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有效教学策略与实践

2023-07-13高珑菊

格言·校园版 2023年18期
关键词:名著文本情境

高珑菊

语文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載体,能带给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文化感受,其中以名著最为璀璨。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经典著作灿若星河,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发展。虽然时代不断更迭,经典名著仍然是学生探索文化、感悟思想的重要依据。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教师应当合理地引导学生阅读名著,让学生在名著中感悟真理,体会情感,从而有效地提升阅读水平,促进综合素养的发展。

一、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首先,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名著是经历历史的涤荡而留存下来的优秀著作,它不仅诠释着时代的思想,也彰显着民族的追求。名著将无数动人的故事、生动的人物形象呈现出来,让学生能看到鲜活的人、鲜活的思想,由此就能很好地熏陶他们的认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

其次,有利于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名著分多种类型,且篇幅较长、内容较多,能为学生提供整体化的阅读体验,有效地摆脱信息化时代碎片化阅读的弊端,让学生真正沉下心来阅读,继而帮助他们深入文本,收获良好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思维,从而提升阅读能力。

最后,有利于学生发展审美素养。名著是精神之美、思想之美的体现,同时还是生活之美、自然之美的体现,其中有人物、有景色,有语言、有思想,一幅幅绝美的画面通过文字展现在学生面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他们审美素养的有效发展。

二、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多角度激发,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名著阅读的最大难点就是兴趣的激发。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步增强,在学习和生活中更渴望自己做主,往往忽略或者排斥不感兴趣的事物。而名著阅读有一定难度,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兴趣。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需求,从学生主体出发,尝试从趣味化的角度开展引导,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为例,该篇课文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篇以文言文形式呈现,学生在阅读时难免会感觉枯燥乏味。由此,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论语》时,可以从趣味故事的角度出发,针对孔夫子与子贡之间的对话,教师可以这样引入:“子贡是孔子所有学生里唯一一个经历过贫穷、也经历过富裕生活的人,你们想听听他的故事吗?”然后,再向学生讲述子贡的生平,让学生感受生动的人物思想,体会“富而不骄”“贫而无谄”的内涵。此外,教师还可以从审美角度出发,引入《论语》中孔子关于“左礽”的言辞,然后再拓展到华夏民族服饰的变化与发展,让学生在阅读时也能体会到华夏服饰之美。通过不同角度来阐述《论语》,教学也变得趣味横生,美韵十足,使学生阅读起来更有兴趣和动力。

(二)全思路梳理,助力学生理解内化

名著具有整体性与综合性,无论是其中的人物还是情节都具有连续性。如果没有建立整体思维,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就很容易读了后面忘了前面,甚至无法理顺情节发展的逻辑性、深入理解整个文本,这是名著阅读的一大难题。而思维导图是助力学生记忆和理解的工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梳理,让他们在情节与人物的梳理中不断建立完整性思维,使他们看到名著的全貌,提升理解能力。

以七年级下册《海底两万里》教学为例,这是一部探险类长篇小说,它完整地讲述了鹦鹉螺号潜艇的故事,从鹦鹉螺号的出现到“我”被邀请到海底航行,再到游历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最后在挪威海岸不辞而别,回到家乡,这一系列的故事精彩绝伦。但情节曲折丰富,学生阅读时很容易“丢三落四”。由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利用思维导图,梳理不同的人物角色和人物经历,以人物经历为线索再现故事情节。此外,在阅读完某一章节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回想,用回顾的方式将全篇主要线索和人物关系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出来。通过这样的全思路梳理,学生能很快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结合人物关系、人物经历,进一步理解名著所讲的内容。

(三)多情境体验,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再现名著场景、获得切身体会是学生最为渴望的阅读形式。依据这样的场景,学生摆脱枯燥的文字束缚,放飞思绪,真正融入到名著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其中的思想情感,体会人物的追求和品质。这是一种“活”的体验,能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他们的灵感。因此,教师可以依托不同的情境,尝试再现名著场景,让学生充分融入其中、理解更多内容,由此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力,使他们更加热爱经典,深入解读经典。

以八年级上册《红星照耀中国》教学为例,这是一篇纪实文学著作,讲述了埃德加·斯诺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实际见闻,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作品分不同章节讲述了生动的时代故事,这样的纪实作品对学生有很强的启迪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真正身临其境感受当时奋战的艰苦,体会共产党人的优良精神。例如,教师以长征为背景,利用多媒体创设演示情境,让学生看到真实的长征影像,感受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体会那种大无畏的精神。还可以以“ 红色窑工”徐海东为对象,创设演绎情境,让学生从具体人物的经历和言行中体会他的思想情感。依据真实的情境体验,学生不仅内化了作品内涵,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深化了民族情感。

(四)层次化引导,实现学生个性阅读

名著具有深邃的思想和动人的情节,有效而深入的阅读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能以全局眼光看待整本,能以细腻心思品味情感。因此,名著阅读本身对学生自身的能力要求较高。而不同的学生,能力迥然不同,如果教师教学时只作统一要求,难免会让学生 “要么读不饱,要么够不上”,由此也就降低了班级整体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开展层次化引导,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分层布置阅读任务、安排阅读活动,这样就能有效地实现个性化阅读,促进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提升。

以八年级下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学为例,这部长篇小说记叙了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这是一篇外国名著,其中涉及诸多外国历史,体现不同的思维方式。在阅读该篇名著时,每个学生呈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有很大差异,教师不能设定同样的阅读要求,而是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分层引导。例如,对于语文素养较高、文学视野较广的学生,建议他们通读全篇,并详细分析理解其中印象最深的情节或人物;对于语文水平中等的学生,可以建议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思维导图分析全篇,整体了解;对于语文水平较差的学生,则建议他们选择某个感兴趣的内容阅读,熟悉该篇名著的语言和思想,或者还可以寻找有关的影视资源,通过观看影片加上阅读文本,来深化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在这样层次化的方式下,学生的阅读才更有动力,他们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获得一定提升,并整体提升阅读水平。

三、结束语

名著是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提升阅读能力的主要抓手。让学生深入名著、探寻其中的奥秘,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促进他们的思想、情感、认知以及态度的变化,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是十分关键的。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名著阅读属于难点。因此,初中教师应当从学生的阅读兴趣着手,从不同角度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还要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理解文本,借助情境体验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文本思想情感,依据层次化引导发展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实现整体阅读水平的提升。

猜你喜欢

名著文本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