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理路

2023-09-19杨金茹张岩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5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杨金茹 张岩

[摘           要]  国防教育作为兼具军事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教育活动,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国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使“大思政课”建设有着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更强烈的现实观照,具有提升思政课成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综合素质发展的价值意蕴。我们应从提升思政课教师能力,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丰富教育主课堂、社会大课堂、实践活课堂、网络新课堂等方面着力,推进新时代国防教育的发展,更好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    键   词]  国防教育;“大思政课”;内在逻辑;实践理路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5-0021-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2022年9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防教育事关国之大事,不仅包含强国强军、崇军尚武的军事教育,更蕴含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价值传递、情感熏陶、思想教化的教育功用。紧跟强国强军时代大潮,创新国防教育形式,丰富国防教育内容,不断提高国防素养,推进国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正当其时。

一、国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

“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看待。”[2]当前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需要优秀人才肩负起历史使命,思政课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站稳国家立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国防建设融入“大思政课”建设,通过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重逻辑视角,使“大思政课”具有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广阔的社会视野和更强烈的现实观照。

(一)理论逻辑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领导工人运动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包含战争在内的军事思想理论体系。在分析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中,恩格斯曾说:“赢得战斗胜利的是人而不是枪。”恩格斯对人在战争胜利中所起作用的肯定,为国防教育中动员人民群众起到了理论支撑作用。

在我国,“国防教育”一词最早于1921年出自孙中山的《建国方略》续篇《国家建设》。毛泽东军事思想对国防教育的发展起到重大促进作用。《论持久战》中说道:“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1938年,《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指出:“实行国防教育政策,使教育为民族自卫战争来服务。”反映出国防教育对于民众以及战争导向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等内容,重视国防教育的发展。而习近平强军思想中包括国防教育思想,坚持全民国防教育的方针,强调“我们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要加强国防教育,深化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改革,大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要正确认识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势,調动全党全国力量做好国防教育工作。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都高度重视人民对于战争的影响,从侧面反映出国防教育的重要性。思政课作为从国家战略需求角度建构的教育教学体系,具有政治引导的基本功能,必须提升其能级,实现使命承载,以呈现“大思政课”使命之“大”。

(二)历史逻辑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大思政课”不仅应面向未来,更应回望过去,以严谨的大历史观和历史思维发挥历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增强“大思政课”的历史厚度,促进对国防历史的正确体悟。

回望百年历史,屈辱与抗争交织的中国近代史用事实告诉国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就无法抵御外来侵略和颠覆,就会在政治、经济、科技等诸多领域受制于人。《毛泽东文集》第8卷写道: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共计一百零五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正是由于没有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打开中国的国门,致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化蒙尘。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对于国家安全、国防建设有着深刻认识。

邓小平同志根据世界形势作出了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长期的和平环境已然让部分大学生忘记了居安思危的古训,忧患意识淡化、国防观念弱化。根据军地联合调研组提供的一组数据:151所高校在校生约232万人,每年毕业生近60万人,在做国防相关志愿者、选择军人为配偶、直接参军的3个假设性问题的调查中,选择“愿意”“非常愿意”的比例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加强国防教育刻不容缓,国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正当其时。

(三)实践逻辑

“大思政课”建设的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紧扣生动现实,突出问题导向,将党的国防教育创新理论讲彻底,使思政课具有说服力,破解当前思政课面临的困境,提升思政课成效。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趋势不断上升。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然要面对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如何筑牢国家安全基石,如何建设强大人民军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国家安全理念,统揽国家安全全局,创造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强军兴军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判断,在波澜壮阔的强军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强军思想。

国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既要从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高度,有机统筹全民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强化政治意识、国防意识、大局意识、斗争精神,又要聚焦强军兴军伟大进程,将全民国防教育深度融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大盘子,推动军政军民团结,营造人民军队人民爱的浓厚社会氛围。

二、国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成效

“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表面上只有一字之差,实质上是办好思政课的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和格局再拓展。”[3]国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既有利于加强对国防内容的理论认同,也有利于深化育人实践,真正让思政课成为立足现实、扎根大地的课程,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国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强化了思政课的理论认同。通过学习国防、军队等理论知识,深刻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英勇斗争;深刻认识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帮助学生理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下,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讲清习近平强军思想,不断强化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正确认识并担负自己的历史责任和时代责任。

国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丰富了思政课的育人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4]社会大课堂为“大思政课”提供了生动、直观、回应现实的教学题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使青年学生对课程有强烈的参与感、代入感,拓展了原有内容的实践广度和深度。创新校园实践,让退役复学大学生、退伍老兵等成为教学主体,通过身边榜样、典型人物激发对现实的共鸣;面向社会,通过参观军史场馆、纪念场馆、国防科技展览馆等国防教育基地,直观感受国防和军队的发展,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大力弘扬崇军尚武、爱国拥军的优良传统,引导学生自觉投身国防事业。

(二)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时间跨度大、空间辐射广,如何将宏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应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真正把爱国主义讲到学生心坎上,让学生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演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国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拔高爱国主义的政治高度。国防随国家的诞生而诞生,是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强有力保障,爱国主义教育是进行国防教育的题中之义。认识国防教育,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把国家安全、个人发展有机结合,自觉承载自己的责任,真正将爱国之情融于报国之志。

国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突出爱国主义的历史厚度。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5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抗美援朝战争,中华民族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无数仁人志士满怀爱国之情,在书桌与钢枪、考场与战场、家门与国门之间,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抛头颅、洒热血,终于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爱国主义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禀赋,也必将迸发出新的力量,激发新时代学生投身强国强军新征程。

国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增强爱国主义的理论深度。讲好爱国主义,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通过国防教育的具体化,以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引导学生真学、真信、真懂、真用,自觉崇军尚武、热爱国防,掌握爱国主义的真谛。

(三)有利于促进综合素质发展

“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5]“大思政课”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注重知识能力素养并重,旨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深化大学生军事训练改革的意见》指出:加强军事训练,有计划地让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掌握必备的国防知识、国防技能,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提高国家安全权意识以及综合素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国防教育与“大思政课”育人导向的契合性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国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国防教育涉及军事理论、国防历史、国际战略等诸多内容,属于军事学、地理学、政治学等多门交叉学科,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涉猎面,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思想基础、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国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有助于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身体素质差、吃苦少、历练少的问题,长期的和平环境更是让部分大学生忧患意识淡化、国防观念弱化、尚武精神退化。通过国防教育,进行科学有效的军事训练,培养良好的生活作息,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增强的同时,也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格。

国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现在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缺乏集体意识、纪律意识。通过国防教育,让學生对军队铁一般的纪律有所认识,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行为约束,强化学生的作风纪律。

三、国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理路

国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需要系统谋划,厘清实践理路,从队伍建设、内容布局、体系搭建等多方面着手,真正办好“大思政课”,不断提升新时代思政课的成效,实现国防教育思政育人。

(一)强队伍:提升思政课教师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大思政课”对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思政课教师唯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增强教学能力,才能保障思政课教学质量,切实发挥“大思政课”的育人功效。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明确使命担当,切实履行新时代“大思政课”教学的新使命,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其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增强“大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能力,透过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多重视角,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讲好习近平强军思想,从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壮大的历史深度讲清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性,把国防教育思政“大”课讲到学生心里去,把弘扬爱国主义落实到学生行动中,强化忧患意识。第三,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作为,把退役复学大学生、退伍老兵等教育主体“引进来”,真正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懂国防的人教国防,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引导力、亲和力,理直气壮讲好新时代思政课。

(二)重内容: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政课要坚持“效果导向,内容为王”,一方面用好课堂主渠道、主阵地,另一方面要在传统的课堂内外拓展教学内容,为教学寻找深入浅出的实践之源、浅入深出的理论之基。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国防教育资源,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既是对国防教育资源的有效运用,也是创新思政教学的积极尝试。首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讲清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科学指引作用,也要讲活英雄故事、讲实强军故事、讲深爱国故事,把蕴藏其中的伟大实践作为滋养教学内容的载体,增强学生对理论的价值认同,激发学生对现实的情感共鸣。其次,要利用全民国防教育日、抗美援朝纪念日等国家重要纪念日、“七一”“八一”等重大时间节点举办主题日活动,透过家与国、苦难与辉煌的交织,激活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热忱,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再次,要利用军史场馆、纪念场馆、国防科技展览馆等国防教育阵地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更强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对国防教育内容有更多体悟,不断涵养爱国情怀。

(三)建体系:丰富思政课教学方法

“‘大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系统工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形态”[7],善用“大思政课”推进国防教育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除了重视教育主课堂外,还要搭建社会大课堂、实践活课堂和网络新课堂,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

1.社会大课堂。“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8]社会大课堂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汲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空间领域,国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要用好、用活各类国防教育资源,让国防教育资源、国防教育阵地“活”起来。比如充分利用军史场馆、国防科技展览馆等国防教育阵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军史场馆、国防科技展览馆,开展“国防大讲堂”活动、全民国防教育日、国防教育为主题文艺汇演、演讲比赛和户外军事素质拓展训练比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国防教育氛围,实现资源的协同育人。并且配合所在区域创新国防特色主题科普活动,普及国防教育,扩大科普辐射范围,实现资源的多次运用。

2.实践活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与报国行结合起来。依托国防教育资源,开展大学生军事训练和素质拓展,举办以国防知识、国防技能、国防体育、主题演讲等为内容的国防素养大赛,举办“万千国防人 亿颗爱国心”主题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浸染着国防、爱国的土地上,继续传递爱国主义的接力棒,体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怀,深化理论认同,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担当和时代责任。

3.网络新课堂。《意见》指出要大力推动创新发展,探索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应用,发挥数字技术对全民国防教育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9]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媒介,要用好网络思政阵地。国防教育要借助网络优势,先进技术赋能,打造3D史馆VR体验、国防活动线上直播的“沉浸式”课堂,构建信息整合、资料共享的国防教育资源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塑造国防教育新模式,增强国防教育工作的前瞻性、全时性。但由于学生社会经验缺乏,容易在网络使用中缺乏辨别能力,形成复杂的大舆论场,因此要注意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及时准确地发布正确信息,廓清学生思想迷雾。

全民国防教育工作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国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正当其时。国防教育兼具军事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双重属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强国强军的时代大潮中,将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使“大思政课”具有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更强烈的现实观照,让思政课成为扎根中华大地的经世之学。“大思政课”承载使命之大,多维时空协同育人,实现国防教育校内校外等资源有效联动,增强国防教育的说服力、感召力,使热爱国防、关心国防自觉成为社会行动。

参考文献:

[1]“‘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

[2][4][5][6][8]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3]建设大课堂 搭建大平台[N].人民日报,2022-08-26.

[7]徐蓉,周璇.善用“大思政课”推进教学改革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21(10):60-65.

[9]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J].社会与公益,2022(9):1-2.

◎编辑 尹 军

基金项目: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校本科研项目“在《概论》课程教学中探索创新善用‘大思政课——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码:Gfy22-48);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究——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码:ZY22A09)。

作者简介:杨金茹(1991—),女,汉族,山西高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張岩(1988—),男,汉族,山西闻喜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