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以为常,浸润于心

2023-07-21何志芳

教育界·A 2023年17期
关键词:低年级小学音乐习惯

【摘要】教育就是帮助人培养良好的习惯。小学音乐教师应培养低年级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常规的习惯、运用有效音乐学习方法的习惯、扮演学习主体角色的习惯以及在生活中保护嗓子的习惯,从而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受益终身。

【关键词】习惯;小学音乐;低年级

作者简介:何志芳(1980—),女,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沙家浜中心小学。

俗话说:“五岁成习,六十亦然。”习惯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它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支配着每个人在学习、生活中的行为。好的习惯是一笔财富[1]。不过,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想改掉某种不良习惯,也常常需要一段时间。

美育可以塑造心灵,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部分,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艺术教学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个性特点和学习经验来进行设计并实施。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是开展美育教育的基础,也是打造有效音乐课堂的重要条件。那么该如何培养呢?笔者认为,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培养学生专注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和提升音乐核心素养。唯有习以为常,方能浸润于心。

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培养在音乐课堂上常规的习惯

低年级学生比较活泼好动,自律性较差,而音乐课堂上的常规习惯训练犹如一剂良药。关注日常细节,是上好一节课的基本要求。

首先,教师在每一次带领学生开启音乐之旅时,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队,要求每支队伍快、静、齐,再进行评价,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让学生争做领队。

其次,学生上课时的坐姿习惯会影响他们演唱时气息的效果。因此笔者平时会将课堂上常规的习惯内容编成儿歌,如“小手小脚放放好,脸上常带微微笑,抬头挺胸看老师,优雅坐姿要记牢”,并配上学生熟悉的儿歌旋律,来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坐姿。

最后,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还要规范课堂纪律,让学生做到上课时眼睛要看教师,耳朵要听教师说的话,不随意插嘴、不惹事,养成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的习惯。有的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往往只有十几分钟,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让他们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呢?比如,教师可以敲小鼓三下(表示“请坐好”),敲碰铃一下(表示“请把手放到背后”或“请把背挺直”)。

习惯只有通过多次的训练才能够养成。教师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在音乐课堂上常规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习惯培养的意义,要相信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行为,高效地获得知识。在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之下,教师在教学之前致力于习惯的培养,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培养运用有效音乐学习方法的习惯

(一)聆听的习惯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关于聆听的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为了培养作曲家,也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而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听众。”由此可见,学习音乐,首先要学会聆听。注重让学生聆听和感受音乐,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因素。而聆听应该是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的,需要学生认真听教师说的话,明白聆听的目的和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主动聆听的习惯,让聆听为学生有效掌握学习内容服务。

例如,在音乐《三只小猪》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段有关这首音乐的动画视频,让他们带着“你听到了哪些熟悉的乐器的声音?你记住了哪一句旋律或喜欢哪一句旋律?”的问题去聆听。这样,学生在聆听时就不会漫无目的,而会保持专注。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结合音乐要素进行聆听,如在聆听过程中关注音乐的节奏、情绪和音的高低、强弱等,从中获取音乐基础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去聆听,如让学生通过对比聆听、分层次的聆听,将自己的声音和教师、其他同学的声音进行比较,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欣赏的能力和辨别音色的能力,又能检验学生听懂了多少,记住了多少,为帮助学生学会欣赏、审美奠定基础。

(二)发声的习惯

学生说话的习惯、发声的习惯常常会受到身边的人或环境的影响,当然也和他们自身的性格有关联,如个性张扬的学生嗓音可能比较洪亮。低年级学生的声音反映了他们纯真的天性。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是演唱的基础,也可以对学生在成长中声音的变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在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笔者会根据歌曲的旋律适当设计一些发声练习,用“a”“ha”“lu”“la”的音来教学生感受发声的位置、控制气息。对于那些在练习时喜欢喊叫的学生,笔者常常会用连音的练习方式,并提醒他们注意声音的轻柔流畅,要求他们在平时也切忌出现声嘶力竭的情况;对于那些在练习时声音无力的学生,则会创编断音练习,并提醒他们注意声音要有弹性。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掌握演唱时的发声技巧,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逐步提升演唱水平,对于学生以后接触合唱也有重要作用。久而久之,学生的嗓音会有所改善。

(三)识谱的习惯

模唱是很好的练声方式以及掌握节奏、音色等基本要素的方式。不少教师在学生上一、二年级时,常常只通过模唱的方式进行歌曲教学。对于旋律较为复杂的曲子,这些教师认为教歌谱比较费时,于是直接让学生模唱,导致学生在唱歌谱时容易遇到困难,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其实,识谱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有的学生不会识谱,不一定是因为他们音高感不强,也可能是因为缺乏识谱的能力。学生如果具备识谱的能力,会用唱名来唱曲调,那么就能比较容易理解3和4、7和1的半音关系以及变化音唱法。因此,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势在必行。

识谱的习惯与聆听的习惯是联系紧密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師可以用画旋律线、借助柯尔文手势的方式指导学生聆听相应的音高。其次,教师可以由简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先模唱后视唱。再次,教师可以采用音程练习法提高学生的音准,如通过练唱“1-3-5”“2-4-6”“3-5-7”“4-6-1”等,让学生边看指挥手势边进行和声等训练,反复聆听,感悟音高,理解音程概念。最后,当学生对于有关音高的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可以适当提高识谱视唱练习的难度。另外,学生通过对比旋律、听辨旋律,可以提升听觉体验,养成自主识谱的习惯。

实践证明,让学生长时间地进行识谱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还可以让他们获得审美享受,激发音乐潜能。

三、以人为本,发展个性—培养扮演学习主体角色的习惯

(一)自信表演的习惯

教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坚信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学好艺术的潜能;要面向全体学生,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多创造展示交流的机会,调动学生學习积极性,发展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学生艺术特长。教师在音乐课中,应该多注重让学生参与表演,这样一方面能够展现学生的个性风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达到学科教学的要求。

学生如果不参与体验,就容易缺乏积极性。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自主表演的欲望。表演活动十分适合低年级学生开展,教师在课上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进行律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表演的基本动作,开发学生自由创编的潜能,还有利于让自信的表演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二)使用打击乐器的习惯

除了欣赏律动、集体舞等带有舞蹈性质的动作表演的内容,音乐课程中也安排了不少通过打击乐器来表现音乐的内容。这些内容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这些内容可以训练学生的乐感以及动作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个性表现力。常见的打击乐器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既不陌生,也不难演奏,但如果平时不接触,学生在使用时也可能会不知所措。对此,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多设计一些易掌握的节奏类型,让学生在欣赏完乐曲后,尝试使用打击乐器,进而知道不同的打击乐器能发出不同的声音,音的长短、强弱也有所区别,如:三角铁、碰铃发出的音较长,适合为节奏舒缓的乐曲伴奏;双响筒、木鱼、圆舞板发出的音较短,常用于演奏节奏较快的乐曲;串铃、铃鼓、小鼓可以有多种演奏方式;等等。在学生熟悉这些乐器的使用方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组建一支打击乐队进行合奏,进而获得成就感。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打击乐器的习惯,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体验为主,引导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主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尝试创造音乐的重要手段。

(三)自主创编的习惯

1.温故知新、学以致用的习惯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常关注新旧知识的迁移,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创造性、开放性,让学生明白掌握一首曲子不只要会唱歌词,还要结合学过的知识找出这首曲子的旋律特点,从中学到更多乐理知识。

例如,在学生学了一段同头换尾的旋律后,笔者创编了“55 66 55 3︱22 35 6 -︱”这句比较简单的歌谱,引导学生创编出下一句歌谱,如“55 66 55 3︱22 32 1 -︱”,以此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又如,在学生学完音的强弱的内容后,笔者举了一个“大雨 大雨︱怎么 下︱哗啦 哗啦︱哗啦 啦︱”的例子,让学生仿照这个例子进行创编。于是学生很快编出“大风 大风︱怎么 吹︱呼呼 呼呼︱呼呼 呼︱”“小鼓 小鼓︱怎么 敲︱咚咚 咚咚︱咚咚 咚︱”。在和谐的音乐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创编,养成创编及思考的习惯,发展自身的思维,同时掌握音乐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2.联系生活、进行创造的习惯

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思考与体验生活,激发创造的灵感。如在教学《树叶儿飘飘》时,笔者问:“秋风吹起来了,小树叶离开了妈妈,它们飘啊飘……你们觉得它们会飘到哪里去?会去干什么呢?”学生们产生了奇思妙想:“它们飘到水面上,有的给小鱼挡雨,有的成了青蛙的小船”“它们飘到地面上给蚂蚁遮阴”。

学习音乐知识不能死记硬背,而要知其所以然。那如何帮助学生有效掌握音乐知识呢?这需要音乐教师根据学科的特点,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生第一次接触切分节奏的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笔者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来完成节奏练习。如笔者为“X  X  X︱X  X  X︱”这段节奏填入歌词:“小妞妞,骑牛牛”。然后,笔者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创编其他歌词。学生们创编出各种各样的歌词,如“小朋友,踢足球”“小红花,开放了”“红太阳,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很快掌握了切分节奏的知识点,也发展了自身的创造思维。

四、浸润引导,呵护成长—培养在生活中保护嗓子的习惯

不管是唱歌还是说话,都离不开用嗓。有的学生未掌握唱歌、说话的发声技巧,比较喜欢喊叫,这容易导致他们声带疲劳,咽喉疼痛、发炎等。因此,教师不可忽视对学生在生活中保护嗓子的习惯的培养。教师应该在平时教育学生不要用嗓过度,要注意健康饮食,否则容易使嗓音变得沙哑,使声带受到损伤,如果出现影响声带发育的炎症,要及时治疗。

结语

总而言之,好习惯是一剂良药,能弥补学生身上很多的不足,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伙伴。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需要家长的督促,需要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能引领学生打开音乐殿堂之门,让学生更加轻松自如地学习音乐。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从细微处着手,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好习惯,陶冶学生的情操,浸润学生稚嫩的心灵。

【参考文献】

[1]蔡光照.巧教·乐学: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苑教育,2020(25):49-50.

[2]汤雅铭.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学周刊,2021(13):169-170.

猜你喜欢

低年级小学音乐习惯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年级同音字教学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