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的途径探究

2023-08-25孙藤藤

求知导刊 2023年17期
关键词:节奏感培养途径小学音乐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越来越多的小学音乐教师对音乐课程的教学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以节奏感为代表的音乐素养的培养工作也成为业界同人关注的焦点,与之有关的教学思路、策略也在实践中不断出现、成型、完善。文章结合作者个人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依托文献查阅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围绕节奏感的培养途径展开探究,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可以给相关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灵感和帮助。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感;培养途径

作者简介:孙藤藤(1983—),女,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祥瑞园小学。

在小学课程体系中,音乐是最能体现“五维”教育理念的特色课程之一,其对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但是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部分小学音乐教师习惯用“添头”乃至“娱乐课”的眼光来看待音乐课程,没有对节奏训练项目的有效设计给予足够的关注,忽视了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导致音乐课程的综合教学维度长期无法得到质的突破。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广大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充分结合小学生的普遍思维、认知和行为特点以及具体的课程教学资源来制订、执行系统的节奏感培养方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节奏感。

一、彰显节奏训练的趣味性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发动机”,同时也是教师教学中最为得力的“助手”。只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育活动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因此,小学音乐教師在进行节奏训练的过程中应突出教学环节的趣味性,让学生以自主、自觉的态度配合教师的引导和训练,依托游戏活动、生活元素和课外资源实现对课堂教学的优化,以此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依托游戏活动开展节奏训练

小学生十分乐意参与那些具有较强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并且可以在这种活动中激发出很强的思维悟性和行动能力。基于此,小学音乐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节奏练习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具体的训练主题、方向、要求以及学生的兴趣点和能力等要素,设计、组织更多富有趣味性、代入感和引导力的节奏游戏来让学生广泛参与其中,使学生得以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充分体会到节奏的具体概念,同时学会各种体现节奏感的律动动作[1]。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玩一场“击鼓传花”的经典音乐游戏:教师准备一束花交给第一名学生,由第一名学生依次向后传递花束,同时教师在一旁敲击手鼓,手鼓停下时花束在哪个学生手里哪个学生就要表演一段才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调节敲鼓的节奏来给学生暗示,节奏越快就意味着鼓声更有可能停止,而节奏越慢则表示时间还比较充足。

上述节奏训练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在“边玩边练”的状态下实现对节奏技法的领会和掌握,同时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团队默契和“乐感”,教学效果显著。

(二)依托生活元素开展节奏训练

小学生容易对身边的事物和人群产生好奇心。基于这一现象,小学音乐教师不妨在组织节奏训练活动的过程中融入更多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日常元素,借助有关的资源整合出相应的节奏训练平台、情境、材料和对象。这样一来能借助学生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大大降低开展节奏训练的“门槛”;二来能使生活当中的音乐教育资源变得更具亲和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节奏训练的能动性,在主观层面上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与音乐、节奏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要注意的一点是,小学音乐教师在挑选节奏感培养材料时务必确保这些材料和学生的生活具有联系性,否则会因较强的生疏感而产生不利的反作用[2]。

比如,在组织学生进行节拍训练时,教师可以生活中具有节奏感的声音作为素材,让学生从这些声音里提炼出具体的节奏并用打节拍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操场上跑步时同学们的脚步声、松动的水龙头发出的滴水声、老旧的木门被徐徐打开时发出的“吱呀”声等。

通过这样的模式,学生在理解节奏感的概念以及完成对相应知识、技法的吸收时就会获得更多的支点,促进自身节奏感培养。

(三)依托课外资源开展节奏训练

小学生会对新鲜的事物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单靠教材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这种求知欲,基于这一客观认识,小学音乐教师在挑选节奏教学曲目的过程中,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向课外音乐作品——尤其是广受学生喜爱的音乐作品倾斜,使学生能够从有关的音乐作品当中获得节奏认知。

例如,在完成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中的《尼罗河主题曲》这首节奏相对舒缓的歌曲的节奏训练后,教师可以选择节奏较为舒缓且更有“流行气质”的《绿色》《盗将行》《处处吻》等流行歌曲或其节选部分作为开展巩固训练的素材,让学生仿照课堂训练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二次运用,也可以让学生凭借自己对这些歌曲的记忆进行演唱练习。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积极性就可被调动起来,在练习新歌曲的过程中,他们的节奏感知能力就能得到更高维度的锻炼和强化,有助于他们开阔音乐视野、陶冶艺术情操。

二、彰显节奏训练的生本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这句话从核心层面揭示了教学工作的生本原则——只有让学生以能动、自觉的模式进行内在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教师的教学才有可能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基于这一认识,小学音乐教师在构建节奏课堂的过程中,应从“生本教育”理念出发,依托对学生本能反应和小组合作模式的有效应用来提高教学效率、质量,以实现“成就学生”的理想目标。

(一)在节奏训练中利用学生的本能反应

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识到,学生绝非没有主观情感和个性表达需要的“学习机器”,他们拥有作为人的最基本的自然反应机制,就算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节奏训练,大多数小学生也能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活动当中做出一些自然的律动。出于对这一事实的认识和有效利用,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展节奏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可先不对学生进行明显的外力引导,而是组织学生自由欣赏一段音乐,使他们在自然感知中自发地做出一些律动。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动作记录下来,并在之后的节奏训练环节当中借助这些动作去设计更为丰富且具有生本效能的教学内容来完善教学环节[3]。

比如,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欣赏一首悠扬的轻音乐,当学生陶醉其中,便会下意识地做出轻轻敲打手指、用脚打节拍等动作。对此,教师在接下来的训练中就可以用这些动作来取代传统的拍手、打节奏器等方式来带领他们提取曲调节奏。

这样一来,学生在训练时就能够更好地获得节奏感知、取得训练成果,让节奏训练课堂呈现更显著的生本特点,同时也让学生从更深层面发现自己在节奏感知方面的独特天分。

(二)在节奏训练中利用小组合作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本身就是一项具有群体意味的活动,学生之间的合作认知和沟通探索对于他们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必要的。结合这一客观事实,小学音乐教师在完成基础性的概念和技法教学之后,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来开展节奏感的应用练习,发展学生的个性化节奏认知能力,并让学生充分分享、交流各自的学习经验和心得。必须要注意的是,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发挥协助者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

例如,在完成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真善美的小世界》这一首歌的教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他们合作练习这首歌曲,并设计一些肢体律动来做简单的“配舞”,在条件允許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些简单的韵律舞。

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节奏的认知就可以在彼此校准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同时也可以从相关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发展成果的巩固和优化。

三、彰显节奏训练的日常性

学习所追求的并不是“天才般的突破”,而是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基础知识的牢筑。小学音乐教师要将“寓教于常”的理念落实到对学生的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中,利用学生的碎片时间和家校合作平台来拓展节奏教学的维度,同时使学生在相应的活动中自主发展音乐素养。

(一)利用碎片时间组织节奏训练

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小学生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这些时间大多比较零散,不足以支持“大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也能够为学科素养培养工作带来一些帮助。小学音乐教师可以把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节奏练习延伸到课外,将之改造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执行的趣味节奏练习活动,发动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常态化的节奏感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下形成更为良好的节奏感知素养,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化音乐素养的形成和提升。

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节奏感知能力和现阶段的训练成果设计一些简单的动作,并将它们串联成一套简单的韵律操,让学生在大课间、活动课等时间练习。如果学生的整体表现较好,教师甚至可以将学生开展这些活动的场景录制成视频作为校园的宣传素材。

借助这样的模式,小学生对节奏的认知和掌握将会更好,教师也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学生的节奏感形成状况,以此来推动课堂教学工作的长效发展。

(二)利用家校合作组织节奏训练

家长和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重要的引路人,家校的默契配合和充分合作是实现学生综合发展的必要前提。基于此,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节奏感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继续落实自己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也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和学生家长建立高效的联动机制,一来带领学生家长切实认识到培养节奏感的重要意义,二来在家庭教育方面给家长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从而让学生的节奏感培养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支持[4]。

例如,教师可以将自己开展节奏训练的内容录制成视频,并剪辑成突出重点的微课视频,而后将这些视频打包、上传至家校交流群或者班级“云”空间,让家长能够随时随地下载、观看,从中了解学生的节奏训练内容、进度和具体的指导方法。如果可以的话,教师也可以建议家长和子女一起在家里做一些节奏韵律操,并录制成视频共享到家校群中。

这种教学模式既能为学生的节奏感培养带来助推力,也能给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架起一座新的桥梁,还能让学生在主观层面上强化自己对音乐节奏的感知。

结语

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达成发展学生、成就学生的核心目标。小学音乐教师应当进一步认识并在日常工作中大力践行这一点,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当作一项关键的工作来看待,提升学生对音乐节奏的认识,围绕多元主题设计、执行系统性的训练策略,使学生得以更好地感受节奏、掌握节奏、表达节奏、感悟节奏,使他们的音乐学习更具章法、特色,从而为学生将来进行更深层次的音乐学习、节奏练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曹蕾.小学音乐节奏感训练的重要性及其措施分析[J].文渊(小学版),2019(7):428.

龚翠萍.小学音乐节奏感训练的措施[J].小学时代,2019(33):13,15.

钱佳琦.浅析如何培养小学音乐节奏感[J].黄河之声,2019(11):97.

谢小青.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提升的研究[J].读与写,2021,18(27):279.

猜你喜欢

节奏感培养途径小学音乐
论节奏感在爵士舞中的重要性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节奏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