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新模式探究
——以A 省H 学院为例

2023-08-21刘庆生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劳动时代大学生

刘庆生

(淮南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1]。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的主力军,为提高青年学子的劳动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劳动教育进行了深刻阐释,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方针政策。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如何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给予了全面指导,对劳动教育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等做出具体要求。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2022 年版),其中,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2]。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表明国家对学校劳动教育改革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为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路径遵循。

一、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现状

本研究通过CNKI对2012—2022年间的文献进行查阅,以“高校劳动教育”为主题词检索获得文献1 229篇,其中以“劳动教育改革”为研究内容的文献仅153篇,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分布在理论和应用两个层面。

(一)国内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综述

在理论研究层面,高校劳动教育主要包括劳动教育的概念界定和重要性、高校劳动教育内容、存在问题和开展途径与方法等领域。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劳”纳入全面发展理念,对高校劳动教育的概念界定也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学者们统一将劳育提升至并列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地位来研究其内涵与独特价值。在重要性方面,郭长义提出劳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劳动[3]。张庆亮等通过文献归纳总结发现,近年来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观念、高校、社会、家庭与个人等五个方面[4]。高亚伟提出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具有劳动育人功能的文化资源通过校园景观建设等方式打造具有“劳动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5](P22-24)。孟国忠指出,以2022年颁布的新版课标为基础,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应更加注重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使其真正发挥“以劳育人”的价值与功能,为培养具备劳动素养的综合性人才奠定坚实基础[2]。

(二)国外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建立和完善劳动教育相关机制,通过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配合提升劳动教育实施的可行性和目的性等方面。西方关于劳动教育的阐述最早可追溯于空想社会主义鼻祖托马斯·莫尔,他主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歌德认为,劳动教育的内在目的是培养有个性的人,所有的生活与行为中手工劳动是最重要的,学生必须学习耕作、园艺、御马等[6]。傅里叶提出教育应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点,指出生产劳动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手段。斯瓦德科夫斯基认为劳动是培养儿童个性的主要因素,是人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7]。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现状调查方案设计及实施

(一)调查对象

文章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2021 年11月对安徽省H 学院在校生发放1 3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 284份。其中男生627人,女生657人;文科生467人,理、工科生432人,艺术生385人;大一337人,大二389人,大三403人,大四155人;农村户口857人,城镇户口427人;独生子女1043人,非独生子女241人(见表1)。

表1 被试学生基本情况

(二)研究工具

问卷内容改编自徐海娇的《高校劳动教育研究调查问卷》,题型主要分为:学生对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需求、学生更愿意参加劳动的类型和学校施行的劳动教育活动满意度等方面,涉及16个相关问题[6]。

(三)施测过程

本研究以教学班为单位,在教师课堂上集体施测,当堂全部收回。全部回收数据均采用Excel和SPSS 20.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学生参加劳动教育动机层面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国家实施劳动教育的初心是要促进大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是他们走上职场、走进社会的教育保障,但在高校具体操作实践中,劳动教育动机发生了一定偏离。调查发现,在学校组织大学生参加劳动教育基地实习的过程中,有57.2%的同学认为此活动仅流于形式,对个人并无帮助,而仅有8.7%的同学认为学校组织的劳动,个人从中获益较大(见图1)。

图1 大学生参加学校组织与专业相关的劳动教育基地实习感受

新时代,国家实施“五育并举”教育政策,以期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但由于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中部分担任劳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仅单纯地将劳动教育作为上级领导布置的工作任务,往往缺乏充分的理论思考和实践验证。大学生参加此类劳育活动较为被动,缺乏主动性,劳动教育实效性不明显。

(二)高校学生参加劳动教育的价值观

由图2可知,新时代大学生参加劳动时,选择义务劳动的仅占25%,而选择有偿劳动的则占63%,由此可见,青年学子参加劳动往往比较看重物质报酬。由图3可知,劳动教育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大学生经常开展劳动价值观教育的仅占16.5%,偶尔会涉及的占41.8%,而没有提过的占16.5%。由此不难发现,高校亟需针对学生开展劳动过程性教育环节。

图2 大学生参加劳动的价值观表现

图3 授课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开展劳动价值观教育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学,教师应当在劳动教育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但在当前实际教学实践中,部分任课教师仅仅将劳动教育这门课程作为完成学校教学工作量的一部分,用心用情地开展教育引导的力度不够,其结果往往会对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初心产生影响。

(三)大学生对于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反馈

由图4可知,被试群体对于高校举办的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之感受,觉得很有成效占23.5%,而认为作用比较小的占35.2%,没有成效的占6.7%。通过图5数据显示,被试学生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劳动现状反馈,有65.4%的同学认为当前劳动教育现状堪忧,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仅有31.8%的学生认为总体情况较好。

图4 大学生对于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实践感受

图5 大学生对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现状反馈

高校教师是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他们对于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总体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大多数管理者和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理解的鸿沟,容易忽略课堂教学主体(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劳动教育知识往往显得繁琐无章,而大学生对于劳动知识的真正需求并未得到解决,难免会导致其参加劳动教育的自主能动性普遍降低,进而造成劳动教育教学方面出现供需失衡,学生对于学校的劳动教育现状普遍认可度较低。

综上所述,新时代地方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层面存在以上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何能够更好地完善学校劳动教育过程、夯实劳动教育成果,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四、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几点思考

本研究将以问卷调查结果为基础,紧扣问题导向,靶向施策,提出新时代地方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的改进意见。

(一)高校劳动教育理论解析

高校劳动教育涉及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到目前为止,关于高校劳动教育的概念界定较少,且还未达成明确共识。查阅文献发现关于劳动教育的概念界定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将劳动教育纳入德育内容,认为劳动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两者是归属关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品德、劳动态度等方面;第二,劳动教育隶属于智育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智力水平的一种载体;第三,劳动教育是德育和智育的结合体,二者兼有之;第四,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实践活动形式[7]。高校教育工作者明确了劳动教育的理论内涵,对于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教学现状,学校应理清思路,逐步实施针对性强、实效性足的系列改进措施,有效彰显劳动教育在“五育并举”教学目标中的关键作用。

(二)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际对策

1.融合内外渠道,创新构建高校劳动教育新模式

“提升高校劳动教育水平,需要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实现多措并举”[8]。通过前期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明确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紧扣问题导向,尝试构建“内外融合,四维(思想、实践、环境和机制)共振”高校劳动教育改革新模式,各层面互联互通,同向同行,共促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五育并举”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图6)。

图6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新模式框架图

2.强化思想引领,创新高校劳动教育生成路径(图7)

图7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内部创新

(1)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

新时代青年学子劳动观直接影响高校对于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成败,因此,各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思想上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将劳动精神转化为实践行动。

当前高校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历,促使他们牢固树立劳动平等观:认识劳动主体的平等和劳动过程与结果的平等,将平等理念入脑、入心;教育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劳动的目的和价值,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鼓励大学生将个体幸福与人民幸福有效融合,认识人民幸福是个体幸福的保障,个体幸福是人民幸福的基础;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认同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筑牢高校“五育并举”均衡发展观,树立“劳以树德”“劳以增智”“劳以强体”“劳以育美”“劳以创新”的理念,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2)建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主阵地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需切实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在深度理解劳动教育本质的基础上,劳动教育的实施者要积极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通过与大学生交谈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秉承OBE反向设计理念,以学生的实际兴趣为抓手,将他们生活中的劳动经验纳入劳动教育的内容,结合青年学子的心理特征,充分调动他们参加劳动的主观能动性。高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承担构建“五育并举”教育目标的重任,因此要保证课堂教学中使用劳动要素的质量和效果,挖掘好所有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结合劳动教育的内容向大学生灌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使其认识到自身正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与责任。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在兼顾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科研—生产”一体化模式,将理论知识融入社会实践,鼓励引导大学生在生产的各个环节沉浸式劳动,体验专业的社会角色,并通过劳动成果获得专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更自信地开展后期的专业学习和劳动实践,实现良性循环。因此,新时代地方应用型高校可尝试创设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定期参与集体劳动,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校劳育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同时有助于提高新时代青年学子的劳动素养。

3.强化顶层设计,筑牢高校劳动教育外部创新路径

(1)营造大学生热爱劳动教育软环境

各高校要努力营造良好劳动氛围,提高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首先,要积极弘扬劳动教育正能量,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坚决抵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错误理念的侵蚀,强化大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奋进新时代的崇高理想追求。其次,依托校园融媒体中心,利用学校官方微博、微信以及校园电子屏等大力宣传劳动文化,集中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并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注重营造劳动文化氛围和培养学生劳动情怀,经常邀请时代楷模、劳动模范、一线普通劳动者开设讲座、先进事迹报告会等;结合植树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农民丰收节等,大力举办弘扬劳动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最后,做好学校劳动典型选树和事迹推广,加强劳动教育宣传引导,积极营造师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浓厚氛围。

(2)完善高校劳动教育工作评价机制

“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久久为功,形成长效工作机制”[9]。首先,高校需配备专项劳动教育资金,一方面用于购买教学常用设备,创办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另一方面,对于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师生员工设置奖金进行模范表彰,强化青年学子在思想上主动接受劳动教育,在精神上自觉提高劳动素养。其次,学校不仅需要提高当前劳动教育师资的教学技能,而且需要培养一批能够胜任劳育教学的“新鲜血液”,有效充实高校劳动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最后,学校需在校内外遴选一批在劳动教育实践层面有经验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携手并进,提升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管理制度是学校顺利开展劳育工作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设置劳育管理机构,并完善相应管理制度,形成校—院—班三级管理体系,由学校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实施全面统筹,二级学院分管领导进行具体管理,辅导员开展组织动员,班级同学参与具体实践。高校应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建立持续有效的激励和约束考核机制。在教学管理层面,高校要不定期督查和指导各二级学院开展劳育工作的实施情况,对于检查结果奖罚分明,有效激励师生员工的工作激情。大学生作为知识受体,考察大学生对于劳育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实际接受情况是对授课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

图8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外部创新

五、反思与展望

由于文章对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研究能力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前期对于本研究中很多问题的处理存在不足,尚需后期予以完善。

本研究的调查形式主要以问卷展开,辅之以实地调研,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劳动教育现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具体成因的探究不够深入,比如新时代教师群体对高校劳动教育的感受及建议等并未涉及。调查样本需进行被试群体优化,现有样本容量适中,被试人群均来自同一高校(A 省H学院),但如能把问卷调查人群扩大到省内其他相关地方应用型高校,数据会更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摇篮,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加强青年学子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劳动时代大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