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

2023-09-19廖忠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5期
关键词:南康共生产学研

[摘           要]  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拓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重要路径,也是全面深化高职院校办学内涵的重要实践。基于共生理论视域,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三个维度,分析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从“构建资源供需的匹配机制,激发共生单元的内生力”“构建产学研互惠合作模式,增强共生模式的耦合力”“构建多方共赢的政策环境,提升共生环境的外驱力”发力,为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    键   词]  共生理论;协同創新;高职院校;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5-0001-04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技、教育与人才进行统筹部署,进一步明确了三者的战略地位,同时突出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报告提出推进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高职院校要强化科教融汇理念,深化学校办学模式,构筑产学研共同体,打通教育与产业的经脉,为学校输送更多高素质适应性人才,服务区域发展。产学研不仅是高校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基本职能的重要形式,而且是激活高校办学活力、深掘高校育人育才潜能、促使高校高水平运转的一条高速通道。

针对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产学研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积极性不高、合作动力不足、运行机制不畅等发展困境,从共生的角度剖析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在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相互作用关系与内在作用机理,以期为高职院校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借鉴与路径。

一、共生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

“共生(Symbiosis)”一词由希腊语“Sumbioein”演变而来,译为“共同、在一起”。该词源于生物学,最初用来描述不同属种之间特有的生活现象。它原本指的是两种或更多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以达到一种平衡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概念逐渐引申为协同发展和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共生关系实际上是不同属种间基于资源依赖或功能互补而结成的协作关系,本质上是多元主体基于有效分工而形成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共生理论表明,在共生关系中,互利双方按照各自的特性相互依赖、共同生活,以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在本质上,共生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其中各方通过相互合作和相互支持,实现了共同的利益和生存条件。

多学科交叉研究发现,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共生理论的核心即“共存”与“双赢”。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及规律、共生关系对共生单元进化的作用及规律,以及如何运用来指导可持续发展,是共生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共生单元的共生现象。共生理论的引入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通过将共生理论运用于这一领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合作机制。这有助于优化合作模式、提升协同效能,并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成果的产出。因此,将共生理论应用于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中具有深远的意义。早在20世纪中叶,校企合作领域就引入了共生理论。英国应用得更是频繁,尤其是英国的职业院校与企业通过相互合作,实现可持续协同发展,即在共生理论影响下,校企合作实现了人才市场供求关系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意味着合作能产生共生效应,产生出新能量,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这既是产学研合作的内在要求,又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本质特征之一。

(一)共生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在要求

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是高职院校、企业、科研院所等以资源共享为前提条件,以资本融合、联合攻关、成果分享、效益分配及风险分担等为准则,通过分工协作的契约而共同开展技术创新。高职院校、企业或科研机构等为技术供给方,通过打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将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充分释放。

学校层面:高职院校通过合作获得企业对其研究的经济支持,推进研究的实用性,探索新的研究领域以获得更多的学术成果,即职业教育的发展有赖于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企业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如实践平台、技术指导、实习与工作岗位等。教育与产业的合作是以协同共生为基础的,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就业的充分保障。

企业层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于各个行业占据的重要地位愈发突显,因此,高职院校通过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获取互补性研究成果、进入新技术领域、开发新产品等,从学校引进人才,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培养了具备能够适应企业供给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企业与职业教育实现同频共振,达到了校企双方的共生需求。

(二)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共生要素

根据西方社会学研究,共生理论体系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分析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与实效。

首先,共生单元指共生系统能量生成与交换的基本单位,是共生关系形成的物质条件。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与企业、地方政府及科研机构等利益相关方为主要参与者,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行为主体,是产学研合作的单元。因其功能各异、资源不一,在产学研合作中承担的功能有所差异,但三者之间互动与合作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

其次,共生模式指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具体包含行为与组织两种模式。高职院校产学研共生行为模式与共生组织模式分别反映了合作主体间的利益分配方式和资源供需匹配程度及方式。如采用项目合作、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形式,搭建起不同共生单元之间的合作框架,强调更多的是互动、合作和共享,通过共同的目标和利益驱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以推动协同创新发展。

最后,共生环境是一个集合体,即除共生单元以外的全部因素的统称。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共生环境指所处的外部环境与背景,含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及市场反馈等有利于促进合作与创新的一切因素。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等各参与方在共生环境的作用下进行技术、资金、场地、管理、人才等资源要素的整合、重组,实现资源的增值效应。

总体来说,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和实效取决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的协同共生。共生单元之间的合作应该以实现各自目标的同时,形成协同效应;共生模式应该强调合作和共享,打破学院、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壁垒;共生环境的改善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这样的共生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才能更加顺利推进,取得更好的实效和发展。

二、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一)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

现代家具产业链是江西省重点发展的十四个产业链之一,其中赣州南康家具产业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扶贫产业和富民产业,现已发展成为江西省现代家具产业链龙头产业。目前,南康家具产业正加快向数字化、定制化、品牌化转型,努力朝着5000亿乃至万亿产业集群的目标迈进,奋力打造世界级家居制造之都和集散地。家具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一是创新能力不强。南康的橡木家具,款式上基本大同小异,模仿品牌又相互模仿。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行业领军型创新人才缺乏。二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契合度不高。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新兴技术对家居行业也产生一定冲击,导致一些场景化的设计与应用的新要求亟须高素质人才来填补。目前,南康的家具行业除了缺乏高端的研发设计人才外,还缺乏大量高素质的营销和生产管理人才。从整个行业来看,南康家具产业链虽然相对完整,但在工业设计、供应链、网络营销、智能制造等方面短板较明显,产品款式、性能、质量等都与国内一线品牌家具有较大差距。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是江西省唯一一所开设家具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也是南康家具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紧跟南康家具产业转型升级产生的强烈需求,深度融入南康家具产业园区,探索产学研共生体建设,努力实现产学园企深度融合发展。2010年,学校依托家具设计专业与南康家具产业深度合作。2011年,学校与南康签署共建中国(中部)家具产业基地协议,共同开展的产学合作。2015年以来,学校先后增设家具艺术设计、工业机器人、智能产品开发与应用等专业,与产业基地共建产学研共生体。

(二)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實践路径

1.构建资源供需的匹配机制,激发共生单元的内生力

共生单元的质量是影响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合作水平的关键要素,对高职院校产学研共生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学校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以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提高了被企业、科研院所等其他共生单元选择的概率。二是提升合作的契合度。学校不断提高与南康区政府、本地家具头部企业等在人才培养、发展战略、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契合度。人才培养方面,学校以服务现代家具全产业链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对接现代家具前段创意设计、中段智能制造、后段网络营销等产业链高端,基本形成了覆盖家具全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家具艺术设计、家具设计与制造、智能产品开发与应用、工业机器人、电子商务五个专业构成的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同时,充分发挥科研反哺教学作用,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实践能力。发展战略方面,学校、园区企业等主体发挥各自优势,找准利益需求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项目合作、技术研发等,为可持续合作提供前提保障。技术研发方面,学校与美克国际家居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本土材料、设备供给企业和信息技术企业等家具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江西省现代家具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使新技术新标准入校,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三是优化参与主体兼容模式。学校以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为需求导向,与政、校、行、企等多方进行合作,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对接南康家具产业园区企业群,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对接,形成合力,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同时,产学研合作伙伴实行动态调整,不断更新单位参与合作,强调多元化主体发展,注重多单位、多层次的协同。再者,创新制定产学研协同机制,多元共定合作规划,激发各共生单元的积极性,实现主体共生、利益共享。

2.构建产学研互惠合作模式,增强共生模式的耦合力

学校坚持多样性原则,扩大共生单元的选择权,提高共生模式的运作效能,降低共生能源消耗。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合作模式与搭建服务平台等提升共生模式的耦合力。一是完善产学研体制机制。南康区政府通过行业协会、产业促进局等进行调查研究,以各共生单元的诉求为逻辑起点,从管理服务与保障制度方面发力,建立健全产学研政策机制,从而提升产学研合作效率。二是创建长效合作模式。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学校与赣州市南康家具产业促进局、赣州市南康区家具协会及江西汇明生态家居科技有限公司、江西自由王国家具有限公司、江西富龙皇冠实业有限公司等园区企业先后共建江西林业职教集团、南康区家具学院、江西省科技创新联合体等,最终形成了面向家具行业的产学研共同体。共同体实施“政府主导,多方共建、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营模式。政府提供办学场所和经费,并吸收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投资或捐赠,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载体。三是打造技术技能创新平台。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中,强化共生关系,对标创新设计、绿色生产、智能制造、跨境电商的家具产业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打造政产学研用科研服务平台,先后共建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江西省区域性职业教育现代家具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第44届、45届世界技能大赛家具制作项目国家集训基地,江西绿色生态家具中心等省级以上平台十余个,搭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3.构建多方共赢的政策环境,提升共生环境的外驱力

共生环境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共生体不断发展的重要外在条件,同时也是各共生单元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一是健全地方政策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以体系建设为核心,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以标准建设为引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江西省在职教高地建设过程中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其中,南康家促局代表南康区政府统筹规划,出台《企业入驻南康家居小镇的奖补办法》《企业职工培训补贴办法》等相关激励政策,打造校企合作和实习、就业、培训政策支持体系,鼓励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明确企业的育人主体地位,为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保障。二是改善教学空间环境。学校入园建校,打通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在南康家具产业园建产业学院,安排专职辅导员、专任教师长期入驻园区,为区域产业技术发展提供有效指导,与技术骨干共同攻克技术难关,满足人才培养的师资需求。三是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建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通过网络、微信等各类信息平台,共享人才培养、就业招聘、技术成果等信息需求,服务于产学研共生单元信息需求。

(三)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取得的成效

学校经过多年的产学研实践探索,主动服务区域主导产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施“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呈现出“内涵建设实力强、人才培养成效显、社会服务影响广”等发展新局面。

1.内涵建设实力强

学校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被立项为国家双高专业群建设专业、国家骨干专业、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成果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家具教师团队获评“世赛”专家1名、国家教练2名、全国技术能手3名、省部级教学名师3名,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工作室2个,主持省级以上项目50余项;“世赛”中国集训基地1个,工信部校企协同示范基地1个,各类省、市级教科研平台10余個。

2.人才培养成效显

学校学生就业率均明显提高,毕业生留园区就业率逐年提升,对口就业率提高到95%,企业对学校毕业生满意度高达98%以上,就业稳定率超过85%;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技能赛项获奖158项(其中李德鑫、彭洪君获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届职业技能大赛家具制作项目金、银牌);学生参与企业产品研发近300款,并于上海、南昌等处进行作品展示;毕业生顾建厦创立的江西自由王国家具有限公司被评为江西省首批产教融合型企业。

3.社会服务影响广

学校完成家具企业员工等各类社会培训200余项,培训5万人次,其中,面向园区企业培训约2万人次;学院牵头制订了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木工设备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参与制订了江西省家具生产技术标准等,为家具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近百次,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近亿元。学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经验与成果在职业教育全国年会、全省产教融合工作论坛等活动中交流,被《中国教育报》、“人民网”“学习强国”等媒体宣传报道100余次,形成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在国家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教育强国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个体系通过建立高职院校、产业界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在这个体系中,共生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分析和总结各个共生单元之间的复杂协同关系,并形成了一个综合性框架。基于共生理论视角,分析总结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产学研实践案例,有助于进一步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及共生环境等多维视角,探讨和分析不同共生单元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协同效应。

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引入新的理念举措,并完善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共生一体化治理体系,如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提升资源投入和管理水平,加强沟通交流和合作机制的建立,以及培养跨学科、跨行业的创新人才等方面的措施等。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共生理论的运用和典型案例的研究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和实践成效,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持续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参考文献:

[1]宋瑾瑜,张元宝.共生理论视域下产业学院共生发展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21(23):58-63.

[2]岳鹍.共生理论视域下中国特色学徒制实践的现实审视和构建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58-63.

[3]江雪儿,陶红.共生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12):30-35.

[4]杨丽波,王玄.共生理论视域下的英国校企合作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3):38-44.

[5]刘卫红,张弛,赵良伟.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共生网络:概念模型、进化逻辑与培育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6):35-41.

[6]王屹,张雪翠.高职院校高质量产业学院创设的理论之思、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2(10):74-81.

[7]郑曦.一流高校产学研共生体建设理念与路径:基于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的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2022,22(2):165-174.

[8]张荣齐.连锁企业核心扩散与共生效应分析[J].商业研究,2007(9):119-125.

[9]万光辉.基于共生视角的特许连锁企业协同进化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8.

[10]徐莉,杨晨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广场,2012(11):210-214.

◎编辑 郑晓燕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基于区域产业导向的产学研多维驱动创新机制研究——以现代家具产业为例”(项目编号:22GZYB054)。

作者简介:廖忠明(1968—),男,汉族,江西南康人,博士,教授,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猜你喜欢

南康共生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南康区:“三融合” 振兴美丽乡村
南康水厂超滤膜池自控系统的设计与运行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南康漳州龙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