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要素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与应用

2023-07-17杨昕孙晶

中国大学教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关键要素构建途径人才培养

杨昕 孙晶

摘 要:大学课程体系构建是关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工作。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凸显专业定位的载体,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本文从课程逻辑关系出发,借助“描绘专业人才素描的目标画像”的思维方式,根据应用型艺术类本科教学的实际需求,针对课程体系建设中面临的“结构性、工程性、功能性”等共性问题,提出“基于关键要素”的系统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初步实践证明,该方法不仅提高了课程体系构建效率,还优化了课程结构,并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衔接。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关键要素;人才素描;构建途径

大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法就是根据专业定位、特点及要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按照这个目标,配置一系列与专业定位相关的课程及教学计划,即大学四年的课程教学计划。这些目标、课程内容及教学计划通常统称为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优秀人才培养的开端,也是凸显专业定位的载体。本文从课程体系建设的普遍规律出发,在厘清课程体系构建的一般理论与方法基础上,以上海视觉艺术學院的相关专业应用为例,尝试探索如何高效、精准地构建专业人才培养的全新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构建基本分析

1.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大学的各个专业课程安排各不相同,采用的策略也有差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主流的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1)基于专业设想的构建策略。从专业的视角正向构建课程体系。关于正向构建,比较主流的说法是: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学科导向的,它遵循专业设置按学科划分的原则,教育模式倾向于解决确定的、线性的、静止封闭问题的科学模式,知识结构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专业的需求[1]。

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自然科学范畴内的各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基于OBE理念的构建策略。许多大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基于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的理念与方法,即以学生的学习成果(Learning outcomes)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开展反向课程设计[1]。这是从学习的结果视角去反向构建课程体系的一种策略。目前这种策略使用比较广泛,尤其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

2.当前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基本问题

以上两类常用策略可以简要地归纳为课程体系的正向与反向构建的途径,这也是目前各大高校普遍采用的构建策略。如上所述,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应该采用“基于OBE理念的构建策略”。根据笔者对全国多所应用型大学相关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的考察,发现其课程体系构建方法虽然各具特色,却面临一些共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结构性问题。课程体系构建中的第一类共性问题是对结构因素的考虑和协调。比如,课程与课程的时序关系,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知识关联,功能性课程群的课程种类和数量及其层次布局,等等。

(2)工程性问题。课程体系构建中面临的第二类问题是对工作机制和工程因素的关注和考量,这关系到课程体系构建的效率。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设中如果没有系统意识,不讲究方法,完全凭借经验遴选课程,往往缺乏效率。

(3)功能性问题。课程体系构建中面临的第三类问题是如何精准布局以实现课程体系功能最优以及如何检验的问题。包括目标定位、目标分解、功能检验、目标校准,等等。

二、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关系理论

如上所述,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都离不开专业课程体系,其课程体系形成的思路与方法也各不相同。但课程体系建设中却存在有一些共性的问题,如上文提到的结构性问题中,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涉及一些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值得深入探讨。

1.课程间的序列关系

通俗地讲,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时间安排总有先后,有些课程要先开课,有些课程要后开课。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新媒体艺术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后文简称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该专业的“多媒体制作技术及应用”要先开,“短视频拍摄与制作”则要后开。因为前面课程是后面课程的前行课程,不能颠倒时序,否则后开课程无法进行教学。不同课程的教学遵循着前后时序且不可逆的时间关系,即课程的“序列关系”。序列关系的意义在于它确定了哪些课应该先教学,哪些课应该后教学。绝大部分课程的上课时间顺序由课程的序列关系所确定。

2.课程间的层次关系

课程间“序列关系”只解决了课程及其教学的时序问题,却没有解决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功能担当问题,无疑不利于构建一个良好的课程体系。而从人才画像角度来看,也需要有不同的功能部位的分工。人才画像是指人们眼中通常认为的一般人才形象,具有较强的通用性、概念性和理论性[2]。为此,将一系列课程按照自下而上递进的序列关系,按照人才画像的功能担当予以层次化分工排序,由此形成的功能担当的层次关系简称为“层次关系”。

一般课程“层次关系”框架如下:

(1)专业通识层。这个层次的课程群,是人才培养厚基础的部分课程,旨在加强学生的人文和艺术素养,注重其道德和科学品质。具体包括人文素养、科技通识、艺术通识等类课程。

(2)专业基础层。这个层次的课程是支撑专业最基础的刚性课程,旨在解决专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具体包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基本技能等类课程。

(3)专业主干层。这个层次的课程是凸显专业特色的最重要的核心课程,旨在解决专业能力培养问题。具体包括专业主干理论、专业主干技能等类课程。

(4)应用方向层。这个层次的课程是解决专业与应用能力拓展的课程,重在专业领域的拓展以及与社会需求衔接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应用方向基本课程、应用方向应用型课程等。

功能性“层次关系”揭示了课程体系构建中每一个课程的框架性功能担当,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门课程一定是处在某一个层次之中,课程体系内的任何两门课之间一定有层次关系。按照层次关系予以课程遴选,课程配置效率会倍增,课程体系也更清晰、精准、高效。

3.课程间的集合关系

(1)课程体系的“课程”单元。对一所大学而言,课程是极其重要的教学资源。对此,不同的学者有不同层次的认知与理解。比如,有学者认为,课程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基本单位,是高等院校办学行为和人财物资配置的最终载体,是人才培养质量内涵建设水平的标志和落脚点,决定着学校品牌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3]。也有学者认为,课程作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实施模块,既是学科与专业发展的基础,又承担了实现学科与专业互通共建、协调发展的使命,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4]。当然,无可争议的共识就是,课程无疑是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基础元素单元。

(2)课程体系的“功能”单元。由几门课组成一个微课程群,以实现明晰的微专业目标。比如,为实现新闻实战的微专业目标,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类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视觉传播”等课程就组成了一个微课程群。

(3)课程体系的“模块”单元。由一个以上微型课程群组成一个专业课程模块,以实现明晰的专业目标。比如,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设立的课程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方向模块、选修模块,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总之,课程是课程体系的基本单元。由基本单元可组成能实现既定目标的“功能单元”,不同的功能单元组合可形成专业凸显的“模块单元”,最终由“模块单元”有机组合,才能形成与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体系要素构建法及其应用

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质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确保高校人才培养应有质量的基本前提[5]。系统的专业课程安排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的具体操作方案,决定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可能性和可行性[6]。

人才培养计划主要由概念部分与实施部分构成。根据笔者的考察,计划的第一部分往往是关于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系列性的文字描述,即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能力要求与素质的描述,这些构成了人才培养计划的概念部分。依据人才培养计划的概念部分,专业需要配置一系列相关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这一系列课程及教学安排就构成了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部分。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行为描述,借用管理领域用户画像的概念和造型艺术中的人物素描表现手法,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专业人才素描的目标画像”,简称“人才素描”。

既然把专业课程体系看作专业人才的素描,那么,我们可以借鉴人物素描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构建课程体系。比如,把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看作人体骨架,把不同的课程看作人体的不同功能部位等。这种方法就是借用人物素描的思维方式,去抓取构建课程体系的关键要素,并由此去分析与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

基于以上分析和思考,为解决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工程性问题”和“功能性问题”,我们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构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1.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

笔者在分析传统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从人才素描的目标画像出发,参考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的理念与方法,以课程体系二维表的结构抓取五个要素,并使用这些要素来构建课程体系。可以称为基于课程要素的课程体系构建法,简称“五要素构建法”。

(1)就业点要素。框架结构要素与层次比例要素解决了课程体系二维表的纵向结构形成及功能方向定位的要素问题,但没有解决在这个方向上专业的具体表现与实现问题,即每一个层次内的功能课程群的具体实现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方法借助OBE反向课程体系设计方法,把“學习成果”放在面向市场的专业人才需求上,也就是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上,它就是课程体系二维表构建的第一个关键要素,简称就业点要素。

把“学习成果”放在面向市场的专业人才就业岗位上是本方法的一大特点,它的最大好处是让课程的配置方向更加明确和清晰,其结果是让课程的配置更精准和更高效。

(2)专业点要素。有了就业点,就为课程的配置带来了明确目标及方向,但专业课程与就业点之间往往存在一个跨度,影响了课程的配置便捷性。比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网络主播就业点,它的能力需求与写作能力有关、与创意策划能力有关、与导演与播出运营能力有关。这些能力都涉及媒介内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专业能力的培养就涉及专业课程的配置。所以,将就业点分解并转换为便于专业课程设置的专业点是一个有力的举措,同时也更加明晰了专业度。

从专业的视角看,每一个专业其专业性总可以用若干个方向一致且更窄的专业来组合表示,这个更窄的专业称之为专业点。专业点是课程体系二维表构建的第二个关键要素,简称专业点要素。它确定了目标画像的五官长相,也是专业课程体系二维表中非常重要的要素,是专业能力的凸显点。

如上所述,把“学习成果”放在面向市场的专业人才就业岗位上是本方法的一大特点,而在此基础上转化为专业点则是本方法的第二大特点,它的最大好处是进一步明确了课程的配置方向和课程专业的配置点。

(3)框架结构要素。依据层次关系,笔者把解决人才基本素养的专业通识层、解决专业点实现的专业基础层与专业主干层、解决专业在市场上应用能力的专业应用层作为课程体系的功能性四层次框架结构要素,并以此作为构建课程体系二维表纵向关键要素,称为第三个关键要素,简称框架结构要素。框架结构要素确定了目标画像比较完备的框架性功能性骨架,即确定了课程体系二维表纵向功能分工的结构布局,它有利于高效地配置相应的课程群。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与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先后关系,而隐藏在这种时序关系背后的,则是知识的序列关系。一些课程的学习,必须以另一些课程的学习为前置条件,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些课程的学习,必须以后续课程的学习作为补充才能构成完整的知识链,或形成学生的能力群。

(4)层次比例要素。每一个层次内的课程数量、课程的学分多少等对课程体系的建立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把它作为课程体系二维表构建中的第四个关键要素,简称层次比例要素。它确定了目标画像的身材比例,即确定了课程体系二维表中,纵向结构中每一个层次的课程与学分的配比,它反映了每一个功能层的权重。

(5)课程体量要素。每一门课程的学分、学时、理论与实践课时比等体量要素,是课程体系二维表构建的第五个关键要素,简称课程体量要素。它确定了目标画像的丰满度,即专业课程体系二维表中关于每一个课程的主要要素,也是课程体系二维表的横向关键要素。

2.“五要素構建法”及其在专业的应用

由于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都可以用一个二维表予以表达,故将建立在课程“关系理论”与“要素理论”之上的“五大基本要素” 融入将要构建的二维课程体系标准表中,从而形成一个便于构建课程体系的五要素标准构建表。然后按照五要素概念内涵,自右至左,自上而下,遴选相应的课程及相应参数,这样便可以完成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如此构建课程体系的方法,称之为“五要素构建法”。

下面,我们就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运用“五要素构建法”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见表1)。

其方法与程序分别是:

(1)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人才培养计划的第一部分的定性描述。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全媒体时代为背景,下设影视编导、网络文学、主播工程三个专业方向。以经典影编为基础,面向故事编写领域、新媒体影视编导领域、移动互联网自媒体领域等全媒体语境下的策编导、策编写和采编播的综合型内容创意见长的高端复合型应用人才。

(2)确立就业点要素。依据本文定义的“就业点”要素,从专业市场上寻找主流就业岗位,遴选确定若干个岗位为就业点。比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瞄准媒体市场,把未来主流的小说撰写、影视编剧、影视导演、网络主播作为就业点,并填入五要素构建表中。

(3)确立专业点要素。依据本文定义的“专业点”要素,将“就业点”转化为若干个“专业点”并填入五要素构建表。比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根据以上小说撰写、影视编剧、影视导演、网络主播就业点所需要的主要专业素养和能力可转换为以下五个专业点:文学创作(写)、创意策划(策)、剧本编写(编)、媒介节目导演(导)、播出运营(播),并填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对应的五要素构建表。

(4)各层次课程配置。依据专业点建设目标,按照框架结构要素中四层次的功能定位,在层次比例要素的制约下,自上而下依据专业点遴选合适的课程及数量。所谓合适课程,就是该课程必须是解决相应专业点的基础或实现问题,如同表1、2中的“√”来锁定课程与专业点相关性,以保证每一个课程的效率。即:依据专业点,依次配置专业通识层、专业基础层、专业主干层和专业应用方向层的课程群。之后按照知识结构、应用模块、就业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对所有专业课程进行由浅入深、前后有机衔接的合理排序,这样就完成了各层次的课程配置。

下面,我们再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配置为例(见表2),简要介绍如下:

一是通识层配置。此层主要是在本科培养计划中为实现通识教育目标而设计的模块课程。夯实基底,拓宽口径,以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综合素质。比如,思想政治理论类设置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人文与艺术类则设置了“艺术概论”“国学概论”等课程。

二是专业基础层配置。按照专业人才素描的目标画像,专业基础既要有一定的厚度,也要有适当的宽度,因此安排了厚基础的专业素养课“媒介素养”“影视美学”等课程。为培养学生掌握全媒体传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配置了“全媒体传播基本原理与技术”等课程。考虑到对写、策、编、导、播这些专业点的基础性支撑,又安排了重在写的“创意与写作一”与“编剧元素一”等基础课程,整个专业基础层的课程,即由专业基础理论课与专业基本技能课所组成的专业课程群。

三是专业主干层配置。专业主干层的功能目标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小说撰写、影视编剧、影视导演、网络主播这些就业点更近,也是对写、策、编、导、播专业点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整个专业主干层的课程群,就是由专业基础理论课与专业基本技能课所组成的专业课程群。

四是专业应用层配置。专业应用层采用三个方向的功能模块解决四个就业点问题,即采用模块化课程群方式,以应用型课程(含实践课)为主导的课程配置,解决学生的市场衔接与就业点岗位对标问题。

(5)配置体量要素。课程数量配置和学分学时分配,必须与专业人才素描的目标画像相一致,它确定了目标画像的丰满度,即专业课程体系的各层次内课程群的配比合理性。

学生在大学四年本科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按照教育部的建议是总学分为160个学分左右。因此,这160总学分率先按照层次要素要求分配于各层次内,然后各层次内的总学分再分配至该层内的每一门课程。

按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素描的目标画像,高素养的通识层学分配比为29%,即47个学分,约24门课程,平均每门课程为2个学分。厚基础的专业基础层学分配比为28%,即46个学分,共15门课程,平均每门课程为3个学分。强专业的专业主干层学分配比为20%,即32个学分,共10门课程,平均每门课程为3个学分。善应用的专业应用层学分配比为17%,即27个学分,每个应用方向为8~10门课程,平均每门课程为3个学分。 实习与实践2门课程,学分配比为6%,即10个学分。以上构成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完整的课程体系。

四、结语

课程体系是大学本科四年的课程安排,对实现高效的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如何形成高效精准的课程体系,始终是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命题。本文运用人才素描目标画像的骨架思维去理解课程体系,运用“关系理论”与“要素理论”创建了“五要素构建法”。

笔者运用该理论对所在学院的动画、广播电视编导、艺术与科技、摄影四个专业的原课程体系进行了剖析分析,采用“五要素构建法”对四个专业课程体系予以重构。各专业在应用中深刻感受到“五要素构建法”条理明晰,构建速度快,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目前,重构后的课程体系应用已初见成效。从教学成果看,学生的专业水平也有较大提升,在国内外各类获奖中得到体现。

例如,动画专业学生的作品获得 2021年中国动漫至高荣誉金猴奖——潜力奖动画短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作品获第十四届亚洲国际青少年评委会特别奖项和洛杉矶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四个专业的学生作品均获得2022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全国决赛及上海分赛区各类奖项;四个专业学生作品近两年均获“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各类奖项,等等。从就业率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业率提高了27%;动画专业就业率提高了12.5%;摄影专业、艺术与科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显著提升。

总之,本文针对应用型艺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的课程构建理论和基于该理论的“五要素构建法”,为同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解决思路,希望对其他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也能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志义.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5(3):32-39.

[2]雍志娟.“人才画像”的描绘探索及开发应用[J].中国培训,2018(5):45-46.

[3]李波.按培养模式重构地方高校课程体系[J].教育研究,2011(8):59-63.

[4]牟延林.普通本科高校转型进程中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4(9):84-91.

[5]眭依凡.素质教育: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0(9):10-13.

[6]刘国买.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9(7):73-76.

[责任编辑:陈立民]

猜你喜欢

关键要素构建途径人才培养
浅谈农作物栽培技术中的关键要素
大学跨学科合作的学科整合机制及其模式选择
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中国小说英译译介模式构建探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撰写科技论文需把握的关键要素
科技期刊集团化、集约化发展的几个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