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2023-06-26郭莉

天津教育·中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师应语文课堂教学

郭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缺乏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民族,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充满朝气、勇气和活力,才能保障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大厦不会坍塌。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对学生文化自信能力的培养。在2022年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文化自信被列为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社会与时代的发展。教师要应时代之约,更新教学策略,为学生搭建文化自信素养形成的桥梁,利用语文學科的学科特点,让课堂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媒介,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文化自信,做一个文化的传承者。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什么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在某种意义上特别强调了它的基础地位,展现了它应用的广泛性,凸显了长期性和稳定性。2022年版课程标准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呢,既能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还能使其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构建起一种创新力量。文化自信的形成可以让新时代青少年健康、快乐地成长,用精神财富武装自己,对未来充满希望,不断前行、奋力拼搏。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关于文化自信方面的内容还有所欠缺,在文化自信渗透策略方面也亟待改进。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寻求创新性的教学策略,将文化自信进行到底。

(一)缺乏传统文化底蕴

当前小学文语文课堂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缺乏传统文化底蕴。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的根基,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但是在课堂中,很多教师依据课文内容展开教学活动,并没有将课文内容与实际文化属性联系在一起,致使语文课堂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没有传统文化依托的教育是无效的教育,教师应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充当传统文化的传递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从而构建文化自信。

(二)缺乏文化渗透方法

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没有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文化渗透方法突兀、文本内容与文化内容衔接不到位以及在文化渗透的过程中方式呆板、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对文化的感知力,使文化与教学内容割裂开来,学生的文化自信就无法形成。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就会使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有所缺失。

(三)忽视文化创新教育

文化自信不仅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传承,更体现出一种创新和发展的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文化自信应该是不断前行的,充满无尽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文化的创新教育,没有将文化作为一种发展的力量呈现给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汲取其中养分的同时也要看到文化的发展元素,将文本内容与文化创新元素相融合,这样才能保持文化的持久魅力,使每一个新时代的青少年都能建构起文化自信。

三、文化自信背景下展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策略

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教师应充分看到文化自信渗透方面的不足之处,找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新教学策略。根据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文化自信主要涵盖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课堂为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一)挖掘教材,探究文化底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教材的基本内容,深挖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探究文化底蕴,让学生在文化探寻中找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树立起文化自信。当前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备课不充分,对教材的多元化理解不够,没有关注到文化层面,使课堂教学方向和目标出现了偏差。文化自信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理应得到教师的关注,教师在课堂中应积极渗透这一内容。

例如,在《西门豹治邺》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在中国,古人祭祀的对象多种多样,有天地、祖先、神灵等,而在祭品的选择方面主要有食物、人、玉帛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祭祀文化,感受文化不断变化的过程。古人的祭祀体现着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我们现在的理想构建具有一致性。

在这篇文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批判阅读的方式,自主感受文章潜藏的深刻内涵。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觉得用人祭祀的方式可不可取?我们身边真的有神灵存在吗?”这些问题能够启发学生看到自身价值。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进一步总结:“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但是我们始终要明白一个真理,那就是求人不如求己。只有我们自身努力,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用批判思维感受古代文化,从而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古代文化。每个人对教材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当教材中的文化属性被忽视的时候,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就失去了它的本真。每节课上课之前,教师都应为学生找到文化元素在教材中的体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理解,使学生对文化不再陌生。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二)文化导入,构建文化意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之前,教师应认真思考本节课要为学生营造怎样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以一种怎样的状态投入课堂学习。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文化属性,文化自信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素养目标,教师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文本学习中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导入环节,教师便可以以引入文化,让每节课都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氛围。文化自信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持续坚持,那么文化自信很难形成。

例如,在《陀螺》这节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文化导入构建文本的文化意蕴。首先,教师为学生列举《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是齐国大夫,他是一个身材矮小之人,在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都巧妙地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晏子虽然矮小,但是他爱国、机智勇敢、善于辞令,具有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这样的故事引入,学生对《陀螺》这篇文章的理解就会更深入,而且赋予了这篇文章深厚的文化属性。其次,教师应在导入内容设计方面多下功夫,可以从学生喜欢的古诗词入手,也可以从学生喜爱的小故事入手,这些都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意识,奠定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课堂导入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导入需要重点思考,在《陀螺》教学中引入《晏子使楚》的故事,体现了教师对文化的重视。

(三)关注诵读,营造文化氛围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有着独特的魅力,而诵读自古以来备受关注。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便可以从诵读入手。上课之前,教师可以选择与本课知识相关的诵读内容,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品味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诵读内容可以是散文、古诗词,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与文化相关的内容,如《人民日报》的社会评论等,这些都能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之情,向学生传递积极的正能量。

例如,在《人之初》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通过诵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诵读的方式很多,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视频朗读示范,让学生跟读,在跟读中形成对《三字经》的诵读情感,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教师还可以为学生配乐诵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今之间的亲切对话,将深刻的道理寄予在简短的文字中,在诵读中深刻领悟每句话的内涵,从而让这样的文化意识根植在每个小学生的心中。关注诵读,让课堂充满朗朗书声,这便是对文化的尊重,教师可以精心选择诵读内容,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必将形成。

(四)创建活动,感悟文化内涵

课堂不能离开活动,小学教育更是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呆板、枯燥的讲授方式,要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感受文本的主题思想以及文化魅力。在活动创建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这样的文化活动,在语文课堂中体现自我价值。活动的方式很多,如让学生学习一些古代礼仪、用角色演绎的形式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等。当然,这样的活动要依据文本内容展开,不能很突兀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渡。

例如,在《扁鹊治病》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创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文化内涵,从而形成文化自信。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演绎的方式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征,自主选择扁鹊、蔡桓侯、大臣等角色,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当前的现实生活,感受古代医者与现代医者之间的共同之处,从而更好地诠释一个医生的基本职责和良好的道德素养,从而影响自我,树立文化自信。创建语文学习活动,让整个课堂充满灵动的色彩,让文化内涵在活动中得到更好的诠释,这应该成为每个语文教师的教学追求。

(五)重视交流,创新文化特色

文化不仅需要我们理解,更需要我们传承和创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将文化内容固定在传统文化方面,还应看到其中的创新元素。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应该将怎样的文化传递给学生,这是值得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应积极地关注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对文化内涵有更深入和创新的理解,允许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将文化内涵延展开来,赋予其创新的力量,使其充满活力。

例如,在《纪昌学射》这节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交流,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感受古人的高尚品德。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大家自主阅读一下文章,在阅读过程中思考这样的问题:你觉得纪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很快内心有了答案:“纪昌是一个有目标、有追求、坚持不懈、不怕苦、不怕累的人。”然后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你仰慕这样的人吗?”学生对此有了自己独特的认知,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其中的文化品质深深地影响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将课文中的文化品质赋予了创新性的内容,使文化展现出鲜活的色彩。重视课堂中学生的交流,让学生的自主性在交流中充分体现,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内在素养形成的需要。渗透文化自信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古人的高尚品德,这些品德就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值得后人学习的精神,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从内心认同文化、理解文化、创新文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學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关注文化自信的构建,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在内心认同文化、理解文化、创新文化,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小学生,为新时代发展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另外,教师应寻找自己在文化自信培养方面的不足之处,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让文化深深根植于每个小学生的心中。

猜你喜欢

教师应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