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体育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策略

2023-06-26邱启杭

天津教育·中 2023年5期
关键词:跑步体育锻炼体质

邱启杭

近年来,儿童体质健康备受人们关注,在全国学生耐久力不断下降的背景下,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堪忧,教师应进一步发挥学校体育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增强学生的体质,着力解决小学生体育兴趣较低的问题,规范整体教学行为,通过对学生的适当引导,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主动性,真正锻炼学生的身体。

一、小学体育教学开展状况

(一)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堪忧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儿童体质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根据全国第四次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来看,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虽然在国家积极应对的背景下这一趋势得到缓和,但是体质健康状况不佳依然是摆在青少年儿童面前的一大现实问题,如各学段学生的肥胖率呈增长趋势、视力不良检出率呈大幅上涨趋势、学生耐久力逐年下降等。这一现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青少年儿童普遍缺乏正确且科学的体育锻炼,特别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倾向于自由活动,对体育锻炼项目缺乏较强的参与兴趣。

(二)国家越来越重视青少年儿童身体活动

为进一步改善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现状不佳的问题,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全民建设计划(2016—2020年)》大力提倡青少年体育活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要全面支持落实青少年儿童“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中提出,青少年儿童每天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小时,并指导青少年儿童每天大体的锻炼方向。可以看出,国家目前对青少年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视度在不断提升。

二、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小学阶段开展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身体和头脑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后,更愿意配合教师的工作,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做出一些标准化的动作,这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动作,实现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协调发展,让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进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小学生接受的体育锻炼主要以学校体育为主,学生每天大量时间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在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课间操、体育课、课间活动等,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均发挥着积极影响,特别是体育课对增强学生体质有着巨大价值,需要将体育教学作为提高小学生体育兴趣的主要渠道。

(二)强化学生意志力

小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这一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外部因素干扰,且学生的应对能力不足,要想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需要教师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作为基础手段,让学生在面对体育锻炼时不再产生畏惧和怕苦的情绪,在提高学生意志力的同时,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体育锻炼。另外,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时往往会面临各种挑战,在不断迎接挑战的过程中会变得更坚强,不容易被挫折打败,对强化学生的意志力有很好的帮助。例如,学生进行跑步训练时,教师不仅要规范学生的动作,而且对跑步时间的要求也会不断延长,在学生具备较强的跑步能力时,就能在未来面对不同体育锻炼项目时更加游刃有余,帮助学生不断克服困难。

(三)实现终身体育目标

小学体育教学中,通过科学培养让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避免在后续的体育教学中出现所谓的“学困生”,让学生的体质在浓厚的体育兴趣驱动下得到大幅增强,不仅能改善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还能让学生在掌握各项体育技能的过程中,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主要因素

(一)外界对体育事业的发展缺少足够重视

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已经逐渐延伸到中小学领域,家长更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想通过学习让学生拥有更好的未来。即便小学是学生学习的最基础阶段,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往往也得不到外界的大力支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学校体育课时较短,学生在学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足,许多学校还未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标准,甚至认为体育教学占用大量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存在压缩体育课时的情况。部分教师和家长对体育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和精神状态的促进作用缺少足够认知,对体育教学在小学阶段的开展缺乏关注度,这是学生难以对体育提起兴趣的关键因素。

(二)对学生的体育指导不足

体育锻炼有较高的专业要求,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时要进行较为激烈的对抗运动,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需要对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相关技术要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比较有限,这给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开展造成了制约,如部分教师会在课堂中拿出少量时间让学生练习课间操和一个基本动作,其余时间用于学生自由活动,由于对学生缺乏专业指导,学生对自由活动的兴趣更浓厚,长期养成的体育教学习惯难以让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

(三)教育理念比较传统

素质教育背景下,尽管国家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度在不断提升,但还有许多教师和家长对体育教学仍然缺少足够的认识,未认识到体育是一门专业且系统的学科,不同体育项目需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肢体活动或自由活动,长此以往会导致体育教学逐渐失去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效果,这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很大关系。

四、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路径

(一)融入游戏元素,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

游戏化的教学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游戏和体育教学二者的契合程度较强,有利于让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时真正喜欢上体育锻炼,游戏化的体育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有着重要意义。如组织学生开展障碍赛跑,以游戏化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思考通过怎样的跑步姿势能让学生快速通过障碍物,并在活动开始前组织学生热身,传授给学生一些跑步的基本动作技巧。在实际开展活动时,教師要提前设置好各种障碍物,将学生分成2~3个小组,在终点和起点设置小红旗,让学生按照规定路线绕开障碍物,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小红旗,看一看哪个小组取得的小红旗最多。

正式比赛前,教师要做好充足准备,详细为学生讲解障碍赛跑规则,设置好各组的起点和终点,分配好各组的跑步路线,并在对应的跑步路线上设置障碍物。跑步前,教师带领学生热身,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减轻学生在参与比赛时的疲劳感,让学生在面对跑步等体育锻炼活动时不再产生畏惧情绪,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膝关节运动、原地摆臂、徒手操等热身运动。在传授学生动作技巧时,可以从跨、踏、跳等多个角度出发,如传授学生踏的技巧时,教师要强调将双腿抬高,踏过障碍物时最好采取单脚离地的方式,避免双脚离地导致脚踝受伤。正式跑步中,学生不能触碰路线上的障碍物,否则需要重新回到起点赛跑。制定一系列规则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规则意识,会因为小组最终取得胜利感到雀跃,未取得胜利的小组又能增强其竞争意识,激发各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

(二)注重师生间的友好沟通

小学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体育,因此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展开良好沟通,尽量与学生融洽关系。体育锻炼本身是一项比较艰苦的活动,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身体会产生疲劳和疼痛等感受,但只有经过艰苦磨炼,学生才能得到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的表现以及在体育锻炼中的状态,重视对学生的身体状态以及情绪的调节,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体育锻炼。如在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未取得良好成绩时,看着满脸汗水的学生一脸失落,教师应及时与学生沟通,通过语言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例如,学生参与足球训练时,教师发现一名学生在训练中的表现不够积极,要及时与该名学生取得沟通,如果这名学生日常表现良好,就要询问其今天没有训练状态的原因,如“X同学,老师看你今天训练不在状态,是因为今天的训练强度太大吗?”其实教师安排的训练强度一般是比较适合学生的,只是这样的询问比较委婉,不容易引起学生的抗拒,在真正了解原因后,教师要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让学生以更乐观、开朗的情绪投入训练中。

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非常重要,只有通过良好互动,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组织学生开展篮球体育锻炼活动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控球水平,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让各小组成员之间进攻、防守。正式开展活动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篮球比赛视频,详细讲解运球的动作要领和简单的篮球规则,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拦截篮球和带球过人的方法。带领学生完成相应的热身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篮球示范性教学,各小组内负责进攻的学生需要将篮球运到指定位置,由负责防守的学生在规则范围内进行拦截,负责防守的学生有具体的活动范围,增强了篮球活动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在整个活动中,教师都要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则要耐心回答学生的问题,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在师生、小组之间密切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喜欢上篮球这项运动。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为了让体育教学发挥出良好的育人作用,教师在课前就要做好充分准备,备课效果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即便许多体育教师积极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未做好备课工作,导致体育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提前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在日常教学中的表现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对体育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有一定的预见性,便于在实际教学中能灵活应对。

充分备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有较高的参与度,提高整体教学效果。例如,在组织学生开展跑步训练时,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制作有关跑步的微视频,视频内容除了围绕跑步动作、技巧的专业讲解外,还可以导入一些田径比赛的知识,组织学生观看,给学生带来直观的视觉体验,让学生对跑步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随后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进行跑步训练,按照微课中的内容亲身实践。

(四)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小学生普遍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相比于知识学习,小学生对体育锻炼本身就充满着热爱,但是受个人性格特征和传统体育教学形式的影响,制约了学生的体育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适当在体育教学中添加一些趣味性的元素,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具有更大的积极性。为了构建和谐、愉快的体育课堂,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最终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例如,组织学生开展“撕名牌”的活动时,这一体育活动充分打破了传统体育锻炼的局限性,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进行体育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

小学体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是有效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方法之一,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收获真实的体验,习得专业的体育知识,相比于过去枯燥的体育理论课堂,学生对后续开展的体育实践活动充满更浓厚的兴趣。合作教学法也是一种能驱动学生兴趣的特色教学方法,通过小组间的良性竞争,逐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增强每一名学生的参与感,通过合作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五、结语

综上所述,兴趣是驱动学习的第一要素,学生只有具备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参与学习。为了增强小学生的体质,改善小学生耐久力下降、肥胖率攀升等现状,教师要以小学体育教学为切入点,通过有效培育和引导,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小学体育教师要主动创新,不僅要做好体育教学的备课工作,还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同时给学生提供科学的教育指导。

猜你喜欢

跑步体育锻炼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做到七点跑步不伤膝
跑步穿什么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带表跑步
跑步为何让人如此痴迷?跑了就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