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市新都区早播叶用芥菜新品种筛选试验

2023-10-08黄富德刘独臣

四川农业科技 2023年8期
关键词:成株叶用新都区

夏 枫,范 梅,黄富德,刘独臣*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成都 610066;2.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农业农村局,成都 610500)

叶用芥菜既可鲜食也可加工[1],是四川泡菜的重要原料[2],在四川冬季蔬菜市场上备受喜爱。新都区是四川省叶用芥菜重要产区之一,常年种植叶用芥菜,主要供应周边早冬蔬菜市场及泡菜加工企业,既丰富了当地百姓冬季“菜篮子”,也为新都区传统泡菜产业发展及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受到品种单一、根肿病频发等因素的影响,芥菜上市时间集中、产量不稳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突出,难以满足消费市场对芥菜产品的多元化消费需求,成为限制新都区芥菜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试验引进筛选适宜新都区栽培的早播叶用芥菜新品种,旨在优化新都区芥菜品种结构,打破当地芥菜采收上市相对集中的现状,实现鲜菜的提前上市,提升产品价格优势。同时,通过种子包衣处理,探索芥菜根肿病防治有效措施,促进芥菜产量提升,为芥菜根肿病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地点

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汪家村,地处104°06′E,30°87′N。试验地较为潮湿,前茬种植草莓。

1.2 供试材料

根据当地生产环境与市场需求,选择引进4个品质好、产量高、广受市场喜爱的叶用芥菜品种,以当地主栽品种“二月青”为对照,开展适宜当地栽培的叶用芥菜品种筛选试验。同时,选择在前期叶用芥菜示范推广中最受种植者与加工企业亲睐的品种——“川芥1号”,进行2种不同材料的种子包衣处理,探索包衣及包衣材料对根肿病防治效果的影响。各供试材料基本信息如下(表1)。

表1 供试材料来源及简介

1.3 试验设计

适宜早播叶用芥菜品种筛选以当地主栽品种“二月青”为对照(CK),引进优先包包青2号、“川芥1号”“川芥2号”“华芥119”等叶用芥菜新品种4个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种子包衣处理试验以“川芥1号”为对照,设置种子包衣处理2个,探索种子包衣及不同包衣材料对根肿病的防治效果。2个试验合并开展,试验编号1-7,采用穴盘育苗方式,2022年8月25日统一播种,2022年9月20日移栽。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12m2,株行距40cm×50cm。2022年11月30日采收(“优选包包青2号”开始抽薹,统一采收)。其他管理一致。

1.4 调查内容及方法

在植株生长周期内,观察植株生育特征,调查生长过程中病虫害发生情况。在统一在采收日,对各试验小区植株单株重、成株率、小区产量等开展田间调查统计。在各试验小区随机选取3株正常株(无病害、株型正常)调查单株重,对各试验小区成株率(正常生长株数/存活株数)、小区产量进行统计。

1.5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SPSS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多重比较采用DunCan检验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成株率、单株重、产量对比

如表2所示,4个引进品种中,“川芥2号”成株率、单株重、产量均为最高,分别比CK高52%、53%、171%,且均与CK差异显著。“川芥1号”成株率、单株重、产量均仅次于“川芥2号”,分别比CK高48%、11%、139%,其中,成株率、产量均与CK差异显著。“川芥1号”与“川芥2号”在成株率、单株重、产量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从成株率、单株重、产量上看,“川芥1号”“川芥2号”均具有明显的品种优势,但“川芥1号”鲜食加工兼用,更适宜作为早播上市品种栽培,丰富冬春市场蔬菜供应。而“川芥2号”是加工型芥菜,在鲜食品质上不如“川芥1号”,但加工品质优,更适宜作为泡菜加工原料蔬菜进行模式化生产,丰富新都区泡菜原料蔬菜品种。

表2 不同品种早播叶用芥菜成株率、单株重、产量对比

“优选包包青2号”成株率比CK高46%,二者成株率差异显著。单株重比CK低28%,二者单株重无显著差异。产量比CK高64%,但二者无显著差异。试验中,“优选包包青2号”成株率显著高于CK,前期生长良好,但最早表现出明显的抽薹现象,商品性下降,可能对栽培管理要求更高,不宜作当地早播栽培品种推广,或需要进一步探索优化栽培技术,更精细化管理,以防止抽薹影响商品性。

4个引进品种中,以“华芥119”成株率、单株重、产量均为最低,分别比CK低194%、86%、48%,其中,成株率与CK差异显著,表明该品种并不适宜当地提早栽培。

2.2 “川芥1号”不同种子包衣处理成株率、单株重、产量对比

针对新都区根肿病发病较为严重的情况,选择鲜食加工兼用的“川芥1号”,进行了2种抗根肿病配方的种子包衣处理。

如表3所示,各处理间成株率、单株重、产量均无显著差异,表明本试验中种子包衣并无显著效果。“川芥1号”(2号包衣)成株率最高,比“川芥1号”高10%,但单株重、产量分别比“川芥1号”低22%、1%,仅在成株率上具有一定优势,可尝试优化包衣配方、改变播种方式、配合其他防病措施共同开展试验,进一步探索其利用价值。“川芥1号”(4号包衣)成株率、单株重、产量分别比“川芥1号”低10%、9%、30%,此配方种子包衣在成株率、单株重、产量上均未表现出任何优势。“川芥1号”(2号包衣)与“川芥1号”(4号包衣)相比,成株率与产量上表现更高,而单株重表现更低。

表3 川芥1号不同种子包衣处理成株率、单株重、产量对比

3 讨论与结论

蔬菜提早栽培是农业生产上常用的蔬菜生产方式,对于蔬菜提早上市、弥补蔬菜淡季市场不足、提升经济效益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唐锷等[3]利用大棚开展辣椒春提早栽培,筛选了一批适宜衡阳地区春提早设施栽培辣椒新品种。韦荣楷等[4]总结了一套露地春提早辣椒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为当地辣椒提前上市、填补了蔬菜淡季市场不足提供了参考。韦丹等[5]总结介绍了番茄采用“地膜+小拱棚”双膜覆盖早春提早栽培,既可节约生产成本,又可实现番茄提前上市,提升经济效益。芥菜喜冷凉湿润的环境,多为秋播冬春收[1],关于芥菜提早栽培的报道罕见,但关于播种期的研究报道较多。任锡亮等[6]对高菜进行不同播种期栽培试验,发现适当推迟播种期可以减轻秋季高菜病毒病和先期抽薹。张虹等[7]研究表明播期对茎瘤芥先期抽薹率及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大,播期越早,先期抽薹越严重,经济性状越差,瘤茎商品性越差。可见,早播芥菜需要具备前期耐抽薹特性。“川芥1号”“川芥2号”均为高产、优质、耐抽薹品种,“川芥1号”既可鲜食也可加工,深受鲜食市场消费者及蔬菜加工企业喜爱。试验中,“川芥1号”成株率、单株重、产量均明显高于当地主栽品种“二月青”,适宜当地叶用芥菜早播栽培推广,对于当地芥菜提早上市、丰富冬季鲜菜市场、提升种植收入意义重大。而与“川芥1号”相比,“川芥2号”叶表面有银灰色覆盖,脆度相对较小,产量更高,质地紧密细致,是一种适宜泡菜加工芥菜品种[8],可作为当地加工型叶用芥菜主推品种,丰富新都区传统泡菜加工原料品种,拓宽原料自产基地。“优选包包青2号”生育期短,前期长势较好,适宜提早播种、提前上市,但耐抽薹性较差,对播期、大田管理要求更高,不适宜当地早播需求,不宜作为早播芥菜品种推广。

种子包衣是指利用粘着剂,把药剂、肥料、生长调节剂等物质制成一种膜包裹在种子表面,实现促进种子萌发生长、提升出苗整齐度、抗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等目的[9]。目前,在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等传统粮食作物中,种子处理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在蔬菜上的应用也在逐步展开[10],开发出了一些较好的蔬菜种衣剂型并在实践中成功应用[11]。何美文[12]研究发现0.6%精甲霜灵包衣处理能极显著提高番茄出苗率、成苗率,降低苗期猝倒病发病率。陈珂[13]研究发现0.6%精甲霜灵包衣处理能明显降低青花菜猝倒病发病率,促进成苗。翟海翔等[14]研究表明种子包衣能有效防治西葫芦地下害虫,提升产量。尚栋亮等[15]研究也表明种子包衣可提高直播鲜食玉米种子活力和出苗率、防治地下害虫。新都芥菜产区根肿病较为严重[16],亟需开展种子包衣技术研究,开发适宜的种子包衣来防治芥菜根肿病,促进芥菜产量稳定。在“川芥1号”种子包衣试验中,各处理间成株率、单株重、折合产量均无显著差异,可能是受到了栽培方式的影响。种子包衣处理后播种,种衣通过毛细管作用吸水膨胀、产生裂缝,其活性成分缓慢释放,达到培育壮苗、减少病虫害等目的[17]。因此,采用直播方式栽培可能更有利于包衣剂发挥作用。但根据当地习惯,笔者采用了穴盘育苗、大田移栽的方式,大田栽培土壤未作处理。从试验数据推测,包衣药剂在苗床上缓释,大田移栽时幼苗健壮,移栽后苗根部残留药剂较少,受到大田中病菌侵染仍然逐步发病,造成单株重及产量下降,但2号包衣处理对提升成株率有较为明显的效果。由此推测,若采用大田直播的方式,让包衣药剂直接作用于大田土壤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与传统育苗移栽相比,直播栽培更省工省力、节本增效[18],在速生型小白菜[19-20]栽培上较为常见,配合种子包衣、丸粒化处理,在辣椒[21]等蔬菜栽培上也逐步应用起来,对于促进蔬菜轻简化栽培意义深远。

猜你喜欢

成株叶用新都区
心有榜样,逐梦成长——成都市新都区香城小学演讲比赛
利用集群分离分析结合高密度芯片快速定位小麦成株期抗条锈病基因YrC271
成都市新都区召开2021年工伤预防项目启动会
新都区工资支付信用承诺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新都区:强化工伤源头治理 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2018年贵州省玉米区域试验L组六枝点总结
更 正
黄瓜耐弱光性鉴定指标研究及其苗期与成株期的相关分析
不同铵硝配比对叶用莴苣生长及氮磷钾养分积累的影响
叶用莴苣耐热品种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