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消化道动脉出血患者中的诊断分析

2023-09-17林志勇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放射诊断科福建福州350001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3年15期
关键词:造影剂消化道栓塞

林志勇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放射诊断科 (福建 福州 350001)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消化道动脉出血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消化道动脉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于经检查发现出血责任血管者,给予其经微导管动脉栓塞治疗,并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本组80例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共发现57例患者可见出血责任血管,检出率为71.25%(57/80),同时57例患者经栓塞治疗后均成功止血,止血成功率为100%,再止血率为7.01%(4/57)。结论:在消化道动脉出血患者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的诊断价值较高,同时对于检出存在消化道动脉出血者,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给予患者微导管超选择动脉栓塞治疗,能获得较好的止血效果,且再出血现象发生率低。

消化道动脉出血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急危重症疾病,临床上通常根据患者出血量及出血速度对其进行类型划分,一般可分为急性出血、慢性隐性出血、慢性显性出血。其中,急性大出血多是指在消化道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出血的情况,此类患者多具有发病急、出血量多、再出血风险大、致死率高等特点[1]。消化道动脉出血患者若不能及时获得有效救治,则容易因大量出血而引发心力衰竭、失血性休克、多器官衰竭等严重后果,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危害之大不容小觑。临床研究发现,多数消化道出血患者可经常规保守治疗获得改善,但同时也有较多患者经保守治疗难以获得理想效果,同时经胃肠镜检查无法对出血部位进行明确,从而容易增加治疗难度[2]。对于此类患者,以往临床上多以外科剖腹探查方式来寻找出血部位,其不仅风险高,而且还有较强的盲目性,探查效果也多不够理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应运而生,在多种疾病的诊断及介入治疗中得以使用,DSA检查在明确消化道出血责任血管以及该病介入治疗中均能发挥积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消化道动脉出血患者为例,对DSA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消化道动脉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28~78岁,平均(60.55±3.44)岁。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消化道动脉出血诊断标准,并具有相应临床表现;②均接受DSA检查;③一般资料齐全。排除标准:①有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者;②因经脉疾病所致消化道出血者;③不同意参与研究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DSA检查,检查前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检查仪选用Philips Allura X per FD 20型悬吊式平板型DSA机。检查时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消毒患者腹股沟区,并以2%利多卡因进行浸润麻醉,然后以股动脉入路,以Seldinger技术进行股动脉穿刺,并沿导丝植入管鞘,之后将F4导管经鞘口放入,在此基础上对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展开造影检查。结合检查结果,分析出血部位情况,必要时可对胃十二指肠动脉、胃左动脉、肝固有动脉、胃网膜动脉、髂内动脉、脾动脉等部位行造影检查,对患者动、静脉期及实质期造影情况进行观察,明确患者消化道血管是否伴有扩张、迂曲情况,是否伴有末梢血管分支结构紊乱现象以及肠壁内密度升高现象,同时了解扩张迂曲静脉丛是否有延迟排空情况,造影剂是否有外溢或向周围肠腔弥漫的情况。若伴有造影剂外溢现象,则需利用微导管再次造影。

对于经DSA检查显示有动脉出血现象的患者,则需及时给予其栓塞治疗,栓塞部位及栓塞剂选择应以根据患者血动脉位置、侧支动脉、血管直径情况为依据。具体治疗时,应利用微导管超选择送入靶血管,确保导管头端和出血病灶尽量靠近,然后将造影剂、氯化钠注射液与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混合,制成混悬液,然后缓慢注入性栓塞处理。在出血血管流速停止或下降,且经血管造影检查确定止血成功后,则可停止栓塞。对于需利用金属弹簧圈对近端异常血管进行栓塞处理者,应对相关侧支供血动脉进行造影检查,明确侧血管与出血区供血之间的关系。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①分析DSA的检查结果,根据直接征象、间接征象进行评估判定,其中直接征象为:可见造影剂溢出及局部造影剂异常聚集现象,同时伴有胃肠道显影现象;间接征象以胃肠道血管扩张、紊乱、迂曲等情况。②栓塞治疗效果分析,以术后再次经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出血停止,并无活动性出血发生,同时血红蛋白水平明显改善为止血成功;治疗后随访2周,若随访期间出现再次出血现象,即为再出血[3]。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本组80例患者经DSA检查显示共57例可见直接或间接征象,发现有出血责任血管,检出率为71.25%(57/80)。

57例患者经DSA检查显示有出血责任血管者,经栓塞治疗后均成功止血,止血成功率为100%,治疗后随访2周,共4例患者出现再出血现象,发生率为7.01%(4/57)。

3.讨论

消化道出血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一种急腹症,该病在消化内科非常常见。然而,因消化道出血的诱发原因较多,并且消化道有数米之长,严重增加了出血部位的定位难度。但消化道出血的病情较为严重,尤其是急性大出血患者,病情通常较为严重,若不能及时明确出血部位,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止血处理,则容易因出血量较大而引发严峻后果,比如心力衰竭、多器官衰竭、休克等,对于患者生命安全的威胁非常大[4,5]。因此,对于消化道动脉出血患者来说及早明确出血原因及出血部位是治疗的关键,出血部位及出血原因可直接关系到治疗方法的选择,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所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出血部位诊断非常必要。

当前临床上常用的消化道出血检查方式有多种,钡剂造影检查、纤维内镜检查、核素显像、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等均可用于消化道出血检查,并且均可发挥一定诊断作用。

消化道钡餐检查可实现对消化道的全程观察,能够有效地对腔内占位性或明显外压性病变情况进行显示,从而可为临床医生评估患者病情状况提供一定参考[6]。但该检查方式无法对黏膜下血管病变情况进行显示,且适用于急性活动性出血患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诊断准确性。纤维内镜在消化道出血检查中也可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能够直观地显示消化道出血情况,且对引导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以及介入治疗的开展有积极帮助,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但纤维内镜检查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比如,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患者而言,该检查方式就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容易因肠腔内充满血液而影响其检查效果,另外该检查方式对于小肠出血者也不适用,加之内镜检查属于创伤性操作,容易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伤,这些局限性的存在影响了其诊断价值。

放射性核素检查也是临床上诊断消化道出血较为常用的方式,该诊断方式对于活动性出血的敏感性较高,特别是在静脉出血患者中的诊断价值较为显著,可为临床医生明确患者出血部位提供有效参考[7]。此外,由于99Tem能够长时间滞留在血液循环之中,可有效延长检查时间,故而对于间歇性消化道出血,或少量出血患者较为适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该诊断方式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比如定位准确性有限,仅能大致定位,无法给后续治疗提供准确、可靠的参考指导。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临床上逐渐开始将CT诊断应用到消化道出血的检查之中,该诊断方式可以有效获取病因学信息,但在明确患者出血部位方面尚存在有一定局限。而外科手术及术中内镜诊断,虽然能够获得更加直观的上消化道出血情况,但此类操作具有较大的创伤性,容易给患者身体带来严重损伤,甚至可能会增加患者病死率,故而其临床应用情况也受到了较大限制。总之,上述常用的诊断方式各有自身的优势特点,以及局限和不足,尤其是对于下消化道出血患者以及急性出血患者而言往往难以准确地探明其出血部位,不利于临床后续治疗的开展,故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CT诊断在消化道出血患者检查中的应用范围。

近年来,临床上逐渐开始将DSA血管造影技术应用到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断检查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积极效果。有研究显示,DSA血管造影在消化道出血中的阳性诊断率可达到51%~84%,对于小肠出血检查也较为适用,临床适用范围更加广泛[8]。DSA血管造影主要是以计算机系统为辅助手段,对造影剂注入前后的影像相减,从而获取不含骨骼及软组织的影像,从而只对血管情况进行清晰显示。相对于传统诊断方法而言,DSA血管造影技术能够尽可能地排除肺血管组织对出血部位的干扰,便于临床医生观察肠管壁末梢血管图像。且DSA血管造影技术不仅能够对血管结构进行单独显示,同时还可对常规造影难以发现的小病灶情况进行清晰显现,可为后续血管介入治疗的开展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同时研究发现,动脉DSA检查还可发现出血速度超过0.5mL/min的病变情况,能够实现对各使其血管影像的动态观察,有利于医生更为准确地了解患者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的主干、分支、微血管及静脉回流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并存征象,可为医生准确评估患者出血情况及出血性质提供有效参考[9]。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本组80例患者经DSA检查共发现57例患者有出血责任血管,检出率为71.25%,与曹晓亮等[10]学者的研究结果相符,提示DSA检查在消化道动脉检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同时DSA检查可在单位时间内获取多幅图像,并且能够动态性地观察造影剂在血管内的流动状态,便于医生实时观察血管内造影剂外溢、异常聚集、静脉早显等异常征象,进而可为临床医生为患者制定适宜、科学的治疗方案提供有效参考。

同时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57例检查伴有出血责任血管者,经栓塞治疗后,止血率达到100%,随访2周,再出血率为7.01%。表明DSA检查后,给予患者血管介入栓塞治疗,能够到达较好的止血效果,且患者再出血率较低。以往临床上对于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多以内科抗休克及止血为主,该治疗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止血功效、减少患者出血量,但通常难以达到永久止血的效果,患者再出血率较高。而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微导管超选择动脉栓塞治疗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介入治疗方式,其主要是以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聚乙烯醇、金属弹簧圈等为栓塞材料,以机械性方式对血管血供进行阻断,从而达到止血效果。其中弹簧圈作为一种永久性栓塞剂,还可用于血管畸形所致出血现象之中,可永久性阻断出血,避免血管畸形造成的再次手术发生,所达到的止血效果及预防再出血效果较为理想,对于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也较为适用。而灌注治疗则可通过动脉内注射缩血管药物的方式,在药物机制作用下,在局部发挥收缩血管促凝血功效,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给予患者灌注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对患者心电图变化情况的观察,以免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等不良后果发生。

综上所述,在消化道动脉出血患者的诊断中,DSA检查能够发挥较为理想的作用,可为临床医生明确患者出血部位、判断出血原因提供有效参考。且根据DSA检查结果,给予患者微导管超选择动脉栓塞治疗还可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并且可降低患者再出血风险,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造影剂消化道栓塞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驴常见消化道疾病的特点及治疗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猪的消化道营养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Dieulafoy病变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及护理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