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研究

2023-07-13朱红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3年5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道德与法治

朱红

[摘    要]生活化教学设计,教师要关注教材内容的贴合性,还要对学生生活体验认知基础有准确判断,这样才能推出最为适合的教学方案。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学生良好素质,不能只靠教师的说教。教师要深度研究教材,把握学情,组织更多生活化学习活动,通过遴选内容,渗透生活化德育管理机制;创新情境,营造生活化德育管理氛围;优化活动,提升生活化德育管理品质;延伸实践,打造生活化德育管理品牌等策略,引导学生生动展开生活化学习。

[关键词]生活教育;致用体验;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课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引入生活化教学机制最为适合,强化学生应用最为科学。教师要围绕德育管理主题展开教学,精选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活动、延伸教学实践,促进学生体验认知的形成。学生对生活应用性学习比较有感觉,如果能够推出更多信息搜集、案例整合、生活观察、社会调查、实践探索、走访采访、网络互动等活动,学生参与主动性更高,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还能够促进学生良好思想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遴选内容,渗透生活化德育管理机制

教材内容带有普适性特点,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展开科学评估,结合学生生活认知积累进行方案组织,可以激发学生更多学习动机,让更多学生顺利进入到学习体验环节。学生对课外相关内容有关注热情,教师要及时做出增设安排,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素材。

(一)围绕德育筛选素材

道德与法治课有固定教材,教师要适当做整合处理,增加一些生活化素材,或者是结合生活案例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带来鲜活的学习体验。学生对熟悉的生活案例比较有兴趣,能够自然进入到探索环节,在深入思考和交流中找到学习切入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思想追求,不同生活环境下的学生,其思想认知呈现差异性,教师要深度研究教材和学情,为生活化学习活动提供必要信息支持。

教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读懂彼此的心”一课,教师推出小组“吐槽大会”活动方案:以家庭矛盾为主题,选择一个典型案例,说说在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学生对“吐槽大会”活动形式比较感兴趣,回馈主动积极。因为是聊家庭矛盾,学生讲述的案例呈现个体差异,教师深入到小组,不仅倾听学生“吐槽”,还对学生心理现实进行评估。“吐槽”进展到一定程度,教师继续推出“金点子”活动,要求学生针对家庭矛盾设计解决方案,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教师设计“家庭吐槽大会”,是比较有创意的活动,学生对这种组织形式比较认同,自然能够主动响应。教师让学生揭示问题,然后研究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形成完整的认知链条。教师对教材内容做深度发掘,找到方案设计取点,为学生规划操作路线,学生有生活体验积累,学习思维顺利启动。

(二)根据案例设计方案

生活化教学方案的组织,教师不仅要把握教情和学情,还要对程序安排、活动组织、材料运用、学习环境等因素做深度分析,以便找到最佳设计角度。学生有生活认知积累,这是最为重要的教学生成性资源,需要教师加以合理运用。学生对生活化学习活动最为熟悉,能够快速形成回馈,教师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展开优化设计,为学生创造适合学习和实践的环境,这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一定帮助。

教师执行教学方案时,要对其可行性做全面评估,以便做出及时的调整。在教学“让我们的家更美好”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让学生演唱《家和万事兴》这首歌曲,渲染了学习气氛。课堂程序由此展开,教师要求学生现场填写表格,进行学情调查。这个表格为“家庭责任单”,学生需要如实填写家里成员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内容。学生填写完毕后,教师对这些表格进行梳理,归结出典型讨论问题:“家庭成员都承担自己的责任,其分工意识比较明确,如果做一个横向比较,谁承担的责任更大一些?作为学生的你,需要承担哪些责任?你感觉你做到了吗?”学生进入到话题讨论之中。教師现场安排填写表格任务,其目的是让学生对家庭成员各自承担的责任有一个清晰的把握,然后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自我反省部分,对学生心理形成触动。

二、创新情境,营造生活化德育管理氛围

情境教学有丰富调动力量,学生对直观性学习情境比较有感觉,教师利用媒体展示、问题设计、实地观察、实物展示、话题讨论等手段创设情境,学生反馈更为强烈。教师深入研究学生生活认知经历,为学科教学设计提供重要参数,能够顺利启动学生学习思维,确保生活化学习活动自然推进。

(一)围绕德育创设情境

教师设计生活化学习情境时,要做好学科渗透,还要对学生兴趣取向有更多了解,以提升情境的适配性。情景再现、故事讲述、电子信息展示、实物观察、问题设计、案例介绍等,都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结合学生生活认知积累情况做对应设计,学生回应更为主动,教与学形成更多契合。如果能够渗透一些生活观察、游戏竞赛、展示表演等内容,学生响应会更为积极。

在教学“我们的公共生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展示一部分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和发言:“结合教材内容阅读,说说哪些场所是公共区域?这些场所有什么共性特点?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些公共场所进行活动?”学生有生活积累,对这些场所都比较熟悉。学生总结道:“电影院、公园、超市、车站等,这些场所有更多人群聚集,每一个人都要保持适合的姿态,讲究文明和礼貌,不干涉他人活动,尊重他人的权利。”学生发言踊跃,其观点也比较实在。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设计生活场景,让学生做出应对,如:“家里来客人了,家长让你准备一些食材,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是生活化问题,学生大多没有这样的经历,自然产生探索的主动性。教师适时做出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二)依据教情打开教程

教学方案设计需要考虑到诸多制约因素,教材分析是第一位的,教师对教材内容做深度研究,找到更多教学设计素材,利用情境设计进行活动组织,都能够确保教程顺利启动。学生对生活化学习任务比较有感觉,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推出生活化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养成学科能力。学生思想教育需要良好的环境,教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热心,与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交流对话,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学生回馈更为主动,其助学效果显著。如教学“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课时,学生对遵守公共秩序问题比较熟悉,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公共交通事故的视频,并设计思考讨论问题:“观看这段视频后,你有哪些联想?这些交通事故大多都是人为造成的,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类似的事故发生?”学生看到血淋淋的交通事故现场,其心理触动更为剧烈,在对交通事故原因展开分析时,其感知体验逐渐走向理性。学生能够意识到这些惨案的发生,都是人为操作失误造成,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学生进入分组讨论环节,其思想感触更为深刻,学习氛围更为凝重。教师适时展开引导,要求学生从事故原因角度展开思考,引导学生自然建立交通安全意识。视频带有立体感、直观性,学生接受更为顺畅,其调动作用更为突出,教师要做好优化设计,以提升其调动作用。

三、优化活动,提升生活化德育管理品质

教师推出生活化学习活动,要对活动程序做优化设计,对活动进行科学调整,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探索的机会,培养其实践意识。学生对常规的活动形式没有太多关注,如果能够展开创新设计,势必能够激发学生更多学习动机,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然进入到学习核心。

(一)围绕德育组织活动

教师对生活化实践活动展开创新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更多学习动机。生活案例信息搜集、身边故事讲解、社会焦点新闻整合、网络信息交互、生活环境观察、社会现象调查等,都带有生活化特征,学生参与主动性很高,其训练价值更为丰富,教师要做好筛选和归结,以提升教学适合性。

教师组织德育管理活动时,要对教材内容做深度解析,还要与学生生活进行对接,以提升教学设计的契合性。如教學“我参与我奉献”一课时,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教师推出了一项集体活动:“在我们生活中,我们可能得到过别人的帮助,也可能帮助过别人,回想一下,评选出我们班级的‘爱心大使”。学生对自身经历进行梳理,开始讲述自己受到其他人帮助的事情。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投票活动,先让学生推举出候选人,然后教师主持,让学生用举手表决的形式投票,选出班级的“爱心大使”,并要求其做典型发言,讲述自己的奉献故事。这个活动流程设计完整,学生行动迅速,操作效果良好。学生从活动中获得丰富体验,对奉献精神有了全新认识。

(二)参考学情设计方案

学生对生活化学习活动有特殊关注,教师对学生活动诉求展开分析和归结,能够确定正确的设计方向。学生是活动主体,教师通过询问、问卷、观察等手段搜集学情信息,能够为活动方案设计和组织提供有力支持。学生直观思维比较敏感,其学习心理也比较单纯,教师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展开活动组织,其训练效果值得期待。

在教学“弘扬优秀家风”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关于“家训”的信息,可以是经典的家训,也可以是精彩的故事,准备在课堂上展示。在课堂导学环节,学生踊跃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如“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袁氏世范”,以及“岳母刺字”等。教师鼓励学生对经典家训内容做解读,学生积极回馈,课堂研究气氛逐渐形成。为对接学生生活认知,教师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家训内容,学生家庭大多没有家训设置,难以做出回应。教师现场连线一些家长,要求家长介绍自己的家风、家训方面的内容,虽然很多家长都没有给出很准确的信息,但对家庭教育等问题展示了一些见解。教师将相关内容用关键词梳理出来,在班级中展示。学生对家长连线比较敏感,其关注度更高,对家训的理解更为深刻起来。教师设计家校连线环节,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四、延伸实践,打造生活化德育管理品牌

延伸实践活动设计,对接学生生活认知,让学生在实践中健康成长,这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管理的核心目标。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需要,组织学生展开探索性学习,其教育价值更为丰富。德育管理包含诸多内容,教师对训练设计方法做出创新处理,能够创造更多实践体验的机会,对提升学生学习品质有一定帮助。

(一)围绕德育延伸训练

设计生活化训练活动时,教师要对训练目标做科学规划,对学生生活训练条件进行合理分析,这样推出的训练任务具有更强针对性。电子作业、社区活动、社会观察、网络交互、读写结合等,都是比较常见的训练形式,而且具有一定的生活化特征,学生接受度更高,教师对这些训练任务进行优化设计,及时传授一些活动方法,能够顺利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学生对生活中难忘经历有深刻记忆,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训练设计,能够及时唤醒学生学习心理。如教学“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国庆阅兵视频片段,让学生在观看中展开回忆:“国庆庆典最为壮观,你记忆中有哪些难忘的瞬间?你知道国旗、国徽、国歌特点吗?如果我们班级要举行一次‘快闪歌唱活动,围绕歌唱祖国主题展开设计,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学生对这些内容都有清晰记忆,可以快速做出回馈。特别是设计“快闪歌唱”活动,这是最吸引学生的。电视、网络上有不少精彩的“快闪”活动,学生大多有观看经历,自然有不少建议提供。教师从学生生活记忆出发展开设计,成功激发学生参与主动性。赞颂祖国是学习活动主题,教师没有一味说教,而是推出鲜活的活动,让学生主动进入到研讨环节。

(二)对接生活升级实践

学生进行生活化学习活动之后,很容易遇到一些疑惑问题,教师要主动做出计划调整,对学生学习活动效果做科学评估,对训练实践形成展开升级设计,这样学生回馈会更为主动。家庭采访调查、自我反思学习、远程学习互动、小课题研究、网络师生互动、心理门诊组织等,都属于生活化活动的升级处理,教师要做好教学组织,对学生回馈做及时调整,确保训练活动顺利推进。

教师关注学生心理成长,结合学生生活认知展开教学训练设计,推出系列活动任务,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体验机会。如教学 “富起来到强起来”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设计系列训练活动任务:其一,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引领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材料,设计一些互动性强的小品,总结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其二,开展主题演讲活动,要求学生围绕“中国梦”主题展开现场即兴演讲,结合自己的梦想,展示自己的宏大志愿,为伟大“中国梦”实现奉献力量。其三,组织座谈会,交流学习心得,围绕“争做时代好少年”主题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到学生互动环节,与学生展开多重对话,逐渐达成思想共识。从这些活动方案设计和执行情况可以看出,教师有拓宽意识,针对学生生活经历展开设计和组织,可以让更多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接受信息,形成学习体验,展开自我矫正和反思,实现新的成长。

学生大多对生活化、实践性、互动性活动比较有兴趣,特别是带有实践操作的活动,能够快速启动学生学习思维。教师要做好教学调查,对教材内容做细化处理,找到生活对接点,引导学生进入活动环节,在生活化学习中成长思想品质。德育学科活动设计生活化,具有更高可操作性和持续性,教育历练作用更为突出,教师要做好科学组织。

参考文献:

[1]王春丽.多向渗透,发掘小学德育管理新起点[J].小学教学参考,2021(27):95-96.

[2]李旭英.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创新策略[J].甘肃教育,2021(21):18-20.

[3]尤玮.小学德育管理班主任角色定位探微[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22(04):14-15.

(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生活教育理念下如何开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