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学生“读思达”能力培养策略

2023-06-21吴晓玲

新教育·科研 2023年4期
关键词:读思达双减高中物理

吴晓玲

【摘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要加快教学观念转变,创新物理学科教学模式,从强化阅读、注重思考、关注表达、重视实践等角度入手,优化精简物理学科教学设计,减轻学生物理学科课业学习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探索学习和实践应用的实效性,推动学生“读思达”能力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物理;“读思达”;“双减”政策

高中物理学科的“读思达”教学主要是围绕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维度展开的,旨在培养学生物理学科多元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综合提升。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全面推进“双减”政策落地实施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培养学生“读思达”学习能力时应当更具科学性、针对性、高效性。教师围绕“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优化调整物理课堂教学程序,创新设计各类物理学科教学活动,诱导学生高效完成阅读、思考、表达等多个环节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物理知识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

一、强化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学习是学生感知、建构物理新知最直接的学习路径。教师着眼学生物理学科阅读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加强物理阅读资源开发整合,拓宽学生物理阅读学习范围,并渗透必要的阅读学习方法指导,强化学生物理阅读感知理解,培养学生阅读学习能力。

1.拓宽阅读范围

除教材外,教师还要有拓展教学意识,着眼教材之外拓展学习材料开发,引入更多物理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物理史料、传记、新闻热点等教辅资源,拓宽学生物理学科阅读学习范围,丰富学生物理知识整体建构的感性认知素材,促使学生形成更多物理知识相关的表象认知。

教师在物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关的历史资料,带领学生在品读历史的过程中,形成对所学物理知识的历史背景的了解。这有助于扩宽学生的视野,跨越历史从最开始的地方理解物理知识。在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教师将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历史故事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将他们对于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这些故事,跟随在历史的车轮之后,由浅入深地去了解、领会古人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的艰辛探索过程。最终在历史的引导下,学生来到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发现现场,直观感受这一运动定律的丰富物理内涵,可以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提升物理知识认知。

2.整合阅读方法

高中生虽然在语文、英语等语言类学科学习中掌握了较为多样的阅读学习方法,但这些方法并不一定能够完美契合物理学科阅读学习,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阅读方法整合指导,提高学生物理知识阅读学习实效。教师立足阅读材料的具体特点,根据物理阅读教学目标的差异性,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通读、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并有意识的在这些方法指导中密切阅读与思考的联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从多个角度展开物理知识思考建构,触发学生物理阅读深度学习。

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更加强调学生对于其中的物理现象的认识、定律公式的理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时以物理学科的阅读视角判断、选择阅读方法。在“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通读教材,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形成一个大概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在通读的过程中找出所读的这些内容里,哪些与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密切相关,需要反复精读以领会其中的要义。学生通读后就会发现,加速度、质量、合外力之间的关系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关键要点,需要反复精读去理解其中的知识内涵,以实现对所学内容的掌握。

二、注重思考,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教师注重学生物理课堂学习思维调度,根据物理课堂教学需要,巧妙投放各类思维启发性较强的思考问题素材,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思考学习活动,启动学生物理知识深度学习思维程序,强化学生物理学科探究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学习能力。

1.巧设思考问题

思考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师与学生有效交互的重要载体,在启发学生物理学科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物理知识探究学习指向性等方面有独特教学优势。教师巧妙设置更多启思性、引导性的物理思考问题,借助问题对接学生物理学科认知经验,引领学生物理课堂学习迁移,使学生顺利进入物理知识探究学习思维程序。针对高中生不同学力层级,教师善于采用物理问题分层教学策略,合理设置思考问题学习难度梯级,推动学生层层递进地完成物理新知建构和学习能力成长。

教师在设置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问题时,要注意由现象到本质、渐进式地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完成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教师在教学“科学探究:力的合成”这一小节的内容时,首先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以超市购物时两个人提购物篮和一个人提购物篮时受力的不同为问题的切入点,设置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手對购物篮作用力的不同以及力与力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对生活现象的探究中认识到合力和分力等。当学生初步形成对力的合成的认识后,教师再抛出探究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样的直指物理知识本质的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熟悉计算合力的各种方法,研究掌握力的合成规律,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学习素养。

2.组织思考活动

为了让学生在物理课堂学习中形成更多思维碰撞,充分延展学生物理学科学习思维深度和广度,教师要加强各种类型思考学习活动组织创设,提高学生物理思考学习参与效度,增强学生物理认知学习体验。教师关注学生思考学习能动性发挥,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认知素材和学法指导的基础上,以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为主组织思考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操作实验、课堂辩论等多元化活动中充分发散物理知识学习思维,归结丰富的物理知识学习成果。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活动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思考活动。例如在学习相对简单的物理概念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的形式独自思考所学内容。而若是难度提升,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时,则选择组织合作探究。“力的分解”这一节可以说是对前一节内容“力的合成”的反向探究,对于教材的概述部分,教师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独自思考,反向推演便能够很容易理解教材中的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而“力的正交分解”是本节学习的难点,学生独自思考可能会形成一个比较片面的认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多角度研究分力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最终能够形成对力的分解的全面认识。

三、关注表达,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教师关注学生物理学科学习成果的有效“输出”,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物理表达学习欲望,鼓励学生展示分享自己的物理知识个性认知、学习心得,并加强各类表达方法的教学指导,提高学生物理课堂交互品质,培养学生物理学科说理表达能力。

1.激发表达欲望

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来看,一些高中生因性格内向、缺乏自信、认知基础不扎实等多种因素,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并不愿意过多表现自己,课堂表达参与度不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读思达”教学效果。教师注重学生物理课堂表达欲望调度,根据不同学生表达学习参与热情不足的具体归因,因材施教展开教学应对,并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物理课堂表达展示平台,通过组织主题交流会、创新转换提问方式、扩充生活应用场景等方式,为学生课堂表达学习注入全新活力。

当学生面对一个物理问题时,只有读懂了、学会了才能说得出、愿意说,有效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首要条件是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另外,教师创新表达形式,为学生的表达拓展更多的平台,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质点和位移”这部分内容时,理解质点这一抽象概念,把握住“忽略大小和形状”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等关键信息,是真正将本节内容理解、学会的基础。教师将这部分内容讲透,让学生听懂,学生才能在遇到相关的物理问题时,真正理解问题的要义,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在课堂上表达出来。而教师让学生借助视频、图片等形式来表达对诸如标量、矢量等的理解,展示对有关位移的物理知识的认识,会比单纯的口头表达更加受学生的欢迎,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

2.传授表达方法

高中物理学科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严谨性、逻辑性、体系性等特点,对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更多可操作性强的表达方法,可以借助学案、问题链等形式,为学生梳理物理课堂表达学习的思维主线,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分析总结课堂学习成果,有序将其表达出来。教师做好表达活动的跟进指导,根据学生动态学习表现,点拨学生表达思维,提高学生物理课堂说理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反思学习意识,辅助学生更加精准、系统地构建物理知识网络。

思维导图既能够将学生的发散思维充分发挥,又可以将学生各种纷杂无序的想法有序组合排列。教师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思维导图辅助表达,总结课堂学习成果,可以使学生的物理学习与表达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位移变化规律”这一节教材内容篇幅虽然不长,但是信息量比较大,理解和学习的难度较高,学生在分析总结课堂学习成果时极为不易。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影响位移变化的两个因素时间和速度,将学习内容分为两部分进行分析总结。

四、重视实践,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高中物理学科“读思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应用方法,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采取布设实验任务、创新实验研学等方式,为学生物理知识理解应用提出更高要求,延展学生物理学科思维深度,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1.布设实验任务

实验教学内容广泛分布于高中物理学科各阶段教学中,其教学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教师做好物理实验学习任务布设投放,以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更有目标性地投入到物理知识实践应用中,推动学生物理知识有效内化,强化学生物理学科应用能力。物理实验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教学工程,与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等学习活动存在丰富对接点。教师布设物理实验任务时,要有意识在其中融入“读思达”学习目标,锻炼学生多维度物理学科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物理多元思维能力发展。

教师在投放实验任务时,根据实验内容增设学习任务,在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适当增加阅读、思考和表达的环节,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完成实验的效率和质量,强化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在进行“探究弹簧弹力的大小与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时,教师在实验前有意识加入阅读、思考的环节,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实验内容,思考实验设计的意图。在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边做实验的同时边与所学知识进行相互印证,思考眼前的物理现象所揭示的物理知识。而在实验结束后,组织表达环节,总结实验成果。这样可以有效深化学生对于实验的认识,提高学生物理学科应用能力。

2.创新实验研学

教师将物理实验作为组织学生深度研学的有力抓手,创新实验研学活动设计,让学生在物理实验深入研究学习中,厘清物理知识形成过程、本质内涵,明确物理知识的应用方法及应用场景,提高学生物理学科应用思维灵活性。教师关注课堂内外实验研学对接,课堂中加强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操作方法等基础知识教学,规范学生实验操作行为,夯实学生物理实验认知基础;课堂外指导学生利用信息网络、线上学习平台等路径,搜集学习更多物理实验相关的拓展资料,深化学生物理知识认知理解,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物理现象并不能被人的眼睛所观察到。教师要注意将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以更為直观的表达来帮助学生深化对物理实验的理解。摩擦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学生很难在现实的实验中观察到它。在学习“摩擦力”一节时,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动图模拟实验的形式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以静摩擦力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人拉箱子的动图实验,将拉力和静摩擦力用箭头和数字标注出来。学生通过操作加大拉力时,静摩擦力就会随之加大,最终将达到最大静摩擦力,继续加大拉力箱子就会开始滑动。通过这种操作实验,学生可以对静摩擦力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高中物理学科教学强调思维性、操作性、实践性,需要关注学生多维度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强化阅读、注重思考、关注表达、重视实践,是高中物理学科教学针对性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的有效路径。教师遵循“双减”政策要求,科学精简物理学科教学程序设计,激活学生物理学科学习思维,引导学生投入到物理知识阅读、思考、表达等学习过程中,给学生物理学科学习思维带来更多启发,促进学生“读思达”能力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秀燕,施美珊.高中物理中“读思达”教学法的实践研究[J].中学理科园地,2021(04).

[2]李萍杰.“读、思、达”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考,2021(34).

[3]刘玉树.基于问题解决的“读思达”物理教学探析[J].中学理科园地,2022(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2年开放课题“‘双减’背景下有效提升学生‘读思达’能力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KCA2022186)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读思达双减高中物理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读思达”教学法的数学学科实践
浅谈“读思达”教学法之思与行
营造“六和”数学课堂 彰显“读思达”魅力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读思达”教学法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探究
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