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2023-09-25

陇东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师生空间资源

郭 靖 花

(兰州文理学院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指出:继续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实现“人人通”提质增效,在“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基础上,形成“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1]。目前,网络学习空间是高校实施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支撑平台,作为互联网、数字化资源、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创新教育理念在教育中发挥作用的综合载体,它对教学、学习、管理等的支持作用不断显现[2],并有效推动了新时代网络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自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行以来,为适应现代社会创新需求,网络学习空间先后从知识存储与共享学习空间迭代发展到智能化学习空间[3],但仍然受技术、管理、数据资源建设等因素制约,无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网络学习空间的发展与应用,因此优化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推进网络学习空间转型与升级[4]是当下各高校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网络学习空间的概念及特征

2003年美国学者布朗提出“虚拟空间中同样可以开展学习”的想法促进了“学习空间”这一概念的出现。国外学者们对于网络学习空间的说法过于泛化,“电子学习平台”“网络学习空间”“学习网络空间”“在线学习系统”“网络学习环境”“学习管理系统”“虚拟学习环境”“移动学习环境”“慕课空间”等词都曾被用来描述网络学习空间。

我国学者围绕网络学习空间所支撑的环境及其内部组成也提出了不少观点,如郭绍青等人提出,网络学习空间通过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交叉融合,聚合数字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为学习者提供虚实融合的学习资源环境[3];钟绍春认为网络学习空间是根据使用者的个性化需要选择或建立业务支持、工作流程支持与结果管理、信息与通知、互动交流、文档存储与管理、个人收藏、分享信息、关注网站与他人空间等功能,并将这些功能集成为个性化页面,在此基础上所构建的网络应用系统[5]。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指出:网络学习空间是指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认定的,融资源、服务、数据为一体,支持共享、交互、创新的实名制网络学习场所,包括个人空间、机构空间、集成的公共应用服务和数据分析服务等等。网络学习空间具有个性化、开放性、联通性和适应性特征,其建设与应用的基础是无障碍获取空间服务的网络和终端接入条件。

二、高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发展为高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方面提供了很多技术方面支撑,高校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也在教与学活动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目前高校在网络学习空间学习资源建设、角色建设、服务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漏洞,严重影响着其教育教学效果。

(一)学习空间资源建设方面缺少对学生需求做个性化分析

目前,各大高校网络学习空间资源设计已初具规模,但大都是一些教学课程资源的上传,如课程简介、课程标准、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不足以吸引学生,反而影响教师教学效果。

1.空间学习资源内容稍显陈旧、泛滥,且缺乏实用与创新。目前各大高校老师在网络学习空间资源建设中迫于制度约束,仅关注了资源“量”的增加,而忽略资源“质”的保证,所以导致很多学习资源未经有效组织,布局错乱、无序、海量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无从下手。此外仍有一部分老师多年不补充、替换旧学习资源,导致空间资源内容不能与时俱新。

2.空间学习资源多以静态形式为主,动态资源呈现力度不够。静态学习资源是经过教师预先设计、没有活性的内容,如教案、课件、视频等都是一学期不变的;动态学习资源是能够反映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拓展学生知识面、有生命活力的内容,如弹幕、时事论坛、随机测试、个别答疑、作业点评等,这些资源伴随着教学需要随机产生,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目标。但就目前而言,网络空间资源库中仍以教案、课件、视频、课外参考资料等静态资源为主,动态资源特别是弹幕、时事论坛、个别答疑等内容则很少见。

3.构建空间学习资源时缺乏对学生需求的分析,不能有效支持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高校现有学习空间资源构建大都是从教师角度出发进行设计的,重在呈现教师所授课程的内容,老师们大多会选择教案、课件、习题集作为上传资源,但这些资源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个体需求,更不能够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教学还是以“教”为中心而收场,导致学生的“能力”没有真正培养起来。

(二)学习空间角色建设缺乏对“教师”和“学生”角色人性化设计

教师和学生是网络学习空间中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两个重要角色,教师主要负责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督促、答疑解惑;学生利用平台资源进行自主、个性化学习。目前很多高校网络学习空间对两种角色建设重形式轻内容,忽略了对角色本身动机、兴趣、技术娴熟度等的考虑,所以导致师生空间应用参与的热情度不高,教学效果差。

1.教师对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虚以应付,无法发挥网络学习的空间优势。首先,很多高校网络空间建设模块千篇一律,与教师专业特色与需求不匹配,老师们教学实际需要的资源和功能模块无法通过平台呈现,如实操、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中涉及的一些实验场景无法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模拟教学场景,这将致使老师们在教学中丧失信心;其次,网络学习空间部分功能应用对教师信息素养要求较高,一部分教师平台操作技术比较差,教学费时费力,导致平台的一些功能,特别是学情分析、评价等不能发挥功用,让老师们对应用网络学习空间教学失去信心,致使在教师群体内不能大面积形成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最后,高校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层面也没有形成一定的监督与激励机制,不能够激发教师参与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内驱动力,所以很难提高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效度。

2.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学习态度过于疲沓,个性化学习效率低。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因缺乏对学生需求的个性化分析,网络学习空间内容千篇一律,导致很多学生对平台上提供的各类学习资源不感兴趣,课内学习活动勉强参与,课外学习活动更是要教师多次督促才能被动完成,且质量上应付;其次,学生对网络学习空间中各项服务功能操作不熟悉,导致部分学生在使用过程中较为蹩脚,特别是一些学习支持类服务功能,几乎绝大部分学生不去关注使用;再次,学生无法从虚拟的网络学习空间学习中获得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互动,特别是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向教师求救,会因获取帮助过程时间产生延迟,从而丧失学习兴趣;最后,绝大部分学生虽然能够主动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学习,但在学习中会受到各种外在干扰因素影响,比如电脑配置高低、手机续航能力强弱、网速快慢、流量产生的费用支付等等,势必会导致学生学习动机减弱。

(三)网络学习空间服务建设受技术钳制,服务功能单一

网络学习空间服务建设应包括人性化交互、能力导向的评价和一站式系统化体验。但目前很多高校在构建网络学习空间过程中的人机交互功能不够人性化,空间资源共享通道单一,评价还是强调“知识”为主,教师的教学技能发挥易受到平台制约,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升。

1.网络学习空间资源共享服务通道较为单一,缺少校企合作、校际协作和区域协作。一方面很多高校网络学习空间都是通过不同平台搭建,如学习通、雨课堂、天空教室、Moodle平台等,同一平台校际信息是可以互通分享的,但因各个平台数据代码不兼容,致使不同平台间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就会导致一部分校外优秀学习资源不能够正常使用;另一方面网络学习空间资源共享服务中没有发挥企业和社会教育资源优势,现在很多高校都在进行着校企合作,但都仅仅是通过发布通告、开办讲座,或者进行网络直播等方式进行,并没有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将校企资源做到互联互通,以实现部分信息共享。

2.网络学习空间教学支持服务功能狭窄,且智能化程度稍低,不能有效支持协同教学、个性化学习。首先,目前很多高校网络学习空间可以仅支持教师在线备课、建课、授课、测试、阅卷等服务功能,但在支持协作学习、个性化智能学习和支持探究与虚拟实践活动方面功能整体弱,不能够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其次,网络学习空间教学支持中部分服务功能有短板,不能够切合师生的实际情况,如作业等信息上传和下发受平台格式及要求限制,出题组卷时教师易受平台题型与格式要求限制,评阅中对填空题和一些主观题不能实现智能评阅等等;最后,很多高校网络学习空间平台虽然也提供直播、点播等服务,但受平台技术及网络带宽等因素影响,直播教学质量不能够有效保证,特别是直播中与学生进行文字以外的语音、视频等互动时非常困难,严重影响教学效率。

3.网络学习空间中学习交互支持服务太过简单,不能满足师生、师师互动需求。首先,高校现有的网络学习空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大都围绕发帖、回帖等方式进行,且多停留在分享与澄清、认知冲突等较低层级交互行为,而意义协商、检验修正、达成与应用等较高层级交互行为出现比例较小[6],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进行意义学习;其次,目前高校网络学习空间中师师交互活动形同虚设,没有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形成教师研修工作坊、名师工作室等教研环境,像智能助理、智能伙伴等智能化开展精准教研服务的功能更是在平台上不见踪影,让教师们无法感受真正“智能服务”所在。

4.网络学习空间中的决策评估服务重行为分析,轻决策扶持。目前高校网络学习空间都能对教师“教”行为和学生“学”行为进行分析与评价,并能生成各种可视化的结果与分析报告,但很少向师生推送与之对应的教学改进和学习帮助方面的个性化资源和决策信息,无法真正提升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水平,致使高校网络学习空间一直滞留在“量”的建设上,无法过渡到“质”的结果上。

三、高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相关策略

网络学习空间已成为现代教学的新阵地,将会助力于未来学校发展与新课堂教学模式创新。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更要发挥网络学习空间的优势,协调好其与线下教学之间的关系,优化网络学习资源建设,促进学习者的高质量交互,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质量。

(一)倡导理念先行,培育师生对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信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高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中要把人的理念建设放在首位,教师是网络学习空间学习资源的主要建设者,学生又是网络学习空间中重要的参与者,他们必须要从思想上接受网络学习空间这种新的教与学方式,从行动上深度参与到网络学习空间教与学的活动中去,因此要重视网络学习空间的宣传力度与传播速度,一方面引导教师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中转变教学理念,实现从“以教为中心”转换到“以学为中心”,引导学生加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意义学习的意识,努力使师生从情感和行动上参与到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中;另一方面学校管理层面多给师生呈现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上的成功案例,让他们感受到网络学习空间给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带来的高效性,鼓励教师群体多开展围绕“网络学习空间”方面的教研活动,分享个人成功的经验,扩大网络学习空间的影响力,增强师生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自信心。

(二)优化网络学习空间资源内容,按需、求精、保质的安排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建设是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它直接作用于教学过程,影响着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效果。网络学习空间学习资源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

1.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突出“个性化”学习资源设计

学生是网络学习空间学习的主体,他们在空间中的活跃度决定了其最终的学习效率,而学生学习的活跃度是与网络学习空间中各类资源相关联的,所以高校学习空间资源建设必须要在考虑学生的需求基础上,更加突出个性化设计。首先,要保证网络学习空间课程资源内容“新”与“实”,“新”强调课程资源内容必须是最新的、前沿的,“实”要突出课程资源内容本身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要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们求知、提升自我的需求;其次,网络学习空间课程资源要能聚集“亮”点,教师要以自己课程资源内容特色吸引学生学习,资源内容呈现形式上视频要优于图片,图片又要优于文本;另一方面资源内容组织形式上要做到多样化,除了常规性的一些活动外,尽可能安排一些带有挑战性或者实现自我的小活动,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

2.网络学习空间资源建设要与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

网络学习空间资源建设是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的,其资源设计必须围绕“以学为主”来展开,要推动传统教学向“自主、互动与探究式”的新型教学方向发展。一方面网络学习空间资源内容设计与布局要考虑“教”与“学”的双向目标,优化布局,不能够随意堆放;另一方面网络学习空间资源设计要符合移动时代学习的新特征——随时随地按需学习,因此在资源设计与安排上要趋向于微型化;此外高校网络学习空间资源的构建坚持实现多元互动[6],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师生与企业员工之间的全面互动。

3.注重网络学习空间内“双”资源建设,做到动静态教学融合

网络学习空间资源建设要将静态资源与动态资源有机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获取、分析知识—理解、掌握知识—巩固、拓展知识的动态学习过程。静态资源主要呈现已经结构化了的固定信息内容,在教学中用于课前预习,进行知识的简单传授,可以通过教案、课件、教学视频等呈现;动态资源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活跃度,扩大学生知识视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这类资源可以在课中用来组织讨论、分组任务、答疑、抢答等,可通过弹幕、时事论坛、随机测试、个别答疑、作业点评等方式呈现,能帮助学生达成对知识的巩固与拓展。

4.建立网络学习空间内资源循环机制,保证资源淘汰与更新

学习空间资源建设也要遵循自然界万物优胜劣汰规律,伴随着空间内学习资源的进一步充实、丰富,其量在不断地增加,但必须要保证“质”和“效”,“质”要求资源内容要不断地更新,能够反映学科课程的最新前沿信息,“效”要求资源内容要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向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空间资源建设要形成“循环淘汰”机制,一方面要对其进行系统梳理,理清逻辑关系,为学生提供更为清晰的课程逻辑框架[7];另一方面还应不断地补充、完善课程内容,淘汰过时的资源,增加一些新前沿性、时事类信息内容,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补充一些互动性的资源,如提问、讨论、在线研讨、投票等。

(三)着力发挥网络学习空间中角色功能,提升空间应用的效果

高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中主要涉及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大角色,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中应该根据不同的角色功能灵活、有效地提供各种资源与服务,保证每一个角色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各自职能。

1.学校管理者角色应能自动实现办学情况和教学应用方面的查询服务。学校管理者是学习空间应用引领者、监督者,此角色建设应围绕实现“办学情况动态跟踪”“教学情况动态跟踪”“空间应用动态跟踪”和“精准决策与科学管理”的服务来进行,以保证高校学习空间有序、有质运行。

2.教师角色建设要能突出教学过程评测与决策有效融合。教师既是网络学习空间资源的建设者,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学活动,其间利用空间评测功能对学习者进行学情分析、学习诊断和学习结果测试等活动,平台应能有效实现评测功能延伸,即智能化分析测评结果,并为教师后期开展精准教学提供相应决策支持,如教学内容筛选、作业推送、个别指导、个性化资源创建等等。

3.学生角色建设方面应完善学情反馈、成长分析等内容,并支持智能化推送学习建议类信息。学生是学习空间应用中的主要参与者,通过平台实现在线学习的各项任务,网络学习空间应能智能化地向学生推送个人学情反馈信息和成长分析报告,并能够根据学生在平台上的学习轨迹与评价结果,向其提供智能化“一对一”学习补救方法或者建议,真正帮助学生实现精准学习。

(四)提供精准教学服务与管理,保证支持多种应用环境及服务

网络学习空间能够正常运行,且最大效率发挥其功用,离不开精准教学服务与管理支撑。网络学习平台应用环境及服务建设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网络空间协同机制,优化资源共享与服务范围

高校并不是独立个体的空间,是需要相互间合作才能获得共同进步与发展。即一方面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要注重高校之间的网络空间资源共享,如精品课程资源、图书资源等分享;另一方面要拓展高校与企业网络空间部分资源共享,如行业发展动态、人才资源交流等分享;只有通过多方面切实有效合作,才能将科学研究、创新培育、人才对接有机结合,打造出更具时代特色的高校网络学习空间协作系统。

2.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支持,应用技术使服务更加精准

教学支持服务是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核心。通过集成各类教学应用,提供多种教学工具和环境,有效支持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网络学习空间中教学支持既要能满足教师“教”的支持,又要能满足学生“学”的支持。因此教师服务层面上应注重完善教师备课、工具软件,从技术上做到各类平台间、平台与教学类软件间的兼容,确保教师备课、上课环境;网络学习平台应多提供一些针对实践类课程教学的虚拟仿真实验、实训等环境,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和虚拟实践活动[8];此外网络学习平台技术上还应多提供个性化问题诊断、分析及解决工具,支持教师进行个性化问题解答与指导有效推动智能教学。

3.支持建立各类“交互”社区,有效开展“教学研”活动

网络学习空间应该能够有效支持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及师生与企业员工之间的交互活动。师生之间可以创建以“辅导答疑”为主要目的的空间社区,由主讲教师及助教专门组织学生对课程学习中重难点进行强化巩固;生生之间可以创建以“学习交流,共促同进”为主题的学习社区,由学生群体自发开展各种线上主题学习活动,彼此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师师之间可以创建以“教学研讨”为目的网络研修工作坊、名师工作室等,由学科带头人牵头组织教师开展各种主题研讨、研修活动;师生与企业员工之间可以创建以“双创共促”为目的的交流社区,让高校师生和企业一线优秀员工近距离接触,促进人才资源之间的沟通,也能为高校师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一线生机。

(五)完善网络学习空间质量监督与评估机制,提升空间应用质量

为了切实保证高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质量和运行的效果,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与评估机制。首先,由学校教务处牵头对本校网络学习空间使用情况全面监控,每学期分段安排专人对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资源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的结果予以公示,督促教师能够重视网络学习空间资源建设。其次,各高校应该围绕“个人展示、课堂教学、交互协作、支持服务、专业发展”维度建立网络学习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可通过教师互评、师生互评等多种形式发现问题所在,及时纠正,提升网络空间的应用效果。最后,高校应建立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奖罚机制,将教师的年终考核、职称晋升等与教师密切相关的因素和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够结合起来,做到奖罚并举,激发教师应用网络空间的内驱动力。

综上所述,高校网络学习空间是信息化教育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对于支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终身教育、教育数字化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将会引发高校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环境等方面的革新。伴随着教育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各大高校要正视教育教学新常态,努力抓住机遇,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步伐,开辟出信息化教学的新华章。

猜你喜欢

师生空间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