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课,总有差错在闪光

2023-09-12丁元春

关键词:差错小学数学

丁元春

摘要:从《认识三角形》中“是”与“不是”的争辩,到《小数加减法》中没有无缘无故的错,再到《分数的意义》中在差错中成长……明明心中想的是“好课”,为什么出现的全是“差错”?好课,总有差错在闪光。 找到闪光点,看见其价值,便能化错养正;惜错如金,化错化人,即是好课之道。

关键词:小学数学;化错教育;好课;差错

我的师父华应龙常说:“名师需要名课来支撑,好老师要用好课来说话。”做像华应龙一样的教师,像华应龙一样上“好课”,是我的追求。我一直在琢磨:究竟何为一节好课?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查阅文献,访谈调研,发现众说纷纭,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好课的理解。我不禁追问:自己心中的好课又长什么样呢?脑海里总是蹦出那几节课和那几个耐人寻味的课堂故事。

一、《认识三角形》:“是”与“不是”的争辩

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在學生经历找一找、画一画、比一比之后,为了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我又组织了辩一辩的活动。

师(出示图1)这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生(袁辰晗)是三角形啊!你们看,(指着其中一部分)这不就是一个三角形吗?

师嗯,有些道理!

(我微笑着点头。)

生(周艾可迫不及待地说)老师,不对!我觉得它不是三角形,(指图)因为这条线段与另外两条线段的端点没有连在一起。

师(故作惊讶)咦?好像也有道理啊!(有点兴奋,顺势追问)那这个图形到底是不是三角形呢?

(“是”与“不是”,学生越辩越激烈。)

生(王思雨,用“坏坏”的表情看着我)老师,你又在“搞事情”。

“搞事情”是时下的一个热词。课堂上,每当出现一个有价值的生成点,甚至是被认为错误的想法时,我都会想办法抓住机会,或合作研究,或组织辩论。每每在经历一番“折腾”,柳暗花明之时,学生总会感叹一句:“老师,你真会搞事情。”久而久之,我就被定位为一位会“搞事情”的老师。我们的对话继续——

师(哈哈一笑)大家争论的分歧在哪里?谁听出来了?

(课堂瞬时安静。)

生我们可以说它是三角形,也可以说它不是三角形。

生如果从整体上看,它不是三角形;但从部分来看,它又是三角形。

生简单点说,“是”也对,“不是”也对。

生“是”也“不是”。

师“是”也“不是”!(竖起大拇指)你们太厉害了!的确是这样。有时候,“是”也对,“不是”也对。其实,我们的数学往往并不是非对即错的,我们的生活也不是非黑即白的,在对错之外还有很多的可能。

课后,我也在反思:这些“大道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是否太抽象,说得合不合适?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会不会这样说呢?思考越深入,内心的声音越坚定:此时,“是”与“不是”、“对”与“错”已不再重要,学生都收获了比是非对错更宝贵的东西。正如华应龙老师在《机舱——我创意的“天堂”》一文中所说:好的教学应该追求“和而不同”,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结果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深入,因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回看“是”与“不是”的争辩,我进一步思考:“是”与“不是”究竟是口头之争,还是思维碰撞?这节课,学生的争辩虽然看着热闹,可是又有多少思维含量呢?下次再组织类似的活动时,我是不是也可以像华应龙老师那样,引导学生“不是辩论自己是对的,而是站到对方的角度,想想对方可能是怎样想的,说对方是对的”?

二、《小数加减法》:没有无缘无故的错

教学《小数加减法》一课,对于“一本笔记本和一个讲义夹一共多少元?”这个问题(见图2),列出算式后,我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收集到了如图3所示的三种结果。

面对意料之外的各种差错,我心中窃喜:化错的机会来啦!我先提出问题:“根据经验,你们觉得哪个结果肯定不对?”学生口算、估算,确定可以排除5.09元和7.79元,接着便把目光聚焦到8.15元上。“班级里还真有不少同学计算的结果都是8.15元,想不想知道他们都是怎样计算的呢?”接着,我顺理成章地引出学生的多种算法。依次展示后,我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不同的算法,让学生从不同维度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进而总结、优化算法。

教学至此,我觉得还是有些“辜负”了学生的差错,没有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所以决定再向前走一步:“你们想不想知道刚才的5.09元和7.79元都是怎样算出来的?”出示三位学生的完整作业(见图4),我追问:“前两种方法错在哪儿?”学生纷纷表示:错在“没对齐”。“真的没对齐吗?”这一问,引发学生深思。他们先是茫然,很快陆续亢奋起来:“前两种也是‘对齐的,一种是两端对齐,一种是末尾对齐,只不过都不是数学上的对齐罢了。”“数学上的对齐是相同数位对齐。”“只有相同数位对齐,它们的计数单位才一样,才能直接相加减。”……

接着,我邀请三个作品的主人“现身”揭晓自己竖式背后的“秘密”,分享自己学习之后的感受。他们都乐在其中!是啊,两端对齐很美观,末尾对齐符合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学习经验。原来,课堂上所有的错,都是真实生长出来的。错有错的价值,对有对的意义。化错育人,就是要“对错与共,各美其美”。如此看来,化错教育不也正是美的教育吗?

三、《分数的意义》:在差错中成长

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围绕“分数不仅是分出来的,还是数(shǔ)出来的”,我设计了一个“做分数”的活动:通过一个盲盒中的16块糖,让学生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在分享的过程中,聚焦表示一份的分数,追问每个分数分别包含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经历了几个分数“数”的过程之后,我以为学生一定能够悟出“分数还是数出来的”,问道:“看来分数不仅是分出来的,还是——”“分数还是除出来的”……连续三位学生出现“差错”后,我假装镇定,实际有些着急地说:“你们可以想好了再说,分数还是——”“分数还是除出来的。”无奈之下,我只好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课后评议时,华应龙老师直言不讳:“分数不就是除出来的吗?”我恍然大悟——为了自己想要的结果,竟一叶障目,忽略了真实的生成,抛下了最重要的“人”。

毫无疑问,我错了。既然错了,就要化错。华老师常说,化错,化错,就是看到错中之对。学生为何会说“分数是除出来的”?学生由“分”自然想到了“除”,“分”与“除”是并列关系,他们是对的。而我之所以执着地想让学生说“分数是数出来的”,则是顺应“先分后数”的逻辑,“分”与“数”是先后关系,我也是对的。下次再遇到这个问题时,我又该如何化错呢?

想到华老师的课堂里,也会经常有学生说:“老师,你错了。”华老师也经常会说:“哈哈,原来真是我的错。”课堂里有一种“错”叫“教师的错”。这个“错”,可能是教师的“有意差错”,也可能是教师“真的错了”。有意差错是教学策略,“真的错了”则是教学事故。对于教师来说,看见真实差错,直面自我,变“事故”为“故事”,便是成长。

从《认识三角形》中“是”与“不是”的争辩,到《小数加减法》中没有无缘无故的错,再到《分数的意义》中在差错中成长……明明心中想的是“好课”,为什么出现的全是“差错”?我恍然大悟,原来——好课,总有差错在闪光。

什么是好课?找到闪光点,看见其价值,便能化错养正;惜错如金,化错化人,即是好课之道。

猜你喜欢

差错小学数学
直升机防差错设计
浅析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差错及质控措施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校对工作中常见差错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