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唐宋文学编年地图”的教学应用

2023-06-25葛筱筱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1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小学

葛筱筱

摘要:“唐宋文学编年地图”是近年重要的数字文学地图平台建设成果,其权威可靠的数据来源、直观真实的作品呈现,有益于推动对唐宋文学家生平及其作品背景的深度发掘。将该平台应用于《春夜喜雨》教学中,通过对诗人生平轨迹的可视化展示,牵合时事,体悟杜甫成都时期难得的“悲后之喜”。此外,以该课教学为示例,能够增强学生有意识联系背景信息读解文本,也能够促进教师获得对作家其人其作的全景式感知。

关键词:《春夜喜雨》 小学 古诗教学 唐宋文学编年地图

2017年投入应用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综合了计算机、地图、历史、地理、文学等多门学科,不仅从全局角度纵观唐宋,统筹各地作家、作品情况,更展示重要作家一生行迹,发掘其一言一行背后的个人成长与时代背景。在教学环节中,此类平台对把握作家生平、深度感知作品,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值得教师、学生进一步地关注与运用。因此,本文拟以《春夜喜雨》一课为例,结合当下信息化潮流与数字化平台建设成果,探究“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在小学教学中的可行性、使用方法与预期效果,由此推动信息化工具的教学应用,促进师生素养的共同提升。

一、《春夜喜雨》教学目标与难点

《春夜喜雨》是统编版小学教材中的最后一首杜诗,该篇在小学学段,具有对杜甫其人其诗的总结意义。是故,本课教学中,不仅需要讲授诗歌本身的情感内涵,还需由此及彼,通过串联已学过的杜诗,增强学生对杜甫生平的部分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读解詩中的情感意蕴。基于此,本节拟概述《春夜喜雨》的教学要求、难点与学情,以说明运用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一)《春夜喜雨》教学课标要求

《春夜喜雨》是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的一首古诗,被安排在整学期教学内容的末尾,旨在衔接第三学段与第四学段的古诗词学习,让学生增加古诗文积累,并回顾之前所掌握的古诗文学习方法,以此疏通、理解诗文大意。而最新版课标(2022年版)对本学段古诗的学习要求是——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四学段则要求朗读的同时注重积累、感悟与运用,以此提升自己的赏识品位。

因此,本课教学应以疏通句意为基础,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文学习方法,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情感。《春夜喜雨》作为杜甫成都时期的代表作品,经“好雨知时节”之发端,全诗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诗人的欣喜、欢娱之情,如浦起龙所谓“通身下字,个个咀含而出,‘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1]。是故,自解诗题环节开始,即须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关注“喜”意,从而明确全诗情感倾向。

本诗首联,突出“好雨”一词挈领全诗的作用,捕捉诗人笔下的时节之“好”。颔联提点“潜”“无声”突出春雨悄然而至,默默无声滋润万物,同时点明“随风”“细”让学生体悟雨的细密与雨在大小程度上的恰如其分,如清人仇兆鳌所云:“应时而雨,如知时节者,雨骤风狂,亦足损物”[2],让学生充分体会雨来之“好”。诗歌颈联以景写雨,以“火独明”反衬“云俱黑”,突出雨势之大,雨景之“好”。尾联则是以“红湿”“花重”写花被雨沾湿之态,以“晓看”点出时间,极言雨去之“好”。后两联须借助课本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意,经由教师提点体悟雨景与雨去的“好”,再让学生以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所绘景象,达到应用与再创作的效果,在此过程中与诗人达成情感共鸣,从而深刻体会贯穿全诗的“喜”。

(二)《春夜喜雨》教学难点与学情

结合小学学段学情,本诗的教学难点主要在于以下三方面:

其一,古诗词由于其本身年代久远,其语言素材、质感、环境,均与当下差异较大,缺乏具体的生长环境,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在诗歌的理解和感情发掘上设置了第一道屏障。

其二,杜甫身经丧乱,旅次多地,其自身阅历和情感表达都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春夜喜雨》作为杜甫成都诗的代表作品,其“喜”既因春雨之感召而萌发,是对自然景物的礼赞与喟叹,更是其悲苦人生沉淀后的暂得且难得之喜,故于杜甫众多内容沉重、风格沉郁的作品中独树一帜,这无疑在情感理解上,给学生又添一层障壁。

其三,由于本学段学生认知水平限制,学生只能通过分析基本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对于文学作品的情感情绪进行浅层次的挖掘,且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稍能体味日常的喜怒哀乐,对于杂入家国情怀、人生阅历的复杂情感,则无法准确地感知并描述。同时,小学生仅限于日常学习与生活,活动范围较小,情感阅历不足,思维模式单纯,故此不论是对自身情感还是外界的认知,往往处于较初级阶段。是故,《春夜喜雨》一诗所深含的情感与意蕴,难以被学生全部感知。

正如陈瑜论述“知人论世”教法在小学阶段的运用时所指出,小学阶段的古诗学习以情感体验为主,学生年纪小,知识浅薄,思维简单,古诗所描写的内容对生活在现代的儿童来说十分陌生,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也很难被他们理解[3]。故此,欲更好地解决以上教学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悟《春夜喜雨》感情,不能停留于单纯文字信息的输出。合理、有效的信息化工具,如能用以突破教学上所面临的困境,亦当为教师所取,本文所选取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即此类可资使用的数字化教学工具。以下两节,即将该平台具体投入教学环节,分析其应用的可行性与预期效果。

二、“唐宋文学编年地图”教学应用的可行

“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以下简称“编年地图”),出于王兆鹏先生所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建设》。该项目于2012年立项,2017年3月正式上线,经不断增补完善,至今已收录古代文学家四百余位,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生动直观地展现古人生平、地域、作品的详细信息,如王兆鹏、蒋晓晓撰文所云:

(该平台)融时间、地点、人物、作品、事件于一体,将唐宋两代作家的编年事迹和编年作品转化为关系型结构化数据,以历史地图为界面,不仅能可视化呈现个体作家一生的活动行迹,也能全景化呈现文坛生态、作家活动图景,给文学研究带来新视角、新理念和新范式。[4]

是故,作为唐宋作家作品的最新数据化呈现,“编年地图”数据来源权威可靠,直观真实地呈现诗歌背景,不仅推动了古代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也为古诗文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该平台所勾勒的杜甫生平行迹,直观地展现了诗人写作《春夜喜雨》时的背景,对解码诗人“喜”从何来,促进学生深刻了解诗人面对一夜春雨的深切感受,颇有裨益。

(一)数据来源权威可靠

“编年地图”对杜甫的生平考索、作品系地系年,悉據人民文学出版社《杜甫全集校注》与四川省文史研究馆辑《杜甫年谱》。《杜甫全集校注》由萧涤非主编,张忠纲统稿,历时三十余年,共十二册二十二卷,合六百八十万余字,是中国古籍整理的重要成果,也是学界杜诗学研究的重大收获与权威注本。据张忠纲所撰前言,《校注》以杨伦《杜诗镜铨》为底,据王利器、舒芜等先生据宋元古本所作校勘记以及《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残本、《新刊校定集注杜诗》、《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等三种宋本进行增校,以宋人之是,补清人之阙[5]。在杜诗历代文献中,宋本杜集的校勘价值可谓意义非凡。莫砺锋曾表示,今人所见杜诗文本的基本面貌,多得益于宋人的反复校勘,清人注杜虽后出愈精,但其在文字校勘、作品编年上,仍以宋人成果为基石[6]。可见,以宋本杜集为参照的《校注》,对于杜甫生平事迹、作品时地的厘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编年地图”以此为基,所呈现的数据,是权威可靠的。

除《校注》外,《杜甫年谱》同样是杜诗研究的一手材料。该年谱由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集体编写,分“时事”“生活”“作品”“备考”四部分,按年系谱,不仅勾勒杜甫生平,更备陈历年大事,将杜甫的个人写作置于唐王朝的时局动荡之中,使人能“知人论世,因事释诗”[7],被周采泉评为除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外最善之谱[8]。在《年谱》中,《春夜喜雨》被系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与黄鹤、仇兆鳌、杨伦以及萧涤非所系时间一致,“编年地图”即采纳此结论。

可见,《校注》《年谱》二籍,充分吸收前人杜诗研究成果,在文本校勘、作品系年等方面,允称精审、准确。“编年地图”以此二书为数据整理之蓝本,既令人信服,也体现了一代学人的学术眼光,足以用之于教学。

(二)诗歌背景直观真实

《春夜喜雨》是杜甫至成都第三年所作。诗人至川蜀前,一路迢递跋涉,既经历了“寒峡不可度,我实衣裳单”(《寒峡》)的凄苦,又饱尝“冬季携童稚,辛苦赴蜀门”(《木皮岭》)的艰难,至于“远游令人瘦,衰疾渐加餐”(《水会渡》)、“旅泊吾道穷,衰年岁时倦”(《积草岭》)之语,更是道出一路拖家带口、辗转行旅之酸辛。乾元二年,诗人携家眷抵达成都,在裴冕、高适、严武及亲友、邻里的资助下,在西郊建草堂,植花木,蓄家禽,度过了数载相对安闲适意的时光,如冯至《杜甫传》所云:

他(杜甫)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眼前只看到蜻蜓上下、鸂鶒沉浮,水上有圆荷小叶,田间是细麦轻花。他亲身经历了许多年的饥寒,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引起他的羡慕。[9]

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一书中认为,以四川盆地为主体的巴蜀地区,具有封闭性与同一性,对外的交通不便与内部的相对封闭,使得多数外来的迁客骚人安居于此,逐渐融于巴蜀文化的大系统[10]。杜甫就是被这种闭塞隔绝却又安定自足的巴蜀文化所“同化”,稍隔人事,转亲自然,经一夜春雨引逗,作此《春夜喜雨》,字里行间有无限之喜。结合诗人一路颠沛苦旅,特别是在中原板荡、诸事未定的大环境下,此间之“喜”,乃是“悲”中之“喜”、“悲”后之“喜”,故“喜”得难得、“喜”得真挚。

在讲授此课时,要有意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这种“悲后之喜”,方能把握“喜”的全面含义,而“编年地图”的使用,正可解决这一难题。如“编年地图”(下图)所示:

杜甫在乾元二年至上元二年三年之间,先自洛阳一带西行,归华县(唐“华州”),弃官赴秦(即天水,唐“秦州”),一路西南行,由剑阁入蜀,至成都,以上均系乾元二年事,后二年基本徘徊于成都一带,间至崇州(唐“新津”)、蓬溪(唐“青城”)一带。一年之间,诗人度陇入蜀,跨河内、陇右、剑南道,相当于今时豫、陕、甘、川四省之地,行程不可谓不远,旅途不可谓不艰。故此,定居成都以后,诗人栖身一隅,这种短暂的平静生活,可谓来之不易。故此,诗人因清闲生活而生出的“悲后之喜”,也殊为难得。

三、“唐宋文学编年地图”教学应用的预期收获

无论是《春夜喜雨》一课的教学,还是“编年地图”的实际运用,其最终旨归,并不在一课一时之所得,更重要的,是将合理、高效的教学手段用诸课堂,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课堂吸收效果,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理想格局。故此,本节拟由分析《春夜喜雨》课堂的实际效果入手,结合小学阶段教材与学情,探究该方法的运用,对学生、教师能力的提升效果。

(一)课堂效果:感受“喜”的深层内涵

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之中,可将“编年地图”数据的引用置入课堂前期作者介绍环节,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杜甫本身经历,了解杜甫生平不易,以地图直观展现杜甫生平流离,从而衬“喜”之可贵,做情感理解的第一层铺垫,随后进入诗歌的逐句解析,能够在诗歌的初读环节留下情感的“引子”,达到辅助朗读,甚至带情感朗读的效果,从而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通过作品声调与节奏体会内容与情感”。

在逐句解诗环节引入“编年地图”杜甫成都生活相关经历与诗作,了解杜甫成都阶段诗作特点,同时结合课本注释,理解“锦官城”,加入相关景观图片,以学生之眼,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直接接触诗人于成都所见之景,明白杜甫在成都那段得来不易的闲适,更深刻体会《春夜喜雨》之“喜”的真挚。突破诗歌常规教学中情感体验不深刻的问题,通过代入诗人经历,摹想诗人现场,从字面意义上的“喜”,进入到诗人层面的、身临其境意义上的“喜”,从而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提升审美情趣,感受语言之美、诗歌之美、文化之美。

(二)学生能力:联系作者经历,结合写作背景

计有功编《唐诗纪事》,强调“读其诗,知其人”[11];厉鹗编《宋诗纪事》,亦认为改编的突出贡献之一,即“于有宋知人论世之学,不为无小补矣”[12]。可见,后人观诗论义之际,于唐宋诗歌背后深刻的时代烙印不可轻忽。小学教材中古诗词,以唐宋作品为多,则学生品味诗情之余,亦须对作家背景有必要的了解,特别是六年级学段,更要善于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读解诗歌背后的情感信息。

“編年地图”在《春夜喜雨》一课的教学实践与运用,能够促进学生以下三方面的素养拓展:其一,加深学生对于单篇诗作情感的理解,也能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重视背景信息,从而全方位、深层次理解诗歌情感。目及文本之外,情浸文本之中,把握作者写作文本的深层动因。其二,授学生以借助文学地图类了解诗歌作品背景“知人论世”之“渔”,推动学法迁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搜集资料的能力,从而提高诗词学习的自习效果。其三,对诗词背景信息的挖掘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利用“编年地图”探究,也就是学生主动探究,用于创新的体现。

例如,对于同在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的《送鲍浩然之浙东》,学生可借助“编年地图”了解王观、鲍浩然的送别之地,体悟何为“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充分感受“行人”要去的是一个怎样的“眉眼盈盈处”,亦可做横向比对,联系古人同地相送作品,把握送者与行者在他人写来,又是何种模样。又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的《早发白帝城》,可借助“编年地图”理解“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帝城与江陵二地的空间距离在地图上一目了然,由此状“轻舟”之速,更可感知李白的夸张浪漫,正体现在这极具力量感的挥毫泼墨之中。

(三)教师能力:发掘可视因素,洞察文本深意

正所谓教学相长,“编年地图”等信息平台在教学工作的运用,不仅有助于全方位加深学生对于诗人、诗歌的情感理解,也为教师备课过程的简化、教学能力的增长甚至文学观的塑造,提供了大大的便捷。

第一,增强教师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正如王兆鹏所提到,“唐宋文学编年地图”能够带来文学呈现方式的变化,既能运用容量无限的数据库,全景式地呈现文学发展的全貌,使文学发展的细节、过程、场景更加清晰完整,又能连续性呈现古人的活动及其作品[13]。针对“编年地图”的运用,教师既可对某一诗人所作某诗系时系地,亦可划定既定时空背景,相对全面地了解诗人创作面貌,还可以针对同一地点的诗歌文本进行对比阅读,由此抉发可见文献,提高备课效率,发掘诗歌教学的可能性。此外,除该平台外,近年来如徐永明主持的“学术地图发布平台”、罗凤珠建立的“宋人与宋诗地理信息系统”“唐代诗人行吟地图”等平台,均通过大量数据整合、可视化图文呈现等方式,实现古代文化资源与数字人文的共赢。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此类平台,培养对诗文背景等信息的搜集能力,在现代文、古文等各种不同的体裁中寻找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丰富课堂教学资料,使课堂趋向多样化。

第二,提升教师水平,加深其对诗歌情感和背景的理解,促进教师向学生的知识渗透。例如《泊船瓜洲》一诗亦可利用“编年地图”等可视化成果,围绕着“京口”“瓜洲”二地的不同诗人诗作,进行集中对比阅读,既可了解地理景观、人文景观对于诗人创作的独特影响,亦可由人及地,超越时空对于人的限制,这也是数字人文的实践意义,也即如王兆鹏、邵大为所提到的,从静态固定到动态可变,兼括时间、空间,在地图上进行时空定位和可视化呈现,呈现作家活动和创作的时间先后,并显示作家活动和创作的空间离合,多维立体地展现一代文学的发展图景[14]。教师通过对文学发展图景的了解,提升自身素养,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真正地达到“教学相长”。

综上所述,“唐宋文学编年地图”的应用,有助于加深《春夜喜雨》一诗的情感发掘,增强课堂教学深度,促进学生对诗中“喜”的理解,了解本诗中“喜”在杜甫颠沛流离之后的珍贵意义,以此为小学阶段的杜诗学习画下圆满句号,更是为第三、第四两个学段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与内容衔接。对于学生而言,能够学以致用,迁移学法,积累诗词知识,并把本课所学探究方法应用到日后的古诗词学习当中,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对于教师而言,能够将《春夜喜雨》一课以文学地图的方式进行直观地呈现,并藉此在其他课文、单元、学期、学段的教学中,充分探索信息平台在课堂上的应用可能性,丰富教学内容,多渠道、多角度实现教学目标,充分带动教师教学与研究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之二)[M].北京:中华书局,1961:414.

[2]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9:799.

[3]陈瑜.论“知人论世”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建设,2018(9).

[4]王兆鹏,蒋晓晓.时空一体化——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的学术理念与学术价值[J].三峡论坛,2020(5).

[5]杜甫,著;萧涤非,主编.杜甫全集校注·前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51.

[6]莫砺锋.论宋人校勘杜诗的成就及影响[J].杜甫研究学刊,2005(3).

[7]张忠纲,等.杜集叙录[M].济南:齐鲁书社,2008:523.

[8]周采泉.杜集书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14.

[9]冯至.杜甫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85.

[10]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84-287.

[11]计有功撰.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1.

[12]厉鹗辑撰.宋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

[13]王兆鹏.今后古典文学研究的可视化趋势[J].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2018(第一辑).

[14]王兆鹏,邵大为.数字人文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初步实践及学术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20(8).

(本文获第十七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一等奖)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小学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立足原点 多向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