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的高中历史微课教学策略

2023-06-26吴艳菊

天津教育·中 2023年5期
关键词:史料微课历史

吴艳菊

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实现高效的核心素养培养教学,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微课内容深度分析历史知识,理清社会发展脉络、感悟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体会历史故事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在提高学生课程学习质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对此,为了帮助历史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文从核心素养培养视角出发,结合微课教学的优势,提出了改善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微课的教学特点

微课指的是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依托,直观展现知识内容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学生探究历史微课能够更透彻地理解重难点知识,高效地完成单元学习目标。

微课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具有短小精炼、内容清晰、主题明确、使用灵活、便于传播等特点。短小精炼指的是微课时长通常在5—8分钟,其内容和语言更简洁凝练,让学生能够利用更短的时间理解历史知识。主题明确、内容清晰指的是微课通常都是针对某一个重要知识点或某一個学习目标进行深入讲解,有更明确的主题,内容也更精准清晰,从而使学生更高效地认知历史知识。使用灵活、便于传播指的是微课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这意味着历史教师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学生提供微课学习资源,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时间进行学习。由此可见,微课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灵活度。

二、高中历史微课用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优势

(一)开阔学生历史视野

微课具有信息容量大、存储时间长等特点,历史教师将所要教授的课内外知识融入微课中,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借此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让学生了解到更多与单元重难点知识相关的信息,使其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与理解历史知识,进而有效提高自主探知和深度学习的质量。

(二)深化核心素养理解

历史教师利用微课开展知识讲授活动,能够有效简化知识的认知难度,提高学生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与感悟,使其在多元化微课探知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历史核心素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将不可复制的历史史实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其全身心地沉浸在历史情境中,进而加深对历史事件意义与内涵的理解,同时逐渐形成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的历史综合素养。

(三)提高历史学习质量

高中历史教师开展微课学习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灵活转化的能力,使其透过表面文字信息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信心与动力。另外,教师还能利用微课转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看法,改变其知识探究态度,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将以往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求知模式,进而有效提高历史认知质量。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开展高中历史微课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结合微课绘制历史发展脉络,培养时空观念素养

时空观念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对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的学习意识和思维方式。对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帮助其加深对历史各知识点时空联系的认识,高中历史教师可以结合微课开展历史发展脉络梳理活动。例如,教师用微课展示某一历史时间段中发生的所有重要事件,体现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再指导学生使用时间轴工具将这一时期所发生的各个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精准梳理,形成一个内容完整、逻辑清晰的历史大事时间轴图表。此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历史认知效率,还能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以《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程为例,这个时期的中国经历了兴盛、没落、重建、衰亡等阶段,分别建立了西汉和东汉两个政权。对此,为了让学生快速理清两汉的历史发展脉络,形成较强的时空观念素养,教师可以结合微课视频开展脉络梳理活动。首先,教师利用微课向学生直观展示从西汉到东汉的政权更迭过程,让其初步了解这一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西汉建立、文景之治、改革币制、开辟边疆、丝绸之路、光武中兴、黄巾军起义等。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微课内容,运用时间轴工具,按照时间顺序科学梳理这些历史事件,绘制出清晰精准的两汉时期历史大事年表图。

学生在微课中可以看到西汉政权建立之后,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精心治理之下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况,而后期的汉武帝又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统一的政权,此时的汉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领域都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在西汉末年,出现了农民起义,此时王莽建立了新朝,但这一政权维持的时间并不长,很快被刘秀所取代,建立了东汉政权,而东汉是继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东汉前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治世局面,后期出现了党锢之祸和黄巾军起义事件,使东汉走向衰落与灭亡。学生根据上述微课内容能够快速梳理出西汉与东汉的历史发展脉络,绘制出清晰的历史大事时间轴年表,从而逐渐形成较强的时空观念素养,提高课程学习效率。

(二)巧用微课情境简化知识难度,培养唯物史观素养

唯物史观指的是能够正确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科学展现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对学生而言,要想拥有良好的唯物史观素养,需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探究历史知识,能够透过历史表象认识到其中的本质内涵,真正明白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与客观影响。对此,为了提高唯物史观素养培养的有效性,历史教师可以开展微课情境教学活动,将抽象的、复杂的历史理论和历史原理以生动直观的画面形式进行呈现,让学生通过观看动态视频了解各个时期社会发展和社会变化情况,探索其中的历史发展规律,掌握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从而更客观、全面地认知历史,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

以《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为例,教师利用微课简化此单元知识的认知难度,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的社会现实因素和历史必然因素,从而使其形成较强的唯物史观素养。例如,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知道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度、宰相制的演变过程,探索“选官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不同创新之处,能够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制度变化的内因和外因。另外,学生还可以在微课中看到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结合当时百姓的实际生活情况和农耕情况探究赋税制度变化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微课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客观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认识到各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了解其中的本质内涵,还能借此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使其用客观的眼光看待历史,进而对历史形成更全面、精准的认识。

(三)丰富历史史料微课资源储备,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史料实证素养指的是学生对所看到的历史史料进行客观分析和精准辨析,能够正确运用可信史料重现历史的能力。史料是各个时期人们对当时社会背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内容的记录,学生研究可信的历史史料,能够对各时期和各个国家的历史形成一个客观、正确的认知。对此,为了高效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建立一个丰富的史料资源库,指导学生根据课程知识点和教材内容自行搜索与之相关的史料微课,并对其进行精准辨析,确认史料的可信度。之后再结合可信的历史史料深度分析教材内容,还原历史真实,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质量和史料实证能力。

以《全球航路的开辟》课程为例,此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各种类型的史料,知道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必然性与可能性,了解新航路的歷史影响和历史意义。对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历史史料资源库,鼓励其自行搜索资料库中与新航路开辟有关的史料微课,结合教材内容观看微课,判断其内容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再对可信度高的史料微课进行深入分析,还原出真实的历史,从而真正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意义,知道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必然性。

例如,学生搜索史料资源库找到介绍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四名航海家航海历程的微课视频,看到每次航海家出海远行,都能与所经过的国家进行物质、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交流与互通,这使各地区人们在物质上实现了互通有无,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和领土主权扩张现象。学生通过辨别和分析历史史料,能够结合可信史料看到历史事件的正反两面,从而对其形成客观、全面的认知,掌握正确看待历史的方法,形成较强的史料实证能力。

(四)根据微课提出深度思考问题,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历史解释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探知历史知识时,能够依据可信史料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内容进行客观评判和科学阐述的能力。任何历史叙述性内容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而这种解释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叙述者的主观思想。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结合所看到的可信史料对历史史实进行客观阐述,正确揭示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背后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深层因果关系,在历史叙述过程中减少个人主观思想的影响,从而还原出真实的历史。对此,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结合微课开展问题思考活动,针对微课内容提出深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依据可信史料客观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以《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课程为例,在历史解释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微课内容提出深度思考问题,让学生根据工业革命时期各个领域所创造的成就以及相关的历史史料进行分析,还原出真实的历史,从而真正认识到工业革命对世界各国所产生的影响,能够正确阐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前因后果。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微课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在哪些领域有了新的发明?这些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有着哪些内在联系?等,学生需要依据问题查询相关历史史料,还原工业革命时期的真实历史情况,认识到各事件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再对其进行客观阐述。设置微课问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自主探知的积极性,还能借此培养其历史解释能力,使其对历史知识形成客观、正确的认知。

(五)在微课中合理融入现实问题,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家国情怀指的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人文主义追求。对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需要在微课中巧妙融入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真实案例、日常民生问题等,引导学生将真实信息与历史知识进行科学关联,找出其中的历史发展规律,知道各事件的现实意义。然后,教师带领学生结合历史规律探寻某一事件或某个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使其形成国际视野,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同时增强学生对家乡、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进而拥有良好的家国情怀。

以《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程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当前“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这一热点话题制作教学微课,让学生在微课视频中看到享誉世界的中国陶瓷文化、苏绣文化、传统茶文化、汉字文化、戏曲文化、民乐器乐文化等,了解中国汉唐时期的陆上丝绸之路和秦汉至明朝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知道中国儒道思想、禅宗思想以及各种文明的传播途径,明晰外来文化的本土化发展过程。比如,在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从长安出发,途中经过匈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区,这使汉夷文化出现频繁交往,而中原文化也通过这条“丝绸之路”向四周进行了迅速传播,使更多地区的人们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魅力,其他地区的文明也随之传入中原,并得到有效的融合发展。学生通过观看生动直观的微课视频,能够充分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魅力,认识到文明发展、传播与交流的深远意义,同时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形成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拥有良好的家国情怀。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性,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合理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巧妙利用生动形象的微课开展多样化的知识讲授活动,指导学生结合微课情境深入分析历史知识,梳理出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从而能够精准地辨别历史史料,并根据史料对历史进行客观阐述,使学生在微课理解与感知过程中形成较强的家国情怀,有效提高历史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史料微课历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