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视角下小学语文任务导学活动策略

2023-06-26胡芬

天津教育·中 2023年5期
关键词:导学课文小学生

胡芬

任务导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设计学习任务,以难度递进、结构完整的目标任务驱动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并积极利用已有认知去解读、内化、整合新知意义的一种教学形式,其核心是以学为本,切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任务引导下揭示知识内涵、形成学习能力。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组织任务导学活动,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由此构建生本课堂。基于此,本文详细探索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任务导学活动的意义与价值。

一、任务导学的意义与价值分析

(一)转变教学形式,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师本教育”问题,小学语文教师习惯单向讲解和传输语文知识,而多数学生则以机械记忆和被动听讲为主,思维活跃度不高、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在语文课程中开展有益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语文活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新课改以来一直不变的追求。任务导学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学习任务,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呈现各个学习任务,注重学生的主动交流、自主探索以及知识整合与迁移行为,主张由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和应用过程,关注学生的语文认知与学习诉求,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型互动形式,重构师生关系,真正实现以生为本。

(二)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与习惯

新课改以来,很多教师尝试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但是由于小学生缺少做出学习决策和执行学习计划的行动力,常常出现“表面热闹”的现实问题,看似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实则无法积极建构知识意义,白白浪费了教学时间。在任务导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具有引导和启发作用的学习任务,主张由学生自主突破各个学习任务,而一个个关联性的任务相当于“导航”,可以引领学生有秩序、有目的地突破各个学习难点,切实积累有效的学习经验,提高学习效率。在这种模式下,小学生将逐步提升学习力,尽早养成自主、开放的学习习惯。

(三)实现精准辅导,围绕任务完成度介入教师指导

任务导学活动能够解放师生关系,但是小学语文教师也不能过于放松,反而要更精准、客观地追踪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和效益,及时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潜能,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预设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时观察与评价调整各个学习任务的分布情况和设计方法,更要在任务总结和归纳活动中通过有效的教师干预帮助学生内化语文知识,在学生遇到难题时进行实时辅导。这样一来,可以顺利实现精准教学,也能顺利转变教师的角色,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任务导学活动将产生积极影响,不仅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使其会学、善学、乐学,也能帮助一线教师科学界定自身身份与角色功能,切实提高语文课程的育人效益,实现教学相长。

二、小学语文教师组织任务导学活动的有效方法

(一)从学生视角设计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将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认知发展状态,所以在任务导学准备阶段,小学语文教师要设计适宜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学习实效调控各个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在此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学习任务的导学效益。

首先,客觀分析小学生的平均认知水平和分层认知差异,科学调控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并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呈现学习任务,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设计学习计划。

其次,根据各个学习任务创设真实情境,带领学生进入深刻、批判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入情入境、主动学习。比如,在《白鹭》一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备课阶段认真分析班级学生的阅读认知和语言储备情况。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且能独立识字、写字,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独立认读《白鹭》一文中的生字词,同时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分析课文结构、品读课文语言,而这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内容。对此,教师按照难易程度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

【字词积累任务】

从课文中找出“白鹭”“蓑毛”等字词,理解生字词并能组词造句,掌握字词的意思。

【阅读探究任务】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极摘抄好词好句;自主圈画出课文中描写白鹭形象的优美语句,了解通过详写事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手法与表达方式,分析借物抒情写作手法的要点;通过课文阅读展开联想,能使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画面内容;分析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一中心句的意思,概括课文的中心主旨。

【审美鉴赏与创造任务】

品读课文的优美语句,并积极联想课文中的画面内容,感受语言文字和白鹭的美;尝试模仿课文描写一种事物,积极使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的感情。

根据上述几个学习任务,学生便可以在课文阅读活动中自主积累字词知识、总结课文内容、品评并概括分析课文的核心要义,由此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态。而且上述学习任务分别涵盖语言积累、阅读探究、审美创造等内涵,所以如果可以顺利组织任务导学活动,也就可以顺利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从而推动小学语文课程有效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真正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二)基于学生本位开展任务探究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落实任务导学活动的关键在于支持小学生以主体探究的方式完成各个学习任务,而教师进行语文指导和行为规范,保证学生有效建构语文知识。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引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积极建构语文知识,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展开宏观调控,确保任务导学活动顺利实施。

首先,根据核心任务创设主题情境,使学生主动思考、活跃思维,丰富学生的人文感知与情感体验,以便切实优化学生的阅读状态。

其次,支持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使学生独立完成低难度的学习任务。这一环节可以发生在情境之后、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也可以在课前通过预习活动丰富学生的自主探索经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初步发挥任务导学的促进作用。

最后,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通过生生之间的和谐分工和积极讨论,有效突破各个学习任务,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认知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以《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为例,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利用电教媒体创设主题情境,引导学生观看革命题材类的影视剧片段,使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共产党员的大无畏精神以及渴望实现民族统一与国家独立的真切愿望和高尚理想,唤起学生对革命烈士的敬佩与缅怀之情。学生则自主认读并书写生字词,在文本情境下感受课文的情感基调,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分析课文的叙事线索和行文思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感受五壮士的人物形象。在小组讨论环节,每个学生都可以自主表达个人阅读观点,从多个维角度分析五壮士的形象特征、提炼课文塑造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以切实优化自身的阅读理解与感知。

由此,小学生在明确的任务驱动活动中主动建构语文知识,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这一教学环节,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室内巡视,根据学生的疑惑进行实时辅导,避免学生陷入认知瓶颈而失去学习自信,尽量以引导性和启发式的语言与学生互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在任务探究环节,最重要的是要切实保障小学生的主体行为,支持学生以学习主人公的身份积累语言文字、分析文本属性等。但是,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即便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也有可能出现无效学习行为,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予以包容,尊重学生的个性,及时纠错、改错,但是不可以剥夺学生的主体探究权利,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语文学习计划展开学习行动,多尝试、多探索,使学生逐步学会做出学习决策、主动执行学习计划,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三)以学生展讲回顾任务探究过程

一直以来,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都缺少讲解语文知识和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教师依然是讲解和总结语文知识的主要负责人。任务导学教学模式强调解放学生,主张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除了支持学生以主體建构的方式学习语文知识,小学语文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与知识展讲活动,使学生自主回顾、总结、分享任务探究过程,既要在展讲活动中总结语言文字知识,也要切实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顺利内化探究所得。

例如,在《桥》一课教学实践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课文主要内容,梳理老汉的经历,而且能够由此探究课文的叙事线索和老汉的形象特征。待小组完成内部探究任务后,教师便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进行语文展讲,分析、解释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内涵、作者塑造老汉形象的写作手法、老汉的人物形象及其品格、整篇课文的叙事结构及其行文特征等。在展讲时,各小组可以全面总结探究所得,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学习任务进行重点展讲,尽量讲全、讲透,其余小组如果有不同结论可以积极补充,或者就不同观点提出质疑,展开组际讨论。由此,小学生在展讲活动中进一步梳理阅读思路,进入深刻、灵活、开放的思维活动中。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在小组展讲活动中,各小组都能自觉投入真挚的情感,分享任务探究过程,积极共享探究经验,从而进一步拓展阅读所得。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各小组的探究结论和展讲重点,就现有问题进行补充说明,精准辅导学生,使学生自主生成阅读意义,从而真正促使小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在学生展讲活动中,师生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第一,避免重复原则,即不对已经讲过的结论和内容进行重复讲解,以免浪费课堂教学时间;第二,尊重差异,接纳不同的原则,即各小组都有权利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讲解课文的文本属性,要尊重不同的观点,支持每个学生发表个性化的阅读结论;第三,坚持开放、自主生成的原则,即由学生自主展讲,教师不对此进行过多干预和调控,只需要维持好展讲环节的纪律,保证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展讲活动。

(四)以学生评价总结任务导学效益

任务导学教学活动坚持以学生的主体探究为主,因此在任务探究评价环节也应支持学生参与评价的设计与实施,切实发挥学生的评价与反馈权利,使学生能自我监控学习任务的完成度和行为表现,从而积极总结任务导学活动的教学效益。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评价活动,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反思和总结评价习惯,为下一轮的任务导学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例如,在《牛郎织女》一课教学实践中,教师组织学生对照各个学习任务自主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效益,分析各个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否符合自身认知需求。比如,有的学生认为任务导学能够让自己有目的、有秩序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对自己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以及小组合作活动中的表现是比较满意的,这意味着学生在任务导学活动中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效能,显现出主动学习的主体意识。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的发言并不多,而且没有精彩的发言,担心自己不具备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对此,教师根据学生的任务探究行为进行赏识评价,建议学生在下一轮任务导学活动中主动发言,更自信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任务导学活动有利于突出学生的学习行为,构建以生为本的新模式,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语文认知特点和身心发育规律预设学习任务,以明确、递进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使其积极探究、自主展讲,通过学习评价总结学习得失、归纳学习经验,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与自主学习意识,为学科素养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导学课文小学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背课文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我是小学生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