。

S1: I think they should speak loudly so that we can hear.

S2: They should face to the audience.

S3: If they have some actions. That will be better.

可见,学生提出的意见非常中肯,建议上台表演的学生要面对观众,声音响亮,同时配有相应的动作和表情。技术辅助之下,课堂实现了真实的评价和生生之间的互动。

五、对本次教学实践的思考

本节课借助点阵笔技术,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为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突出学习者主体地位

在素养视角下,教师必须关注个体学生的内在需求、动机和主体地位,建立起积极的课堂关系和氛围。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的活动,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关注的往往是知识如何被获取,这使得学生缺乏作为完整的“人”的个体参与体验。而运用点阵笔直观地呈现学生书写内容,让学生参与问卷调查、个性化剧本创编、对同伴的表演进行投票评价的活动,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进行合作、互动、交流,有效激发学生的个性化表达,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那一个”,从而提高学习内驱力和积极性。

(二)提高英语课堂实效性

借助点阵笔技术可以做很多以前在英语教学中做不了的事情,完成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完成的大容量学习活动。以往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学习单、作业纸时,只能选取个别学生展示作品,课后还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二次批阅,这也是很多教师虽然对学生作业单的设计很感兴趣,却没有在日常每一节课堂教学中真实运用的原因。但是,通过点阵笔的即时传输功能,可以在课堂上展示更多学生的作品,为远程直播交互提供共同书写空间,支持不同教学主体在信息互动过程中对同一书写空间进行异地书写、批阅或标注,增强在线学习的临场感,真正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三)促进学习走向深层次

深度学习提倡主动性、批判性的有意义学习,要求学习者在真实情景和复杂技术环境中更加注重批判性地学习和反思,通过深度加工知识信息、主动建构知識体系并有效迁移应用到真实情境中,最终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本节课运用点阵笔技术,促进了学习活动逐步走向纵深发展:一是实现故事理解的层层深入,形成基于语篇内容学习——深入语篇意义理解——超越语篇迁移创新的活动教学。二是推动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从勾选课前导学单中“哪些是农场上的动物”到课中完成对课文人物情绪变化原因的单选题再到课后创编故事结局,呈现出思维的层层递进和步步深化。

六、结语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融合不只是一个实践应用问题,不能停留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更要不断地开展研究与探索。在进一步实践探索中,笔者意识到“点阵笔”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提供给学生智能端的只有信息输出,没有信息接受和呈现功能,与i-pad和电子书包相比,教师无法将数字资源推送给学生,只能提前准备好纸质学习资源;且学生使用的点阵纸需要教师提前打印,这给学生保管点阵纸带来一定的负担。其次,由于笔头原因,学生使用点阵笔书写的字迹并不美观,存在由于系统原因导致学生写完了却无法投屏展示的现象。因此,关于点阵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努力提升信息素养,寻求以“点阵笔”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最佳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   靖,刘志文,陈卫东.未来课堂教学设计特性:具身认知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5):8.

[3]汪   丹.应用点阵笔技术改进数学课堂教学——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实践的思考[J].成才之路,2022,(009):86~88.

[4]张晓梅,胡钦太,田雪松,刘思琪.智慧课堂教学新形态:纸笔数字书写技术教学应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01):78~84.

[5]张   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

[6]程晓堂.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01):4.

【责任编辑 张   蔷】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小学英语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营造小学英语课堂气氛的教学策略研究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趣学理念点亮英语教学课堂探微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英语语篇教学的策略探讨
寻求英语课堂对话真实性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