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轭聚合物材料在光催化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潜在挑战

2023-08-21张森林屈年瑞谷建民王德松

燕山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共轭光催化剂催化活性

赵 锐,张森林,屈年瑞,谷建民,王德松

(燕山大学 河北省应用化学重点实验室,河北 秦皇岛 066004)

0 引言

太阳被称为超级“能量仓库”,可以不断地将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平均每小时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足以满足人类一整年的能源需求[1-2]。尽管太阳能具有价廉、丰富和清洁的优点,但由于其能量密度低、稳定性差和时区依赖性高等问题,很难被高效地投入应用。利用光催化的相关反应将清洁、可再生的太阳能转化成具有高能量化学能是一种有效的新能源获取方式。由于半导体较强的氧化还原能力,光催化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污染废水的处理,是一种强有力的环境修复策略。此外,光催化裂解水生产清洁氢燃料有望缓解全球能源危机,整个过程可达到清洁、环保和可再生效果[3-9]。最后,合理运用光催化技术可以将CO2(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成分)转化为增值化学品(一氧化碳、甲烷和甲醇等),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解决当前由于CO2过量释放引起的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10-14]。到达地球表面接近一半的太阳光能量都是来自可见光(其范围约400~800 nm),怎样高效地利用可见光成为了光催化领域研究的最大挑战。

无机半导体光催化材料能够利用光能催化分解水和空气中的有机污染物,具有光催化活性高、稳定性好、价格相对较低等优点[15],成为光催化领域降解污染物中研究最为深入的一类光催化材料。然而,由于该类材料带隙较宽,只能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光,故使得其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较低,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速率慢,而且受激发后产生的光生电子和光生空穴又很容易复合,从而导致了其较低的光催化性能[6-7,15-16]。在对大量无机半导体光催化材料进一步研究中发现,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即使经过了设计、调控,依然难以有效地利用太阳光[17-18]。共轭聚合物半导体材料,可直接通过分子设计和控制聚集等策略对材料的相关属性进行改良,这是无机半导体材料无法比拟的。共轭聚合物材料现已应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19-20]、有机发光二极管[21]和光电化学器件[22]等领域。然而,将共轭聚合物半导体作为光催化剂,将太阳能有效地转化为化学能仍然是目前研究的一大重点。

本文基于共轭聚合物半导体光催化材料所体现出的突出优势,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综述。进一步地,总结了该类材料在污染物光降解、光催化制氢、光催化CO2还原三个方面的光催化机理及应用。最后阐述了该材料在实际应用和研究中存在的挑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1 共轭聚合物半导体材料

1.1 共轭聚合物半导体材料的发展

最早关于共轭聚合物光催化剂的报道可以追溯到20 世纪80 年代,日本科学家证明了聚对苯在紫外光下可以驱动析氢反应,在特定空穴牺牲剂的存在下产生微量的氢气[23-24]。2008 年,河北科技大学王德松教授团队开创性地通过原位聚合法选用聚苯胺(PANI)对二氧化钛(TiO2)纳米颗粒进行改性,少量PANI 引入可以有效增强TiO2纳米颗粒的分散性,提高了该复合材料在紫外光下的光催化活性[25];基于以上工作该团队在同年申请发明专利“具有可见光催化活性的AgBr/PANI/TiO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26],将共轭聚合物材料聚焦于光催化领域,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基于王德松团队的工作展开了对共轭聚合物材料的研究。2009 年,王心晨教授课题组发现非金属聚合物石墨相氮化碳在可见光和不同牺牲剂的条件下完成析氢反应和产氧反应。这一突破性发现引发了相关研究人员对氮化碳及其衍生聚合物替代金属氧化物作为光催化剂的大量关注[27]。2015 年,D.J.Adams 和A.I.Cooper 等人制备得到光学带隙在1.94~2.95 eV 范围间的可调多孔有机聚合物,将该类材料应用于光催化水裂解析氢反应[28]。以上系列突破性的工作吸引了大量学者关于共轭聚合物用于光催化领域的应用研究。

1.2 共轭聚合物基光催化剂

1.2.1 石墨相氮化碳及其衍生物

石墨相氮化碳(g-C3N4)材料因其良好的光催化活性和高效的可见光吸收而引起广泛关注。共轭层结构中碳和氮原子之间的强共价键,使其具有较高的化学和热稳定性[29-30]。石墨相氮化碳是由廉价的含氮前体,如双氰胺、氰胺、三聚氰胺、尿素和硫脲等聚合形成的[31-32]。

g-C3N4中的碳氮原子通常是sp2杂化,结构单元通常是由三嗪环或七嗪环(如图1)组成的[15,20]。两个环用σ键连接,垂直于σ键的p 轨道形成共轭大π 键。Kroke 等人通过密度泛函数理论得出以七嗪环为单元的g-C3N4结构更稳定[33]。π 共轭体系的石墨相结构使得g-C3N4高效地传输光生载流子[34]。g-C3N4具备特殊的物化性质和一定的光催化活性,使得其被广泛应用于能源和环境领域中。

图1 g-C3N4 的结构示意图Fig.1 Structure diagram of g-C3N4

然而,由于g-C3N4的高电子-空穴重组率、可见光吸收不足(仅限460 nm 以下)、低比表面积(10 m2/g)等特点,使得其作为光催化剂面临着很大挑战[35]。现今已经有多种策略可以增强g-C3N4的光催化性能,主要包括掺杂、缺陷控制、尺寸与结构调整和异质结构建等[33,35-36],其中通过构建异质结的策略可有效提高g-C3N4半导体的光催化活性。Liu 等人通过使用微波马弗炉加热均匀分散的二硫化锡(SnS2)纳米片和g-C3N4纳米片,得到了SnS2/g-C3N4异质结[37]。

通过透射电镜(TEM)进一步观察g-C3N4和SnS2/g-C3N4的形貌。g-C3N4具有多个堆叠层的褶皱层结构(图2(a)),而SnS2为单层片状,由图2(b)中可清晰观察到SnS2/g-C3N4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虚线为g-C3N4的边缘,虚线外为SnS2,说明SnS2纳米片能够被均匀地负载在g-C3N4纳米片的表面,形成有效的SnS2/g-C3N4异质结构。当SnS2沉积在g-C3N4纳米片表面时,H2生成速率约是纯g-C3N4的3 倍,证实了异质结的形成可以促进g-C3N4中光电电子空穴分离,从而潜在地提高H2产率。

图2 样品g-C3N4 和SnS2/ g-C3N4 的TEM 图Fig.2 TEM image of g-C3N4 and SnS2/ g-C3N4

Katsumata 等人[38]通过简单的煅烧方法制备复合光催化剂WO3/g-C3N4。三氧化钨(WO3)负载量达到10%,WO3/g-C3N4复合材料H2生成速率达到110 μmol·h-1·g-1(图3),约为纯g-C3N4的2 倍,实现了g-C3N4基复合材料析氢速率的进一步提高。

图3 g-C3N4 和WO3/g-C3N4 的析氢效果Fig.3 Hydrogen evolution effect of g-C3N4 and WO3/g-C3N4

基于g-C3N4材料优异的物化性质,Hua 等人将磷化亚铜(Cu3P) 纳米颗粒有效负载在了g-C3N4表面上,成功合成了Cu3P/g-C3N4复合光催化剂[39],在可见光下(λ>420 nm),该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如图4)。Cu3P是没有光催化活性的,但当仅质量分数为1.0%的Cu3P 颗粒负载到g-C3N4纳米片后,其复合材料CC-1.0 的光催化活性得到成倍的提高,析氢量达到808 μmol·g-1·h-1,约为纯g-C3N4的75 倍。接下来,当继续增大Cu3P 的负载量后,复合材料的析氢量逐渐降低,这可能是由于g-C3N4表面多余的Cu3P 对光吸收的屏蔽作用而导致的。

图4 g-C3N4 和Cu3P/g-C3N4 的析氢效果Fig.4 Hydrogen evolution effect of g-C3N4 and Cu3P/g-C3N4

光催化剂的稳定性是评定其光催化性能的一项主要的参数,因此该团队对Cu3P/g-C3N4复合材料进行了进一步地稳定性测试。由图5 所示,在连续循环4 次后,Cu3P/g-C3N4的光催化活性没有明显下降,表明Cu3P/g-C3N4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光催化反应稳定性。

图5 Cu3P/g-C3N4 的稳定性测试Fig.5 Stability test of Cu3P/g-C3N4

1.2.2 线性高分子

早在1985 年,线性高分子聚对苯首次应用于紫外光下的光解水产氢反应[23];该材料作为最早的线性高分子光催化剂且最早应用于光催化析氢反应。紧接着,研究证明了以双吡啶为结构单元的线性高分子可以有效实现光催化水裂解析氢反应[40]。近年来,共轭聚合物材料多被用作光催化剂。特别地,从线性结构的角度出发,聚苯胺(PANI)具有共轭大π 键体系,其中π 或π∗键轨道可以形成电荷迁移复合物而产生电荷迁移,因此该种共轭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环境稳定性,又基于其易制备的特点使得PANI 聚合物受到众多科研人员的大力关注[41]。

无机半导体/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在光催化领域广受关注。王等人[25]首次通过原位聚合法合成了TiO2/PANI 复合材料,即先通过化学氧化法将在TiO2纳米颗粒表面将苯胺(ANI)原位聚合生成聚苯胺(PANI),得到TiO2/PANI 纳米复合材料。

一般纳米TiO2的表面能较高,其颗粒间易聚集,导致该材料较低的比表面积和活性位点,这限制了其在许多领域的应用。但经过线性共轭聚合物PANI 改性后的TiO2纳米颗粒相比于TiO2纳米颗粒的团聚效应有了明显的缓解(图6)。这表明PANI 能够有效抑制TiO2纳米颗粒的聚集,对提高纳米材料分散性和复合材料光催化性的相关工作有重要借鉴意义。

图6 TiO2 和TiO2/PANI 的TEM 图Fig.6 TEM image of TiO2 and TiO2/PANI

特别地,除了微观形貌上的变化,经过PANI改性后得到的TiO2/PANI 复合光催化剂对光的吸收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如图7 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所示,TiO2纳米颗粒只能吸收紫外光(λ<400 nm),而PANI 较强的光吸收能力,导致其复合材料TiO2/PANI 样品的光吸收强度得到提高的同时,其对太阳光的吸收范围也大幅拓宽至近红外光区(λ>760 nm)。

图7 TiO2 和TiO2/PANI 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Fig.7 UV-vis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a of TiO2 and TiO2/PANI

基于以上工作的启发,R.Sasikala 等人先采用沉淀法得到硫化镉(CdS),再使用原位复合法制备了MoS2-PANI-CdS 三元复合材料[42]。该复合材料在可见光区域能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性能,它的析氢速率可以达到0.57 mmol·h-1·g-1,并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图8),进一步拓宽了无机半导体/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

图8 MoS2-PANI-CdS 的稳定性测试Fig.8 Stability test of MoS2-PANI-CdS

1.2.3 有机共轭骨架材料

根据化学组成、组成单元的共轭程度、是否呈多孔结构和结晶度,可以将聚合物网络光催化剂分为共轭微孔聚合物、共价三嗪基骨架和共价有机骨架(COFs)等[43]。2015 年,D.J.Adams 和A.I.Cooper 等人通过调节共聚物的组成,采用Suzuki-Miyaura 偶联反应合成了带隙连续可调的聚合物半导体材料,将共轭微孔聚合物用作光催化剂,应用于可见光下的光催化裂解水的析氢反应[44]。自此,共轭微孔聚合物得到了大家的持续关注,一些各具特点的共轭微孔聚合物催化剂相继被开发。

共价三嗪骨架是以三嗪单元为基础结构,与其他单元结构交叉共轭形成的一种高含氮量、化学结构稳定的多孔材料[45]。不同于热解获得的氮化碳材料,共价三嗪骨架既可以通过高温熔盐法制备,也可以通过低温下的偶联反应获得[46]。合成方法对于共价三嗪骨架作为光催化剂的活性有着重要影响[47]。共价有机骨架(COFs)材料是由有机结构单元通过共价键形成的新型高分子材料,COFs 是基于共价键有序连接的一类晶态高分子材料,具有规则的孔道结构、稳定的骨架结构、较高的比表面积、较高的孔隙率以及易于被功能化修饰等优异的特点,现已成为功能有机材料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2014 年,B.V.Lotsch 课题组开发出以腙(hydrazone)为单元的共价有机骨架光催化剂,实现光解水析氢反应[48]。

图9 为一系列B.V.Lotsch 团队制备得到的二维(2D)氮联COF(Nx-COF)(x表示为其含有的N 原子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析氢性能结果,N0-COF、N1-COF、N2-COF、N3-COF 的析氢速率依次为23、90、438、1 703 μmol·h-1·g-1(插图为Nx-COF结构图)。随着N 原子数量的增加,Nx-COF 的结晶体提高,电子结构得到逐步优化,光生载流子的分离能力变强,进而导致其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得到逐渐增强。基于COFs 共轭聚合物材料优异的结构特点和制备优势,这些年来,各种各样的COFs 材料在光催化方面的应用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图9 Nx-COF 的析氢效果Fig.9 Hydrogen evolution effect of Nx-COF

2 聚合物基材料在光催化领域中的应用

2.1 光催化降解污染物

2.1.1 降解机理

由于直接或间接的污染物释放,在许多水生生物中检测到了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POPs),其浓度因污染源而异,给地球的水资源和环境带来了许多不可逆的破坏[15]。传统的废水处理工艺无法完全去除持久性有机污染,需要先进的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利用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可以清洁且高效地解决以上的科学问题,因此,光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是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水污染处理方面的一个重要应用。

染料分子可以吸收可见光成为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染料分子的氧化还原电势通常低于相应的基态电势(表1)。电子从激发态的染料分子转移至半导体的导带上,导带上的电子和水中的氧气结合,将生成超氧自由基,生成的超氧自由基进一步反应可得到羟基自由基[49-50],这些具有强氧化性的自由基团可以将污染物氧化成无污染的物质,如CO2、水和一些中间体小分子。

表1 不同染料在激发态下的还原电位Tab.1 Reduction potentials of different dyes in excited states

2.1.2 有机染料的降解

由于罗丹明B、甲基橙、亚甲基蓝(MB)等常见的有机染料都含有苯环结构,可以与有机共轭聚合物光催化材料发生π-π 共轭,从而增强其对有机染料分子的吸附性能,使得光生电子-空穴以更高效的速率分离与迁移,可以显著提高光催化剂的光降解活性[51-53]。Li 等人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二氧化钛-氧化石墨烯(P25-GR)纳米复合光催化剂,氧化石墨烯(GR)和二氧化钛(P25)通过化学键紧密相连接[54]。因石墨烯中含有苯环结构,它可以与MB 分子发生π-π 共轭作用,使得MB 能够被大量吸附并迁移至二氧化钛表面。

在可见光照射下,二氧化钛-碳纳米管(P25-CNTs)降解染料的效率优于P25,但其整体光催化活性仍较低。基于GR 优异的吸附性能,相比于CNTs 而言,制备得到的P25-GR 的吸附性能得到明显的优化,因此,基于吸附和超氧自由基的强氧化性的协同作用,图10 所示P25-GR 复合光催化剂光催化降解MB 的效率约是P25 的5 倍,光催化性能有了显著提高。

图10 光催化剂的降解性能Fig.10 Degradation properties of photocatalysts

2.2 光催化析氢

氢气是重要的能源载体之一,基于该物质具有清洁、环保和高效的特性,近年来,研究人员致力将氢能转化为各种可再生能源,应用于零排放汽车、加热源和燃料电池等[55]。自Fujishima 和Honda 在1972 年首次使用TiO2光电极实现光催化水裂解制氢以来[56],光催化水裂解析氢策略成为目前发展的一类极具应用前景的制氢技术。

2.2.1 析氢原理

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尝试了各种类型的半导体材料用于光催化制氢,如金属有机骨架材料、金属氧化物(TiO2、Cu2O 和BiVO4等)、金属硫化物(SnS2、MoS2和Znln2S4等)和g-C3N4及其衍生物等[57]。然而,这些材料存在带隙宽、有毒、不稳定和制备成本高等一系列缺点而难以投入到光催化领域的实际应用中去。共轭聚合物光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较多的活性位点和制备条件温和等特点,能够有效分离光生载流子[58],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性能。光催化裂解水制氢的机理反应分为3 个阶段(图11):1)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会吸收来自紫外线/阳光的光能,促进电子/空穴传导,其中以光的形式接收到的能量必须大于或等于半导体材料的带隙能量[11,59-60];2)光生电子由聚合物半导体的价带(VB)被激发到导带(CB),此时质子被导带上的电子还原生成H2(式1);3)留在价带上的空穴通过水分子的光氧化过程生成O2(式2)。

图11 负载产氢和产氧共催化剂的半导体光催化剂上的水分解机理示意图Fig.11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water splitting mechanism over a semiconductor photocatalyst loaded with hydrogen and oxygen generation co-catalysts

2.2.2 析氢应用

Jiang 等人[61]制备了一种新型给-受体结构的共轭微孔聚合物光催化剂(图12),该团队使用四苯基乙烯或二苯并[G,P]稠二萘作为电子给体,所制备的共轭微孔聚合物光催化剂(TPE-BTDO和DBC-BTDO)均含有二苯并(-[B,D]-b,d)噻吩-S,S-二氧化物。与扭曲空间结构的四苯基乙烯相比,基于二苯并[G,P]稠二萘的π 共轭平面分子结构,DBC-BTDO 更有利于光生电荷传输和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因此聚合物DBC-BTDO 光催化剂在无助催化剂的情况下可见光析氢速率高于TPE-BTDO,且经过10 次循环析氢实验,持续20 h 后其析氢活性仍未有明显下降。

图12 两种聚合物的合成路线和概念结构Fig.12 The synthetic routes for the two polymers and the notional structures

2.3 光催化还原CO2

多年来,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导致大气中的CO2水平上升,这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和安全问题[62]。利用太阳能,将CO2转化为碳燃料的这项光催化技术可以在减轻温室效应的同时突破能源短缺窘境[63]。然而,CO2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线性分子,活化能达到728 kJ/mol(2 000 ℃时仅有1.8%被分解),这使得CO2的转化非常具有挑战性。在典型的CO2光还原过程中,光催化剂对CO2的吸附和活化是其能够被高效转化的前提[64],且光催化剂的氧化还原电位必须足以驱动反应[65]。

2.3.1 CO2 还原机理

表2(pH=7)可以看出在水的体系中CO2的相关还原反应,由于还原电位为-1.85 V(相对于一般氢标电势,NHE)仅通过单电子转移产生CO2·-是不可行的。系列还原反应生成甲酸、一氧化碳、甲醛、甲醇和甲烷所需的还原电位分别为0.61、0.53、0.48、0.38 和0.24 V,而在CO2光还原过程中,水还原生成H2需要的理论电势为-0.42 V,与CO2还原反应为竞争关系。因此,根据所采取的反应途径和光生电子转移的数量,CO2光还原可能产生许多不同的产物,很难通过给定的光催化剂实现良好的选择性和高效率[63]。

表2 CO2 的还原电位与NHE 的比较Tab.2 The reduction potentials versus NHE for CO2 reduction

2.3.2 光催化CO2 还原应用

大多数应用于CO2还原的光催化剂是无机化合物,金属氧化物或硫化物,如TiO2、Cu2O 和CdS等[64,66],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此类材料的光催化效率较低,产物的选择性不高且易造成二次的重金属污染。基于共轭聚合物优异的物化性质,该类有机聚合物半导体已被开始应用于非均相的液-固或气-固光催化还原CO2体系。一般地,在气-固体系中较为简单,水蒸气作为电子供体,光催化剂均匀地分散在反应器的底部,水蒸气和CO2首先通过物理或化学吸附的方式附着在共轭聚合物活性位点上,接着在光照下进行CO2还原反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为了开发更高CO2光还原性能的共轭聚合物材料,还需要考虑一些关键的影响因素,如聚合物的带隙、比表面积、CO2吸收能力、电子能带结构和光生电荷分离效率等,以获得更为优异的光催化活性和目标产物的选择性[67-68]。此外,外部环境和操作条件,如催化剂用量、溶液pH 值、压力和温度等,也可能影响催化反应的活性与效率[69]。

为了解决CO2在液-固体系中溶解性较差这一科学问题,Wang 等人[70]通过将尿素和巴比妥酸(BA)共聚的策略成功合成了巴比妥酸改性的g-C3N4纳米片(CNU-BA),并通过X 射线粉末衍射(XRD)技术对改性后的CNU-BA 进行了晶体结构表征。如图13(a)所示,所有样品的XRD 特征衍射峰均与CNU 样品相似。有趣的是,随着BA 添加量的增加,属于CNU(100)晶面的特征衍射峰减弱变宽(13.0°),属于CNU(002)晶面的特征衍射峰强度明显减小(27.4°),以上结果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在CNU 层状结构中插入BA 对其石墨相结构的扰动造成的,且在最佳的BA 用量下,CN-BA0.03复合材料生成CO 和H2的速率均有显著的提高,分别为31.1 μmol·g-1和4.89 μmol·g-1。进一步地,基于以上对一系列含氮类聚合物前驱体改性的策略,Guo 等人通过在酒石酸存在下使用双氰胺热聚合的策略制备了含有氮缺陷的g-C3N4纳米片(DCN-x,x表示酒石酸的质量(g))[71]。一般而言,缺陷的引入可以提高材料对可见光吸收和光生电荷转移的能力,因此,DCN-0.05 的CO 产量达到了 284.7 μmol · g-1, 比原始 g-C3N4(35.5 μmol·g-1)的析出量高了近8 倍(图13(b))。所以,可见光的吸收和光生电荷转移能力显著影响材料的光催化性能[72]。

图13 石墨相氮化碳的改性Fig.13 Modification of g-C3N4

3 总结与展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环境和能源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效的策略来缓解这一现状。共轭聚合物光催化剂可作为一种新兴光催化材料,近十年来,其在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拓展。不仅如此,聚合物材料在电化学领域应用也较为广泛,聚合物材料用于电池领域,它可以有效地将电荷进行分离、储存,可作为可持续、环保的电池材料[73-75]。将聚合物材料作为正极材料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用作正极材料的电池能够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76]。导电聚合物在构建电化学传感器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可用于相应的环境监测以及药物监测等领域[77-79]。聚合物材料对构建电化学传感器以及检测分析领域的研究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80]。

本文综述了共轭聚合物光催化剂的显著特点及其在废水净化、水裂解和CO2光还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相比于传统的无机半导体光催化剂,共轭聚合物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更好[81],使用范围更广[82],能够有效地分解有机染料[83]、裂解水产氢[84]。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缺点和障碍,限制了共轭聚合物基材料作为光催化剂在光催化领域应用上大范围生产和使用。目前仍有待解决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策略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共轭聚合物材料具有良好水分散性的纳米结构,具有降解能力。但共轭聚合物材料的催化活性较差,为了获得更好的催化活性,进一步的研究应致力于优化共轭聚合物的光物理性质,以提高对污染物的降解效率。

2) 共轭聚合物材料作为光催化剂在光催化析氢方向,其析氢速率远高于一般的金属基半导体光催化剂。然而,与传统过渡金属配合物相比,其应用的反应类型和底物范围仍然有限。因此,对于多相聚合物光催化剂,需要探索新的有机分子转化机理。

3) 迄今为止,用于光催化还原CO2的共轭聚合物光催化剂较少,且该类材料的活性或稳定性相对较低。基于对CO2减排的反应途径的不确定性和目标产物选择性的研究不够全面[74]。为了提高反应的催化活性,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地对该类材料在分子单元和聚集体单元结构上进行优化。

由于共轭聚合物材料具有多种分子结构和易于调整的固有优势,开发用于各种光催化应用的共轭聚合物材料存在着无限的机会和挑战。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预计共轭聚合物材料的关键创新将在光催化领域应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共轭光催化剂催化活性
一个带重启步的改进PRP型谱共轭梯度法
一个改进的WYL型三项共轭梯度法
巧用共轭妙解题
一种自适应Dai-Liao共轭梯度法
可见光响应的ZnO/ZnFe2O4复合光催化剂的合成及磁性研究
Pr3+/TiO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稀土La掺杂的Ti/nanoTiO2膜电极的制备及电催化活性
环化聚丙烯腈/TiO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可见光催化活性
BiVO4光催化剂的改性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g-C3N4/TiO2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