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DCA循环护理管理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2023-08-05陈桂贞陈慧莉傅鸿凰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12期
关键词:医学科危重症护理人员

陈桂贞 陈慧莉 傅鸿凰

对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患者来说,其存在生命风险、病情危重,而且疾病复杂,治疗难度大,常需要进行机械辅助通气治疗;但患者需要接受长时间的治疗,长期卧床,因此容易发生相关的并发症;如果未进行及时和有效地控制,则会对患者病情康复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2]。除此之外,在治疗及疾病的影响下,患者机体状况差,而其耐受性则会对预后康复及治疗进展造成直接影响;所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患者在接受治疗时,还需要为其提供科学和合理的护理干预,进而改善其状态,促进患者病情及早康复[3-4]。PDCA循环护理管理是现阶段的新型管理方法之一,逐渐在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其具体的环节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在具体的实施期间各个环节依次循环,让护理操作实现有效衔接、环环相扣,进而显著提升护理管理工作的质量,充分满足患者的需求[5-6]。本文主要分析PDCA循环护理管理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此文的研究结果为PDCA循环护理管理后期标准制定提供了借鉴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 2021 年 11 月—2022 年 11 月收治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患者7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37~69岁,平均(54.14±4.08)岁;原发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例,肺炎11例,支气管炎10例,其他5例。研究组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40~73岁,平均(54.82±4.51)岁;原发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例,肺炎12例,支气管炎9例,其他4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均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满足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相关诊断标准[7]。排除标准:过往存在精神病史;伴出血性休克或者心肌梗死;伴严重纵隔气肿或肺出血。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建立健康档案,对疾病变化进行及时更新和记录;加强用药指导,开展药敏试验,结合试验结果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对用药过程中的病情变化、不良反应进行密切观察;对呼吸状态进行密切监测,认真记录,做好应急处理的相关准备工作,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处理;对排痰情况进行动态监测,辅助患者排痰;对患者情绪进行评估,与家属积极记录,对患者基本状况进行了解,疏导患者不良情绪,让其在面对疾病时心态能保持积极乐观。

研究组则接受PDCA循环护理管理。(1)计划(plan):选择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高年资的护理人员以及护士长组成专门的护理小组,通过小组会议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现阶段存在的护理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同时在网络及数据库查询相关的资料,并翻阅科室过往的病历资料,对护理问题进行补充和完善,对出现问题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明确,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2)执行(do):首先应对基础护理进行强化。对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水平不断地进行提升,并制定科学的奖励机制加以鼓励和支持,让其通过自学对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提升;除此之外,还应选拔和组织优秀的护理人员参加进修。针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患者的特点,认真做好相关的基础护理工作,如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皮肤护理、口腔护理、并发症防治等。如果患者行动不便,则应定期为其擦拭身体,加强保暖,避免感冒;夜间应认真做好病房巡查工作,避免出现意外事件。其次应认真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在患者入院后,应及时向患者详细介绍护士、主治医师以及病情环境等,耐心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疑惑;协助患者完善相关的辅助检查,并向其详细解释各项辅助检查的目的,让其抵触及疑惑心理能有效减轻;详细告知患者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特点、现阶段的治疗措施、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让患者依从性及配合度显著提高。护士长应定期检查健康宣教的开展情况,及时查缺补漏,让护理效果得以保证。第三应认真做好护患沟通工作。对患者身心进行密切关注,多呵护和关心患者,对其合理需求应尽量满足;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转变传统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微笑服务;在对护理服务质量进行改善的基础上,对患者的满意度及护理体验进行全面提升。最后应对排班模式进行改善。制定科学和合理的考核机制,充分考虑护理人员的任务量、实际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等,进行科学和综合评估。在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上,充分考虑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设定科学的减分及加分项目,让护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显著提高。护士值班选择“三班制”,认真做好交接班工作,让患者安全得以保证。(3)检查(check):护士长应充分发挥牵头和带头作用,通过日常查房来检查和了解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并不定期地抽查。对护理工作的现存问题和潜在问题进行了解,向护理小组及时反馈和处理,避免出现护理风险事件。护理小组应及时收集PDCA循环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纳入到下一循环中,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让护理管理工作的质量得到保证。(4)处理(action):护理小组总结和分析该阶段的工作实效,在下一循环中纳入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在完成一个循环时,护理小组应组织开展总结会议,汇报现阶段的工作情况,对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明确,制定改进措施;将本循环的结束当成是下一循环的开始,以稳步、持续提升护理管理工作的质量。

1.3 观察指标

(1)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包括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两组的肺功能指标、生活质量及功能状态变化情况,其中肺功能指标包括了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比值(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orced vital capacity,FEV1/FVC),护理前1 d、护理结束后1 d各检测1次;选择功能状态评估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对患者预后功能状态进行评估[8],分值为0~100分,具体分为<50分(需要别人协助生活)、50~70分(生活能基本自理)、71~100分(生活能完全自理),分值越高则表示其功能状态越理想,护理前1 d、护理结束后1 d各检测1次。(3)对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如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4)患者出院时,向患者发放护理质量调查问卷,调查评估护理质量,包括护患关系、护理操作、细节服务、健康教育,每一项满分均为100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护理质量越理想。

1.4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相关数据运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数据比较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恢复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见表1。

表1 两组恢复情况比较(d,±s)

表1 两组恢复情况比较(d,±s)

组别例数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研究组3511.28±1.6315.32±2.43对照组3514.18±1.7218.94±2.09 t值-7.24016.6818 P值-0.00010.0001

2.2 两组肺功能指标、功能状态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护理前的FEV1、FEV1/FVC、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护理后的FEV1、FEV1/FVC、KPS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而与对照组相比较,研究组护理后的各指标增加幅度更加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肺功能指标、功能状态变化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肺功能指标、功能状态变化情况比较(±s)

组别FEV1(L)FEV1/FVC(%)护理前护理后t值P值护理前护理后t值P值研究组(n=35)1.33±0.392.17±0.319.97500.000149.54±7.2160.08±10.244.97900.0001对照组(n=35)1.29±0.361.78±0.355.77360.000148.88±7.0755.27±10.632.96120.0042 t值0.44594.9348--0.38672.6392--P值0.65710.0001--0.70020.0103--组别KPS评分(分)护理前护理后t值P值研究组(n=35)56.75±8.2769.63±12.844.98920.0001对照组(n=35)56.48±8.1662.08±12.272.24830.0278 t值0.38672.6392--P值0.70020.0103--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4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研究组的护患关系、护理操作、细节服务、健康教育等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s)

组别例数护患关系护理操作细节服务健康教育研究组3591.62±7.7491.54±7.2791.48±8.2391.77±7.36对照组3572.71±10.5267.48±12.4377.15±10.4680.26±8.15 t值-8.56579.88486.36976.2008 P值-0.00010.00010.00010.0001

3 讨论

在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逐渐加剧、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生活环境逐渐恶化的过程中,呼吸危重症的患病人数也越来越多[9]。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所收治的疾病和呼吸内科基本一样,然而却在普通呼吸内科的基础上增加内科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要是对病情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进行治疗,如胸膜、肺、支气管、气管等部位出现的较严重疾病,除此之外,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也会参与救治与呼吸衰竭相关的疾病[10]。在整个医院当中,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最容易发生医疗风险的一个临床科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患者不仅病程长,而且病情复杂多变、危重;另外患者短期内常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需要临床医护人员为其提供精细、优质和持续的诊疗及护理服务[11]。针对这一情况,也导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护理工作比较复杂、繁重,发生护理失误的风险较高,进而导致各种医疗矛盾[12]。除此之外,繁重、复杂的护理工作也会加重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增加其离职率。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护理人员主要是被动的执行医嘱,机械化地为患者提供各项护理服务;并未关注患者心理方面、精神方面的护理需求,未能及时干预和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护理效果并不理想。所以为了让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能有序开展,让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就需要对护理管理模式进行积极改革和完善。

20世纪50年代戴明环博士首次提出了戴明环,也就是PDCA循环,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计划(plan)。将顾客需求当做前提条件,对组织计划实施的基本原则进行确定,通过建立目标和过程,促进实现预期结果。(2)执行(do)。根据制定的方案有序地实施。(3)检查(check)。将产品要求、目标以及方针当成依据,对产品及实施过程进行测量、监督,同时反馈实施结果。(4)处理(action)。根据结果,制定对策,不断完善,持续提高管理质量[13]。PDCA循环作为科学程序之一,对质量管理活动进行全面约束,也就是根据制定的方案组织开展活动,让计划目标得以实现,让质量管理效果显著提高[14]。PDCA循环管理的过程是无限循环的,在完成了一个循环之后,就即刻进入到下一个循环,对质量管理效果进行持续提升[15]。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说明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PDCA循环护理管理,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另外,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护理后的FEV1、FEV1/FVC、KPS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而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护理后的各指标增加幅度更加显著(P<0.05);说明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PDCA循环护理管理,能对患者肺功能及预后情况进行显著改善。应用PDCA循环护理管理可对诊疗过程进行优化,实现有整改、有措施、有评价、有计划、有目的;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和处理,不断完善和优化护理方案,进而提升护理效果,促进患者疾病及早康复,改善其肺功能及预后情况。研究组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护患关系、护理操作、细节服务、健康教育等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PDCA循环护理管理,能使患者并发症明显减少,使护理管理工作的质量显著提高。应用PDCA循环护理管理能使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和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显著提升,进而减少并发症,使患者能更加信任护理人员,使护患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使医疗服务质量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PDCA循环护理管理能促进患者及早康复,对其预后状态及肺功能得到显著改善,促进恢复健康状态,减少并发症;而且能提高护理管理工作的质量,值得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医学科危重症护理人员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及护理管理研究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简介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临床观察
提高重症医学科床头抬高合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