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构建策略探究

2023-07-06乐荣俊

考试周刊 2023年22期
关键词:智慧教育道德与法治

作者简介:乐荣俊(1975~),男,汉族,福建三明人,福建三明市沙县区富口中心学校,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学科。

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改革推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重中之重。在智慧教育背景下,文章从“构建区域教研体系,增强学习效度;利用媒介资源互动,促进学习深度;拓宽学科实践渠道,展现学习真度;围绕学科评价体系,实现学习高度;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促进有效教学”五个方面谈乡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教学构建策略。

关键词:智慧教育;道德与法治;区域教研;媒介资源;实践渠道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2-0137-05

义务教育改革背景下,从核心素养视角来促进和观察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课题。发挥城乡总校制和智慧校园优势,积极建构高质量的乡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具有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笔者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和《道德与法治》现行教材为例,来谈乡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教学构建策略。

一、构建区域教研体系,增强学习效度

(一)构建城乡学校联动教研机制

笔者所在地小学存在城乡间、校际间教育资源供给及配置不均衡等问题,要提升乡镇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特别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整体水平,就必须发挥“总校制”办学改革和智慧校园工程的优势。该县2021年引入智慧教育项目,县域构建城乡学校联动教研机制。为有效缩小城乡差异,解决“缺资少教”问题,通过开展总分校教研模式变革,形成总分校道德与法治教师城乡教师同台共研、城区教师送教下乡、城乡教师师徒结对等形式,为乡镇学校薄弱的道德与法治师资赋能。如:县域搭建“双师课堂”平台,建立“一校带多校”的教学教研模式,借助智慧校园的教学平台与专递课堂,让乡镇甚至村级学校的孩子们通过大屏参与城区优秀教师的优质课教学,让乡镇薄弱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二)建立学科大单元备课机制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学科,大单元备课是目前核心素养导向下学科教学的主要手段。《读本》低年级版共有六个单元,分别是“我爱你中国”“一心跟着共产党”“走进新时代”“我们的中国梦”“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做新时代的好少年”。面对这样一本新教材,我们要从全局的视角,把课本内容各篇章放在一起进行备课,进一步了解读本编者的编写意图,即小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该从中学习哪些方面的内容,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形式使他们愿意去学并能学懂,学习理论之后应该如何具体行动,实际上也就是回答小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怎么做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课备得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

例如,在教学小学《读本》低年级版第五讲《习近平爷爷对我们的期望》时,要做到三联系,即联系本单元内容,要和前一课“光荣的少先队”紧密联系,做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优秀的少先队员就是习近平爷爷对我们的期望;联系全册内容,要做好和第四讲“我有一个梦想”“实干成就梦想”;联系生活实际,要充分挖掘各级“新时代好少年”等优秀人物的突出事迹,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把课本与学生身边榜样紧密联系,才得以打动人心,也给学生树立学习榜样。“三联系”彰显道德与法治学科生活化特点。

二、利用媒介资源互动,促进学习深度

新媒体时代,课堂教学不再仅仅存在于黑板上和粉笔尖,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都是新时代教学的重要工具。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知识吸收情况,提升道德和法治教育的综合素养。

(一)发挥《中小学德育学堂》节目优势

《中小学德育学堂》是一档集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内容于一体的,由新华社制作推广的音视频节目。它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效的课程补充资源。例如,《读本》低年级版第4讲第一课《我有一个梦》时,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课前先收集《中小学德育学堂》中的相关视频,给学生推荐《嘿!梦想家,愿你不失孩子气》《载梦星空》《袁隆平的梦想》等媒介作品。在课前互动十分钟时间播放“梦”字的演变,如:瞧,这字的演变,让我们见证了中国汉字的神奇和伟大。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梦想的世界探索奥秘,你们准备好了吗?教师运用媒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梦想收集器”的梦想空间站的氛围中,从耳熟能详的王亚平阿姨的“飞天梦”事迹谈到各自的梦想,让孩子们通晓梦想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拼搏进取,最终梦想成真的道理。在孩子们通晓梦想是奋斗出来的初始阶段,教师紧接顺势让学生观看视频《袁隆平的梦想》,运用智慧平台媒介让学生了解袁隆平爷爷的梦想,并提出问题:“《读本》里一共为我们展示了哪几位榜样人物的故事?他们的梦想分别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在教师精心组织的学习活动中先说一说课前搜集为梦想奋斗的人物事迹;接着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好榜样;最后写一写“我”的追梦计划。引导学生学习事例理解梦想,到畅想未来抒写梦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用好资源丰富的智慧教育平台

比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科大讯飞智慧教育平台等。这些平台拥有大量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资源可供我们使用。例如,在教学《读本》(小学高年级)《强国必须强军》一课时,教师需要通过历史资料对比,让学生感悟“强国必须强军”,了解强军对保卫和平的重要意义,明确军队建设目标。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强军意识、国防意识还是比较抽象的,如何让五年级学生通过“强国必须强军”这一课,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教学如何找契合点以激活学生思维,如何设计更好的活动来为教学目标而服务,打开学生思路,让感悟变得简单、高效,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辛丑”百年照片的对比:《辛丑条约》签订现场照片和2021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现场视频“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们的外交人员谈判如此有底气,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人民军队。教师继续从平台挖掘资源,如《八一建军节的由来》《也门撤侨》《战狼》及《2021“时代楷模”第六期八十三集团军》《90周年沙场阅兵》等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到我们的党和国家对国防、军队的建设是多么的重视,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建設一支世界一流的军队才能维护我们国家的和平与稳定,感受中国军队对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和大国担当,激发学生自豪感,加深对战争与和平辩证关系的认识。

三、拓宽学科实践渠道,展现学习真实度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规范学生生活习惯、引导学生健康生活、构建学生道德理念和法治意识的学科。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秉承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拓宽学科实践渠道,积极引领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让学习真实发生,进而培育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一)将社会实践与课本内容相融

《道德与法治》五年级现行教材下册第二单元“我参与,我奉献”的课程学习中,教师在介绍社会基层服务人员的辛苦之后,可以带领大家到环卫工人休息站,进行“冬日送生姜红糖水,夏天送冰镇西瓜”的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去真实接触服务人员的日常生活,切实感受他们的辛苦和不易,并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教师可以在周末组织学生去福利院等场所,关心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等。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除了要教导学生明辨善恶、通晓是非,还要以身作则带领学生与人为善,服务社会。慈善并不是富庶者的特权,而应该是每个人生活中的小善举。

(二)将劳动教育与课本内容相合

课程内容选择体现社会发展要求,有机整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相关主题。如:《读本》小学低年级版第六单元“做新时代的好少年”中“好少年在行动”,要求给学生创设劳动情境,走出校园,走向生活,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热爱劳动。譬如组织开展小吃一条街展示、瓜果丰收节等农事劳动,引导学生从劳动乐趣中体会劳动最光荣道理。

(三)将研学实践和课本内容相交

结合《读本》小学高年级第一讲《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和第四讲《唯改革才有出路》主题,可以结合组织开展有当地特色的研学活动。例如,围绕“溯源沙县味道,品味人文风情”主题,开展实践性的沙县小吃主题研学活动。笔者以“探究沙县小吃产业转型升级”为研学主题,设置特色研学线路:中央厨房→乐子鸡蛋→醉有才,并结合课标理念及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研学目标:了解沙县小吃产业的智能化运用培养学生对科技的敬仰之心;深入了解沙县小吃的发展历程,感悟小吃的魅力,领悟劳动的价值。遵循课标理念“带着疑问出发,收获成果归来”,巧设研学活动:先参观沙县小吃“中央厨房”,了解身边的科技产业;接着以“沙县小吃的转型升级产品有哪些?”启迪学生思考,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分门别类表述;紧接用学生最擅长的方式(绘画、讲故事、编歌谣、作曲等)展示“一枚乐子鸡蛋的旅行”;最后再分组实践调查“醉有才”打造“小吃懒人模式”升级产品的方式。学生在教师精心组织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研学活动中成为具有乐学善学、勤于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时代新人,并由此拓宽思维:参观了传统文化沙县小吃的由来,与现代科技的产业化对比,你有什么感想,对以后的生活有什么规划?在丰富的研学活动中,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在丰富的研学实践活动中水到渠成。

四、围绕学科评价体系,实现学习高度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评价要“坚持素养导向,围绕课程目标,着眼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从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担当精神、品德修养、法治观念、日常品行表现等方面加以考查”。这就要求教师从发展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出发,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及实施等多角度来构建课堂教学体系,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一)以“核心素养”为指向,以评促教

评价首先要知道“评什么”“为什么评”,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课程总目标与上述五大核心素养对应,层层递进,从思想到行为表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指引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第9课《这些是大家的》教学中,根据核心素养目标确立如下课时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公共财物;如何对待公共财物(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懂得珍惜的重要性;养成爱护公物的好习惯(责任意识)。围绕目标,设计两个实践体验环节,让学生化身小记者,采访本班同学:公物是什么?这些公物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什么样的便利?并将采访记录下来,课堂上和同学分享;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利用课后在校园内寻找破坏公物的现象。本课学习结束后,教师制定本课的实践作业,以小组为单位,为班级制定文明生活的约定,看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文明之花。以核心素养这条暗线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条明线相交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二)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评促学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实践性、体验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观察、记录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典型行为,通过及时的点评,激发学生潜能和学习的动力,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加深学生的知行体验,这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好少年在行动”是《读本》小学低年级读本第六讲第二课内容。主要讲授如何做一名新时代好少年。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引领学生理解好少年的标准,并能主动向榜样学习,积极在生活中践行。在学习读本故事后,教师通过提问:我们班有没有也喜欢写字、画画(乐于助人、孝亲敬老)的同学,谁愿意将自己的作品(故事)向大家展示一下?作为一名新时代少年,你如何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引领学生从书本走到身边,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肯定班级或者校内的优秀学生榜样之后,教师通过引领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个人日常“追星”行动计划,将好少年(追星目标)的标准转化为日常行为准则,并通过小组间方案的比较,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努力方向和学习目标,带领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争做新时代好少年。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运用课题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更深层次的道德認知。

与课程教学目标相结合的道德评价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强化手段,是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外化于行的一种必要手段。

五、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促进有效教学

(一)进行恰当的课堂讨论

当前的小学道德和法治课堂大多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由老师来教,学生来听,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面对这样的挑战,教师需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以促进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讨论就是教师提出需要在课堂上讨论的问题,并允许学生自由讨论。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促进有效教学非常有用。例如当教师讲到“宪法是基本法”这一节时,学生可以通过讨论促进有效教学。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宪法在法律体系中扮演什么角色?让所有人在讨论问题时都参与进来,就会听到多种不同的理解,比如宪法是法律的基本法则,也是最重要的法律;宪法是重要法规,是国家要求的法律,一切都是建立在宪法之上的;宪法是一国法律的基石等。尽管学生在讨论中用来描述宪法的语言有所不同,但宪法的概括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宪法是该国最重要的法律。这样在课堂讨论中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讨论中解决部分课堂问题,这对提高教学效率非常有用。

(二)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增强学生体验感

生活中处处可见道德与法治内容的存在,教师要将这些生活中的素材应用于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下学习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感,让学生有亲身参与活动和发表见解的机会,这样学生能够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从生活案例中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一课的教學中,很多学生总感觉法律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在生活中并没有接触过法律,但其实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让学生感受到法律无处不在,从而树立“遵守法律”的意识。比如教师可以引入“校园欺凌”的生活案例,让学生体会校园欺凌产生的恶性影响,或者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校园欺凌案例,并且在观看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针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分别说几句话,这不仅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让学生学会互相尊重,不让自己成为校园欺凌的一员。同时教师要告诉学生校园欺凌是违法事件,树立学生的法律意识,不要以“未成年”为借口做出任何违法乱纪的事件。

(三)丰富教学手段,构建活力课堂

对小学生来说,构建活力满满的教学课堂比任何教学方式都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要在明确这一点的前提下认识到自己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引导价值,从而不断学习新型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能力将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发挥自己的教学价值。教师要通过教学课堂的氛围来影响学生,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这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例如在《学会尊重》这一课的教学中,尊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德行,只有学会尊重别人才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对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观念十分重要。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表演的方式展开教学。比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案例,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思考如果自己遇到案例中的事件会如何处理,并将其表演出来,全班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提出不同的想法。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有亲身体验,深刻理解“尊重”的内涵,并且指导自己的行为。

(四)开展家校共育教育,共同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为了提高乡镇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创新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同时还要发挥家校共育的作用,发挥家庭对学生的影响,鼓励学生与家长加强沟通交流,使得家长能够配合道德与法治教学,改善教学效果。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比较密切,而家长的言行举止以及行为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大。因此,教师应关注家长在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与家长加强沟通交流,为其介绍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鼓励家长积极参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比如有些家长对学生文化知识的要求比较高,可能会忽略孩子的兴趣爱好,而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不畅,在培养兴趣爱好时无法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对此,在“自主选择课余生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与家长加强沟通交流,使得家长能够配合道德与法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结语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阵地。要摆正好德育在五育之首的位置,解决好道德与法治学科专任教师匮乏,学科被边缘化、淡化的严重现象,需要教育局、学校、教师在相关教学活动中注重顶层设计,加强校际联系,强调城乡优势互补,积极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顺利实施提供便利与支持,才能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常伟.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探究[J].新智慧,2021(17):61-62.

[2]徐海英.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探析[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5):129-13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智慧教育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区域智慧教育持续推进的机制创新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智慧教育生态发展新挑战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