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气下陷之病因探析

2023-08-07樊紫嫣袁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张锡纯宗气医案

樊紫嫣, 袁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006)

近现代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张锡纯,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首先提出“大气下陷”之名(此处的“大气”特指胸中大气,即后天宗气);并根据自身的临床实践,创立了大气下陷学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有关大气下陷的理法方药论。张锡纯认为,胸中大气统领一身之气,若大气下陷,实为危证。现代中医对于大气下陷的研究较少,然在临床实践中,大气下陷证常见于各种疾病中。本研究通过分析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医案,试探讨其大气下陷之病因,以期为其临床诊疗提供思路。

1 大气下陷之内涵及其病症特点

“大气”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1]。《素问·热论》云:“大气皆去,病日已矣。”然此“大气”指外感邪气而言,非胸中大气。《灵枢·五味》记载:“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此段论述中的“大气”即指胸中大气,该论述指出了大气之所处(抟于胸中),并说明其来源于脾胃之水谷精微。清代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提出“胸中大气”一词,并指出“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2]。近现代医家张锡纯在此基础上,结合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大气一转,其气乃散”[3]之论述,提出:“肺悬胸中,下无透窍。胸中大气,包举肺外,上原不通于喉,亦不通于咽,而曰‘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者,盖谓大气能鼓动肺脏之呼吸,而肺中之气,遂因之出入也”[4];张锡纯结合《灵枢·邪客》中“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的论述,认为胸中大气即为宗气,胸中大气不仅为全身诸气之统领,亦是周身血脉之纲领。

《灵枢·五色》记载的“大气入于藏府(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此处的“大气”即为胸中大气。大气原抟于胸中,包举肺外,以司呼吸,行血脉,因胸中为心肺所居之处,心肺皆为脏,心肺之下,有脏有腑。若大气入于脏腑,则为大气下陷。司呼吸之气陷下,肺之开阖无气所主,呼吸骤停,故无病而猝死也。因此,大气抟于胸中且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为重要,若因各种因素导致大气无力固守胸中,入于膈下之腹腔,大气无法行使其功能而出现种种症状,即为大气下陷。

若其气部分下陷者,病情相对较轻,表现出的症状可多种多样,如张锡纯所言:“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症,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三五不调”[4]。张锡纯医案中所记载的症状更是数不胜数,患者或表现为咳嗽、失音、咽喉紧闷,或小便不利、周身漫肿,或少腹下坠作疼、肛门突出,或动则自汗、不寐、少食、两腿痿废等。

若其气全下陷者,则可危及生命,倘若又失治误治,诚难挽回其性命。纵观张锡纯所述大气下陷之表现,无不与心肺气虚之症状大致相符。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外合皮毛,肺气虚则其宣降、司呼吸、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就会减弱,可出现自汗短气、咳嗽气喘、声音怯弱、胸中满闷、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心主血脉,心藏神,心气虚则无力推动脉中血液运行,心神亦会失于安养,而见心悸怔忡、气短、神疲乏力、神昏健忘、脉象虚弱无力等症。由此可见,当心肺之气虚损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气陷的状态,此即张锡纯所言之大气下陷。

2 大气下陷之病因浅析

2.1 内伤致陷大气下陷总以气虚为基础,气虚日久耗损机体精微物质,大气生化乏源又时时耗散,是以不能坚守其位而下陷[5]。而导致气虚的原因不外乎先天与后天因素,如先天禀赋不足、劳力过度、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情志失调致气机失常、久病耗伤人体正气等,此皆能影响大气的生成与运行,久之则气虚而陷下,发展成为大气下陷之证。治疗大气下陷,张锡纯自创升陷汤以提升胸中大气,其组成如下:生黄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黄芪补气升气,与胸中大气同气相求,知母性凉制约黄芪之热性,柴胡、升麻提升少阳、阳明之气,桔梗载药上行于胸中,全方共奏补气升陷之功。内伤致大气下陷的成因如下:

2.1.1 元气不足 张锡纯认为,大气以元气为根,以水谷之气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宅窟。若素体虚弱、禀赋不足或久病不愈,先天元气失于充养,则胸中大气化生乏源,日渐虚损,久而成大气下陷。如张锡纯的医案记载:“陈某,年三十五岁,禀赋素弱,恒觉呼吸之气不能上达,屡次来社求诊,投以拙拟升陷汤即愈”[4]。该病案患者的先天元气不足,胸中大气常常下陷,司呼吸之气减弱,故出现短气,张锡纯治疗采用升陷汤,患者服药后即愈。对于常见大气下陷证表现的患者,若投以升陷汤治愈后,仍需着重调理后天脾胃以养先天不足,以减少其大气下陷证候的反复,免受呼吸之气不能上达之苦。正如《景岳全书·论脾胃》所论:“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6]

2.1.2 过劳伤气 《素问·举痛论》云:“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气为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生命活动的进行以气的运行为前提,劳作过度则会损气耗气。清代周学海所编纂的《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记载:“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语言、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7]。可见,呼吸、说话、学习、运动、日常活动都会消耗人体之气,尤以宗气为甚,是故从古至今的医家皆提倡适度劳作,劳逸结合,以修身养气。如若劳力过度,气耗过极,损伤胸中大气,则易致大气虚损陷下。张锡纯的医案记载:一少年因耕作劳苦过度,致胸中大气下陷,出现四肢懒动、饮食减少、胸中满闷的临床表现。前医投以开胸理气之剂,服药后病情益重。后张锡纯根据其病因、脉症诊断为大气下陷,认为该患者胸中大气空虚,故呼吸不利而自觉胸中满闷,气陷入腹影响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不能充养四肢,故出现食少、四肢懒动,投以升陷汤加减,寥寥几剂痊愈[4]。大气下陷之证,若误用理气破气之品,往往使人陷入危证,临床诊疗时宜仔细审察。

2.1.3 脾胃损伤 脾胃为后天之本,其运化转输水谷精微之功能对宗气的生成与盛衰有着重要影响。脾胃之运化失常时,机体对水谷精微的吸收减少,气血生成不足,水谷之气无法为胸中大气供应充足的养料,则大气虚弱,无力悬居胸中而下陷。张锡纯的医案记载:“一人,年二十四。胸中满闷,昼夜咳嗽,其咳嗽时,胁下疼甚。诊其脉象和平,重按微弦无力”[4]。张锡纯初因其胁疼又兼胸中满闷,疑是气分不舒,投以少量理气之药,以其脉稍弱,又少佐黄芪,但服药后咳嗽与满闷益甚。遂细问其病因,乃知其平素勤于耕种,因感冒后懒于进食,空腹劳作,导致大气下陷,遂投以升陷汤4剂,其病痊愈。此医案应是张锡纯刚开始行医的经历,因未细询病因,根据胸中满闷、胁痛咳嗽辨为实证而投以理气之药,但病情益重。后知晓其人食少伤脾,又复劳作伤气,肺气虚弱肃降无权而见咳嗽,气陷而滞于胁下则咳嗽时胁疼,气虚乃气陷之基础,故其脉象重按无力,此属大气下陷之证。具有精湛医术的张锡纯,若单以脉症辨治,亦有失误之处,因此临证需审查其病因,方可为临床之辨证论治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2.1.4 情志过极 张锡纯记载了两则皆为妇人情志异常而致的大气下陷医案:“一妇人,资禀素羸弱,因院中失火,惊恐过甚,遂觉呼吸短气,心中怔忡。食后更觉气不上达,常作太息”[4];又“一妇人,因境多拂郁,常作恼怒,遂觉呼吸短气,咽干作渴。剧时觉气息将停,努力始能呼吸”[4]。《素问·举痛论》云:“恐则气下”。医案一的妇人素体虚弱,既有气虚之基础,又惊恐过甚,致胸中大气下行而陷,心无所附,心神失养而见怔忡,食后气机下行故觉气不上达,气陷于下不得舒展而常太息。张锡纯遂投以升陷汤,因其心中怔忡,加龙眼肉五钱,妇人连服4 剂而愈。张锡纯辨证施药之精准,其效如桴鼓。医案二的妇女常作恼怒而见大气下陷之症,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言:“怒则气上”。此乃因肝胆之气逆,肝胆之气上行占据胸中之地,胸中大气无所依托,转而下陷。且此妇人平素肝胆气盛,必克脾土,纳谷减少,胸中大气乏源,故更易下陷。因此,由情志过极而出现呼吸短气、心中怔忡诸症的患者,不全为气滞之实证,亦须考虑大气下陷之证。

2.2 外感致陷张锡纯认为:“大气下陷之证,不必皆内伤也,外感证亦有之”[4]。六淫之邪,侵袭人体,均可影响体内气机的运行,亦可导致人体气血津液的变化。温热之邪,其性温燥,最易伤津耗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阳热之性过盛,则可消烁人体之气,导致气虚,日久亦可累及宗气,发展为大气下陷之证。张锡纯的医案记载:“一人年四十许,于季春得温证。延医调治不愈,留连两旬,病益沉重,后愚诊视,其人两目清白无火,昏愦不省人事,舌干如磋,却无舌苔,问之亦不能言语,周身皆凉,其五六呼吸之顷,必长出气一口,其脉左右皆微弱,至数稍迟”[4]。张锡纯诊其为胸中大气下陷,因其人原有大热之症,经治疗后热退,但其气与津液已损耗大半,其人呼吸之间必努力呼气一口,此乃大气陷下呼吸不利之症,遂用野台参一两,柴胡二钱治之,一剂病轻,两剂痊愈。若医者不知其为大气下陷之证,见其舌干无苔,而用阿胶、熟地黄滋阴之品以滋养阴液,此两味药味厚滋腻,用之则会填塞胸膺,下陷之大气上升则无宅窟,其病将益剧。因此,张锡纯告诫医者:“凡遇气分不舒之证,宜先存一大气下陷理想,以细心体察,倘遇此之证,庶可挽回人命于顷刻也”[4]。

2.3 其他因素宗气亦称众气,其积于上焦气海,由水谷精微之气与自然界清气结合而成,以心肺之气的正常运行为支撑,掌控一身之气的运转[8]。若胸中大气缺乏清气的补给,又受其他之气所伤,久之则虚而下陷。张锡纯的医案记载:有兄弟二人,兄近六旬,弟五十余,冬日畏寒,共处一小室中,炽其煤火,又闭其户牖,至春初,二人皆觉胸中满闷,呼吸短气。其兄因被医者误治而亡,其弟幸以被张锡纯投升陷汤加减而愈[4]。兄弟二人因户牖闭塞、清气不入,兼为碳气伤之,现代医学谓之一氧化碳中毒,因而导致胸中大气下陷。若平素生活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忽至空气稀薄处如高原地带,可出现呼吸喘促、气息急迫,胸中自觉满闷不舒,此亦为清气不足而致的大气下陷之证候;经吸氧后能缓之,此乃因宗气得到充养后,能行使其司呼吸贯血脉之功能。若肺气消耗过多,亦能导致胸中大气下陷,张锡纯曾记载一教师因宣讲伤气,甚至话到舌边不能说出,看书两行即头昏目眩,其人自行阅读《医学衷中参西录》后,服升陷汤十余剂而愈[4]。此案例较为典型,体现出大气下陷之病因亦与职业有关。教师由于经常讲课,往往消耗宗气较多,若不注重养护自身正气与肺气,久之便可发展为大气下陷。《灵枢·邪客》云:“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胸中大气下陷,影响咽喉,则可出现说话无力、声调改变、言语颤抖甚至失音等症状。临床上见到类似情况,均可尝试采用升陷汤加减治疗,或可方证相应,药到病除。

3 总结

“大气下陷”一词为民国时期的医家张锡纯所创,后世医家较少用之。剖析其因,或与李东垣的中气下陷理论有关。李东垣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学术思想影响深远,而其中气下陷虽由中焦脾胃气虚导致,病位侧重于中焦,但其气虚亦可影响上焦,出现心肺气虚之表现。因此,治疗中气下陷之方补中益气汤作用范围更加广泛,临床上应用更多。但张锡纯认为,中气有下陷之时,但不如大气下陷之危险,遂创升陷汤一方,以救人于危重之时。

大气下陷之证,症状复杂多样,如若不仔细辨别,明晓病因,失治误治,实可害人性命。张锡纯的医案曾记载医者误治及失于不治之病例:言一农家媪,年五十余,因麦秋农家忙甚,井臼之事皆自任之,渐觉呼吸不利,气息迫促。医者误认为气逆作喘,屡投以纳气降气之药,气息遂益迫促,其努力呼吸之声,直闻户外,待张锡纯诊治之时,为时已晚,取药未至而亡[4]。若医者知妇人呼吸不利、气息迫促的表现,实因过劳伤气导致大气下陷,投以补气提气之品而非采用降气之药,则妇人亦不至于无救。故张锡纯言:“医者不知病因,犹误认为气逆作喘,而开通之;其剧者,呼吸将停,努力使能呼吸,犹误认为气逆作喘,而降下之,则陷者亦陷,凶危立见矣”[4]。现代社会中,劳心劳力者众多,饮食无节制、作息不规律、纵欲过度、心理压力大等皆易导致脾肾损伤,胸中大气来源减少同时又消耗过多,大气日渐虚损,最终下陷,从而出现种种症状。故医者临床若见胸闷气喘、短气乏力、心中怔忡、神昏健忘、声颤身动、寒热往来、咽干作渴、二便不禁、食少或易饥、肢体痿废等病症,需仔细询问其病因,心中存念大气下陷之证,方可取效,不致失治误治。

猜你喜欢

张锡纯宗气医案
张锡纯的大气下陷理论
论“宗气不足”与勃起功能障碍
医案聊斋续篇 吐泻案
医案聊斋续篇 晨泄案
宗气理论的整合教学尝试
长安米氏内科“宗气为本”理论及临床经验列举
运用调补宗气治则治疗胸痹经验*
新加香薷饮医案6则
浅谈张锡纯治疗喘证特色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