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2023-08-09赵忠海刘一人崔晓梦

高教学刊 2023年22期
关键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研究生

赵忠海 刘一人 崔晓梦

摘  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矿产资源和能源日益枯竭,使得国家对资源与环境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成为各大高校的重点研究课题。该文通过对全日制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分析,结合该专业自身特色,从正确认识资源与环境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完善研究生教学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双导师制”作用、建立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体系等多个角度,提出关于资源与环境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方案,以期对推进我国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资源与环境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2-0043-05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mineral resources and energy are increasingly depleted, which increases the country's demand for high-level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ultivating graduate students with a degree i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who hav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has become a key research topic of major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full-time graduate education i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jors, and combines the major's own characteristic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postgraduates in this majors, improve the postgraduate teaching curriculum system,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dual tutor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novative practice system integrating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etc., put forward an optimization plan for the training mode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i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jor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jor;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talent training; training program

基金項目:2021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地质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202102079048);2021年全国煤炭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双一流背景下的煤炭类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实践”(2021MXJG248);202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向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践”(辽教通[2022]166号);2021年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源勘查工程一流本科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探索与实践”([2021]286号)

第一作者简介:赵忠海(1984-),男,汉族,辽宁抚顺人,理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矿业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矿床学教学。

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其中指出“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1]。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国家之一,面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问题需要大量的高层次技术专业人才[2]。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满足各行业所要求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素养,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和生产工艺相结合,是具备解决专业问题能力的社会各部门特定的专业人才。其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与推动者,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和发挥着巨大作用[3]。

2018年,教育部为响应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发展战略及满足社会需求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将目前的工程专业(共40个领域)调整为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8种专业学位类别[4-5]。其中,资源与环境专业涉及领域广泛,分散性大,包括地质工程、环境工程、矿业工程、测绘工程及安全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导致该专业在短期内很难形成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6]。本文通过对全日制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探讨分析,从正确认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完善研究生教学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双导师制”作用和建立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体系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关于资源与环境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方案,以期对推进我国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有所帮助。

一  开设必要性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学院资源与环境专业(代码085700)侧重培养矿产资源开采技术、矿山安全与灾害防治、矿物资源综合利用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研究方向的高素质研究生。以上研究方向都与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各个行业息息相关,特别是我国正处在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矿产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产量日益枯竭,供不应求的现象与日俱增[7]。造成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资源与环境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严重不足,矿产资源寻找及开采效率远远落后于资源消耗量。为满足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提倡各高校开设资源与环境专业,培养具备高水平、高素质、高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亟不可待。

二  培养现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2020年开始招收资源与环境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因该专业涉及研究领域广泛,开设时间短,教育培养模式尚不完善,在制定全日制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时仍需完善。以下几点是我校在现阶段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术化”倾向严重

地质工程(代码085217)和矿业工程(代码085218)是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学院两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对已有的工程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进行对应调整的通知》(学位办[2018]28号),将其对应调整为资源与环境专业[8]。现阶段,在该专业实际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由于学校经验不足、导师学术培养思维固化、学生项目案例资源有限及缺乏企业导师辅导等多重因素,其培养方式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基本趋于一致[9]。其次,学校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导师都是校内理论知识渊博的教授,但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在考察论文时下意识着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而忽视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本应具备的可应用性和可实践性,导致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仍具有较强的“学术化”倾向[10]。目前专业学位论文主要评价标准仍旧沿袭了学术学位论文评价标准,独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机制并未形成。

(二)  課程设置“理论化”现象严重

目前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公共基础课为必修课,专业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在课程结构学分设置上多为基础必修课所占比重大,选修课所占比重小,部分实践教学课可有可无,这种划分方法几乎与学术硕士雷同,导致学生根据自身职业发展需求自由选择的机会较小,缺少专业硕士独有的实践特色和专业性[11]。其次,学校在授课方式上以系统化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基础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与实际工程问题的结合,疏于实践应用性指导。并且部分课程教材选择延用以往的教材,其内容过于陈旧单调,与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学术的前沿信息产生断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三)  师资队伍有待优化

第一,导师遴选制度“统一化”。在聘任校内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老师时,评价依据仍旧为专业理论学术成果,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指导老师聘任条件较为相似,并没有明显区别。对校外导师的遴选也存在指标不明、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造成校外导师会因自身工作的繁忙而兼职挂名,只参与学生最终论文开题、答辩等环节,不能充分参与学生的实践指导工作等现象。

第二,师资队伍“年轻化”。近年来,学校引进的教师多以刚毕业的博士为主,他们大多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和突出的理论知识,擅长宏观问题的研究。但由于这些教师是全日制研究生,接触实际工程机会少,在微观操作层面把握不到位,缺乏一定的工程实践教育指导能力,从而导致课程教学中不能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灵活结合,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达不到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创新应用能力的目的。

第三,导师职责“形式化”。目前,学校在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时采用“双导师制”,将培养过程分成理论学习和课程实践两个部分,第一学年跟随校内导师学习理论知识,第二学年接受校外导师指导,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12]。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该制度落实不彻底,大多数校外实践导师因自身工作繁忙、与校内导师沟通不足、考核体系不明确等多方面原因,使实践训练流于形式,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取得相应的学分,从而对研究生实践指导教学中存在偏差。

(四)  实践平台(科研或实践基地)匮乏

实践平台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综合能力和社会化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开始试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发展模式,建设校内科研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这种模式注重理论知识实践化,更适用于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但现阶段学校因建设实践平台需要经费比重大、平台正常运转得不到有效保障、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等多种原因导致学校实践平台建设落实不到位,研究生课题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不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  培养模式建议

基于以上存在的各种现状,本次研究对其展开分析并提出了关于资源与环境专业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设计(图1)。

(一)  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了科学定位,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3]。以此为基准,我校在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时首先是充分认识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定位的不同,明确其自身特有的“专业性”和“实践性”(表1)。资源与环境专业研究生作为专业型硕士,矿业学院对其培养目标作出相关规定:资源与环境硕士人才培养瞄准资源与环境产业需求,面向政府环保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围绕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利用全周期,重点培养具有扎实的资源与环境基本理论基础,掌握矿产勘查先进技术与管理方法、掌握解决资源处理处置相关问题等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进行该领域技术研发、工程设计、项目运行管理的硕士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等培养环节中要有效突出专业学位的职业导向,体现专业研究生与学术研究生的区别。

(二)  完善研究生教学课程体系

教学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及提高和保障教育质量的关键[14]。在课程观念上,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需要围绕其研究领域的培养目标,明确该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色,同时融合来自学校和企业的理论、实践知识,提高学生知识应用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素养,从而实现满足实际工程需求的目的。在课程结构上,根据行业最新发展需求进行动态设计,以专业课为核心,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和种类,为该专业研究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和选择自由,以此提升课程的多样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培养,使学生真正能够根据自身职业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课程,培养具有个性的专业应用型人才[15]。在课程内容上,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等工具实现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理论知识转化效率,了解实际工程生产情况,使学生发展方向紧跟行业需求。

(三)  充分发挥“双导师制”作用

导师是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落实其培养质量的直接把关者,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在聘请导师时需严格执行导师聘任考核制度[16],校内导师需具备雄厚的学科知识和理论背景,掌握最新学科发展动态和学科前沿知识;校外导师需具备雄厚的生产技能和充足的实践经验,掌握最新行业发展需求和技术发展动态。

“双导师制”作为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实施路径可分为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和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变迁[17]。自上而下是指以政府调控和法律法规为准则,提高对高校实践基地建设补贴,扩大年轻导师的实践机会,从根源提升年轻导师的实践创新能力。自下而上是指学校因自身需求自发组织和实施改革的路径,完善导师管理机制,根据导师职责、研究领域等多方面情况建立健全导师考核机制,提高导师工作效率,实现导师职责落实到位。

充分发挥“双导师制”,校内、校外导师相互合作,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研究生就业竞争力,达到双赢的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四)  建立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体系

实践能力培养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核心,也是培养质量评价的关键。为摆脱“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本次研究以三螺旋理论模型(Triple Helix Model)为基础[18](图2),借鉴“课堂教学-实验平台-实践基地”三位一体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19-20],结合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特性,建立了由政府负责出台相关法规政策,高校负责课程学习、校内实训、课题研究等环节的制度设计和过程管理,企业负责校外实践的产教融合创新实践体系,规范和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21]。

校内建成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其核心部分是360度沉浸式环幕仿真教学平台和能够同时容纳60人开展实验教学的VR+虚拟仿真平台。该平台依托Delphi、Python、Matlab等可视化软件开发可交互操作的软件系统,借此构建不同类型实验项目的实物仿真场景。通过平台模拟地下三维岩体结构、地质构造等多种形态分布和客观世界中当前存在或不存在的真实环境,有效解决传统野外教学地质空间和时间难以建立的难题,为资源与环境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校外实践是依托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学校基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对学生需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实训实践的要求,把研究生派到单位或企业做专门的应用研究项目,实现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贯彻完善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提高研究生技术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可以为单位、企业的科研环境注入新活力,为其带来行业最新科研成果,提高企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实现高校、企业双赢的局面。

四  结束语

随社会矿产资源与能源的日益紧缺,国家对资源勘查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大。本文以资源与环境专业为例,从明确培养目标、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双导师制”和建立创新实践体系等方面出发,对全日制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探讨,分析了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希望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崔向平,赵龙,包水梅.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现状与热点分析[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32(1):19-27.

[2] 章云,何瑞文,曾岳南,等.地方工科院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探究[J].高教探索,2013(5):123-126.

[3] 徐东波.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发展误区与变革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0(10):100-105.

[4] 杨茜,汪霞.改革开放40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变迁与发展逻辑[J].高教探索,2021(3):60-65.

[5] 何正球,沈炯.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的思考与探索[J].江苏高教,2021(9):100-105.

[6] 夏露,王旭升,郭华明.我国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建设[J].安全与环境工程,2021,28(4):110-114.

[7] 王中庆.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20.

[8]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对已有的工程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进行对应调整的通知[EB/OL].(2018-08-30).http//www.moe.gov.cn/s78/A22/tongzhi/201809/t20180904_347232.html.

[9] 孙全平,韩同友,陆中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養协同机制构建研究——以淮阴工学院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6):36-42.

[10] 王永哲.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学术化倾向及改革对策[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4):22-25,79.

[11] 杨明全,时花玲,王艳玲.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39(7):57-61.

[12] 刘煜,陈学庆,董君,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结构优化问题[J].教育现代化,2020,7(47):69-72.

[13]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0903/t20090319_82629.html

[14] 全卫强,张鹏,屈宝鹏.递进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21):131-132.

[15] 赵锦梅,李广,谢燕飞,等.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探讨——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0(22):20-22.

[16] 辛均庚.全日制学前教育专业硕士“课-教-研-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21(4):73-76.

[17] 杨超,徐天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双导师制”的制度设计及构建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1):66-70.

[18] LEYDESOFF L. The Triple Helix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A Laboratory for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J].Glycoconjugate Journal, 1995,14(1):11-19,14.

[19] 張嘉琦,康乐,张静晓.面向建设工程行业的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20,34(3):148-152.

[20] 陆春萍,王晖.深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三链协同”运作模式——以S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21(6):61-69.

[21] 刘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7(3):41-44.

猜你喜欢

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研究生
基于市场细分理论的我国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观赏水草栽培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战略新兴物联网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设置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