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提升育人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2023-06-26肖月

天津教育·中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研组双减育人

肖月

“双减”的主要目的是在作业数量和课外辅导培训数量上做减法,在校园教育的育人质量上做加法,究其根本是為了提升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水平,推进学生全面发展。自“双减”政策出台之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教育视角都集中在育人质量的提升上,对校园教育和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校园教育要重点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重构课堂教学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还要提升教师服务和育人水平,科学设计和布置作业,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双减”是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学校进一步满足时代发展需求,提升育人质量的必然选择。

一、校园层面: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理解“双减”,树立符合“双减”要求的办学理念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2021年3月,教育部颁布“睡眠令”。2021年10月,“双减”拟入法。目的都是在于教育上的“减量提质”。《意见》明确提出,要着眼于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最大程度发挥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要深化改革和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坚决杜绝校外培训机构和校园教育做出危害群众的事情,为教育的顺利、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缓解家长焦虑,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也就是说,一定程度上,“双减”减的不是单纯的作业问题和校外培训问题,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校园教育的提质,借助校园、家庭和社会的协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突出校园育人主阵地地位,全面提升校园育人品质,助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双减”自始至终都在围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逐步深化和推进。因此,学校要更加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真正地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切实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发挥自身的育人主体地位,全面提升育人品质。学校要不断优化和修正“双减”环境下更符合学校办学特色和文化的办学理念。比如,某些小学在围绕自身“美育”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提出了新的“做更美的自己”办学理念,并围绕这一理念对教学目标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不仅要锻炼学生健康的身体和高尚的心灵,还要注重学生自身智力和能力的提升。学校精准定位自身办学特色,明确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是为“双减”背景下校园如何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指明了理论方向和方法论,也是“双减”背景下,校园提升育人质量的顶层逻辑落地。

二、教师层面: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保障“双减”顺利落地

教师是“双减”政策和方针的落实者和执行者。“双减”背景下提升育人质量主要还是靠教师,所以既要关注育人质量的提升,又要重视教师的能力、素质和水平。学校也要始终将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建设作为践行和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以五级专业发展阶梯活动厚植教师的教育情怀,推进教师团队向着“合格级、骨干级、示范级、专家级、教育家级”方向发展。为了在提升育人质量方面发挥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学校不仅要重视校园内部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培训和“双减”意识的提升,还要重视引进和聘请校外名师来校举办讲座和交流。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名师工作室,一方面,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情、教情,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做校本活动研发、作业设计优化、课堂教学优化、教学实验改革等方面教研工作。另一方面,结合校外及上级教育机构名师,通过沟通和交流,拓展校本教师视野,提升校本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准。名师工作室的建立不仅能够更突出校园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结合,还能够更大范围地感召和影响一批有理想、有能力、有情怀的教师扎根教育,引领教育,切实推进育人质量的提升。

三、学生能力层面:注重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是校园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学校教育者自身要明确,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存在的意义是为学生的人格形成、潜能挖掘、兴趣拓展、特长发挥等提供舞台,给予其帮助,而且教师要真正地将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习不仅是眼前的事情,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唯有提升个人能力,才能更灵活地面对和处理生活和学习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教师的本职是教给学生怎么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学习、自我设计、自我规划和管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将在育人质量提升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课堂层面:以“双减”为背景,全面推进课堂教学体系改革,发挥课堂的教学主阵地作用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要在教育当中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活动是学校开展教育的主要载体,提升育人质量必须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建立系统化的校本活动体系。活动方面,除了要开足、开全国家活动和地方活动之外,学校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联合各领域社会力量组织开发富有校本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校本活动,在活动体系建设中突出校园办学特色。“双减”政策还明确提出,要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要让学生在校园内学好;要优化教学方法和管理理念,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和质量。所以,课堂教学的重点还是要放在“教学质量”上,发挥课堂的育人主阵地作用。

教学模式层面,强化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模式重组。成立学科教研组,充分结合学科特点研究出分学科、分学段、分活动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发挥课堂育人的主阵地作用,以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教研组的成立和建设层面,要着力打造“精品”活动,建立常态化的教研、备课、教学设计审查、年度考核等校本教研机制,推进活动校本化,打造校本化特色活动。微课题层面,校园内的各教研小组可以将学科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问点等内容设计成“学科微课题”,利用课上理论结合实践的时间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微课题研讨,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提升育人的实效性。

教师要重视打造个性化课堂,同学段学科实施“目标+特色”的活动分层设计:针对优等生,重點开发和研究“特长+竞赛”的培优活动体系;对学困生,重点研究和开发“基础教育+情感互动”的基础辅导型活动体系。教研组长要深入教学和学生群体,关注和推进落实教研组所研究的活动体系在各学段和班级落地,同时关注各班级和各学科均衡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教研组组长的育人督导成效将直接体现在教研组年终考核中。

五、作业设计层面:作业设计优化与重构,尊重学生差异,多元化、选择性布置作业

作业的设计和重构是“双减”落地的最关键和核心环节之一,作业设计和重构的水平和质量将直接影响教学改革进度和教育品质的提升。作业设计的优化和重构要建立在原有的“作业量公示制度”和“作业批改评审制度”基础上,以作业设计的优化和重构进一步推进“双减”。

第一,要全面面向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开展作业设计调研,根据实际调研结果,针对现实存在的学生作业类型单一、作业功能性单一、作业量过重、作业时间过长等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构建以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和核心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单元作业设计框架,并进一步完善作业设计规程。

第二,专门聘请知名学科专家对校园学科教研组所制作的作业设计方案进行进一步分析和修订,并形成定期修订机制,避免出现非毕业班作业量过剩,所征订的作业辅导资料过多等情况,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总量。

第三,本着“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原则,针对学生进行分层,选择性布置作业。能力较弱的学生:巩固基础;中等学生:给予思考空间;优等生:重点发散思维。

第四,多元化设计作业类型。传统的作业类型基本上都是书面作业,以大量的写和背为主,“双减”背景下,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实践类作业、探究性作业或学科融合性作业,让学生在作业方面有更多选择,以多元化的作业类型突出学生的探究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获得真知,以实践验证学科理论,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自我求知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建立和完善作业督导协调机制。为进一步保证学生每天都能按要求完成作业,避免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过于随意,教师可以将每日作业内容在班级内公示,并同步给家长。学校教研组每周定期对学生的作业量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调研,针对作业量较大、作业时间较长的学科,结合学科教研组和教师进一步研讨和协调。

六、课后服务层面:围绕“有效+特色”落实课后延时服务

第一,立足学生本体,结合校园实际情况,在校内全面、分层、有序地完成个性化辅导,对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课后服务需求进行全面调研,围绕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全面开展学科辅导,做好课后答疑。教师在课后延时服务中查漏补缺,辅导学生作业,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根据学生的特殊化需求开展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除了在学科知识和技能上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督导学生课后作业之外,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学习方法问题和心理问题给予单独辅导和疏导,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能够以更好的状态面对学习。

第二,周一到周五课后服务时间,学校为学生安排多元化的文娱活动和特色活动,如艺术类活动、体育类活动、社科类活动、传统文化类活动、劳动体验类活动等,开设文学社、舞蹈社、笔墨社等社团,还可以开设专业的足球课程、古筝课程、绘画课程、艺术剪纸课程等,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自由选择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与课程,在课后服务中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评价层面:扭转教育评价导向,推进教学评价多元化和全面化发展

“双减”政策的落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育评价方向,更符合“双减”需求的教育评价,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能促使教师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校要严格根据“双减”要求优化校园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开展更全面、公平、公正的评价,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挖掘和发挥教师的工作创造性。学生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身心和品德发展、审美和实践能力提升等。

第一,强化对过程性评价的重视。比如,学生在校内参加校园竞赛,学校和教师要针对学生在竞赛中的具体表现给予描述性评价。第二,基于学生的实际表现给予综合性评价。比如,学校可以结合学生在校内的日常学习和活动轨迹,将记录学生特色事件、关键性事件或典型性事件的素材整理成册,作为学生的成长记录册,真实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第三,给予学生学分制量化型评价。第四,评价主体多元化。

八、家校合作层面:建立和完善家校协调机制,优化教育生态环境

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要进一步密切起来,比如,定期举办家长会,帮助家长了解“双减”背景下应如何帮助学生过渡新学期、适应新学考。社会要在教育资源上给予一定支持,比如,学生迟早有一天会走上社会,为了让学生多了解社会,学校可以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参与一些社会事务,或者由一些社会机构或基地为学校提供学生实践学习场地等。尊师重教应该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家庭、社会、校园的共同参与可以为学生营造更积极向上、更文明有礼的教育生态环境。

九、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提升育人质量是对学校教育的新考验,也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新机遇,不仅需要学校从国家战略的角度优化和改革教学理念,还需要教师全面提升个人专业水平和技能,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学生自我发展观念的培养、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和重构、“有效+特色”的课后延时服务、科学的作业设计和多元化的选择以及完善的教学评价都将助力育人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教研组双减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江苏省天一中学语文教研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