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举措研究

2023-09-25马志霞

陇东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政治

赵 华,马 真,马志霞

(甘肃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2016年12月14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讲好思想政治课,高校应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中心,切实把握其重要性,努力守正创新。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调查

高校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前沿阵地。从2022年9月开始,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实际状况,课题组采取不记名在线问卷形式对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政法大学、兰州城市学院五所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实效展开了调查研究。受疫情影响,只能以问卷星网站线上调研方式为主,共回收问卷483份。

为了精准调研,研究人员前期不定期参与五所高校线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广泛吸收师生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分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主要因素。根据前期研究,其主要影响因素归结为: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师资力量、协同育人机制等,以此为依据制定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问卷。调研对象以安宁五所高校一至四年级学生为主,要求如实填写问卷。问卷内容不仅聚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还涉及了学生学习、师资力量和协同育人等方面的内容。此调查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瓶颈分析

调研的数据如实反映了安宁五所高校2022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效果及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态度。分析显示:调研结果总体上呈现正态分布,符合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预期形态。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仍存在学生学习、教学形式、师资方面和协同育人上的不足,具体如下:

(一)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1.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和认知存在误区

通过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存在学习态度和认知上的误区:62.1%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专业课程重要;8.3%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缺乏动力和兴趣,觉得枯燥又无聊;5.7%学生易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政治立场不够坚定;45.6%的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为了获取学分达到毕业条件,因而处于被动状态。另外,有18.21%的学生持“无所谓”的学习态度,认为社会实践或工作中极少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不愿意花时间认真钻研。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学生还没有步入社会,对社会及知识技能运用多是想象状态,也缺乏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关注[2]。

2.大部分学生关注时事政治,但课堂参与度不高

调查中,52%的学生比较关注国家时事政治,19.63%和15.62%的学生对于国家时事政治非常关注和经常关注,体现了高校学生关心国家大政方针和时事热点,具有青年一代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但在课堂参与度上,学生缺乏运用理论深度探讨国家大事的积极性,故此在未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该强化对国家时事政治的深度探讨式学习。

3.线上教学中自律性差的学生学习效果欠佳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大量的线上直播教学。与传统课堂的线下教学相比,线上教学缺乏现场教学的课堂环境、校纪校规的现实束缚和师生间直接的互动交流,因此不同的学生也出现了不同的学习状态。调查显示:35.17%的学生认为线上教学对学习效果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33.55%的学生认为线上教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一般,相对自在、随意;19.13%和12.15%的学生认为线上教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没有多大关系或没在意这些。线上教学中,93.1%的教师都能积极适应、调整个人教学状态,按要求及时开展线上教学,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教育和管理功能相对弱化,教师主要承担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与传统课堂的线下教学相同之处在于,学习的主动权仍掌握在学生手中;自律性强和自律性差的学生学习状态及效果完全不同,线上教学方式对缺乏自觉自律的学生学习效果显著不利。

(二)课堂教学中的创新不足

1.教学形式单调,学生以被动学习为主

调查问卷显示80.78%的高校学生对讲授法的满意度较高,侧面反映出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欠缺;而目前的课程学习仍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导致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大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讨论交流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体验式教学法、实践调研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较为感兴趣,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这类教学方法的实施,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因此,今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推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建设翻转课堂,提升学生课程参与度和实践度[3]。与此同时,未来课程建设需要加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教师主动教转化为学生主动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引导,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存在一言堂和教学脱离实际的现象

在调查研究还发现,61.87%的学生对于脱离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最低,其次是教师一言堂现象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这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仍存在教学脱离实际和教师满堂灌现象。由于教师在课堂中很少紧密结合社会思想政治现象及学生实际,通过一言堂给学生灌输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理论性太强,而缺乏对现实深层次的融合理解,因而课堂参与度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兴趣也随之降低,也难以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3.线上教学的局限性致使教学效果难以保障

线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实现了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包括不同来源的微课、短视频、教学课件、习题库等;能突破时空界限,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体验不同的学习情景;而线上课堂的回放功能,又促使学生在出现不懂的知识点或身体不适时,可自主安排学习;此外,教学模式新颖多变,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

同时,调研结果也反映了开展线上教学的局限性,62.34%的教师反映无法在课堂上巡视、直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更无法开展现场问答或者小组讨论。58.19%的教师认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少有效的交流;47.36%的教师认为部分学生难免存在课后作业敷衍、抄袭等现象,课后反馈作用减弱;51.75%的教师反映发现线上课堂外的多种信息对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了严重干扰,还存在挂机或上课没有回应的现象。这些均导致线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线上教学中师生关系淡化,教学成效下降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必要保障。而在线教学中,每个学生通过电脑或手机等电子设备学习,隔着屏幕,52.13%的大学生认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少有效的互动交流;45.22%的大学生认为同学间缺乏集体意识和活动。调查结果表明,线上教学中,师生、学生间交流与交往受限,导致师生间情感淡化,师生关系一般;班级内部缺乏凝聚力,难以形成较强的集体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线上教学氛围不足,每天的线上课学习时间约6小时左右,不仅对学生视力及身心健康影响较大,其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三)师资力量方面存在短板

1.专业教师人数有限,影响教学效果

调查显示,在思想政治教育师资构成合理性上,32.1%的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由其他专业老师代为教学;专业思政教师人数有限,且有10%左右的教师是外聘教学,低于其他课程的师资专业化水平。这种师资和教学状况往往会导致学生对思政教育认知的匮乏和兴趣,无法给予学生专业的帮助。

2.脱离教学实际,创新能力不足

对于什么类型的老师能够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兴趣,调研数据显示,40.49%和30.22%的学生喜欢年轻有朝气,上课注重创新,教学能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并且有扎实学识,理论水平深厚的教师。反之,要求较为宽松、原则性不强的教师,难以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4]。线上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也是考量思政教师能力的指标。43.15%的学生认为,思政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还未完全适应线上教学的要求。因此,优秀的思政教师,除了应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授课技能以外,还应具备很强的课堂应变能力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四)协同育人的格局尚未形成

1.多方思政教学主体未能形成合力

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全面推广“课程思政”工作,并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合力育人的格局。但57.4%的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不够重视,认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学科内容为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是思政老师和班主任的工作,不重视思想教育和专业教学的融合;18.9%专业课教师已有课程思政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但在实践中难以有效地融合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引发学生共鸣和兴趣。

教师与辅导员之间沟通交流机会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在教育教学过程没有形成统一战线,还未形成合力协同育人效应[5]。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社会实践活动满意度较低,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存在开课安排不合理,课程思想政治效果不显著,社会实践活动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

2.校内外思政教学协同作用发挥不够

调研结果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对学院重视程度、党组织、社团活动效果普遍非常满意,认为产生重要影响的部门是学生所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宣传部;而与学生思政工作密切相关的团委和学生工作处(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影响较小。因此,应继续充分发挥学生所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宣传部等重要部门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学校团委和学生工作处(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协同作用,理论教学中更应扩展与家庭、社会多方主体的合作,在教学中紧密社会实际生活,融合思政教学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

3.思政课程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根据调查显示,安宁五所高校有26.88%师生认为高校思政课程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包括:奖励制度尚不符合实际需要,不能有效激励老师或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评价机制及教学质量的促进办法及措施需进一步健全。基于此,各有关部门以及教学督查部门需注重短期、中期和后期的精细化管理,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措施

如何进一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善学生学习状态,提升教师工作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优化形成协同育人的联动体系,任重而道远。应以系统性思维为基础,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更好地解决教与学等各方面的问题,推动课程协同创新。

(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1.形成正确认识,端正学习态度

高校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促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并为之奋斗。大学生不仅应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形成正确的三观和择业观等,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6]。当代青少年面临着西方思潮、游戏等更多的影响与诱惑,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帮助大学生逐步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影响。高校、家庭、社会应通力合作,引导大学生端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性质和作用,自觉提高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聚焦时政新闻,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大学生处于心智趋向成熟的阶段,积极关心国家大事,有助于增强集体意识和责任心,但大学生对国家大事等重要政治事件的认知尚不成熟。大学生应在课内外运用所学理论,积极参与时事政治讨论,大胆思考、大胆提问,体悟时事知识的时代性与实用性,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状态理解运用思想政治理论,正确地解读各种时政现象,有助于提高其政治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及教学中,引导学生密切关注时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3.提高学生自律,增强教学效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也发生了新变化。21世纪,会学习是人才必备的能力。学习自律性的提高,更多地取决于学生主体,关键在于转变学习理念。学生学习应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要求,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进度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在混合式教学中,应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线上线下同步的学习;构建师生间、学生间可进行实时交流的学习共同体,树立集体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强化学习的自律性,充分结合线上线下教学的不同优势,提升学习的情感体验和自主意识,提升学生独立学习与思考的能力,在思考中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优化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效果。

(二)创新思政课堂教学

1.运用多种教法,引导主动学习

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机制和路径。通过借助多媒体、信息化教学资源,扩大信息容量,使得课堂教学所涉内容更加灵活多样,不仅可以弥补教师自身不足,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推动课堂教学结构不断完善[7]。再比如教师和学生通过竞赛、讨论交流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体验式教学法、实践调研等形式把时政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堂中,进行系统讲解和理解,实现对重点政策的专题式跟踪,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特点,结合国家社会个人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设情景,因巧妙刺激的情境,学生会主动探索新知识,萌发学生学习乐趣,使得他们更好理解和感受学习内容。

2.立足教学实际,丰富课堂内容

首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根据课程改革发展要求,结合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盲点,理论联系实际,服务实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建设翻转课堂,这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着眼点,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重要路径之一[8]。其次,用实践的理念指导课堂,实施针对性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让课程内容得到极大的扩展,比如通过课外实践,勤工助学、青年志愿活动等参与性强的教学方式,实现学习场景相互通融,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同时,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加必要的心理教育,引导大学生认清现实,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挑战,将思政理论升华为自我真信,真正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有用之才。

3.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应结合线上、线下课堂的不同优势,采用科学合理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根据课程中不同内容的教学需要,科学设计线上或线下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让学生突破时空限制,享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体验不同的新颖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线下课的现场问答或者小组讨论等方式,迅速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教育和管理功能。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充分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课堂提问及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启发学生思考,避免多种无关信息对学生的干扰或抄袭等不良现象,强化课后反馈作用。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效果

在互动混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学生关系,促使学生自觉参与课堂教学。同时运用线上线下两种课堂优势,可取长补短:通过线上课,集中优势网络资源,采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进行线上自主学习;通过线下课堂教室中班级上课的方式及多种形式的班级、院校活动等,促进师生、学生间的有效的交流与交往,增强班级内部凝聚力,增强集体意识。同时,应多层次提升学习氛围:在校园积极营造“崇学、尚学”的良好氛围;在班级内引导形成良性的竞争观和积极互助的班风;通过心理疏导、舒缓压力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构建和谐发展的内外环境,优化教学效果。

(三)扩充师资,强化优势

1.扩充专业师资,提升教学质量

首先,在待遇、晋升以及评定职称方面适当向优秀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倾斜,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吸引力,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以更多的归属感、认同感和成就感,让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加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其次,高校要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同时采取论文评比、优质课大赛等方式培养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从整体上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确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2.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业务水平、师德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因此,首先,应该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素养,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培训力度,加强访学交流,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思维,创新教师教学理念。再次,通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完善师风师德建设,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最后,思政教师应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具备数字化资源建设能力,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具备强大的课堂应变能力。

(四)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1.形成思政课教学多方主体间的合力

应在高校内建立“课程思政”制度体系,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合力育人。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合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间相互协调统一,有序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教师培训,理顺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深挖“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和效果。针对“课程思政”中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问题,应加强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总结“课程思政”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成果,对“课程思政”的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模式实现统一规划和安排。加强教师们与辅导员之间沟通交流,形成常规制度安排,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在教育教学过程形成统一战线,促成校内合理的顶层设计,各教育教学单位协同运行、合力育人的局面[9]。而针对广大学生强烈的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意愿,在今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该加强相关的社会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校内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推进形成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效应;校外形成良好氛围,调动多元育人社会、政府等主体力量,整合社会实践资源。

2.强化校内外思政教学协同作用

调研结果显示:学生所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宣传部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力位于前列。实际上,高校思政教育不应只限于课堂,而应认识到它是一项涉及全校各相关部门及校外的系统化教学工作,应打通部门之间、线上与线下之间,甚至是校内外平台之间的工作壁垒,提高思想政治课堂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力度和工作效率,建立起完善的工作机制。除现已发挥作用的主要部门外,应将全校各相关职能部门都纳入其中,并扩大课程思政、社会实践等协同路径。尤其是,跟学生工作密切相关的学校团委和学生工作处需要转变职能和工作思路,提升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协同能力[10]。

3.完善课程管理制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课程管理制度是思想政治课程外在的规范机制,学校层面应该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机制,从学校层面谋划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确定好思想政治课程的标准,课程管理机制的建设应该积极与思政课程建设专家对接,采取专业的方法,从课程前期备课、中期授课、后期反馈三个层面建设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完善的奖惩机制是激励教师达到课程标准的重要策略,应该加强学校对课程的评估,采取专家评审制度,通过学期跟踪、专家抽查等一系列措施促进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因此,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不容忽视。重视立德树人,创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举措,促使大学生综合素养达到最佳状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课向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对兰州市安宁区五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况的调研,本研究基本掌握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现状,而调研数据也如实反映了高校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态度。总体上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持满意和肯定态度,认同高校的“立德树人”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师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调查中也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因而,基于此次对安宁五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调研结果以及提出的创新举措,期望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创新有所裨益,真正落实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深化各方的高效联动。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