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本粘性对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2023-08-29吴雅琴魏秀

会计之友 2023年16期
关键词:成本粘性独立董事公司治理

吴雅琴 魏秀

【摘 要】 薪酬契约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障。业绩常被作为衡量高管薪酬的指标,对成本的考虑欠缺或不足。文章选取2003—2021年沪深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为研究样本,在公司治理视角下探讨成本粘性对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成本粘性显著降低了业绩型薪酬契约有效性,这一作用在国有企业中更显著,且在国有企业中财务独立董事会加剧这种负向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独立董事发挥监督作用会缓解成本粘性对薪酬契约的影响,但当独立董事兼任公司过多时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基于上述结果,建议企业在建立薪酬契约时加入对成本因素的考量,进而提高对高管努力程度衡量的准确性,促进薪酬契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成本粘性; 薪酬契约; 独立董事; 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3)16-0024-08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需要。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体现,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企业家培养、选拔、考核、评价、任用机制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薪酬契约既是考核、评价管理层的重要制度,又是约束管理者行为、缓解代理问题的重要工具。企业选择业绩考核指标时以营业收入利润率、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利润相关指标为主。对利润等于收入减去成本中的成本因素忽略或考虑很少。本文认为:由于成本粘性的存在,收入和成本同增同降的幅度不同已打破收入和成本的线性关系,二者呈现非线性状态;在成本粘性下,以收入为基础计算的业绩已不能完全真实地表达高管对工作的努力程度[1-3]。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等问题的存在,成本费用作为利润计算的减项,是管理者进行盈余操作的重要内容[4-6]。探讨将成本粘性作为新变量融入薪酬契约的可能性,可以更加准确地衡量管理者的工作绩效,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企业一直以来是通过设定成本管理标准、成本管理体系等管理角度进行成本管理,设计标准的基础为成本与收入呈线性假设。在管理者做决策时的三要素“谁决定在哪做什么”中,作为成本管理的主体地位“谁”为什么要对“成本”这么做,其后果是少有“指标”考量的,管理者的主观决策恰恰是企业形成“成本粘性”的重要原因[7]。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就需要对管理者进行激励和约束,这正是高管薪酬契约的作用所在。因此,本文在公司治理的框架下研究成本粘性对高管薪酬契约的影响,探寻在薪酬契约体系中加入成本相关信息即成本粘性的可能性。高管薪酬契约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将成本粘性纳入薪酬契約后对其他公司治理机制产生何种关系?在不同治理环境下,成本粘性与高管薪酬契约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成本粘性对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影响

成本粘性和薪酬契约之间的关系可以从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关系来解释。管理层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薪酬契约是缓解管理层与股东之间代理问题,实现管理层激励的重要制度,决定激励效果的关键是业绩指标能否准确衡量管理层的努力程度。成本粘性是管理者在成本决策中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后的结果,但无论管理层的主观动机如何,都会造成同样的结果:同等收入下,成本粘性越高,企业利润越低。此时,以业绩指标为基础的薪酬契约未考虑管理层基于企业利益而产生成本粘性的努力行为,业绩指标与高管努力程度产生偏差,信息不对称程度加深。管理者乐观预期、调整成本及管理者“帝国建设动机”为成本粘性的三大成因[8],具体可从该三大成因进行分析。

市场情况变化会促使管理层进行战略调整,市场呈下降趋势时,依据市场收入下降数据做出不调整现有投资、降低成本等决策属于管理者乐观预期造成的成本粘性;经过成本数据计算,调整现有规模比保持现状要花费比收入和费用同比例还多的成本,企业也会不做相应的调整,这种是基于调整成本的成本粘性[9-10]。“帝国建设动机”下的管理者行为更加复杂。当市场表现不佳时,管理者不愿意做出降低规模、减少投资的决定;当市场发展良好时管理者倾向于只考虑收入增加的扩大经营规模,以此来增加其可支配的资源和晋升机会,致使成本以高于同比例收入上升的幅度而产生成本粘性,而管理者的自利行为会被市场的良好发展态势所掩盖。成本相关决策过程综合了客观环境、管理者主观判断和心理动机等因素,上述三种原因虽然均会产生成本粘性,但管理层的动机明显不同,调整成本和管理层乐观预期下所形成的成本粘性是管理层在企业价值最大化动机下的产物,而帝国建设下的成本粘性是管理层自利动机下的产物。上述分析表明,企业存在成本粘性时,与企业业绩匹配的管理者薪酬和管理者在职工作努力程度并不匹配,仅依靠业绩收入而不考虑成本因素不能准确衡量管理者的努力程度,薪酬业绩敏感性会降低。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

H1:成本粘性会降低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

(二)成本粘性、产权性质与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

成本粘性的形成与企业的治理结构密切相关,而治理结构又因产权性质的不同而不同。相比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导致其内部人控制问题突出,代理问题更加明显[11],且其高管主要由国资委聘任,有更强烈的职位晋升动机,更有可能为获得个人收益而产生“帝国建设动机”,从而使企业形成成本粘性。此外,国有企业负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责任,除实现利益最大化外,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也是其重要的目标,多重目标下企业更易产生成本粘性,同时也为管理者薪酬辩护提供机会,仅仅使用业绩目标明显不能准确衡量管理者的努力程度,管理者薪酬的衡量方式也需要更加多元化。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

H2: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中成本粘性对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的影响更大。

(三)独立董事的治理作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23〕9号)提出要进一步优化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提升独立董事履职能力,充分发挥独立董事作用。公司治理框架中,高管薪酬契约对高管起到约束和激励的作用,必不可少的独立董事制度则发挥监督高管的职能,独立董事发挥监督作用能够提高高管薪酬的合理性[12]。那么,独立董事的监督功能能否弥补成本粘性所带来的业绩指标不能准确描述高管努力程度问题呢?影响管理层成本决策的因素是多样的,而这种多样的动机在利润指标中不会被体现,这是成本粘性会对薪酬契约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独立董事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一员,在为企业出谋划策的同时也肩负监督管理层行为的重要职责。不存在完美的薪酬契约,独立董事发挥监督作用可以帮助企业所有者了解管理层行为背后的动机,降低股东与管理层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弥补薪酬契约的不足之处。独立董事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获取大量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相关信息以保障监督职能的有效履行,当独立董事同时在多家企业兼任时就会分散其精力,影响勤勉义务的履行,降低其监督职能的发挥[13]。独立董事不仅不会发现管理层“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动机,还会提高管理层产生自利动机的可能性,信息不对称程度加深,加剧成本粘性对薪酬契约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a、假设3b。

H3a:独立董事会缓解成本粘性对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的负向影响。

H3b:独立董事在多公司兼职会加剧成本粘性对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的负向影响。

独立董事所拥有的职业特征和背景经历影响其监督职能的发挥。拥有财务知识的独立董事更易于在公司决策中对高管进行有效的监督[14],能够察觉管理者有目的性的成本管理行为,在公司治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选取财务背景的独立董事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其在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成本粘性产生的原因之一是高管基于自利的目的,做出成本决策的依据不是企业的实际状况,而是最大化其所能控制的资源。这种情况在企业存在“内部人”控制时更明显。具有财务背景的独立董事因其具有专业财务知识,在获取与关联交易、投资、年度报告等重要事项有关的信息方面所需成本可能更低,更易于理解高管所做出有关成本决策所带来的经济后果,及时发现高管做出成本决策的目的,理解业绩指标背后的含义,缓解成本粘性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加剧问题。国有企业现代制度虽经过多年改革与建设,董事会和监事会等制度虽然已初步建立,但仍有待完善。财务独立董事的权力受到一定限制,权责不对等,其监督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甚至由于“所有者缺位”,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导致由大股东提名的“财务独立董事”和高管形成合谋,隐藏管理层真实的成本决策动机,加剧信息不对称程度,无法弥补成本粘性带来的业绩指标与管理層努力程度之间的偏差,甚至有可能加剧该负面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c。

H3c:在非国有企业中财务独立董事会缓解成本粘性对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的负向影响,而在国有企业中财务独立董事会加剧成本粘性对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的负向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3—2021年沪深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数据为样本,并做如下处理:(1)剔除被特殊标记的企业(ST及PT);(2)为最大地保留样本量,剔除主要变量缺失的样本,对于控制变量存在缺失值的样本采用均值进行代替;(3)使用Weiss[15]的方式进行成本粘性的计算。计算结果大于零代表企业存在成本粘性,小于零为反粘性,保留计算结果大于零的样本,最终得到6 179个有效观测值。在此基础上,对数据按照上下1%进行缩尾处理。本文所需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

本文研究目的是探讨业绩衡量努力程度的不足之处,基于此,本文借鉴多数学者的做法,构建薪酬业绩敏感指标,采用业绩和高管薪酬之间的敏感度来衡量薪酬契约之间的有效性。其中,高管薪酬(Pay)采用“薪酬最高的前三位高管”薪酬总额的自然对数来衡量,企业业绩采用总资产报酬率(Roa)来衡量。

2.解释变量:成本粘性

Weiss[15]在研究成本粘性对企业盈余预测的影响时提出了公式1,成功对成本粘性进行了量化:

Sticky=log(ΔExp/ΔRev)up-log(ΔExp/ΔRev)down,μ∈{t,…,t-3}式1

其中,Sticky表示成本粘性,下标up表示最近的业务量上升,下标down则表示近期业务量下降,Exp表示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总和,Rev表示营业收入,ΔExp=Expi,t-Expi,t-1,ΔRev=Revi,t-Revi,t-1。Sticky值为正则代表成本粘性的存在,且该值越大代表成本粘性水平越高。

3.调节变量

(1)产权性质

产权性质用Equity表示,国有企业Equity为1;非国有企业Equity则为0。

(2)独立董事

本文选用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占比衡量其监督作用(Ind)。

(3)独立董事兼任

本文选用独立董事兼任公司数量的均值衡量独立董事兼任程度(Tot)。

(4)财务背景独立董事

财务背景主要由两方面构成:财务工作背景和财务教育背景。财务工作背景具体是指曾在企业中任职为财务负责人、总会计师、财务总监等,或者有过银行、会计师事务所、证券投资等部门的工作经历。财务教育背景主要是指其毕业专业为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MBA、EMBA等会计相关专业,管理层如果具有注册会计师、税务师等会计相关职称也被认为具有财务背景。本文选用独立董事中具有财务背景董事的比例衡量其监督作用(Indratio)。

4.控制变量

本文参考杨国超等[16]、李婉红等[17]的文献从企业的特征、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宏观经济条件三个方面选取控制变量。具体包括企业规模(Size)、固定资产比例(Fixed)、资产负债率(Lev)、管理层持股比例(Exhold)、两职合一(Comb)、股权集中度(Top1)、股权制衡度(Z)、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GDP增速(GDP)、行业和年份哑变量。

具体变量定义见表1。

(三)模型构建

为研究成本粘性对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的影响,本文首先构建模型1:在不考虑成本粘性的情况下分析业绩与高管薪酬之间的关系;然后在模型1的基础上将成本粘性作为调节变量加入成本粘性与企业业绩的交互项,构建模型2。

Pay=α0+α1Roai,t+α2Controls+εi,t  (1)

Pay=α0+α1Roai,t+α2Stickyi,t+α3Stickyi,t×Roai,t+

α4Controls+εi,t           (2)

为实现成本粘性与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在不同产权性质下的异质性分析,本文按照企业产权性质对模型2进行分组检验。

为检验独立董事治理因素在成本粘性对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影响中的调节作用,本文将独立董事治理因素作为调节变量加入模型2中,构建模型3(模型3中的ADJ代表Ind/Tot/Indratio)。

Pay=α0+α1Roai,t+α2S-

tickyi,t+α3ADJi,t+α4Stickyi,t×

Roai,t+α5Stickyi,t×Roai,t×

ADJi,t+α6Controls+εi,t (3)

四、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成本粘性最大值为5.134,最小值为0.022;高管薪酬对数的最小值为12.270,最大值为16.330,成本粘性和高管薪酬均在不同企业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说明不同企业在成本管理和高管薪酬治理能力方面的差异较大,研究成本粘性与高管薪酬契约之间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二)基础回归分析

1.成本粘性与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

表3报告了成本粘性与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的回归结果。列(1)和列(2)是在不考虑成本粘性的情况下,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数据结果显示企业业绩与高管薪酬的系数为正(1.793),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列(3)和列(4)是加入成本粘性与企业业绩交乘项后的回归结果,交乘项(Sticky×Roa)的系数为负(-0.148),显著性为1%,说明成本粘性会降低薪酬业绩敏感性,H1得到验证。

2.产权性质、成本粘性与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

表3列(5)、列(6)和列(7)、列(8)分别为国有企业样本和非国有企业样本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两组样本中交乘项(Roa×Sticky)的系数均为为负且通过显著性检验。本文采用费舍尔组合检验的方式对交乘项(Roa×Sticky)进行组间系数检验,经验p值小于0.1,对系数的比较是有意义的,国有企业交互项系数(-0.429)小于非国有企业的系数(-0.106),说明相比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中薪酬契约有效性更易受到成本粘性的影响,H2得到验证。

3.独立董事的治理效应

表4的列(1)是独立董事治理效应的检验结果,交乘项(Roa×Sticky×Ind)的系数为正(0.642)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独立董事能够缓解成本粘性导致的业绩指标不能准确衡量管理层努力程度问题。表4的列(2)为独立董事兼任调节效应的检验结果,交乘项(Roa×Sticky×Tot)的系数为负(-0.085)且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与交乘项(Roa×Sticky)的系数符号相同,说明独立董事在多家企业兼任会分散其精力,不能有效履行监督职能,反而会加剧成本粘性对薪酬契约的影响,H3a和H3b得到验证。列(3)和列(4)分别是财务独立董事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调节作用的检验结果,在国有企业中,交乘项(Roa×Sticky×Indratio)的系数在1%的水平显著,且为负数,与交乘项(Roa×Sticky)的系数符号相同,表明财务独立董事在国有企业中不但没有有效实行监督作用,缓解成本粘粘性对薪酬契约的影响,反而加剧了成本粘性对薪酬契约的负向影响。但在非国有企业中预想的财务独立董事的作用并没有得到验证,交乘项(Roa×Sticky×Indratio)系数为正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三)稳健性检验

1.替换高管薪酬衡量指标

本文采用刘星等[18]的研究,用全部高管薪酬的对数(Paysum)替换高管薪酬的衡量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重新回归后的结果表明成本粘性会降低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且在国有企业中更显著,与原假设保持一致。

2.制造业行业回归

刘武[19]研究指出企业成本粘性存在行业差异,换言之,成本粘性对薪酬契约的影响也可能存在行业差异。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固定资产占比大,成本构成更为复杂,很难在短期内快速调整成本,更易产生成本粘性问题,因此本文以制造业行业为子样本进行稳健性检验,结论与原假设保持一致。

3.固定效应回归

为避免产生遗漏变量的问题,本文采用个体年份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再次进行回归分析,结论与原假设保持一致。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成本粘性的存在会降低企业高管薪酬契约的有效性,这种抑制效果在国有企業中更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独立董事发挥监督作用会缓解成本粘性对薪酬契约的影响,但当独立董事兼任公司过多时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以监督高管行为为目的之一的财务独立董事在国有企业中反而会加剧成本粘性对业绩型薪酬契约的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将成本粘性治理指标融入公司治理中高管薪酬激励机制,提高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

将成本粘性治理指标融入公司治理中高管薪酬激励机制,在收入指标上升时,把成本粘性治理效果作为高管薪酬的辅助考核指标,避免市场的上升态势掩盖管理层自利行为,提高衡量管理层努力程度的准确性;在业绩下滑时,把成本粘性治理效果作为主考核指标、收入作为辅助考核指标,衡量高管在节支的利润增长途径中的主观努力程度,提高薪酬契约有效性。

2.将成本粘性治理指标融入企业管理业绩指标考核,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增收节支是传统意义上企业利润增长的两大途径。但收入和成本同增同降幅度不同也会导致企业利润的增加。成本粘性经治理不存在后,企业业绩景气,收入和成本同升时,收入上升的增量大于等于成本上升的增量,高管通过自己的工作努力对成本费用进行管理让利润增加;企业业绩滑坡,收入和成本同降时,收入下降的减量小于等于成本下降的减量,高管通过自己的工作努力对成本费用进行管理让利润增加。因此企业将成本费用相关指标纳入管理者的考核指标中,在提升对高管在职期间努力程度准确衡量的同时促进企业高管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提升企业业绩。尤其是在国有企业中,由于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责任,对高管努力程度的衡量也更加复杂,成本费用指标的加入可以丰富对高管在职期间行为的认知,加强对高管团队的管理。

3.重视独立董事对企业成本管理的监督职能,合理配置独立董事

独立董事职能包括监督和战略顾问两部分。规范管理层行为需要独立董事尽职履行监督职能,企业引进独立董事时可以按照战略顾问和决议问责两种职能属性区分不同独立董事的工作重点,以保障独立董事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此外,企业在聘请兼任多家公司的独立董事时要谨慎,明晰引进独立董事的目的,不能单纯认为兼职多家公司就代表着能力卓越。另外,对于兼任企业过于分散的独立董事,监管当局有必要引起重视,跨地区的高额监管成本可能会使独立董事监督作用减弱。

理论上,财务独立董事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可以弥补现有薪酬契约中不存在成本费用相关指标的不足,增强董事会对股份公司成本经营管理的监督职能,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但在现有独立董事制度中,财务独立董事的优势并没有得到体现,现有企业治理中财务独立董事的作用更多是战略顾问型而不是决议问责型,缺乏打破高管权威的路径,这在国有企业中更加明显,因此企业应改善独立董事制度中独立董事权责不对等的问题,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参考文献】

[1] 毕晓方.会计盈余质量对业绩评价的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7):149-152.

[2] 马广奇,廉瑜瑾.成本粘性:管理会计研究的新领域[J].会计之友,2012(29):22-24.

[3] 苏文兵,李心合,段治翔.基于成本粘性的盈利预测及其精度检验[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2,31(5):930-940.

[4] 马广奇,韩洋.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影响成本粘性吗[J].财会月刊,2017(29):3-10.

[5] 杨武湖.盈余管理动机、股权性质与企业成本粘性[J].财会通讯,2017(24):80-84.

[6] 陈根.真实盈余管理对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基于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0(5):145-148.

[7] ANDERSON M C,R D BANKER,S N JANAKIRAMAN.Are selling,general,and administrative costs “Sticky”?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3,

41(1):47-63.

[8] BANKER R,CHEN L.Predicting earnings using amodel based on cost variability and cost stickine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6,81(2):85-307.

[9] 万寿义,王红军.费用粘性成因的理论分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27(4):83-86.

[10] 万寿义,徐圣男.我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的经验研究——基于不同成本类型的视角[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12):73-74.

[11] 杨张萌,王鑫斌.国企混改、高管职业背景与企业创新[J].商业会计,2022(20):36-42.

[12] 高塬,马连福.高管薪酬监督博弈与独立董事有效性研究[J].运筹与管理,2022,31(9):176-182.

[13] 马如静,蒙小兰,唐雪松.獨立董事兼职席位的信号功能——来自IPO市场的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5,

18(4):82-95.

[14] 邵剑兵,刘云贺.独立董事职业背景会影响企业高管薪酬吗?——基于财务背景与金融背景差异视角[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1,37(5):127-138.

[15] WEISS D.Cost behavior and analysts'earnings forecast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0,85(4):1441-1471.

[16] 杨国超,邝玉珍,李秉成.成本粘性对公司价值的长短期影响[J].会计研究,2022(8):45-58.

[17] 李婉红,王帆.智能化转型、成本粘性与企业绩效——基于传统制造企业的实证检验[J].科学学研究,2022,

40(1):91-102.

[18] 刘星,汪洋.高管权力、高管薪酬与现金股利分配[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11):115-123.

[19] 刘武.企业费用“粘性”行为:基于行业差异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2):105-112.

猜你喜欢

成本粘性独立董事公司治理
独立董事辞职决策的原因和后果:文献综述
浅析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
公司治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我国中资财产保险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实证检验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关系探究
企业成本结构对短期成本决策的影响
不同产权性质与成本粘性差异
独立董事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成本粘性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