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盐业历史文化古镇发展定位与文创开发思路探讨

2023-06-21陈太红陈放

盐业史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发展定位特色

陈太红 陈放

摘  要:文章从文化创意产业视角审视重庆10处盐业历史文化古镇特色,以公共政策视角分析重庆盐业历史文化古镇发展定位与文创开发思路。地处偏远乡村的重庆盐业历史文化古镇,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应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自然生态等特色资源进行微型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从国家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要求看,其发展定位应是“三新三地”,即微型文化创意新产业聚集地、城乡融合发展新支点着力地和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新载体培育地。从盐业历史文化古镇实现发展定位看,其文创开发思路应是“三地三新”,即当地资源孕育新产业、当地居民成为新主人和当地企业形成新氛围。重庆盐业历史文化古镇应将自然资源、地理标志农产品等纳入文创开发整体构架中,引入高校等社会力量共建文创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通过提升居民就业创业能力和提供就业创业机会等社会促进政策,形成盐业历史文化古镇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格局。

关键词:盐业历史文化古镇;特色;发展定位;文创开发思路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64(2023)01-0062-10

截至2021年底,根据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编著的《川盐文化圈图录》记载,重庆54处历史文化名镇中有10处是盐业历史文化古镇(以下简称盐业古镇)①,分别位于川黔湘古盐道和川鄂陕古盐道上。其中,川黔湘古盐道上的盐业古镇包括綦江区东溪镇和郭扶鎮、酉阳县龚滩镇和龙潭镇;川鄂陕古盐道上的盐业古镇包括巫溪县宁厂镇、巫山县大昌镇、云阳县云安镇、开州区温泉镇、彭水县郁山镇、石柱县西沱镇。历史上,它们是因盐而兴的古镇,曾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传统的盐业生产或商贸交通对当地产生过重要影响,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连片的历史建筑,街巷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原住居民的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正展示着盐业古镇辉煌的历史。沧海桑田,时过境迁,传统的盐业生产和商贸交通成为历史。在今天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下,这些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盐业古镇,因地处偏远乡村,在新的产业没有孕育出来之前,面临着产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发展边缘化等困境。在今天国家推动乡村振兴和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背景下,盐业古镇要突破这些困境,合理利用盐业古镇的文化遗产等特色资源发展以顾客体验为中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必须找到自身的特色与定位,对地方有完整的策略和规划,并进一步从文化的底蕴与产业的需求来思考,才能打造未来长远的发展”①。因此,我们在弄清10处盐业古镇特色的基础上,提出“三新三地”的发展定位和“三地三新”的发展思路。

一、重庆盐业历史文化古镇特色概述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盐业古镇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本”,对盐业古镇文化遗产的活化再生,必须了解盐业古镇本身的特色,才能通过创意转化,创新性地发展出文化创意产业,为消费者提供满足其殊异性需求的产品、服务、空间和活动。

(一)盐业古镇文化创意产业“资本”富集

重庆盐业古镇具有保护传承价值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建筑类文化遗产。10处盐业古镇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1处、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193处(表1)。很多建筑类文化遗产本身就是盐业历史的见证者,如东溪镇朝阳街万天宫和南华宫曾是蜀人和粤商议事与聚会的场所,龙潭镇万寿宫、禹王宫曾是江西和两湖商人议事和聚会的场所,龚滩镇西秦会馆曾是陕西商人议事和聚会的场所,西沱镇下盐店是当地清代杨举人的盐业经营场所等。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9处盐业古镇② 中有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非遗17项、区县级非遗18项(表1)。部分非遗直接与盐业生产或商贸紧密相关,如郁山镇泼炉印灶制盐技艺、西沱镇盐运习俗、郭扶镇盐帮菜制作技艺等。三是盐业文化遗址。巫溪县宁厂镇宝源山盐泉遗址是三峡及西南地区自流盐源之一,是我国较早发现、食用和大规模开发的盐源,经过考古发掘,遗址发现两汉至明清时期古盐泉、卤水池及制盐遗址等遗存80余处③。开州区温泉镇温汤井盐场,遗址南北长500米、东西宽约40米,分布在古镇河西社区约2万平方米的地块上,残存6口盐井、2眼温泉(盐井)于河床边④。彭水县郁山镇中井坝遗址的盐灶、储卤池、黄泥加工池、卤水沟、排水沟等生产设施,完整地反映了明清时期盐井挖掘、保护、卤水采集、浓缩、蒸煮、食盐包装、运输等技术与流程,其“泼炉印灶工艺”已纳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⑤。依托这些文化遗产发展盐业古镇的文化创意产业,走出一条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的新路,为文化遗产在盐业古镇社区空间的保护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创新路径,有利于实现古镇居民增收致富与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双赢局面。因此,文化遗产奠定了盐业古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资本”。

(二)盐业古镇文创开发内涵各具特色

以主导产业所属门类为依据,可以将9处盐业古镇分为生产型和商贸交通型两类。宁厂镇、温泉镇和郁山镇3处是盐业生产型古镇,均位于川鄂陕古盐道上,它们都有盐泉出露,此类盐泉或从山麓流出,或从河心、溪旁渗出,具有天然性和浅层性的地质特点,古人易于发现、开发和利用①。其中,宁厂镇是中国早期重要的制盐地之一,有4000多年制盐史,从先秦盐业兴盛以来,因盐设监、州、县,明清时期成为全国十大盐都之一。清乾隆年间,有盐灶336座,煎锅1008口,号称“万号盐烟”。清代和民国时期,其成品盐销往川陕鄂三省相邻地区②。温泉镇,古名温汤井,曾是三峡地区重要的盐场之一,盐井遗址残存在2万平方米左右的古镇河床边。所产食盐主要供给本地及周边,通过万州辐射鄂西地区③。郁山镇盐场出现在5000年前,土著居民濮人在此发现伏牛山盐泉,遂取水提盐;商至春秋时期,郁山盐业是巴国重要经济来源,汉代始设盐官,唐代为全国“十监”盐场之一,成品盐销往相邻的川鄂陕地区④。这3处盐业生产型古镇,文化创意产业的亮点应该是盐业遗址的文创开发,为大众学习盐业历史、盐业生产技术知识、考古知识和探究先民生活足迹提供参与式体验项目。

大昌镇、西沱镇、龚滩镇、龙潭镇、东溪镇和郭扶镇是6处贸易交通型盐业古镇。大昌镇和西沱镇是川鄂陕古盐道上的盐业古镇,龚滩镇、龙潭镇、东溪镇和郭扶镇是川黔湘古盐道上的盐业古镇。位于大宁河西岸的巫山县大昌镇与其他贸易交通型盐业古镇有所不同,其兴起与宁厂镇密切相关,宁厂盐泉直接靠人工经大宁河栈道将成品盐运抵大昌镇码头,或者用竹节联成管道将盐泉引流到大昌熬制①,通过大昌镇再将成品盐销往大昌镇周边的川陕鄂地区。位于长江边的石柱县西沱镇,《三峡学》一书有一段记叙西沱镇码头热闹场面的文字:“这西沱作为峡江水路繁华之道,向来商贾云集、过客接踵,大大小小的盐贩私船、官船自自贡而下,浩浩荡荡,楫桨塞江,至西沱入夜,便撑起灯挂船头,留少数水手守船,余皆大声说笑,登上云梯街,在两旁酒肆一坐,划拳痛饮。翌日,霞光微露……各船俱拔篙起程,过万州、历夔门,至秭归……”② 这段文字所叙述的成品盐来自自贡,但历史上西沱镇自汉代(甚至更早)时就将忠县成品盐从江对岸用船运过来再销往湖北利川等地。龚滩镇位于乌江上游,是川黔古盐道的盐业转运盘滩地,上行入黔的船只在滩的下游一端把货物卸下来再由人工搬运到滩的上游一端,装船后再前行。龙潭镇位于酉水河上游支流,三峡地区或自贡的食盐经陆路再转运到湘西和黔东北部一带。东溪镇和郭扶镇均位于綦江区内,食盐经长江与綦江交汇的江口转入綦江并在东溪镇汇集,再经水陆两路进入黔北,与东溪镇相邻的郭扶镇是陆路入黔的通道,“郭扶镇现存有50多千米的盐道”③。这6处贸易交通型盐业古镇,文化创意产业的亮点是建筑类文化遗产的再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三)盐业古镇居民就业创业机会不足

10处盐业古镇中2处位于重庆市主城区,4处位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4处位于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綦江区东溪镇和郭扶镇位于重庆主城区,但靠近贵州桐梓县,距主城区解放碑100千米左右,距离綦江区政府所在地40千米左右,东溪镇位于綦河边,郭扶镇位于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宁厂镇、大昌镇、云安镇和温泉镇位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距主城区解放碑250千米以上,宁厂镇离区县政府所在地最近,有20千米左右,最远的大昌镇距县城有60千米左右④。石柱县西沱镇、彭水县郁山镇、酉阳县龙潭镇和龚滩镇位于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距主城区解放碑200千米以上,龙潭镇离区县政府所在地最近,有30千米左右,最远的龚滩镇有70千米左右。需要说明的是,云安镇因三峡水库蓄水175米后,原传统街道所在区域基本淹没在水下,未淹没区域因出现地质灾害也已搬迁,原云安镇建筑类文物和重要历史建筑已全部搬入云阳新县城磨盘寨的三峡文物园。大昌镇和龚滩古镇因三峡水库建设,采取异地搬迁保护模式,根据“原生态,原风貌,原材质,原形制,原工艺,原住民”和保护历史真实性的原则,将古镇整体搬迁。因此,10处盐业古镇实际上只有9处可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因它们均地处偏远乡村,远离主城区消费群体,就业创业机会不足,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区县人民政府必须针对盐业古镇居民采取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和提供创业机会的社会促进政策,以此确保盐业古镇居民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

二、重庆盐业历史文化古镇发展定位分析

通过传统盐业文化来培育文化创意新产业,可以提高盐业古镇居民的经济收入;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传承保护传统文化,可以让传统盐业文化在新时代再现辉煌。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盐业古镇应是微型产业集聚区、城乡融合发展新支点、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新载体,因此,9处盐业古镇可以从“三新三地”三方面进行发展定位。

(一)微型文化创意新产业聚集地

所谓文化创意产业,是指在政府推动、社区自发和社会参与下,产业聚集地依托当地文化遗产、自然资源等,以顾客为中心提供审美、娱乐、教育等体验的飲食文化、生活教育、自然生态、特定文物、工艺文化、音乐舞蹈戏剧等创意新产业。这些文化创意新产业“不在于生产技能的创新,而是提供消费者优质的生活品质”①。本文所探讨的微型文化创意新产业,是盐业古镇小微店家保护利用文化遗产所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这种以生活品质为核心的微型文化创意新产业体现在三个“新”上。

一是微型文化创意产业内涵新。与盐业古镇现有的为当地居民提供生产或生活服务的产业不同,微型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以满足外来客商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它主要依托当地的盐业文化遗址、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遗址考古体验、文物体验、历史建筑民宿体验、非遗体验和文创产品,这种基于当地文化遗产发展微型文化创意新产业的做法是有中生新。

二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新。根植于盐业古镇陋街小巷的文化创意产业,其本质不同于工业园区工厂的规模化生产,而是有着社区情怀和生活质感的小微店家引领的社区经济,其发展模式“不再是产业思维下的经济,而是透过社区的创意激发,带动居民参与的社区经济活动;而创意则是来自社区居民的共同发想,而且需尊重社区居民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想象,这样才能一起面对社区居民真实的处境,并借由实践来实现希望达成的目标……社区发展的策略并不是实验室里的一套标准作业程序,而是需要在产业界、政府、学术机构、研究者与社区居民及其所处的环境进行的互动中产生”②。因此,盐业古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是产业界、政府、学术机构、研究者与社区居民相互协作的模式。

三是参与产业发展的主体新。由产业内涵和发展模式所决定,参与主体包括专精特的小微店家、提供政策支持的政府部门、提供社会支持的学术机构和研究者、参与氛围营造的社区居民。其中专精特的小微店家主要来自于盐业古镇基层社区,其创办人是以手工制作为主、技艺精湛、工艺独特的瓦匠、篾匠、铜匠、铁匠、剪纸工、绣娘、陶艺师、面点师等能工巧匠。

(二)城乡融合发展新支点着力地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加快小城镇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了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的具体措施。盐业古镇将自己定位于城乡融合发展新支点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要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补齐短板,更应在如下三方面重塑城乡互补互惠关系。

一是提升居民就业创业能力。盐业古镇发展以顾客为中心,提供审美、娱乐、教育等体验的文化创意产业,其关键做法是确立古镇居民的主体地位,把小微店家从业者培养成可以和外来客商互动交流的人才,也就是把提升古镇居民在文化创意领域就业创业能力,作为古镇发展的第一要务。

二是制定城乡互补互惠融合政策。区县人民政府应根据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文件精神,为盐业古镇居民提供就业创业机会,鼓励古镇居民发展民宿业,成立社区教育机构,将纳入大中小学生课程体系的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以付费方式在社区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党建、团建活动安排在社区教育机构中开展。

三是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推动机制。区县人民政府应按一镇一机制原则成立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组织,成员包括区县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古镇党政领导、村社干部、小微店家创办人、专家学者、村社居民等,主要负责盐业古镇整体发展方案审定、政府职能部门和当地资源整合与分配等工作。

(三)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新载体培育地

如何将微型文化创意新产业、城乡融合发展新支点与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新载体相结合呢?这需要盐业古镇的原住居民对自己的文化遗产有清晰的认知,自觉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对文化的需求,以创新创业为动力,活化利用建筑类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盐业文化遗址,将顾客的需求纳入后期运营流程设计中,创新性地开发满足今天人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的产品、服务、空间和活动,从文化显性层面着手培育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新载体。

一是从物质文化层面培育新载体。将西沱镇、大昌镇等盐业古镇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创意转化成学习中国传统城镇规划布局和风景园林知识技术的载体;将大昌镇、东溪镇、龚滩镇等盐业古镇的古建筑、历史建筑的空间构造、建筑结构、外观设计、建筑雕饰等知识技术,创意转化成学习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载体;挖掘龙潭镇、宁厂镇等盐业古镇的历史建筑、与新四史有关的代表性建筑中过往人物的创新创业爱国爱乡的故事,提炼凝结在文化遗产背后的精神文化,通过创意转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衔接,培育成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的载体;将郁山镇、宁厂镇、温泉镇的盐业文化遗址,通过创意转化,培育成学习盐业历史、盐业生产知识技术、考古知识和探究先民生活足迹的载体。

二是从制度文化层面培育新载体。从陋街小巷、田野乡间去发现过去规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技术规范和行为规范的文物、文献资料、手稿、图书资料、视听资料,提炼总结这些文化遗产上所承载的制度文化,通过创意转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衔接,培育成社会治理参考样本的载体。如龚滩镇《永定成规碑》记载了川盐入黔时在转盘滩中脚夫、力夫、夫头的力钱分配方案①。碑文所蕴含的先辈协调人与人利益关系的智慧,可以创意转化为今天社会治理的智慧。

三是从行为文化层面培育新载体。将郭扶镇盐帮菜、郁山镇传统擀酥饼、宁厂镇大宁河刺绣之类的当地特色餐饮、特色小吃、工艺作品等非遗项目的传统制作技艺,创意转化成劳动教育载体;将郭扶镇矮子舞、龙潭镇酉阳古歌、龙潭镇花灯等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的表演表现技能,创意转化成美育载体;将温泉镇温泉斗亮、西沱镇盐运习俗等传统节庆习俗活动,创意转化成品牌活动,使之成为对外推介盐业古镇的载体。

三、重庆盐业历史文化古镇文创开发思路探讨

根据2018年重庆市人大颁布实施的《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50条第2款规定,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鼓励历史文化名镇原住居民依据保护规划要求,在原址居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从事当地特色产业的生产经营等相关活动。因此,结合9处盐业古镇的特色和发展定位,其文创开发可以从“三地三新”三方面确定发展思路。

(一)在地资源孕育新产业

盐业古镇文创开发不是新建筑新空間的房地产开发模式,也不是星级酒店的购物大厅或大型超市购物中心的精品柜,“而是从故事出发、具有高度文化氛围的文化产业园区”①。这个园区的文创开发应与盐业古镇的特色和发展定位相适应,依托盐业古镇所在地的文化遗产,发展如下五方面微型文化创意新产业。

一是文物体验。挖掘古镇整体布局、街巷肌理,将原住居民解决人地关系的智慧及传统建筑技术转化为学习内容。如石柱县西沱镇是依山而建的典型集镇,其主街云梯街西起江岸,沿山脊蜿蜒而上,直达山上的独门嘴,再通往他乡。全街分为上、中、下三段,街道宽约5~7米,1124步石梯连接上下。街道两侧,房屋依山搭建,顺山势上升,街面上店铺相衔,犹如长龙逶迤而上。云梯街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打破传统平江面等高线构建村镇的常规,既得山势,也得天色。每当山雾起时,街道、房屋在云中隐现,恍若一登天梯直插云中②。再如巫山县袖珍古城大昌镇,城内主街东西长330米,南北长150米,两街相交成丁字形;城内沿街民居多为明清建筑,采用四合院布局,最具特色的结构是风火墙与双屋檐;房屋临街开门,院落间以白色风火墙相隔离,墙上饰以雕塑或彩绘;院内房屋雕梁画栋、翘角飞檐、青砖黛瓦,显得古朴而幽雅③。挖掘建筑类文物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将文物的室内外空间转化为教育空间,开展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如赵世炎故居可以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挖掘可移动文物的价值,将文物所传递的精神文化与现代社会治理结合,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治理提供参考样本,如龚滩镇《永定成规碑》中所承载的社会治理智慧。

二是非物质文化体验。鼓励掌握当地特色餐饮和特色小吃传统技艺的居民发展饮食文化体验项目,如郭扶镇盐帮菜、郭扶镇何烧腊、东溪镇米豆花、东溪镇刘氏黑鸭、东溪镇萝卜干、东溪镇豆腐干、东溪黄荆豆花、东溪镇盐花生、东溪镇罗记洗沙油果子、郁山镇传统擀酥饼、郁山镇鸡豆花、郁山晶丝苕粉、龚滩镇绿豆粉、大昌镇雪枣、西沱镇土家米米茶等。鼓励掌握非遗制作技艺的居民将传统知识技术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通过创意转化为学习体验项目,如宁厂镇大宁河刺绣、宁厂镇大宁河柳叶舟制作技艺、东溪镇黄氏木雕技艺、东溪镇编织(竹棕草藤)制品制作技艺、郭扶镇高青篾货制作技艺、郁山镇三香制作技艺。鼓励掌握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技能的居民发展传统艺术体验项目,如宁厂镇大宁河巫舞、东溪镇传统舞狮、东溪镇川剧坐唱、郭扶镇矮子舞、龚滩镇耍锣鼓、龙潭镇酉阳古歌、龙潭镇花灯。鼓励掌握传统工艺美术技能的居民发展工艺美术体验项目,如龙潭镇鸭子龙彩扎。保护发展传统节庆习俗体验项目,如温泉镇温泉斗亮、西沱镇盐运习俗、西沱镇玩牛。

三是盐业遗址考古体验。巫溪县宁厂镇宝源山盐泉遗址、开州区温泉镇温汤井盐场和彭水县郁山镇中井坝遗址可以开发建设公众考古体验项目。项目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循着遗址和先民留下的线索寻根,将遗址的地质演变、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历史发展、传说故事、生产活动等和先民的足迹连接起来,有始有终地讲述盐业生产遗址的故事,让今天的人了解上上代的事,明白自己与家乡土地的关系。如宁厂镇宝源山盐泉、温泉镇温汤井等三峡地区众多盐泉,其形成与三叠纪末印支运动、侏罗纪时气候炎热海水蒸发沉积丰富的盐卤结晶有关。再如开州区温泉镇的温汤古盐井,“据民间传说,古时候,‘一猎者见白羊在河边添食盐泉,尝而味咸,遂刨砂为坑,取其盐卤”①。它反映了重庆境内盐泉由动物先识别再被人类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的传说故事。又如郁山镇的盐业遗址可以打造成公众考古空间,在原址展示考古发掘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展示盐业遗址考古发掘的过程,通过VR或AR技术让公众体验古代制盐的泼炉印灶工艺。

四是民宿体验。盐业古镇历史建筑开发民宿应遵循合理利用原则,即在历史建筑生命周期内确保结构和消防安全基础上,思考再现历史意义与尊重历史文化脉络,按照国家民宿建设标准整修和赋予新的使用机能,为城市居民留宿古镇提供便利条件。

五是文创产品。盐业古镇的文创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文物复制品。将当地具有特殊形象及意象的可移动文物或建筑构件转化为商品,也就是文物复制产品。第二类是出版作品。将盐业古镇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照片、价值理念、研究成果等以专刊、图录、多媒体宣传片、音像视频等方式出版,发挥教育推广的作用。第三类是衍生纪念品。这类文创产品必须将当地历史、文化、居民情感意象的元素结合物品的功能性与消费者的需求性,是集历史文化、功能需求、美学印象、纪念价值、地方认知识别等元素于一身的商品。

(二)在地居民成为新主人

在地居民是盐业古镇利益攸关方中最具有情感的地缘关系主体,依托在地资源发展文化创意新产业过程中,他们是盐业古镇文化自觉的主体,是在地资源的权利人、传承人、传播人,他们之间基于长期守望相助的生活所建立的信赖关系,使他们可以协同开展行动来确保在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发挥在地居民的主体性,培养在地居民适应盐业古镇微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就业创业能力和为其提供致富机会是新产业成功的关键。

一是提升居民就业能力。应坚持就业能力提升与盐业古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适应原则,强化如下培训内容:接待、餐饮、民宿、活动、解说等从业人员技能演练;从业人员的职业规范与职业态度;从业人员规范化操作技能、营销技能;农业节庆活动举办技能等。

二是提升居民创业能力。应开展以盐业古镇产业与社会事业协同发展为内容的培训,包括通识性知识培训和地域特色的知识技能培训。通识性知识培训内容包括企業管理、政策形势、财税知识、创业经营、市场营销、统筹协调、招投标等经营管理知识,还包括文创产业基本内涵、发展前景与趋势、资源供给与调查、消费者需求调查等文创产业基本知识。地域特色的技能培训包括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前景与趋势、产品或服务标准、营销模式等文创产业产销知识技术,还包括当地养生餐饮、DIY体验活动、创意套餐体验观光、文创产品开发等当地创意产业开发知识技术。

三是提供致富机会。盐业古镇人民政府应为居民提供创业信息、创业孵化、创业扶持、技术成果转化、法律咨询、金融服务等政策支持。区县人民政府应建立政府采购专门制度,定点采购盐业古镇提供的产品、服务,如党建、团建、大中小学生研学和劳动教育,鼓励高校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实践基地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

(三)在地企业形成新氛围

将盐业古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所蕴含的和谐互助的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地与今天盐业古镇居民构建共同富裕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做法结合起来,在地企业通过以下三方面行为形成新氛围,开创新天地。

一是在地企业通过多渠道提升组织化程度。盐业古镇的在地企业通过商会、协会、合作社等建立行业或异业合作机制与自律机制,将分散经营的小微店家组织起来,规范商家的同业竞争行为,惩戒违法经营和欺诈行为。

二是在地企业与当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盐业古镇在地企业通过股份合作、订单生产、委托种养、保护收购价、技术指导等方式联农带农,帮助当地农户生产的农特产品就地消费、就地加工或销往外地。

三是在地企业建立惠益分享机制。在地企业对在地资源的利用需要古镇全体居民以协作的方式加以保护,由在地企业与古镇全体居民在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存在连带关系所决定,除建立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外,还应建立惠益分享机制,将部分收益以捐赠等方式用于关爱和帮扶古镇弱势群体、发展古镇公益事业。

四、重庆盐业历史文化古镇发展展望

重庆盐业古镇按照“三新三地”发展定位和“三地三新”文创开发思路发展微型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应在以下两方面做好文章。

一是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不仅限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还应充分挖掘盐业古镇文化遗产以外的特色资源并纳入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构架中。挖掘当地的自然景观、农业景观、生态环境等自然资源,开发生态体验项目,满足人们的审美和康养需求。挖掘具有高品质自然要素与人为技术结合的地理标志农产品①,以地理标志农产品为原点,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场域创意转化为劳动教育、生活体验的场所,开发创意农业项目。同时,将在地居民具有情感元素的文化符号用于在地农业文创产品,树立古镇农产品品牌,使之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吸引力元素。整合盐业古镇的特色农业资源、自然资源、民宿资源、文化遗产资源、医疗资源等,发展让城市居民放松身心的康养产业。

二是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应实施与盐业古镇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促进政策,除提升盐业古镇居民就业创业能力外,还应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公益组织等组建跨专业团队,使其扎根盐业古镇开展资源和居民发展愿景调查、草拟盐业古镇整体发展方案、参与内外部资源整合、开展提升居民就业创业能力等辅导服务,帮助当地居民成为文创产业的新主人;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城市企业通过购买盐业古镇的产品或服务,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创业机会,重塑互补互惠的城乡关系,帮助盐业古镇产业转型升级、居民增收致富和古镇繁荣发展。

(責任编辑:袁丽丽)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Chongqing Sal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 and the Idea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CHEN Taihong CHEN Fang

Abstract: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10 salt historic and cultural towns in Chongq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analyzes its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idea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policies. It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loc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natural ecology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to develop the micro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From the standar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towns, their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should be “three new and three places”, namely, a gathering place for new industries of micro-culture and creativity, the new fulcrum of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 new carrier cultivation plac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the sal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 its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idea should be “three places and three new”, that is, local resources breed new industries, local residents become the new owners and local enterprises form a new atmosphere. Finally, Chongqing salt historic and cultural town should incorporate natural resources and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to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introduce colleges and other social forces to build a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cubation base for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and form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salt historic and cultural town in the new era through social promotion policies such as improving resident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and providing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opportunities.

Key words: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 of salt industry;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ideas

猜你喜欢

发展定位特色
中医的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论职业高中舞蹈社团的定位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发展定位与路径选择
上海高校老年大学发展定位及对策研究
论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的特点
“生态人”的发展定位及其当代价值