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融合路径

2023-06-26王高良

天津教育·中 2023年5期
关键词:心理学中学生中学

王高良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容易出现焦躁、叛逆、抑郁等不良心理问题,教育主体必须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普遍采取“病理导向”的实施方式,强调对个体心理问题的调查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的疏导解决方案,从形式上来看具有被动性,效果不够理想。本文基于“积极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阐明积极心理学融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面临的阻力,并提出可行性的实现路径,以维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宏观上来看,现代心理学体系结构可以一分为二,简单地归纳为“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和“病理心理学”(Pathopsychology),两种学说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区别在于,病理心理学在作用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主要采取“心灵修复”的方式,通过定位和分析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实施“做减法”的手段。很显然,这种方法较为被动,因为中学心理学健康教育者无法全面、彻底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与病理心理学的实践路径截然相反,它所关心的是如何激活中学生追求心理健康的内生动力,通过主动引导的手段,将个体的心理体验建设调整到最优状态,实现对消极心理的“无差别消除”。从这个角度出发,促进积极心理学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更有效。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源于20世纪90年代,作为广义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积极心理学与病理心理学研究方向背道而驰,这为其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心理科学奠定了基础。尽管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界定”尚无统一标准,但学术界在其功能方面基本达成共识:一方面,积极心理学将人的优秀品质作为研究对象,如职业道德、利他意识、社会责任等,这些优秀品质可以促进人的幸福、乐观、快乐等情绪产生,实现人的“心理繁荣”(Thriving);另一方面,积极心理学能够协助个体获得主观上的“最佳体验”(optimal-experimentation),如个体在集体中得到信任感、归属感、安全感等。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体系非常庞大,“积极自我”“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行为”等都可以纳入该学说的构成范畴,结合盖笑松(2020)的研究成果,积极心理学的主要价值包括三个方面,即“发现自我存在的乐趣”“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契约”“增强人性的理解”。其中,积极心理学实践中将“发现自我存在的乐趣”作为主要价值,按照价值层次由低到高划分,依次为舒适化的生活、创造性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促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现

根据教育部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目标,其一,要求学校通过科学的手段,给予存在心理困扰、心理问题的个体有效辅导和必要干预;其二,要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使其在自主状态下形成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素养。结合第二个目标来看,将积极心理学融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中学生自主建构坚固的心理防线,增强自主意识,提高消化不良情绪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积极心理学能够刺激积极情绪、态度和观点的产生,让个体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树立起自尊、自信,充分激活中学生“心理繁荣”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预防中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产生

根据《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公布的信息,青少年已经成为心理疾病暴发的主要群体,其中14.8%的人存在抑郁风险,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进一步多元化,如独生子女的孤独感、手机成瘾、低生命意义感等,从这一角度分析,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从病理心理學层面展开,更应关注中学生心理创伤调节能力和自愈能力的培养。积极心理学在实践维度有利于让个体发现自我存在的乐趣,在引导中学生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利用自身优势强化积极心理暗示,进而主动打造舒适的生活、创造性的生活以及有意义的生活。随着中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不断强化,可以很好地预防不良心理现象的发生。

(三)拓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空间

相对于病理心理学而言,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更健全,在对中学生心理干预方面已经不再局限于心理学专家、心理医生等专业主体,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倡导“体验式”。如此一来,有利于拓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空间,如在“心理诊所”“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之外,家庭亲情空间、社团辅导空间以及社会交流空间等可以构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课堂”。同时,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空间的拓宽,参与心理健康干预的主体也变得多样化,如心理课程教师、班主任、家长、同学、社会人士等,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丰富的指导。

三、积极心理学融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阻力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力度不足

从中学所设置的课程体系及教育资源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不被关注是一个基本事实,其原因构成也比较复杂。首先,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心理学专业人才(师资)以及相应的设备、资源等,对中学而言是一笔较大的支出。其次,中学(含初中、高中)阶段面临严峻的升学考试,而心理健康教育不涉及任何考核要求,导致对其关注度甚至不如“音体美”等弱势学科。最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触及个体的一些私密信息,如生理变化、性取向、家庭变故等,一些教育主体担心难以驾驭,因此选择更隐晦的教育方式,无法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更谈不上积极心理学价值的发挥。

(二)教育主体对积极心理学缺乏了解

长期以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说教形式+问题导向”的方法,这种方法较为传统,即面向中学生采取无差别、“一刀切”的心理健康知识讲解,根据对个别学生的精神状态、异常行为、消极情绪等表现,提出一定的疏导帮扶策略。可以说,中学视域下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是基于病理心理学理念进行的,在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方面存在被动性和滞后性。相对应的,教育主体对积极心理学认知不足,不能利用积极心理学体系改善中学生的情况,从而造成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机制存在漏洞。

(三)积极心理学内容体系设计不完整

现阶段,部分中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虽然认识到积极心理学的价值,但是在内容体系设计上缺乏完整性,教学内容建设主要聚焦在“积极情绪”上。例如,在日常校园生活或课堂教学场景下强调某种兴趣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学会克服恐惧、拖延、紧张等技巧。但事实上,积极心理学内容体系十分复杂,“积极情绪”只是其中较为显著的组成部分,而“积极自我”“积极品质”“积极发展”等也是积极心理学体系不可或缺的,然而大部分中学在实施“积极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时,并没有意识到构建完整内容体系的重要性。

四、积极心理学融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可行路径

(一)以校本课程为起始点,提高积极心理学的重视程度

根据我国中学阶段课程设置现状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属于“官方课程”范畴,而且多个学科蕴含心理健康教育职能,如体育课程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中就包括心理健康目标。换言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独立性,这既是一个缺陷,也是一个契机,各地中学可以按照校本课程理念,自主、灵活地开发适应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积极心理学要素渗透,提高师生对积极心理学的重视程度。中学阶段积极心理学校本课程设置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课程目标。以中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目标,旨在塑造当代中学生的健全人格。进一步结合社会环境变迁来看,中学生成长需求主要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如现实与网络虚拟世界的人际关系;幸福感,以消除独生子女的孤独感为切入点,使其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自我激励、从容应对挫折等能力;对生命的期望值,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对升学、就业、家庭、情感等众多方面保持乐观的期待。

第二,课程结构。按照舒适化的生活、创造性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三层价值,依次打造“安心课程”“强心课程”“悦心课程”三层结构。其中,安心课程以学业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坚持、热爱、好奇心、求知欲等积极心态;强心课程以挫折教育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自律、自信、自爱等优秀品质;悦心课程以人际交往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宽容、感恩、利他等奉献情怀。

第三,课程实施。在实践方面,积极心理学主要利用观察、测量、实验等手段,具有鲜明的社会科学研究特征,并不需要十分专业的心理疾病理论及模型支持。因此,围绕积极心理学实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多主体、多场景的交叉模式。例如,在校园场景中,既可以采取师生互动实施方法,也可以采用同学互助的实施方法,如校园广播站、班级微信群、公告栏、“心理角”等,均可以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实施媒介。同时,还可以采取家园共育的模式,邀请家长参与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活动,如学校组织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让孩子、父母相互倾诉,解决代际隔阂、理解对方。

(二)以校园文化为着力点,营造积极心理学的融合氛围

中学教师队伍,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对积极心理学的了解,是影响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主要阻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积极心理学是一个比较年轻和新颖的研究领域,相较于病理心理学而言,目前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方面还不成熟、不系统;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学校园中缺乏与积极心理学相匹配的文化基础,以致许多积极心理学要素无法凸显价值。基于此,相关人员应以校园文化为着力点,构建有利于积极心理学作用发挥的环境,同时营造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氛围。

第一,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发力,美化校园环境。事实上,良好的校园环境、完善的校园设施、漂亮的校园景观等,本身就是一种客观维度的积极因素,能够赋予师生温馨、平和、愉悦的心情,在这种环境下强调积极心理学的各种要素,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第二,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发力,突出人文关怀特征。宏观上看,我国学校制度建设大多强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约束,“这也不行”“那也不准”的制度内容容易让人产生壓抑的情感。在制度文化层面,中学要结合积极心理学“幸福而满足、快乐而充盈、现实而乐观”的特点,将刚性制度转化为柔性制度,如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和宽容性,突出民主性和公平性,一切制度设计不得违背校园和谐的目标。在这种制度文化框架内展开积极心理学实践,能够很好地突出人文关怀。

第三,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发力,实现优良传统传承。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的行为举止,而他们的心理状态又是对校风、教风、家风及社会风气的折射。据此,中学教育主体应加强对优秀精神文明成果的发掘,如校风中体现的“求真务实、奋进拼搏”、教风中体现的“爱岗敬业、诲人不倦”、家风中体现的“尊老爱幼、亲邻和睦”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督促其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范式。

(三)以全面发展为落脚点,健全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中学阶段属于义务教育范畴,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应有之义,但考虑到心理健康对中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应以全面发展为落脚点,在原有“五育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心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并不断健全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使之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融合。客观上来说,积极心理学体系十分庞大,下面结合较为重要的方面进行阐述,以抛砖引玉。

第一,积极自我的内容体系。积极自我的核心是“自尊”,要让学生区分自尊、自负、自卑等概念,可以从学业、身材、社交、艺术修养、运动能力等方面,健全积极自我的成长计划。

第二,积极品格的内容体系。引导中学生认识哪些品格是积极的,具体可以划分为勇气、公正、仁爱、节制、卓越五种类型,每一种类型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扩展,如勇气维度可以细分为正直、诚实、有毅力、坚持信念等。

第三,积极认知的内容体系。积极的认知包括乐观态度、保持希望、具有创造力等,其内容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强调积极心理学对“发现美好自我”的作用。

第四,积极情绪的内容体系。根据情绪分类环状模型分析,积极的情绪即给人愉悦体验的情绪,如快乐、欣慰、兴奋等,教师可以设计积极情绪测验表,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积极情绪水平,测验表的基本方式是“你感觉到生气、愤怒的程度有多少”“你感觉到沮丧、悲伤的程度有多少”等,让学生按照1-5的分值自我鉴定。

五、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在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融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方面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值得深入探究与实施。

猜你喜欢

心理学中学生中学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在多解中学创新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