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2023-06-26陈艳星

天津教育·中 2023年5期
关键词:节气日记笔者

陈艳星

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造就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史的厚重感成就了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深沉的积淀是每个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我们要坚持的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每个中国人都要积极践行的,它是对自身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肯定和坚定信心。新课标着重指出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来认同中华文化并加以继承和弘扬。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顺应大自然的节奏而总结出来的。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反映在二十四节气中,不仅指导着农民进行农作物的收种管理,还包括许多民俗,历史悠久,含有丰富的文化沉淀,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二十四节气不仅能让学生对宇宙和自然产生独特认识,对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也有着深远意义。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下,如何围绕二十四节气这一特定主题设计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让低学段的学生更容易接受节气知识呢?笔者设计了以下任务。

一、课外积累,播下学习节气之种

新课标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梳理语言文字,感受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在语文学习中,课外积累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在低年级养成自主积累的好习惯,并一如既往地坚持,那么对其后续学习语文及其他学科都有好处。在学习节气知识的过程中,课外积累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歌曲学唱,激发学习兴趣

歌曲是一种将朗诵化为音乐的艺术,说着唱其实也是一种有感情的朗诵歌词的方式,因此以唱助读对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此时学生并不明白什么是节气,如果“填鸭式”地灌输这些知识,他们是无法消化的,因此笔者从耳熟能详的《节气歌》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节气歌是为了方便记忆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节奏明快、歌词朗朗上口,小学生学起来特别快,每天只要花两三分钟,就能让学生在摇头晃脑的吟唱中、在轻轻愉悦的节奏中,将二十四节气记住了。在熟记二十四节气的基础上,笔者还让学生在每个相关节气里坚持诵读一首唐诗、一首宋词,唱一首与节气有关的气候农事歌。音乐这一优秀的载体将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兴趣完全激发出来,为下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绘本阅读,了解节气故事

刚进入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不多,以具体形象的表象思维为主。而绘本文字少,但图画涵盖的内容情节丰富,以画传达故事,推动情节发展,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因此笔者选择利用绘本讲述节气故事。笔者选择的是一套自然科普绘本——《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整本书以一年二十四节气时间排序,其中的天文、气象、物候、农事等知识都与节气息息相关。在这套绘本中,学生看到了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了解了身边的节气变化,还根据节气进行动手实践,制作与节气相关的民俗手工。立春时,学生自己动手卷春饼来“咬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夏至时,学生根据福州的习俗帮助家长煎夏饼,庆祝夏季丰收。立秋时,为了庆祝丰收,学生在自家窗台挂起了谷穗,并动手画下对秋天的热爱。冬至时,有的学生包饺子,有的学生吃汤圆,还有的学生为這一节气制作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作品。这样的阅读过程,既让学生了解了节气知识,又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喜爱。

(三)诵读诗词,感受节气语言

充满智慧的古人是如此喜爱大自然,他们将大自然的节奏以细腻的笔触诗意地表达出来。古人吟诵着节气中的一草一木,带领着我们走进乡间山野,感受四季变换。古人笔下的节气之美该如何让学生去了解呢?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联系生活反复品读诗歌语言,如春暖花开时节,带领学生寻找校园中的春色,聆听鸟唱虫鸣,在美景里体会什么是“桃红柳绿”、什么是“莺歌燕舞”;漫步公园,在“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中寻找春天最具代表性的颜色;春水才深时节,画下身边景物,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发现画面中蕴含的动静结合之美;夏季,田间地头热烈的农忙景象让学生不知不觉就吟诵出“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二、课堂教学,扎下学习节气之根

新课标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聆听、阅读和观察等有效手段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达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目的。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语文教材中融入了许多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内容,是语文教学最基础的课堂资源。因此,每节课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整合,将所学知识与节气融为一体,扎下学习节气知识的根。

(一)依托课文,学习节气知识

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课堂学习,学生要学会思考、主动探索,将自己变成学习的主人,做节气教学的积极参与者,从而对节气知识产生深刻印象。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课文《小蜗牛》时,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设计:首先,让学生找出小蜗牛爬过的小树林一年四季有什么变化,用横线画出来;其次,出示课文中四幅小树的插图和对应的四句话,将插图与句子配对,并读准、读熟这四句话;最后,让学生按小树的生长过程为四句话排序。

通过这一寻找和提取信息的活动过程,学生明白了原来这就是一年四季。此时出示《节气歌》,告诉学生一年中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季节对应六个节气。由于学生在入学时已经学唱过这首歌,因此很快就能说出每个季节对应的节气。接着告诉学生其实不仅是小树,还有很多景物也在悄悄地告诉人们四季的到来呢,并出示文中出现的草莓、蘑菇等景物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分别属于哪个季节,放到相应的小树图片下,用上这样的句式:“小树(       )了,已经是(      )了。树叶(      ),地上(      ),已经是(      )了。”然后出示儿歌“叶芽叶芽点点,已经已经春天;草莓草莓甜甜,已经已经夏天;蘑菇蘑菇圆圆,已经已经秋天;白雪盖住地面,已经已经冬天”,在欢快的儿歌中,学生明白原来一年四季随着景物的不断变化,景色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二)品读童谣,巩固节气知识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一学段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诵读、记录课内外学到的古诗和儿歌等内容,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童谣贴近生活,内容浅显,想象力丰富,而且篇幅简短、语言活泼,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童谣《秋天的信》时,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设计:首先,指导朗读,培养语感。在课堂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带着动作读等,学生的语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得到充分训练,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不断地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更活跃。

其次,抓住主脉,渗透节气知识。笔者抓住秋天用叶子写信这条主线展开教学,提出秋天的第一片叶子是什么节气落下的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立秋时节报秋的习俗,积累一叶知秋、落叶知秋等成语,并适时链接《秋叶飘飘》《秋天》等资源,感受秋天到、落叶飘这一节气特征,同时抓住“赶路的雁”来复习与节气相关的物候。

再次,设计读写结合环节,丰富想象。小学低段写话应关注学生的想象世界,因此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笔者创设情境,打开学生思维,发挥想象,指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说一说秋天还可能会给谁写信,信上会说些什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秋天节气里人和动物的活动轨迹。学生在小练笔中写道:有的信,飘呀飘,飘到菊花身旁,告诉他秋天来了,快绽放出美丽的笑脸吧!有的信,飞啊飞,飞到小草身边,对他说小草小草,你别难过,来年春天你还会绿起来的!辛勤耕作的农民伯伯也收到了信,上面写着,秋季里,谷像黄金粒粒香,快快去收割吧!这样的练笔获得了听课教师们的一致称赞。

最后,笔者设计了积累背诵环节,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背诵是学习语言的好方法,优美的语句、灵巧的修辞会在反复吟唱背诵中不知不觉变成自身能力的一部分,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外拓展,绽放学习节气之花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新课标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注重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进行清楚得体的表达,有效传递信息,实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因此,教师要沟通好课堂内外,努力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结合学生的语文经验和成长需要,让教学意义和生活意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对学生来说,观察能力是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越是善于观察的学生,好奇心越强,越能发现问题。如果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那么对生活就会有更大的兴趣和热情。每天笔者都会让学生在课间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景物,建议家长每个周末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观察大自然,并将自己的发现以绘画或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小寒时节,学生看到小区里的刺桐花,在日记中写道:盛开的刺桐花红艳艳的,像冬天里的一把火。还没开的花苞像一支支口红,果实就像绿绿的豆荚。变黑的果实轻轻一碰就掉了,我剥开壳一看,有一粒粒种子,种子是棕色的,上面有黑色的花纹,可好看了!我把种子收集起来,等春天播种,希望能长出更多刺桐花。

油菜花开的季节,学生写道:外婆家门前有一片油菜花,它的茎是绿色的,上面开着金黄色的花,有四片花瓣,个个都挺得直直的,远远望去好像绿毯上铺着黄金。

下雨天,学生这样写:我看见雨点一滴一滴地从天上落下来,好像在跳舞,在小花伞上跳舞、在草地上跳舞……

学生用这些稚嫩的语言写下了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不仅观察能力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也获得了极大提高。

四、搭建平台,享受学习节气之乐

低学段的学生最爱听到表扬的话,只要有些许进步,都渴望得到关注和赞赏,这些关注和赞赏带给学生极大的认可,促使其不断努力,取得更大进步。因此,笔者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将学生画得好的画、写得好的日记或放在美篇中发表,或发表在班级公众号上,或投稿到学校刊物中,并及时给予学生适当奖励。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班上的学生都很喜欢画下身边的景物,写下眼中所见、心中所感,从一开始的一两句话,到现在有的学生甚至可以写出三百字左右的日记,进步非常大。发展型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通过整体感知、想象等感受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获得审美体验,通过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审美品位。因此,只要有空,笔者就在班上读学生的日记,并让其他学生指出日记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如果是你又会怎么来描述。

冬天时,有的学生种下蒜头,在日记中写道:前几天,我把长芽的蒜头栽到土里,放在阳台的桌子上。过了两三天,我轻轻拨开一点土,发现有白白的、长长的东西,哇,蒜头长根了!今天我去拿蒜头时,发现它们全都长芽了。我剥开皮一看,有的像憨憨的企鹅,有的像胖胖的小娃娃,有的像高傲的天鹅,还有的像钝钝的刀子……真像拆盲盒一样啊!笔者在班上读了这篇日记,让学生说说日记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许多学生积极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憨憨的企鹅这个比喻,我好像看到了一个白胖胖的蒜头歪歪扭扭的,就像企鹅摇摇晃晃地走路一样。”有的学生说:“我觉得胖胖的小娃娃这个比喻特别好,写出了蒜头苗的样子,太可爱了。”还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的比喻是高傲的天鹅,我的脑海里一下子浮现出蒜头芽长长弯弯的样子,非常有趣。”这个评價的过程不仅表达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思考,也是学生尝试创作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又让其明白了在什么样的节气里可以种植什么样的植物,可谓一举两得。这样的展示活动很受学生的欢迎,一到点评日记时,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的,争先恐后地要将自己的日记递给教师,这样的良性循环让学生的写话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五、结语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一次次细致入微的观察里、在日复一日的诵读吟唱中、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在笔耕不辍的练笔中,学生对节气越来越了解。循着自然的节奏,学生播下了诗意的种子,对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深深的认同感,从而更愿意亲近自然、亲近经典、亲近传统,与千年前的古人同频共振,在农历的天空下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节气日记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